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青海尖扎藏式傳統牛角弓製作車間

2020-12-20 環球網

【來源:中新網】 4月22日,青海省尖扎縣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奧松多傑在車間射箭場內測試製作好的牛角弓。當日,在青海省尖扎縣,奧松多傑和徒弟們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純手工製作出藏式傳統牛角弓。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來源:中新網】 4月22日,青海省尖扎縣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奧松多傑展示一批已完成貼筋正在陰乾的牛角弓。當日,在青海省尖扎縣,奧松多傑和徒弟們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純手工製作出藏式傳統牛角弓。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來源:中新網】 4月22日,青海省尖扎縣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奧松多傑正在切割水牛角。當日,在青海省尖扎縣,奧松多傑和徒弟們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純手工製作出藏式傳統牛角弓。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來源:中新網】 4月22日,青海省尖扎縣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奧松多傑將蛇皮貼於已經陰乾的牛角弓上。當日,在青海省尖扎縣,奧松多傑和徒弟們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純手工製作出藏式傳統牛角弓。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來源:中新網】 4月22日,青海省尖扎縣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奧松多傑展示青少年用的小型藏式傳統牛角弓。當日,在青海省尖扎縣,奧松多傑和徒弟們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純手工製作出藏式傳統牛角弓。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來源:中新網】 4月22日,青海省尖扎縣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奧松多傑的一位徒弟用毛筆在箭上繪製具有藏族特色的圖案。當日,在青海省尖扎縣,奧松多傑和徒弟們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純手工製作出藏式傳統牛角弓。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來源:中新網】 4月22日,青海省尖扎縣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奧松多傑展示自己與徒弟製作的藏式傳統牛角弓。當日,在青海省尖扎縣,奧松多傑和徒弟們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純手工製作出藏式傳統牛角弓。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相關焦點

  • 青海尖扎「五穀畫」藝人似「神筆馬良」:巧把糧食變金沙
    原標題:青海尖扎「五穀畫」藝人似「神筆馬良」:巧把糧食變金沙 「我一直有個繪畫的念頭,但很少動手畫畫,現在學習『五穀畫』,興趣很濃厚,希望可以成為一名『五穀畫』藝人。」居住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的完瑪吉10日對中新網記者說。
  • 清澈見底,還有陽光沙灘,當地人:我們是青海小三亞
    現在搬到山下,住在了黃河岸邊,還搞起了旅遊,成了青海新興的網紅旅遊村。要說德吉村的旅遊資源還真的是不錯。今天,莎拉就帶大家來看一看這個網紅村有什麼可玩的——藏式農家樂德吉村住的大多是藏族居民,所以當地人辦的農家樂也是藏族風格的。
  • 《奔跑吧·黃河篇》探訪青海脫貧致富路,展現浙江援青「情」
    在近日播出的第二期裡,《奔跑吧·黃河篇》繼續深入青海當地,跑男團從媒體人的角度,以完成一篇專題報導為主線,由水清如鏡的龍羊湖出發,到「拉麵之鄉」化隆縣,再到「中國民族射箭運動之鄉」尖扎縣,循著當地人的脫貧之路,伴著浙江援青幹部人才的真誠分享,將獨屬於青海的「致富經」躍然屏幕之上。
  • 中國藏式傳統建築有哪些基本的特點?
    藏式傳統建築是西藏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雪域高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藏漢團結和文化交流的見證。藏式傳統建築有著十分獨特和優美的建築形式和風格,給人以古樸、神奇、粗獷之美感,形成自己獨有的和鮮明的基本特點。
  • 科學技術史研究者董傑:彰顯民族智慧 振興傳統工藝
    同往年一樣,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副教授董傑作為科普活動周的主講人,來到內蒙古相對落後的邊遠農牧區,為當地居民講解民族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知識。對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董傑一直竭盡心力並樂在其中。2008年,在他的積極組織與申報下,瀕臨失傳的「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工藝」被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青海黃南州這四種特產,你知道哪幾種?
    原創文\美食家小婷黃南藏族自治州,因地處黃河之南而得名,全州下轄1市3縣,是青海地級行政區之一。總面積1.82萬平方千米。境內有尖扎縣坎布拉國家級森林公園、李家峽電站大壩、藏傳佛教寺院隆務寺等旅遊景點。
  • 專業藏式餐廳設計師用藏餐館效果圖解析藏式餐廳裝飾設計的特徵
    藏式風格設計效果圖藏式傳統建築有著十分獨特和優美的建築形式與風格,與雪域高原壯麗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給人以古樸、神奇、粗獷之美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和鮮明的基本特點。藏餐館酒樓包間設計收分牆體和柱網結構是構成藏式傳統建築在視覺和構造上堅固穩定的基本因素。由於自然和歷史等條件限制藏式傳統建築使用的木樑較短,在兩個木樑接口下面用一個鬥栱,再用柱子支起鬥栱,連續使用幾個柱栱梁構架,形成了柱網結構。藏式傳統建築使用柱網結構擴大了建築空間,增強了建築物的穩定性。牆體的砌築採用了三種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建築的穩定性。一是收分牆體。
  • 藏式裝修風格特點 藏式風格裝修效果
    藏式裝修風格對大家來說還是比較神秘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藏式裝修風格、藏式家具的特色、藏式建築的房屋樣式及色彩搭配等等方面的大家關心的問題。藏式裝修風格特點一般藏式裝修的風格都沒有過多的樣式,從這也能看出藏族人們樸實的性格。
  • 藏式酒店長什麼樣子?一起來看看外國人都喜歡的藏式酒店吧
    藏式酒店長什麼樣子?一起來看看外國人都喜歡的藏式酒店吧。 藏式酒店室內柱頭多採用雕刻的彩繪;室外屋頂多掛置經幡、法輪、經幢、寶傘等布塊和銅雕;室內牆壁多裝飾宗教題材的繪畫。簷口裝飾中的石材、刺草、黏土等不同用材裝飾;門飾中的如意頭、角雲子、銅門環和松格門框等裝飾;窗飾中的窗格、窗套和窗楣等裝飾,都是藏式傳統建築裝飾藝術的集中表現。藏式傳統建築既有堅固粗獷的一面,也有精雕細刻、流光溢彩、富麗堂皇的一面,置身其中仿佛走進建築藝術的殿堂。
  • 探訪科興疫苗生產車間:生產線24小時全速運轉,未來考慮出口半成品...
    環球時報記者 李昊 攝探訪科興疫苗生產車間:生產線24小時全速運轉,未來考慮出口半成品到國外完成灌裝探訪科興疫苗生產車間:生產線24小時全速運轉,未來考慮出口半成品到國外完成灌裝探訪科興疫苗生產車間:生產線24小時全速運轉,未來考慮出口半成品到國外完成灌裝探訪科興疫苗生產車間:生產線24小時全速運轉,未來考慮出口半成品到國外完成灌裝
  • 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傳承人的致富故事
    (新華社/格桑邊覺 攝)西洛的致富故事在西藏拉薩市達孜區的一處寧靜的藏式庭院裡,面具工匠西洛的學徒們手裡拿著小刀、畫筆等工具,正聚精會神地製作傳統藏戲面具。46歲的西洛是達孜區雪鄉扎西崗村的村民,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薩布制面具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據西洛介紹,面具製作起源於公元7世紀,在傳統的藏戲演出和雪頓節等場合都有著廣泛使用。「小時候,家裡共有8個兄弟姐妹,日子過得很艱難。」
  • 火鍋涮冬 藏式火鍋、川渝火鍋各有滋味
    藏式火鍋特色  藏式火鍋在西藏頗受食客歡迎,主要食材為高草原特有的犛牛肉、菌類和素菜。藏式火鍋的湯底色澤清亮,微微泛著奶白色,因為湯底是用犛牛骨頭熬製而成,湯底的好吃與否是藏式火鍋的關鍵因素。
  • 丁真家濃濃民族風 藏式家具神秘又霸氣
    除了和丁真互動外,有不少網友注意到丁真身後極具藏族風情的傳統民居,在直播中留言「好特別」!丁真的家充滿藏式風情 四面繪滿神秘壁畫丁真家的外表以紅色為主,紅色的平屋頂,紅色的主牆,木結構處也主要是用紅色顏料染塗,其間配以黃色、綠色的塗料,是四川藏區的典型藏族特色民居。隨後丁真走進屋內燒飯,他家的室內陳設也隨之曝光。
  • 瑞典「洋媳婦」在青海:學傳統技藝 過田園生活
    中新社西寧8月11日電 題:瑞典「洋媳婦」在青海:學傳統技藝 過田園生活作者 魯丹陽 文思睿「外國的朋友對我在中國農村的生活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在丈夫王永鴻的迎接下,記者日前探訪了他和妻子王瑞華(原名Miriam)位於青海西寧大通縣鮑西村的家。他們居住在一個帶院子的二層小樓裡,院子裡種著蔬菜,雞棚裡養了十多隻雞,和當地其他農村庭院沒有什麼區別。初見王瑞華,高高瘦瘦的她身著棉布襯衫、麻布長裙,低挽著頭髮,高鼻梁上的藍眼睛忽閃忽閃。
  • 青海婦女播報|脫貧路上,巾幗力量奏響奮進歡歌
    西寧市婦聯:「扶貧車間」打通巾幗就業致富路走進青海華坊工藝有限公司的扶貧生產車間,「繡娘」們正在各自的織機上忙碌著。據了解,這裡的員工大多是周邊村莊的建檔立卡戶,扶貧車間不僅解決了周邊婦女就業難的問題,也改變了她們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條件,幫助她們實現了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工作掙錢的願望。
  • 探訪沙縣拌麵的製作工藝
    「高砂面幹」作為沙縣傳統小吃之一「拌麵」的原料,以其獨特的口感和韌勁深受大眾喜愛。如今,被曬乾的拌麵,已經成為沙縣人的伴手禮。圖為福建省沙縣高砂鎮一家生產拌麵的工廠內工人正在包裝剛晾曬好的面幹。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近日,記者來到「中國小吃之鄉」——福建沙縣,探訪沙縣小吃中的拌麵製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