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千差萬別的地理與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多姿多彩的民族信仰和風俗孕育了絢爛多姿的人文文化,也逐漸催生了具有獨特的民族審美、結構、建造技藝的中國民族建築。彰顯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藝術特徵,中國民族建築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科學技術、藝術傳承和發展重要的載體之一。
今天,越來越多的國民和研究學者聚焦於古建築,挖掘、品味和享受民族建築中蘊含的歷史和人文情懷,但關於中國民族建築發展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描述不同時代建築風格的演變和技術的進步,在民族建築的發展途徑方面,仍缺乏系統的分析和梳理。
中國民族建築的發展,初期以適應自然環境的生存要求為基本目標。在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深入思考的過程中,誕生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人合一」思想,並反映到建築中。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建築功能需求逐漸拓展,建築技術水平日益提高,同時民族交流和融合也逐漸深入,形成了彰顯不同時代、地域、民族、階層、功能需求特徵的多姿多彩的中國建築風格。風水學、園林學、營造學成為中國民族建築的三大支柱。數千年的演變也為今人留下了眾多具有傑出藝術和技藝成就的民族建築經典。
與現代建築發展類似,中國古代傳統民族建築(風格和技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建築材料的發展
從原始社會的穴居,到夏商周時期木結構的草創,我國早期的建築材料基本是土(泥)、木(竹)和茅草,其中木構件組成承重結構,四周圍護結構採用夯土牆體,屋頂使用茅草泥巴。到春秋戰國時期,粘土燒制的磚瓦開始出現,秦漢時期基本成熟,因此成為「秦磚漢瓦」,但實際工程中多用於圍護結構、擋土結構和墓穴。至明清時期,粗大木材日益稀少,磚石結構開始發展起來。到了近代和現代,混凝土材料的引入,混凝土仿古建築也逐漸出現(圖1,南京博物院原文史館,仿遼代大殿式建築,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造時間1936-1952年)。
(2)民間風俗和人文理念的演變與融合
由於地域和民族差異包含了自然環境、天然建築材料、民間傳說與審美情趣等各種因素的差異,因此成為民族建築風格多樣化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廣闊的中國版圖和多民族的構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特色建築,北京的四合院、徽派建築、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式建築、雲南一顆印、福建客家圍龍屋、藏族碉房、蒙古包、各地廊橋等共同組成了中國建築大家庭。
這種影響不是一成不變的,商業交流、戰亂與入侵移民等必然將不同文化和建築理念帶到新的地區,並融入當地。中國不同朝代建築風格的演變大多是北方民族入侵後民族融合與宗教及象徵含義引起的。代表性案例有:北京頤和園白塔、澳門大三巴牌坊、重慶湖廣會館(圖4,建於清乾隆24年,1759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會館建築群,包含了湖廣多地建築特色)、溫州楊宅(圖6,歐式立面,中式院落、木架構主體、空鬥牆維護、封火牆和飛簷屋頂)。
(3)建築功能需求拓展的推動作用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與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需求也在發生變化,皇家、官宦、富商等對住宅的要求逐步提高,宗教場所的興建,防衛目標的提高,防災的需要增強。在巨額財富的支撐下,促進了建築制式、庭院與園林規劃、建築體量、裝飾精美程度的全面提高。故宮、布達拉宮、天壇、皖南民居、山西大院、晉城皇城相府、蘇州園林、福建客家土樓、長城、都江堰、錢塘海塘工程等。
(4)設計水平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發展的推動
設計水平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的發展主要歸功於工匠對技術和藝術的不懈追求。
建築設計水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規劃布局、建築構造設計兩個方面,是伴隨哲學觀念、審美、建築形制的發展變化和對結構受力認識的深化而逐漸豐富和發展。不同類型的結構、不同屋頂的裝飾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儘管中國古代並未形成針對古建結構的力學分析方法,但基於經驗的認識以及提出的確保結構安全的技術措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而建築技術則通常認為包括土工建築技術、木構建築技術、磚石建築技術、建築材料生產技術、建築裝飾技術、建築防護技術六個方面,其中建築材料生產技術是其根本。石材的切、磨技術,磚瓦燒制技術,灰土配比的成熟,土坯製作工藝、夯土技術的出現,榫卯工藝與鬥拱技術的成熟,為古建築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和保障。精湛的雕刻技藝、琉璃瓦和精美瓦當的出現、華麗的彩繪提升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和文化內涵。防火、防震、防洪、防雷技術使我們現在仍然有幸親眼目睹它們的神韻。
《考工記》、宋代的《營造法式》和清代《工程做法》記錄了中國古建築技術發展的軌跡,特別是後兩部,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民族建築的繁榮。
各地的宮殿建築群、園林、趙州橋、南京靈谷寺的無梁殿、汴河虹橋、應縣木塔、君山慈氏塔(圖8,宋淳佑二年1242年建,設有六根鐵鏈從塔頂直貫塔基,起到穩固和防雷作用)、故宮角樓等就是在規劃、構造、技術進步推動下的典型建築代表。
從上面的四個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古建築發展的動力包括被動和主動兩個方面,以被動為主。被動是指民族建築發展是在民族風俗和信仰、自然資源限制條件下滿足生活需求,或者民族交流、遷徙和融合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推動下逐步前進的;而主動發展是指建設方和建造者主動提高建築規模、舒適度和藝術水準催生的成就。
在這樣一個提倡多元和自由發展的時代,建築風格的單一化不僅不利於推動城市文化特性建設,同時,漸漸喪失了屬於我們自己的人文情懷和文化之根。繼承和發展傳統建築文化,將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理念融入到現代化城市建設之中,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城市街區和城市地標建築,重塑城市個性,延續「民族血脈」,是我國建築業不可迴避的歷史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既要了解中國民族建築的發展歷程,也要對民族建築發展原因有深刻的認識。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