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促進中國古代民族建築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這些

2020-12-15 中國民族建築

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千差萬別的地理與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多姿多彩的民族信仰和風俗孕育了絢爛多姿的人文文化,也逐漸催生了具有獨特的民族審美、結構、建造技藝的中國民族建築。彰顯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藝術特徵,中國民族建築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科學技術、藝術傳承和發展重要的載體之一。

今天,越來越多的國民和研究學者聚焦於古建築,挖掘、品味和享受民族建築中蘊含的歷史和人文情懷,但關於中國民族建築發展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描述不同時代建築風格的演變和技術的進步,在民族建築的發展途徑方面,仍缺乏系統的分析和梳理。

中國民族建築的發展,初期以適應自然環境的生存要求為基本目標。在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深入思考的過程中,誕生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人合一」思想,並反映到建築中。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建築功能需求逐漸拓展,建築技術水平日益提高,同時民族交流和融合也逐漸深入,形成了彰顯不同時代、地域、民族、階層、功能需求特徵的多姿多彩的中國建築風格。風水學、園林學、營造學成為中國民族建築的三大支柱。數千年的演變也為今人留下了眾多具有傑出藝術和技藝成就的民族建築經典。

與現代建築發展類似,中國古代傳統民族建築(風格和技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建築材料的發展

從原始社會的穴居,到夏商周時期木結構的草創,我國早期的建築材料基本是土(泥)、木(竹)和茅草,其中木構件組成承重結構,四周圍護結構採用夯土牆體,屋頂使用茅草泥巴。到春秋戰國時期,粘土燒制的磚瓦開始出現,秦漢時期基本成熟,因此成為「秦磚漢瓦」,但實際工程中多用於圍護結構、擋土結構和墓穴。至明清時期,粗大木材日益稀少,磚石結構開始發展起來。到了近代和現代,混凝土材料的引入,混凝土仿古建築也逐漸出現(圖1,南京博物院原文史館,仿遼代大殿式建築,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造時間1936-1952年)。

(2)民間風俗和人文理念的演變與融合

由於地域和民族差異包含了自然環境、天然建築材料、民間傳說與審美情趣等各種因素的差異,因此成為民族建築風格多樣化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廣闊的中國版圖和多民族的構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特色建築,北京的四合院、徽派建築、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式建築、雲南一顆印、福建客家圍龍屋、藏族碉房、蒙古包、各地廊橋等共同組成了中國建築大家庭。

這種影響不是一成不變的,商業交流、戰亂與入侵移民等必然將不同文化和建築理念帶到新的地區,並融入當地。中國不同朝代建築風格的演變大多是北方民族入侵後民族融合與宗教及象徵含義引起的。代表性案例有:北京頤和園白塔、澳門大三巴牌坊、重慶湖廣會館(圖4,建於清乾隆24年,1759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會館建築群,包含了湖廣多地建築特色)、溫州楊宅(圖6,歐式立面,中式院落、木架構主體、空鬥牆維護、封火牆和飛簷屋頂)。

(3)建築功能需求拓展的推動作用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皇家、官宦、富商等對住宅的要求逐步提高,宗教場所的興建,防衛目標的提高,防災的需要增強。在巨額財富的支撐下,促進了建築制式、庭院與園林規劃、建築體量、裝飾精美程度的全面提高。故宮、布達拉宮、天壇、皖南民居、山西大院、晉城皇城相府、蘇州園林、福建客家土樓、長城、都江堰、錢塘海塘工程等。

(4)設計水平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發展的推動

設計水平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的發展主要歸功於工匠對技術和藝術的不懈追求。

建築設計水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規劃布局、建築構造設計兩個方面,是伴隨哲學觀念、審美、建築形制的發展變化和對結構受力認識的深化而逐漸豐富和發展。不同類型的結構、不同屋頂的裝飾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儘管中國古代並未形成針對古建結構的力學分析方法,但基於經驗的認識以及提出的確保結構安全的技術措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而建築技術則通常認為包括土工建築技術、木構建築技術、磚石建築技術、建築材料生產技術、建築裝飾技術、建築防護技術六個方面,其中建築材料生產技術是其根本。石材的切、磨技術,磚瓦燒制技術,灰土配比的成熟,土坯製作工藝、夯土技術的出現,榫卯工藝與鬥拱技術的成熟,為古建築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和保障。精湛的雕刻技藝、琉璃瓦和精美瓦當的出現、華麗的彩繪提升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和文化內涵。防火、防震、防洪、防雷技術使我們現在仍然有幸親眼目睹它們的神韻。

《考工記》、宋代的《營造法式》和清代《工程做法》記錄了中國古建築技術發展的軌跡,特別是後兩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民族建築的繁榮。

各地的宮殿建築群、園林、趙州橋、南京靈谷寺的無梁殿、汴河虹橋、應縣木塔、君山慈氏塔(圖8,宋淳佑二年1242年建,設有六根鐵鏈從塔頂直貫塔基,起到穩固和防雷作用)、故宮角樓等就是在規劃、構造、技術進步推動下的典型建築代表。

從上面的四個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古建築發展的動力包括被動和主動兩個方面,以被動為主。被動是指民族建築發展是在民族風俗和信仰、自然資源限制條件下滿足生活需求,或者民族交流、遷徙和融合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推動下逐步前進的;而主動發展是指建設方和建造者主動提高建築規模、舒適度和藝術水準催生的成就。

在這樣一個提倡多元和自由發展的時代,建築風格的單一化不僅不利於推動城市文化特性建設,同時,漸漸喪失了屬於我們自己的人文情懷和文化之根。繼承和發展傳統建築文化,將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理念融入到現代化城市建設之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城市街區和城市地標建築,重塑城市個性,延續「民族血脈」,是我國建築業不可迴避的歷史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既要了解中國民族建築的發展歷程,也要對民族建築發展原因有深刻的認識。您認為呢?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那遠遠伸出的屋簷、微微起翹的屋角、富有彈性的屋簷曲線、以及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的體系。
  • 中國古代建築 木架構 三分法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鑑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鑑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
  •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些特點
    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特點,作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之一,它與西方建築藝術和伊斯蘭建築藝術並列,自豪地立足於世界建築文化之林。
  • 中國古代建築中包含的大文化
    咱們中國的建築從古至今都在世界建築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古香古色的古代建築蘊含了許許多多的中國文化。這其中,建國以來的中國建築的發展更是融合了外國建築的風格,在形式上別具匠心。 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便開始醫治戰爭創傷人員,並從事國民經濟恢復工作。
  • 房梁上的「密符」——中國古代建築紋飾地圖
    其實不然,就像巍巍雄關、浩浩宮城,能夠同那些歷經滄桑的建築一同穿越歷史的長河,它們自然有自己不可或缺的效用。一在談建築紋飾之前,我們必須介紹一些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結構。其中房梁部分最突出的就是榫卯結構。傳說在紫禁城這樣龐大的古建築結構裡,卻找不到一根鐵釘,成就這種奇蹟的,就是榫卯結構。
  • 多民族的古代中國裡,翻譯的作用和他們的素質與操守
    "通事"在古代一直是中國與外國人打交道時依賴的主要媒介, 也是國內各民族溝通的主要橋梁。 他們的信譽、外語水平以及翻譯能力也就決定了他們的歷史作用及地位。由於歷史上缺乏培訓語言能力的機構,絕大多數的通事翻譯水平普遍較差,尤其是近代絕大多數通事可以聽懂外國人說話的意思,能用簡單的外語進行對話交流,但是毫無英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 古代建築藝術:四大建築類型之——宗教建築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建築藝術:四大建築類型之——宗教建築,宗教建築。宗教建築是僅次於宮殿建築和陵墓建築的另一重要建築類型。在中國的各類宗教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1世紀左右經西域和南海分兩路傳人中國,而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佛道兩教各具特色,既相互排擠,又相互滲透。佛教的主要建築有佛寺、佛塔和石窟,道教的主要建築為道觀,從建築的角度講,道觀在很多方面是模仿佛教建築的,因此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佛教的寺、塔和石窟中。
  • 漳州月港開禁 促進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 南康區夯實「四特」舉措促進民族鄉村發展
    近年來,南康區在省、市有關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凝心聚力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創新多項工作舉措,進一步夯實「四特」舉措,大力促進民族鄉村發展。一是點面結合打造特色村寨。
  •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這一時期,恆順糟坊發展興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答案 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實業救國思潮的大力推動。4.民國初年,中國民族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以天津為例,在工商部註冊、資產達萬元以上的企業有數十家。出現上述狀況的政治前提是什麼?答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
  •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反思及展望(圖)
    現僅以我們傳統的建築文化為例,講點個人的看法。 世界上的建築,這裡主要指大型的、屬於藝術範疇的公共性建築,從形式上劃分,基本上有兩類:一類主要用石頭建造的,叫「石構建築」;一類主要用木頭建造的,叫「木構建築」。前者流行很廣,主要包括歐洲、非洲、西亞、中亞和南亞以及南北美洲;後者主要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地區,包括日本、朝鮮等國。
  • 杆欄式建築 河池民族文化的面孔
    這就是杆欄式建築的雛形。據《魏書·僚傳》記述,壯族先民的住房:「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闌。」最初的杆欄式建築只是在樹椏上架木搭棚,構造簡單。後發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鋪板為樓。上層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簾遮擋,供人居住;下層架空。後來,下層四周用木板或砌石為牆,用於飼養家畜。現代幹欄建築主要有全樓居和半樓居兩種形式。    河池的傳統建築主要為夯土牆與木質結構。
  • 中國古代語言學有自己的發展道路
    原標題:中國古代語言學有自己的發展道路   由於多年來重視不夠、學習研究不夠、對外評介宣傳更不夠,過去在西方語言學家的語言學史著作中,很少有中國語言學。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文字障礙,他們對中國古代語言學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他們以印歐語言為主,認為語言科學建立於19世紀,因為當時歐洲已有歷史比較語言學,由此產生了普通語言學。
  • 【外國古代建築史第1章-古代埃及的建築】
    (三) 新王國時期(前17~前11世紀)    形成適應專制制度的宗教,太陽神廟代替陵墓成為主要建築類型。    著名的太陽神廟,如:卡拉克——盧克索的阿蒙(Amon)神廟。1.古埃及歷史與尼羅河的關係2.陵墓建築與宗教建築的由來和演變3.古埃及紀念性建築的主要特徵配套真題 強化鞏固1.下列古埃及的金字塔式陵墓中最早的是哪一座?
  •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建築師,只有工匠?原來是這個原因
    可是在古代的中國,人們更注重內在的東西,比如文學,音樂,繪畫,乃至宗教等,而對於人們日常而居的建築本身則並沒有專門當作藝術品來對待。其實,據考究,早在公元前十五世紀,中國的古建築體系就已經形成。而至遲到漢朝,公元前二0六年至公元二二0年就已經完全成熟。也就是說在之後的一千多餘年裡,中國的建築形式基本上都沒有離開過柱梁,鬥拱,屋頂這三大構成元素。
  • 古代宗教建築的特點以及代表性建築
    中國是個多宗教的國家,中國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所有這些宗教建築由於其不同的教義和使用要求,而表現為不同的總體布局和建築式樣。宗教建築是人們從事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包括佛教的寺、塔、石窟寺、道教的廟觀,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此外,寺廟建築除石窟寺外多營建成院落式。在中國的各類宗教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1世紀左右經西域和南海分兩路傳人中國,而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 高考專題複習| 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可以說,都城是一定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標誌。 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二、古代中國的都城遷移過程 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
  • 古代藝術:古代四大建築類型之——古典園林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藝術:古代四大建築類型之——古典園林,古典園林。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是通過對山、水、建築、植物等要素的有機組合,構成一個富有情趣的、飽含藝術意境的美的環境。它與歐洲或伊斯蘭園林等世界其他園林體系相比,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首先,中國古典園林重視自然美。在造園的總原則上,必須以天然景物為基礎。即使是改造和模擬自然,也必須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則。其次是追求曲折多變。在布局方面,一般不用宮殿的中軸對稱手法與完整的格局,而是在師法自然的基礎上,採用靈活多變的自由方式。再次是強調意境。
  • 古代建築:象徵等級的建築現象——建築顏色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建築:象徵等級的建築現象——建築顏色,古代建築的顏色主要反映信仰和等級,決不能簡單地把顏色看作建築的裝飾手段。不同歷史階段的顏色有著不同的內涵,因而顏色反映的等級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 昆明華邑酒店—雲南民族特色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完美結合
    洲際酒店集團是全世界知名的酒店集團昆明華邑酒店及度假村是洲際酒店集團洞悉中國高端消費者的細膩需求及中國顧客全新的消費觀念,極力打造全新的高端酒店品牌,酒店的設計、裝修、服務 、格局等都是注重融入雲南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加國際管理文化各方面元素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