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樣式雷平格圖,探尋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的秘密

2020-12-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從樣式雷平格圖,探尋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的秘密

演講人:王其亨 演講地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演講時間:2018年11月

  我們本期講座的主題,是關於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理念與方法。中國古代建築是否經過設計或如何設計,這個問題曾長期困擾國內外學術界,歷來眾說紛紜,也導致了如今我們知道各時期建築形式與做法的演變,卻很難闡發設計程序和方法,尤其是其設計思想與理論。

  1930年,萬餘件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入藏當時的北平圖書館等機構,相關整理和研究隨即展開。近年來,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相關研究逐步深入。現在學者們已經發現,清代皇家建築作為賡續中國古代傳統的重要文化遺產,它從選址、規劃設計、到施工,都有縝密的運作程序;而負責皇家建築設計兩個多世紀的「樣式雷」各代傳人,均能十分嫻熟靈活地運用豐富多彩的圖學語言,包括各種富於現代意義的投影法及圖層方法等,翔實表達其創作理念並指導施工,充分彰顯了中國古代哲匠的非凡智慧。也正因如此,2007年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在這些樣式雷建築圖檔中,存在著大量的平格實例,我認為,這是解開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程序、設計方法及其理念的鑰匙。

  下面我們就從樣式雷建築圖檔中的平格圖入手,了解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程序和方法的秘密所在,並力圖釐清它的歷史淵源及發展脈絡。

  王其亨,1947年生。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及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在古建築測繪、明清皇家陵寢與園林、古代建築圖學、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傳統建築設計理論和方法、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與理論等學術領域居於國內領先地位。

  從數碼單到格子本再到平格

  古人在複雜山地上做平面、豎向設計,既要考慮地形地貌、地質資源,還需儘量減少人工幹預,併兼顧景觀和氛圍的最優。其首要環節就是必須精準描繪地形。而「平格」方法最直觀的應用方式,就是對平面尺寸的統計和把握,通過「平格」可計算相關平面面積,為選址和規劃設計提供重要依據。

圖1:樣式雷建築圖檔中的「數碼單」

  已有樣式雷建築圖檔中,存有大量的文字「數碼單」(圖1)。測量地形時需先用白灰從穴中(地宮棺床中心)即基址中心向四面畫出方格網,方格尺寸視建築規模而定,一般每格五丈。然後測量灰線網格上各交點的標高,穴中標高稱為出平,高出的叫上平,低下的稱下平;最終形成計量描述地形的文本。記錄某個剖面高下的文本,叫「平子單(底)」,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數碼單;綜匯全部高程數據的文本,叫「格子本」(圖2)。

圖2:樣式雷建築圖檔中的「格子本」

  除了「平子單」「格子本」,在現存清代樣式雷家藏建築圖檔中,還有大量按比例繪示格網、交點處標註高程數據的畫樣,稱「平格樣」。由此可推敲建築平面布局,或按相應高程圖即「平子樣」作豎向設計,便利於核算工程量和控制施工。如同治六年《南海形式[勢]圍長圖》(圖3),圖上繪十丈見方的平格,通過統計「整格」與「破格」的數量,快速準確地計算清淤土方。不僅如此,作為水下工程,需選擇冬季作業,在冰面上畫格,然後打洞立杆測錘。這也是中國古代測量技術史中極為重要的機械化測量方法。

圖3:同治六年(1867年)《現在南海形式[勢]圍長圖》,圖中滿繪10丈見方格網,用於計算清淤土方

  作為一種計量方法,平格不僅用於清代皇家建築選址勘測,而且在規劃設計、施工設計中也被普遍採用。如普陀峪定東陵神道碑亭內龍蝠碑的兩個比較性的設計方案(圖4),可清楚看到運用平格作圖,以不同的數字比來推敲龍蝠碑側立面比例的過程。

圖4:普陀峪定東陵神道碑亭龍蝠碑立樣

  此方法不僅適用於單體設計乃至細部設計,對大規模建築組群關係的完善也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如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圓明園內圍河道地盤全圖》覆蓋百尺平格(圖5),依靠平格尺度結合傳統風水理論的「形勢」說法,可以直觀地把握各建築群之間的視距關係及空間尺度,使空間圍合獲得完整的效果,富於人情味和親切感。

圖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圓明園內圍河道地盤全圖》,圖中滿繪10丈見方格網

  平格的豐富含義

  在眾多樣式雷圖檔中,在相同的實質內容和圖學表達形式下,「平格」曾有多種叫法,例如:抄平格子,抄平格子樣,抄平格子尺寸樣;抄平子格子樣,平子格子,平子格,平格子;抄平格圖;抄平尺寸方格樣等。

  比較而言,以「平格」叫法最為概括,其中包括「平」和「格」兩個最本質的要素。

  平格的本質含義,第一是「平」。在樣式雷圖檔中,特指水平、抄平或抄水平、抄平子,就是用水平即水準儀勘測地形高差:確定一個水平面,據以測量相關控制點的高下尺寸。其實質,就是地表高程測量。這項工作,實際是以水平投影為正方形的格網即所謂「格」為基礎,逐一測量並記錄落實到地表上的網格線各個交點的高程。

  在樣式雷圖檔中,格,就是打方格,也叫打格子、格方。包括:在地表上按一定的水平投影尺寸(常用五丈,或十丈、二十丈),用白灰畫出正方形格網,這一工作也叫「灰線」。然後,逐一測量並記錄格網各交點的高程;在圖紙上按一定的比例尺畫出對應的正方形格網,記錄格網各交點高程測量數據,並據此進行建築規劃設計。

  樣式雷建築圖檔中的「平格」樣或「平格」圖,在選址勘測、規劃布局、建築設計以及施工等環節,曾得到非常廣泛的運用。一是用作建築選址時地形的計量勘測,竟完全契合當代數字地面高程模型(DEM)的核心理念;二是用於建築規劃設計尤其是組群布局,融匯了傳統風水的「形勢」說,類同當代日本學者蘆原義信針對建築外部空間設計提出的「外部模數理論」,但比之更完備的是平格還用於豎向設計;三是用於施工設計,相當現代地形圖或DEM,可以便利於核算工程量及控制施工。這樣精審的模數網方法,顯然比世界史上已知的所有傳統模數設計方法更深刻、更完備也更先進。

  平格的運作實例

  清代皇家建築尤其是陵寢的設計事務,通常始自選址。當時,樣式房匠人即供役相關工程設計的建築師,要隨有關官員和風水師等人一併赴現場勘察風水,統籌生態、景觀及工程地質、環境容量等要素,確定基址並展開相應的規劃設計。

  在選址中,需要十分注重建築人文美與山水自然美的有機結合。例如清朝鹹豐皇帝的定陵,其基址(穴位或明堂)以及中軸線(山向),經過全面詳縝地權衡底景、對景等各方面景觀因素,才能最終優化確定。

  在選址並酌擬設計方案時,要進行「抄平子」即地形測量,如前面所講,從穴中向四面畫出經緯方格網,方格尺度視建築規模而定;然後測量網格各交點的標高,最終形成定量描述地形的「平格」。由此可推敲建築平面布局或按相應高程「平子樣」做豎向設計。

  比如,慈安、慈禧太后的定東陵在選址規劃、設計和施工就運用平格方法。陵寢所在地的自然地形中間是深達六米的衝溝。設計人員經過一次次精確地勘測以及局部測量,形成平格圖。在此基礎上做組群布局,經多次調整,最終確定平面及豎向的設計方案。在最後的方案中,我們可以看到,中間的溝壑作為洩洪的馬槽溝,兩邊也利用天然衝溝的設計,減慢流速,既將地面工程量減到最小,同時兼顧景觀。然後基於精準的地形數據和此基礎上完成的設計方案,製作成「燙樣」,也就是建築模型,包括呈現組群布局的「全分樣」(圖6),以及呈現每個單體設計的「個樣」,待皇帝審閱批准後就可以進入施工程序。   

圖6:普祥峪普陀峪「全分燙樣」

  平格的源流

  古代相關文獻的記載和實物遺存表明,清代樣式雷建築圖檔中採用的平格方法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也曾影響了日本、韓國的傳統建築文化。其中,還涉及中國古代數學、計量學、製圖學的發展脈絡。

  1.中國早期計裡畫方實例

  中國古代就有「計裡畫方」的傳統,實質就是「按照一定比例畫方」的方格網製圖方法。比如現存的北宋《禹跡圖》,就是按此方法繪製而成。

  關於宋代「畫方」的運用在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如《宋史·藝文志》中《九州格子圖》一卷,《玄象隔子圖》一卷。《續資治通鑑長編》也有「司天監丞邢中和上所藏《古今天文格子圖》」的信息。而錄入《永樂大典》的金代《大漢原陵秘葬經》用「格子圖」表述墓葬選址規劃中有關方位及尺度權衡的規則,就是格子圖用於規劃設計的較早例證了。

  2.中國方格圖法在其他國家的影響及流傳

  日本現存的一批公元8世紀古地圖和建築規劃設計圖,正是採用我國的「方格圖法」繪製而成,表明這種圖學方法的實際運用,至少可追溯到相當於我國唐代的歷史時段。

  比如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藏有8世紀的田圖20種,最早繪製於公元751年,最晚則在公元767年。表示條裡的方格(每方一町)中記有坪的編號和東大寺所有的土地面積。我們可以看到,方格越過山地在全圖上展開,說明條裡的劃分和土地起伏無關,只是以地表水平位置為統一掌握的坐標。而日本天平勝寶八年(公元756年)《奈良東大寺山界四至圖》是日本現知最早的寺廟圖,是敕命確定寺院範圍時繪製,右下方記載此事和負責人。朱色方格覆蓋圖面,河流和道路為平面,山峰和建築為立面,圖四面題寫東、西、南、北,字頭向內。繪製於同一年的《奈良東大寺講堂院配置圖》是日本現知最早的建築配置圖,即建築組群的規劃設計圖,是營造東大寺時繪製的,表現了講堂、僧房及食堂等的總體平面配置。作為基準線的方格覆蓋圖面,每格方1寸,代表實長1丈,即10尺,相當於比例尺1∶100。

  古代韓國建築規劃設計也曾普遍運用方格模數網。

  另外,現存馬可·波羅從中國攜回的世界地圖,其女兒莫瑞塔(Moreta)標定為公元1288年,被稱為《莫瑞塔·波羅地圖》,摹繪自遼代地圖,其範圍西至直布羅陀海峽,東至阿拉斯加半島,涵蓋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白令海峽、阿拉斯加等地域。這是中國「畫方」或「方格」地圖傳入西方的最早實例。

  3.中國方格圖的起源與製圖六體

  中外學者大多認為,這種「畫方」即「計裡畫方」的方法實際起源於夏商周「井田制」的國土規劃方法。西晉的裴秀在其《禹貢地域圖》序中結合此方法,並綜合其他要素總結出繪製地圖的基本原則,即「製圖六體」:「製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裡,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按文義,「分率」的實質就是當代製圖(地圖,建築設計圖,機械設計圖等)理論所謂的「比例」——圖中圖形與實物的線性尺寸之比。不過,按其所說的「所以辨廣輪之度」,「廣輪」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唐代賈公彥疏引東漢馬融謂:「東西為廣,南北為輪。」由此看來,裴秀所謂「分率」,還兼顧了方位意義。作為全人類最早的關於地圖測繪的理論系統,「製圖六體」還曾被後續的唐代賈耽、宋代沈括、元代朱思本和明代羅洪先等學者推崇和繼承。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清初著名學者胡渭曾參與康熙《大清一統志》編纂和繪製地圖,並精研中國古代地理,繪有大量歷史地圖。他為詮解古代地理學元典《禹貢》而撰《禹貢錐指》,不但指出地圖畫方即「計裡畫方」實源自上古的「井田制」;而且對裴秀的製圖六體首推「分率」,強調:「今按分率者,計裡畫方,每方百裡、五十裡之謂也。」就是說以一定比例畫方。胡渭的論斷,從康熙朝以來樣式雷的「平格」圖中也可獲得確證:其計量勘測和製圖的操作基礎,正是按比例畫方。

  4.中國方格圖與西方製圖技術交流

  公元17世紀,西方按地球經緯度測繪地圖的方法經由耶穌會士傳入中國,並在清康、雍、乾三朝大規模應用,但中國傳統的計裡畫方地圖,仍然應用不輟。在清代內務府輿圖房檔案中,中式地圖稱為「方格圖」,西式地圖則稱為「斜格圖」。

  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依平格法繪成《大清中外天下全圖》,據文獻記載「至本朝中外一統,久道化成,康熙丙申歲(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遣使臣遍歷各省,用儀器考北極高度,繪中外輿圖,每方百裡。自北距南二百裡,則北極高一度;自南距北二百裡,則北極低一度;距百裡,則半度;餘各有差,以順天為中宮,縱橫百裡,上應天度,南北相懸,東西各別。閱圖者,一考北極高度,一考天星分野,一考道途遠近,一考各地界限,一考山川脈絡,一考江河源流,分之則每省各為一圍,別一顏色,無相雜也,合之則中外共為一張,經緯其度,實相聯也。洵稱美善之規,□為金玉之寶也夫。」可知,其平格法理念與本初子午線一致。康熙五十八年(1719)繪成《皇輿全覽圖》,首次發現地球為扁球體。而乾隆二十五年(1760)《皇輿全圖》,則規模更大,已繪至北極。

  5.方格圖在中國古代諸多領域的應用

  中國古代,方格網的應用不僅限於計裡畫方的製圖方式,在數學、軍事、音韻學、音樂乃至遊戲領域都有應用。如東漢末年趙爽(字君卿)運用九宮格證明公元前二世紀《周髀算經》勾股定理的「弦圖」和「日高圖」等數理推算,便採用了方格網的方法,明代顧應祥的《弧矢算數》中也有「虛隅圖」,同時代的朱載堉在《律學新書》中則運用模數化方格網來研究圓與方形線度和面積的數學關係,可以看到這種方法在中國古代幾何計算方面曾長期傳承;在北宋《武經總要》中,多幅軍陣圖採用了九宮式格網;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篇》用方格表述語音反切,南宋鄭樵《通志略》的語音表,則用方格坐標系統來標定各個漢字的元音、輔音及尾音「分度」並按樂符分類;在音樂記錄方面,中國古代有方格記譜法,與五線譜屬於同一體系;中國古代發明的圍棋和象棋也是方格網方法具體應用的範例。而在勘測、規劃和建築設計方面,當代出土的2300年前中山王陵《兆域圖》(圖7)就已經隱含了「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平格機理。

圖7:中山王陵《兆域圖》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實際運作還是從歷史源流來看,可以推斷,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延續運用這種方法,長期領先世界測量史和圖學史,堪稱奇蹟。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12日 10版)

[責編:王麗媛]

相關焦點

  • 海派建築|中國傳統建築八大派系
    外灘是海派風格的起點,1845年上海確立第一塊英租界,新奇的西式建築登陸上海。1849年英國領事館縣城才是外灘建築群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採用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主體為兩層磚木結構,立面採用半圓形,平拱式窗洞,底層設計有無孔劵廊,還有隨處可見的多種古典注釋。隨後越來越多西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任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副會長單位
    2014年9月20至21日,「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成立大會暨中華建築文化傳承創新與信心城鎮化高峰論壇」在北京國緣賓館召開,會議由中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主辦,傳統建築分會籌備組、北京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中國勘察設計》雜誌社、《中國古建園林》雜誌社承辦。
  • 中國五大樣式傳統民居,這些特點你了解多少?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不盡相同,因此各地住房的設計布局、構造及外觀式樣也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幹欄式房屋幹欄式房屋,即從原始社會的巢居逐步演變而來。
  • 中國鐵建•青秀尚城:帶你探尋墅質花庭的秘密
    中國鐵建•青秀尚城:帶你探尋墅質花庭的秘密 房天下   2015-07-29 10:52 [摘要] 熱銷的《秘密花園》掀起了一股對花園生活的追求。
  • 融入傳統設計的埃及現代建築
    而阿卜杜勒哈裡姆被認為最具開創性的一點,就是把傳統建築設計的元素和方法融入當下的建築設計。無論是清真寺、藝術館,還是兒童公園,甚至更現代的大學校園,在阿卜杜勒哈裡姆的設計裡,你總能看到埃及傳統建築元素穿插其中,感受到傳統文化和民俗特色把當地社區民眾聯結在一起的力量。這種設計方式的形成跟建築師年輕時的經歷有關。出生於1941年的阿卜杜勒哈裡姆,在上世紀60年代正好是開羅大學建築工程系的學生。
  • 資訊| 探尋設計與城市共融之旅:中國設計公開課北京站正式開啟
    銀河soho、望京soho、朝外soho……充滿活力與雕塑感的外形,配上光鮮的建築表皮,創造出閃亮的城市形象。這就是首都北京,胡同與soho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形態在城市中屹立,代表了北京古與今的變遷,同時又擁抱著這座城市的傳統與現代共存,讓煙火氣與未來感在城市心臟地帶融會交織。
  • 將現代設計融入傳統建築,美到骨子裡!
    它主張以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為根基,融入西方文化。把亞洲元素植入現代建築語系,將傳統意境和現代風格對稱運用,用現代設計來隱喻中國的傳統。今天苜梵設計就帶大家,探索現代設計與傳統建築之間,碰撞出的那些火花。
  • 現代社會常說的勾心鬥角,在古代卻是建築的一種結構樣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而立,十分親密,很像兩個接吻的「情人」,這就是傳統建築中「鈎心鬥角」的樣式。像這種「鈎心鬥角」樣式的建築,自古並不罕見。秦始皇時代標誌性建築阿房宮,就有「鈎心鬥角」的結構樣式。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
  • 《知食中國》:從中國傳統文化探尋食育之道
    《知食中國》節目正式啟動(新華網馮孔 攝)  《知食中國》探尋中國「食育之道」>  「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新華網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傳播的國家隊、主力軍,推動食育知識傳播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義務。」  以食物為載體,以文化為核心,以「食育精神」「立德樹人」「健康中國」為理念,《知食中國》正是這樣一檔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探尋中國特色食育之路的文化普及節目。
  • 探尋美國夢的一部分——賴特式建築
    探尋美國夢的一部分——賴特式建築 房天下
  • 《詩的秘密》:探尋古詩詞背後的秘密,讓孩子愛上詩詞
    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為了將它弘揚與傳承下去,我總是會帶著孩子一起看書,一起背誦詩詞。在古詩的天地中探尋千百年前古人的智慧,學習他們的處世之道,讓孩子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激發他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
  • 「2019年傳統建築優秀設計作品巡迴展」拉開帷幕
    中國傳統建築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鐫刻著我們民族的苦難抗爭和輝煌。中國傳統建築是我們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彰顯了樸實、優雅、靈動和豪氣。今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我國在傳統建築的傳承和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創作出了諸如北京友誼賓館、北京民族文化宮、陝西省博物館等一大批具有濃鬱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中國建築。進入二十一世紀,又湧現出了北京大觀園、西安大唐芙蓉園、曲阜孔子學院等一大批中國傳統風格建築,展示出中國當代建築師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 探尋美國嬰兒助眠包巾加速嬰兒睡眠的秘密
    探尋美國嬰兒助眠包巾加速嬰兒睡眠的秘密2016-05-20 16:22:5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在劉璽誠教授發表的《中國0-5歲兒童睡眠習慣及睡眠障礙的現狀》[ 研究中顯示,我國城市5個兒童當中,至少有一個存在睡眠質量問題。
  • 幼兒園建築設計,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國家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國家的新一代,要讓孩子們也了解到國家的文化,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引以自豪,在此,在幼兒園建築設計方面我們結合了傳統文化。
  •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些特點
    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點,作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它與西方建築藝術和伊斯蘭建築藝術並列,自豪地立足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
  •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那遠遠伸出的屋簷、微微起翹的屋角、富有彈性的屋簷曲線、以及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的體系。
  • 塗色書從傳統文化找靈感 尋找中國的「秘密花園」
    不過,國內塗色書不再一味追求品類,而是悄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捕捉靈感,尋找中國的「秘密花園」,這也成為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一帶一路畫敦煌》塗色書系列。  敦煌壁畫遇到塗色書  敦煌文化與塗色書產生共振,將是今年圖書界的一大亮點,目前獲知,幾家出版社都將在今年推出相關圖書。
  • 帶有中國式帽簷的建築,建築與古典藝術的完美融合
    因此,設計從最初就將建築與景觀的融合設定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設計師順應現狀地勢重塑了地形,在地下車庫和部分服務功能之上打造了一個有起伏的景觀化平臺,將公園和城市道路連成有機整體。在平臺之上,通過退臺處理,使建築能夠從形態上融入景觀地形,充分地與周邊的車田河公園融為一體。
  • 讓建築多點「中國風」——《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獎作品集(2019)》首發
    近日,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獎作品集(2019)》首發儀式暨優秀建築設計項目創作交流會落下帷幕。630項建築設計作品從1365項建築設計類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殊榮。據悉,該「行業獎」由中國勘察設計協會主辦,建築分會承辦並組織審評,每兩年一屆,面向全國工程勘察、建築設計行業和市政公用工程頒發,是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布的行業權威性評獎項目。據悉,《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獎作品集》至今已出版四部,展示了中國建築師的文化自信和暢想,以及越來越揮灑自如的設計藝術、技術和技藝,記錄了新時代中國優秀建築設計工程的發展足跡。
  •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反思及展望(圖)
    我想這跟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至少跟我們的文化心態有關。現僅以我們傳統的建築文化為例,講點個人的看法。 世界上的建築,這裡主要指大型的、屬於藝術範疇的公共性建築,從形式上劃分,基本上有兩類:一類主要用石頭建造的,叫「石構建築」;一類主要用木頭建造的,叫「木構建築」。前者流行很廣,主要包括歐洲、非洲、西亞、中亞和南亞以及南北美洲;後者主要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地區,包括日本、朝鮮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