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廣播電視節目,《奔跑吧·黃河篇》聚焦黃河發展保護,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深挖「黃河生態經濟帶」時代價值。首播致敬龍羊峽水電人的「龍羊精神」,聚焦廣大建設者觸動人心。在近日播出的第二期裡,《奔跑吧·黃河篇》繼續深入青海當地,跑男團從媒體人的角度,以完成一篇專題報導為主線,由水清如鏡的龍羊湖出發,到「拉麵之鄉」化隆縣,再到「中國民族射箭運動之鄉」尖扎縣,循著當地人的脫貧之路,伴著浙江援青幹部人才的真誠分享,將獨屬於青海的「致富經」躍然屏幕之上。
跑男團探訪脫貧致富路,青海特色深入人心
以「實地採訪」為切入點,跑男團深入青海各個特色縣,在與當地人遊戲、互動過程中,青海當地的文化和產業特色得以巧妙融入。
在水清如鏡的龍羊湖,碧水藍天之間,漁民正在捕撈一種叫做「一齡魚」的小銀魚。據漁民介紹,為維持生態平衡,當地每年只有三個月捕魚期,漁民靠捕撈小銀魚一年可收入兩三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而在休漁期,他們則回家種地或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通過合理捕撈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正是當地「生態扶貧」的體現,讓脫貧攻堅與保護生態實現雙贏。
而在「拉麵之鄉」化隆縣,跑男團親身感受了當地的拉麵文化。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化隆縣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有近三分之一貧困人口靠拉麵產業實現脫貧。說起「脫貧密碼」,不得不提化隆縣開發的智慧拉麵大數據平臺,全國1.8萬家拉麵店實現智能一體化管理,店面轉讓、選址開店、融資貸款、食材採購等均可在這一平臺實現。此外,政府還會提供異地政府服務、帶薪在崗實訓等幫扶政策,切實通過「就業扶貧」,達到「授人以漁」的效果。
節目隨後來到「中國民族射箭運動之鄉」尖扎縣,依託當地特色的射箭文化,尖扎縣每年通過舉辦各項國際賽事帶動旅遊發展,以「旅遊扶貧」推動當地居民脫貧致富。
最後,跑男團和當地居民在篝火廣場歡聚一堂,青稞酒、犛牛肉、蕁麻茶、野生沙棘汁、藏繡、唐卡等青海特產被一一介紹。隨著網購、直播帶貨等新消費形式興起,酒香不再怕巷子深,這些特產也成為「消費扶貧」的「主角」。
跟隨跑男團的足跡,節目生動呈現了青海的產業特色和脫貧致富成果。在生態扶貧、就業扶貧、旅遊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方式配合下,該地區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和利用各類資源,實現「精準扶貧」。
再現浙江援青故事,年輕幹部揮灑青春令人敬佩
從跑男團一路的所見所聞中可見青海扶貧工作的層次性與多樣性,而在脫貧致富路上,離不開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支援和幫助。從2010年起,浙江省便開始對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十年過去,在一批批年輕幹部的努力下,青海海西州留下了浙江援青的很多美好印記。
節目特別邀請三位浙江援青幹部人才,分享他們援助青海海西州的故事。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趙蒙、徐見化等援青幹部人才不僅引進杭白菊等農產品種植,還著力引進技術及資本,幫助優化加工和銷售,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通過引進浙商企業,在浙江和海西之間架起了橋梁和紐帶,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促進就業。而援青老師劉海琴則表示,扶貧攻堅基礎教育是必須的,她常對學生說「要走出家鄉,回到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真正做到了「扶貧更扶智」。
從當地政府到浙江援青幹部人才乃至每個當地居民,都是脫貧攻堅事業不可忽略的一環。創新脫貧機制,助推產業發展,背後是國家和政府以生態條件、民族文化和特色美食為依託,對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讓老百姓脫貧不返貧。作為廣電總局2020重點項目,《奔跑吧·黃河篇》的意義不僅在於記錄與傳播扶貧的舉措與成果,更是以自身影響力提升當地知名度、助力鞏固脫貧成果,拓展發展持續力。
隨著《奔跑吧·黃河篇》沿黃河一路向東,節目正在從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不同角度,展現黃河沿線城市魅力,助力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期待這檔老牌綜藝,用內容創新持續煥發新生,為社會價值賦能。(姜函一)
(責編:康夢琦、戴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