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史研究者董傑:彰顯民族智慧 振興傳統工藝

2020-12-17 央廣網

今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的科普活動周如期舉行。同往年一樣,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副教授董傑作為科普活動周的主講人,來到內蒙古相對落後的邊遠農牧區,為當地居民講解民族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知識。

對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董傑一直竭盡心力並樂在其中。2008年,在他的積極組織與申報下,瀕臨失傳的「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工藝」被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9月,蒙古族傳統弓箭傳承人諾敏將全套牛角弓箭及服飾贈送給斯裡蘭卡文化部副部長。「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工藝」也作為國家民族文化的代表被永遠留在了裡蘭卡古都科倫坡,成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族民心相通的的一條紐帶。

董傑(左)與蒙古族傳統牛角弓的代表性傳承人商討牛角弓保護與振興方案。本人供圖

「民間傳統工藝的魅力在於它作為民間智慧的結晶,一直運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每一種傳統工藝都是最適應這片土壤而生,是上百年乃至上千年民族的經驗積累。」董傑說,自己作為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者,有義務用學術研究發掘民族智慧的結晶,喚起農牧民的民族自信。

興趣將學術的「冷板凳」捂熱

2001年9月,董傑進入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專業學習。作為學校新成立系的冷門專業,入學報導後幾天,同學們陸陸續續轉至其他專業就讀,只有董傑堅持下來,成為科技史專業唯一的本碩博學生。

「我覺得最主要還是興趣使然,自己本身對科學技術史非常感興趣。」回憶起當初的決定,董傑坦言堅持是源於自己的熱愛。也正是這份執著,在本科畢業後的諸多機會中董傑依舊選擇繼續留校攻讀碩博,直至留校任教。

董傑工作照。本人供圖

2006年,董傑開始對中國第一部三角學著作《大測》和第一部三角函數表《割圓八線表》進行研究工作。「從發表的第一篇文章開始,一直到最終出版,前後花費近8年時間。」董傑回憶起最後一次校稿,因長時間熬夜,還拔掉了一顆上火導致牙根壞死的牙齒。

在董傑看來,從事學術研究,坐學術的「冷板凳」,一定要做到「勤、專、恆、合作、交流、有目標」。這十個字是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學科奠基人李迪先生的教誨,也是激勵董傑科研路上不斷前進的座右銘。

從傳統工藝中發掘民族智慧的結晶

董傑從事的專業是科學技術史,傳統工藝屬於技術史研究的範疇。「在科技史的研究中,學術界對邊疆少數名族科學技術史關注較少。」董傑向記者介紹,少數民族的科技史中以傳統工藝為主,技術成就相對輝煌。

一次偶然的機會,董傑接觸到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藝人諾敏,了解曾經引以為傲的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目前已經瀕臨失傳,草原上射箭比賽所用的弓箭是國際弓,而非傳統牛角弓。

「傳統牛角弓的製作涉及到材料學與力學,把不同材料如何恰如其分的粘黏在一起,弓的彎曲程度在多少適宜,這些都是遊牧民族的智慧結晶,我們要把他們的智慧發掘出來。」得知現狀,董傑立即致力於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的發掘和保護工作,並積極組織編寫申報書,一級一級申報非遺名錄,最終成功將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成功列入第三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去年,西藏馬術隊從諾敏的手工作坊購買了80多把牛角弓。國家與自治區的民運會已把傳統弓箭射擊作為比賽項目,這些都為傳統牛角弓製作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這項傳統工藝的保護振興營造出活態傳承空間。當前,諾敏的手工作坊已初具規模,共吸納5位民族兄弟就業,年收入達三十萬。

董傑(左一)指導農耕文化博物館建設。本人供圖

2015年,在克什克騰旗常善溝調研榨油技藝時董傑發現,當地農民的榨油技藝與元代《王禎農書》中記載的臥式錘榨法完全一樣。

「臥式錘榨法作為中國非常傳統的榨油方式,最早見諸史冊的就有700年以上歷史,並且常善溝是一處活態的技藝傳承地,在全國範圍內都非常罕見。」董傑告訴記者,與現代榨油技藝相比,臥式錘榨技藝能最大限度保護油脂粒子不被破壞。

只有將古法榨油技藝產業化,給村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傳承和振興這項古老的傳統工藝。於是,董傑開始為村民制定捶打麻油的生產標準,並用榨油工藝聯動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起初農民都有自我意識,共有的集體意識比較淡薄。」董傑就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並自費10萬餘元申遺、申請集體地理標誌產品認證等進行品牌的建設和推廣。在這樣的方式下,村民們逐漸認識到臥式錘榨是常善溝的集體品牌,有了集體主人翁意識。

現今,古法榨油工藝已輻射帶動周邊1974戶農牧民脫貧致富,農牧民可以同時從事亞麻籽的種植業、加工業與銷售,一戶農牧民的年收入最高可達12萬。

在董傑看來,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價值之一。「農牧民通常處於邊遠落後地區,經濟條件差,我們學術研究要致力於把來自他們智慧結晶的傳統工藝弘揚出來,並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幫助他們脫離貧困。」

用科普帶動民族文化交流

2014年董傑受邀訪問中國臺灣地區,為當地學生講授中國傳統科技文明,進行民族文化交流。在阿里山的山美國民小學,董傑給當地幾十名小學生展示蒙古族傳統工藝等民族工藝。「當地學生的印象中,我們內蒙地區的生活非常單調,就是一個草原,講授我們豐富的民族文化與地貌之後,他們才有了正確的認識。」董傑說,只有將科學技術史研究成果通俗化、普及化,才能向更多人展現中國傳統科技文明、內蒙古民族文化。

每年6月份,內蒙古自治區的科普活動周,董傑往往都會選擇去邊遠落後地區進行主講。「用歷史展現不同民族間的融洽互通與共同進步,正是這種交流促進了經濟發展與文明的進步,同時有利於提升邊疆地區的向心凝聚力。」

董傑(左一)前往臺灣地區傳播交流民族文化。本人供圖

「說到中華文化軟實力,不僅僅是四書五經與詩歌等中原傳統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中,少數民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董傑認為,在特別重視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傳統文化保護與振興的今天,應遵循多元一體思想,將各民族代表性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展現出來,並積極思考創造性轉化和與創新性發展。

「學之大者,為國為民。」談及未來的科學目標,董傑說,一方面期望通過科學史展現出東方語境下中國的數學對周邊民族起到的作用與影響力。另一方面,通過傳統工藝,希望能為生長的這片土地,為內蒙古農牧民們帶來文化與經濟上的效益。(中國青年網 記者劉尚君 實習記者 劉一夢)

相關焦點

  • 傳承振興傳統工藝意義深遠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部署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傳統工藝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驗,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振興傳統工藝,有助於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振興傳統工藝要深刻體會蘊含於其中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從中培養專注的工作態度、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一絲不苟的精神,使工匠精神融入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 非遺課堂 | 孫建君:傳統工藝的概念、形態及其振興的重要意義
    到底什麼是傳統工藝?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開篇中明確指出:本計劃所稱傳統工藝,是指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製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製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
  • 發揮學院文創特色 促進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2017年學院啟動了新一輪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建設工作,促進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成為學院幫扶的重要方向。學院組建了團隊,倉平院長領銜,發展規劃處策劃和推進,服裝、皮具、玉雕、首飾、環藝、數字媒體等專業具體實施,展開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 以「雲」為媒 看見傳統工藝振興之光
    紅網時刻長沙12月4日訊(記者 賀衛玲)為美好而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工藝傳承和設計創新,進而讓傳統工藝與美學文化走進現代生活,為復興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呈現當代中國的創新智慧。12月3日下午,湖南省首屆傳統工藝振興學術研討會暨菊花石雕刻行業交流會在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開幕。
  • 首個省級層面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藍皮書發布 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
    12月17日至18日,「融合·賦能·創新」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暨湖南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藍皮書發布會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長沙基地舉行。他指出,振興傳統工藝是國家文化發展的重大戰略,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他希望學校以融合為導向,助力傳統工藝產業振興;以賦能為目標,助力傳統工藝產業升級;以創新為動力,助力傳統工藝產業繁榮。餘克泉代表學校對各位領導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 御錦紡絲綢,傳統織造工藝的傳承者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後,在急功近利思想的誤導下,我國的傳統織造工藝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市面上絲綢產品的質量跟以往有天壤之別。讓人惋惜,讓人感嘆,所幸的是,隨著中國夢的興起,一些國產企業發起了弘揚傳統技藝、振興國貨品質的倡議。一些蘊含傳統工藝精髓的產品應運而生。而御錦紡絲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御錦紡絲綢誕生於2012年,是杭州御錦紡絲綢有限公司陶總親手打造的絲綢品牌。
  • 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公布 14張湖南名片了解一下
    紅網時刻5月24日訊(記者 鄭重)記者今天從文化和旅遊部了解到,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全國共有383個傳統工藝項目入選,涵蓋紡染織繡、服飾製作、編織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築、金屬加工、剪紙刻繪、陶瓷燒造、文房製作、漆器髹飾、印刷裝裱、
  • 吉安公布首批市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5月11日,吉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發布了第一批吉安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共計31項。該目錄重點選取了全市範圍具備一定傳承基礎和發展前景,傳承人群較多,有助於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形成地方品牌的傳統工藝項目,為進入國家級、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奠定基礎。
  • 民族傳統奶製品不再「藏在閨中無人識」 ——聚焦呼倫貝爾奶業振興...
    像奶幹、奶豆腐、奶皮等奶製品的製作工藝代代相傳。很長一段時間,我市民族奶製品製作都是以家庭作坊為主,沒有形成規模,市場存有量不大,曾一度「藏在閨中無人識」。近些年,隨著旅遊業發展及蒙古族城鎮人群對奶食品的市場需求增加,民族奶製品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消費市場供不應求,消費群體正由我市向周邊省市拓展。
  • 「融合賦能創新」——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在湖南工藝美院...
    新湖南客戶端12月19日訊(記者 王銘俊 通訊員 吳寶善)12月17日至18日,「融合賦能創新」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暨湖南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藍皮書發布會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長沙基地舉行。同時,湖南首個工藝美術科普教育基地在這裡落戶掛牌。
  • 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在湖南工藝美院長沙基地舉辦,這些亮點...
    2020年12月16日—18日將在湖南長沙舉辦「融合賦能創新」——第二屆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論壇暨湖南傳統工藝振興發展藍皮書發布會。跟小編一起來看看有哪些亮點吧!亮點1:發布藍皮書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湖南省文旅廳和教育廳的指導下,著眼全省傳統工藝振興整體形勢,立足全省傳統工藝研究基礎,整合資源、統籌規劃,深入、紮實地開展了全省傳統工藝振興調研及《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編輯、出版工作。
  • 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發布 傳統工藝大多後繼乏人
    中新社長沙12月17日電 (王昊昊)湖南傳統工藝藍皮書--《湖南傳統工藝振興發展報告(2020)》(簡稱《發展報告》)17日在長沙發布。研究結果顯示,不少傳統工藝存在傳承群體斷層現象。湖南省傳統工藝文化積澱深厚、門類眾多,現有省級以上傳統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12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28項。截至2019年12月,列入縣(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湖南省傳統工藝項目共計738項,其中食品製作佔275項,器具製作、紡染織繡、雕刻塑造分別佔74項、59項、80項。
  • 江西18個項目入選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江西文化名片你了解...
    經財政部同意,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制定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江西省有18個傳統工藝項目入選。5吉安市青原區的東固傳統造像「東固傳統造像」是江西吉安境內一項將木雕工藝與民間宗教造像、民間信仰儀式三者結合起來的綜合性技藝。
  • 第一批89項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推薦名單發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31日訊日前,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第一批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推薦名單》的公示。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微信號:cewenhua)了解,在各地申報的基礎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擬公布第一批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共89項。其中,山東省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項目整體列入第一批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 中國古代印染技術活化石 「夾纈」入選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中國古代印染技術活化石 「夾纈」入選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27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日前公布的首批浙江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蒼南夾纈」成功入選。  蒼南夾纈藍底白花,粗獷而大氣,簡潔而有韻味,它將溫州地區的南戲故事、民間傳說作為夾纈製品的主要圖案,講究對稱構圖,具有整體和諧之美。大多製成用於生活用品而代代傳承。薛勳郎是第一批浙江省非遺「蒼南夾纈」代表性傳承人,他向記者介紹了蒼南夾纈的獨特生產工藝。
  • 第一批上海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擬入選項目名單公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7日訊 近日,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公示了第一批上海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擬入選項目名單,共63項入選。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上海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以上海市的國家級、市級、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上海市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目錄,「中華老字號」「上海老字號」名錄等為基礎,將具備較好的傳承基礎與生產規模、有發展前景、有助於帶動上海市相關產業振興與勞動就業的傳統工藝項目納入目錄,予以重點支持。本批次擬入選項目名單是經推薦、評審、審議等程序後擬定的。
  • 科學技術史專業研究生招生單位
    學科門類:07 理學  一級學科:0712 科學技術史  專業名稱:071200 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  1、北京:(10001)北京大學 (10003)清華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  7、上海:(10248)上海交通大學 (10255)東華大學 (10269)華東師範大學  8、江蘇:(10307)南京農業大學  9、浙江:(10335)浙江大學  10、安徽:(10358)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工藝美術「雙城記」:在傳承中振興
    京滬兩地幾乎同時舉辦工藝美術大展,呈現各地各類工藝美術新趨勢,反映當代工藝美術現狀,在傳承中振興的工藝美術發展方向初顯。     振興圖強的歷史機遇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凝聚著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實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實踐。
  • 我州這15項傳統工藝成為省級「名片」
    康巴傳媒(記者 蘭色拉姆)7月2日,記者從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文物科獲悉,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經商省財政廳同意,制定了第一批四川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共88項傳統工藝入選,其中包括我州15項傳統工藝。
  • 《中國鑄造發展史》:以史為鑑 鑄造的力量薪火相承
    《中國鑄造發展史》(第一卷)縱橫鑄造誕生前的史前時期到封建社會的鐵器時代,以發展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圖文並茂地呈現了我國古代鑄造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歷程,系統介紹了古代鑄造工藝技術及其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大推動作用,透徹闡釋了我國鑄造技術所具有的獨創性、延續性及取得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