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傳統建築是西藏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雪域高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藏漢團結和文化交流的見證。藏式傳統建築有著十分獨特和優美的建築形式和風格,給人以古樸、神奇、粗獷之美感,形成自己獨有的和鮮明的基本特點。
收分牆體和柱網結構是構成藏式建築在視覺和構造上堅固穩定的基本因素。收分牆體有效地提高了建築的穩定性:一是牆體下面寬,上面窄,建築物重心下移,保證料的穩定性;二是加厚牆體,使得建築物十分堅固;三是做邊瑪牆,不但減輕了牆體載荷,又有很好的裝飾作用。
藏式建築形式多樣,富於變化,內容豐富。從空間上分,有依山建築、平川建築等;從建築類型上分,有一層平房、多層樓房等;從屋面形式上分,有平頂房屋、坡面房屋等;從平面形式上分,有矩形、圓形和不規則多邊形等;受各地民俗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又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築形式和風格,如碉房、木屋、土樓等。
藏式建築裝飾藝術是藏區宗教藝術、文化藝術和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藏式建築裝飾運用料平衡、對比、韻律、和諧和統一等構圖規律和審美思想,藝術造詣深厚,工藝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手法主要有銅雕、泥塑、石刻、木雕和繪畫等。不但有堅固粗獷的一面,也有精雕細刻、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的一面。
藏式建築的色彩運用,手法大膽細膩,構圖以大色塊為主,表現效果簡潔明快。通常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白、黑、黃、紅等,每一種色彩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都被賦予某種宗教和民俗的意義。藏式建築的外牆色彩,基本上分為白色和紅色。
其中白色用法較為普通,無論是宮殿,寺廟還是居民都廣泛使用。而紅色的用法則較為嚴格,主要用在寺廟的護法神殿、供奉靈塔的靈塔殿及個別重要殿堂的外牆面上。這些色彩的運用,不僅在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日常生活及宗教內容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在建築藝術中,也達到了目清晰或莊嚴崇高的藝術效果。
藏族人民在長期的建築實踐中,不斷借鑑和吸收不同地區和多民族文化,創造了適合當地情況的建築文化,如大昭寺主殿簷口上的動物造型的木雕是吸收克什米爾地區木雕藝術的代表之作;桑耶寺烏孜大殿的建造,更是吸收多民族建築文化的傑作;這些大型重要建築使用的金頂盒歇山式構架,也是借鑑中原地區建築工藝技術的具體表現。
藏式建築不同程度地融合和滲透著藏傳佛教文化和宗教思想,建築布局方向的隨意性反映出佛陀無處不在。多層建築的最高一層多設為佛堂或設有佛龕,用建築語言表達著宗教思想,使得藏式建築的形式和風格具有強烈的宗教氛圍。
藏式建築裝飾風格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受到人的情感和心態方面的影響,而人的情感和心態又來源於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的積澱。特定的環境以其固有的內在秩序統轄著一切,甚至造就人們心理上的某些共性。藏族建築裝飾藝術的風格不僅有著高原各民族建築裝飾藝術的共性,更是表述著這個民族對高原的一片赤誠。傳統藏式建築本身,含有藏族古代建築科技的許多成就,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網際網路創新平臺!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