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今年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早已籌備了一系列重磅展覽為其慶生,部分宮殿也將完成升級改造,開門迎客。在紫禁城裡,修修補補是常態,文物如此,建築亦是。事實上,從1420年底紫禁城主體工程宣告竣工,隔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北京奉天殿接受朝賀,大宴文武群臣和各國朝貢使那一刻起,紫禁城的修建就沒斷過,修繕、改動、重建那是常有的事,偌大皇宮出點小毛病也很正常,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顫顫巍巍600年,紫禁城竟挺了過來,成為令國人自豪的建築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 。
有人統計過,自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紫禁城建設初具規模,到清宣統三年( 1912年)大清王朝滅亡,作為皇宮的紫禁城在近500年間共發生火災58起,明代的頻率是每5年一次,清代則是每25年一次,對木結構建築來說,這不啻是最致命的。就以故宮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例,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站在太和殿廣場看臺基上的太和殿,總覺得廣場太大,大殿的威嚴和高大被削弱了很多。朝鮮人樸趾源1780年隨使團參加乾隆皇帝70壽誕時就對太和殿產生過疑問, 「大抵太和殿乃天子出治之所,而不甚高大,問諸他人,則所見略同,初頗訝之」 。
著名建築學家劉致平也注意到這點,他說,「整個大殿的氣勢至為偉大莊嚴,這是我國幾千年來文化累積的成果,可為我國歷代宮殿代表之作。不過,因為殿前廣場過於寬闊,顯得太和殿有點不夠高。倒是殿下的三重基座顯得特別舒展。這也是我們應該體會的地方。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現在我們眼中的太和殿——這座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並不是它最開始的模樣,臺基還是原來的那個臺基,只是大殿的尺寸和位置發生了變化。如果按照明代長陵稜恩殿的規模推斷,明朝初建的奉天殿,應該比現在的太和殿結構還要雄大。太和殿前身為奉天殿。永樂十五年(1417年)十一月初二,朱棣沿用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的宮殿之名為正式動工建造的紫禁城正殿取名「奉天殿」 ,以示「惟天惠民,惟闢奉天」 ,向老百姓宣告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依南京舊名,紫禁城前三殿分別取「奉天」「華蓋」「謹身」 。
永樂十八年(1420年) ,奉天殿建成,次年元旦,朱棣登上奉天殿寶座接受百官朝賀,大宴群臣。時人對奉天殿之高敞壯麗莫不贊之,有形容它「觚稜雲聳」的,有誇它「屹中天以層構,抗浮雲而上徵」的,他們當時的心情大概與人們第一次看到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心境差不多,坐在寶座俯瞰天下的朱棣怎麼也不會想到幾個月前剛竣工的紫禁城「摩天大樓」竟會在3個月後毀於雷擊引起的火災中。據載,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的那場雷擊發生在夜間,眼見大殿起火,大學士楊榮趕緊指揮衛士把供皇帝閱讀的圖書史籍疏散到東華門,那晚火勢之大,前三殿全都遭殃,只剩一片灰燼,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4個月,就遇上這等天災,引發全國震動。狼狽的朱棣只好頒了道罪己詔,誠惶誠恐向上天發問,「難道我怠慢了敬天事神的禮儀嗎?難道我沒有遵循祖法政務出了差錯嗎?……」並跑到太廟和社稷壇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恐懼在朝堂蔓延,官員們一時議論紛紛,有主張把首都遷回南京的,有擔心重建三大殿引起民憤的,畢竟它對人力物力要求極高。此後,隨著乾清宮1422年毀於火災,朱棣乾脆撒手不管,任由三大殿成為一堆瓦礫,「索性也不重修了」 。
但老這麼放著也不好,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開始了重修工程,這次奉天殿頑強存在了100多年,直到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 ,雷擊再次光顧,並引發了「紫禁城落成以來,燃燒範圍最大、損失最慘重的火災」 ,三大殿又成一片火場,嘉靖帝朱厚熜眼看大火無法撲救,趕忙命人組織搶運《永樂大典》 ,轉移到安全地方。據統計,僅清理廢墟就耗費了營軍3萬人,小車5000輛。
為何前三殿總是連帶著一起被燒光?拋開其木構建築的特徵來說,細心的大臣發現三大殿間隔太近而各自面積又過大,一旦起火,便迅速蔓延開來,無法控制,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至少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時因採伐不到符合奉天殿簷柱尺寸的大木料,適當縮小了正殿規模,還為奉天殿改了個名字「皇極殿」 ,依舊沒能阻止火災的再次發生。明天啟年間,太和殿迎來第三次大修,這次終於按照工部尚書薛風翔的意見縮小三大殿的建築面積,擴大它們之間的距離,結果皇極殿面積縮水為2300平方米(幾乎為當年奉天殿的一半) ,三大殿之間的距離由最初的10米擴大到30多米,不再是可以穿堂而過的關係。看出來了嗎?奉天殿的重修就是不斷在做減法的過程,好處是李自成火燒紫禁城時,三大殿沒全毀。順治帝將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更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天啟舊有規制「翻新」後,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的那晚太和殿大火(這次不是雷擊,而是由御膳房司膳太監使用炊火粗心大意釀成) ,也沒有殃及後面兩殿,目睹火災全過程的康熙帝在徵求多方意見後,決定撤去太和殿東西兩側的斜廊,改砌防火牆,以提高太和殿抗禦火災的能力,並設專職巡檢火燭的太監,對失職引起火災的人員從嚴處理,所以康熙在位61年間,宮裡失火次數最少,當然這是後話。自那次重建後,太和殿整體形制沒變過,僅在細節上修修補補。
1923年,當皇帝不再是太和殿的主人,北洋政府開始打起太和殿的主意,密謀將其改造成參眾兩院日常辦公及召開會議之地,遠在洛陽的吳佩孚聽說後立即通電北洋政府,強烈反對此事,他說:「查三殿規模宏麗,建明永樂世,垂今五百年矣……嘗聞之歐西遊歸者,據云,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我國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而至若果拆毀,則中國永喪此巨工古物,重為萬國所笑……」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三大殿確實沒拆,但其「荒廢已久」的現狀亦是事實,「倘不加以修葺,別無保存之法」 。故宮博物院1925年成立後,便一直致力於宮中古建的保養與修繕,把壯美的紫禁城介紹給世人。誠然,太和殿不是一天建成的,紫禁城也不是,然而它的魅力卻經久不衰,它記錄歷史、承載文化、面向未來。走過第一個600年,還有下一個600年在等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