半坡遺址:記錄6000多年前史前人類生活景象的博物館

2020-12-12 長安逍遙遊

來吧,「長安逍遙遊」帶你換個視角看世界!

古城西安歷史悠久,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和平原山川中有無數的歷史遺蹟存在著,所以這裡的博物館非常多,但是這眾多的博物館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也是西安唯一的,這就是西安滻河邊上的半坡遺址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在1953年春被發現的,整個遺址面積有大約5萬平方米,規模也是非常大的。在1954年到1957年期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發掘。半坡遺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在我國眾多的博物館中,這也是最早介紹史前人類生活形態的博物館。

大約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半坡氏族是怎樣生活勞動的呢,在這裡你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社會組織、生產生活、經濟形態還有婚姻狀況和風俗習慣等,而且這個博物館就是建在這個巨大的遺址之上。

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至今也有62年歷史了,這在我國眾多的博物館中也算是元老了。半坡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有18000餘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4000多件,化石標本300餘件,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和動物骨骼標本若干,很難想像這麼一個史前人類的博物館居然有這麼多藏品。

半坡博物館裡最珍貴的藏品就是這裡的人面魚紋盆,它是半坡遺址出土文物中的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據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創意靈感就來源於它。

在半坡博物館裡我們可以零距離地感受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生活場景,為了有效保護半坡遺址,2002年博物館拆除了磚木結構的保護大廳,改建成了鋼結構大跨度的保護大廳。後來中國的很多博物館好像也是這樣建造在遺址之上,既保護了遺址又可以讓後人直觀真實地感受歷史遺蹟的脈動。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3個部分。出土文物陳列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蹟。這兩部分也是整個博物館的核心部分。

在半坡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人面魚紋盆和人面網紋盆最為知名,前者現藏於國家博物館,後者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人面網紋盆和人面魚紋盆等文物反映了早期先民視死如生的思想,對夭折孩童的安葬很重視。而且從陶盆的器型和紋飾來看,當時彩陶製作工藝已經很高,而且有專人繪製圖案。人面網紋盆和人面魚紋盆上的圖案已成為半坡文化的典型標記。

關於人面網紋圖案的寓意,在學術界也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先民的圖騰,還有黥面紋身習俗說和生命之神象徵說,想必去過西安的遊客一定會來這裡參觀吧,不知道你們認為這些原始人類留下的圖案有著什麼寓意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長安逍遙遊」換個角度看世界,一起尋找不一樣的美景!

相關焦點

  • 西安半坡博物館 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有組織、有計劃的第一次大規模田野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考古學歷史上第一次發掘出古人類完整的史前居住遺蹟。在遺址發掘中,已揭露出的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氏族公共墓葬區三個部分,共清理出房屋遺蹟40多座、地窖遺蹟200多座、灶坑80多個、柱洞400多個、陶窖6座、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數量可觀的彩陶、雕塑等藝術品和各類裝飾品。
  • 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新中國的「第一」·文化篇)
    半坡博物館的建立,開創了我國遺址博物館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史前學的研究建立了基地,為宣揚我國黃河流域的史前文明發揮了重大作用,也為保護古代文化遺址提供了範例。親歷者說馬雨林:西安半坡博物館事業拓展部主任、副研究館員「當轟鳴的推土機在半坡村北緣地段鏟開了沉積6000多年歲月的黃色土地,露出許許多多盆盆罐罐時,文化嗅覺敏銳的管理人員和政治覺悟高昂的群眾及時向主管文物口的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化處報告了此事。」
  • 西安105家博物館將減免門票,鐘鼓樓博物館、半坡博物館還可以這樣...
    秦陵地下軍隊把始皇帝的意志輻射四海半坡華夏先民在陶盆上畫下神秘的人面魚紋16日記者從西安市文物局獲悉,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天西安市共有105個博物館將減免門票。為了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感受博物館教育,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藍田水陸庵壁塑博物館等105家博物館將減免門票開放。其中,鐘鼓樓博物館、半坡博物館、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館等半價,陝西自然博物館當天免費發放2000張門票,西安曲江藝術博物館前200名遊客可免費領票。
  • 蒙古國娃來西安訪學 半坡博物館體驗「史前原始人」
    蒙古國娃來西安訪學 半坡博物館體驗「史前原始人」 今天的西安半坡博物館真熱鬧 一個9歲小姑娘舉著火把激動地說 她第一次看到中國古人如何搭建房子
  • 創新的思政實踐課堂走進西安半坡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遺蹟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的門樓造型是仿史前文明的建築風格,格外引人注目。半坡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兩個陳列室陳列的是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
  • 五·一國際勞動節,請隨我的鏡頭雲遊「半坡人」的勞動和生活場景!
    圖一,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我通過網上門票預約,專們參觀了位於西安市城東的半坡遺址博物館,為了切實踐行我「我發文,我光榮」的勞動者本色,我通過自己拍攝的照片帶領讀者們也算雲遊了半坡遺址。圖二,1961年3月4日,半坡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三,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這是複製出的當時半坡人人像。圖四,這是文字介紹的古代文明化歷程的啟示。圖五,這是半坡人使用過的動物骨頭。
  • 西安半坡博物館,母系氏族遺蹟,一個很值得去的地方
    原始社會啥樣子,母系氏族怎樣生活?了解遠古時代,以及原始人的生活場景,西安半坡博物館是個很不錯的地方。西安半坡博物館,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是展示原始人生活狀況遺蹟的博物館,坐地鐵1號線就到了博物館門口,交通很方便。
  • 海南日報:史前海南人類圖景
    史前文明如同一部無字之書,通過對史前遺址的挖掘探尋,管中窺豹,基本上還是可以勾勒出海南島史前文化的大致輪廓,展示出一幅史前人類在海南島上沿著河海遷徙、採集漁獵、農耕紡織的生活畫面。 用石球上山打獵收割,用石刀割開大塊獸肉,將漁網纏繫於網墜之上乘獨木舟出海捕撈……海南島上的史前人類是什麼樣子?隨著近年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想像中的畫面開始變得清晰,逐一呈現在人們面前。
  •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山西臨汾發現6000年前廟底溝文化史前聚落遺址(圖) 2016-1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攝   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記者 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8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桃園村南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聚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
  • 已逝文明的回溯 福鼎文化史前遺址突出海絲印記
    棋盤山遺址處在前岐港東岸,山形如棋盤,海拔30多米;後門山遺址在太姥山彭坑村,海拔20多米;馬欄山、後保欄山、洋邊山遺址在洋中村境內,海拔40米左右,它們組成馬欄山聚落遺址群。根據這幾個地方採集的陶片、石器生產生活工具遺物分析,它們應當是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遺存,距今約有4500~5000年。
  • 改寫寧波歷史,餘姚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
    5月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十四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遺址年代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將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臺灣最大史前遺址"西遼遺址"開挖歷時3年
    中新網7月11日電 位於臺南縣麻豆鎮與下營鎮交界的「西遼遺址」,面積廣達600萬平方米,是全臺最大的史前遺址,島內有關部門編列6850萬元(新臺幣,下同)預算,由臺「中研院」考古及地質學者以三年時間進行搶救,該項工程於10日在臺南舉行開挖搶救動土儀式。  據臺灣《中華日報》報導,12年前發現西遼遺址的「中研院」考古學者劉益昌指出,此次遺址開挖意義重大。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原標題: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從古埃及的孟菲斯到瑪雅的奇琴伊察,從羅馬帝國的傳奇龐貝到東方傳說樓蘭……在人類文明歷史上,曾經有多少盛極一時的古城悄然佚失,他們是被泥土塵沙掩埋的過往,是被歲月風霜剝蝕的文明。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今天人類進步的一塊塊厚重基石。
  • 廣東這個遺址對研究史前人類意義重大
    收藏周刊記者發現,這一重要遺址的發現可謂意義重大。 其中,遺址出土的距今1.35萬年的「青塘少女」墓葬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可確認葬式的墓葬,它為開展東亞和東南亞的國際性史前人類遷徙、交流課題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青塘遺址發現的距今約1.7萬年的陶器,也為證明華南地區可能是人類最早生產和使用陶器的地區填補了證據空白。
  • 世界博物館日,來西安這些博物館縱貫古今!
    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滻河東岸、半坡村北,半坡遺址1953年春被發現,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半坡博物館是黃河流域規模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生動展現了6000多年前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地址:西安市灞橋區半坡路155號。
  • 內蒙古額濟納旗發現一史前文化遺址
    新華網呼和浩特8月13日電(記者 鄧華)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博物館了解到,日前由阿拉善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的阿拉善盟史前考古調查隊對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周邊的沙漠進行了一次考古調查。
  • 6000年前遺址發現「文字符號」,學者:漢字起源,此地已有文明
    6000年前遺址發現「文字符號」,學者:漢字起源,此地已有文明在這片神秘的神州大地上,華夏文明在此誕生。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是很多國人驕傲的資本,一個有著歷史傳承的國家無疑是要「優越」於那些沒有歷史傳承的國家的。
  • 全臺最大史前遺址「西遼遺址」開挖搶救歷時3年
    」,面積廣達600萬平方米,是全臺最大的史前遺址,島內有關部門編列6850萬元(新臺幣,下同)預算,由臺「中研院」考古及地質學者以三年時間進行搶救,該項工程於10日在臺南舉行開挖搶救動土儀式。   據臺灣《中華日報》報導,12年前發現西遼遺址的
  • 高清:穿越萬年時光——探訪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內對原始人生活進行還原展示。(劉潔妍攝)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第一座考古博物館,起源於卑南文化遺蹟的挖掘,因而籌建包含「本館」和「卑南文化公園」兩個館區,展示臺灣地區本土史前人類文化的精華與遺蹟。
  • 陝西歷史博物館延長暑期開放時間~
    基本建立起了以國有博物館為龍頭、行業博物館為骨幹、非國有博物館為基本力量,多種所有制並舉、門類新穎多樣、資源配置有序、地域特色鮮明、社會貢獻度明顯增強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新格局。1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為基礎,以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為依託的一座大型遺址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