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如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派將出徵、公布進士皇榜等重大的儀式都在這裡舉行。另外,每年的陰曆春節(正月初一)、冬至節和萬壽節(皇帝生日),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要在這裡舉行慶典活動,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華北戰區正式的受降儀式就是在太和殿廣場舉行的。
太和殿在明代初建時,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所用木材均為金絲楠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時,改為面闊十一間,進深仍為五間,面積2377平方米,通高35.5米。太和殿是中國古代建築中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屋頂最高的宮殿。
太和殿的屋簷是兩層的,叫重簷廡殿頂,廡殿頂在古代建築中屬最高等級。屋頂大脊的兩端有一對動物叫鴟吻,據說龍生九子,鴟吻是其中之一,它是水神,放在這裡是用它來鎮火的。太和殿的兩層簷的簷角,各有11個小雕像,最前面是一個仙人騎一隻鳳凰,有「仙人指路」的意思。後面的10個動物,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這些小動物大多是人們根據神話傳說虛構雕塑出來的。
三臺的臺階上,陳設著十八尊大銅鼎。銅鼎在舉行盛大儀式時用於點燃柏枝與檀香枝,以其繚繞的煙霧來增加儀式的莊嚴和神秘感。丹陛上設有日晷、嘉量、銅龜、銅鶴。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象徵性的標準量器,由斛、鬥、升、合、龠五部分組成。它與日晷東西相對,是皇權的代表。龜鶴是長壽吉祥的動物,象徵皇帝萬壽無疆,江山永固。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對於整個紫禁城來說,太和殿就是核心,它的地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