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不是一天建成的

2020-12-20 中國環境

  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今年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早已籌備了一系列重磅展覽為其慶生,部分宮殿也將完成升級改造,開門迎客。在紫禁城裡,修修補補是常態,文物如此,建築亦是。事實上,從1420年底紫禁城主體工程宣告竣工,隔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北京奉天殿接受朝賀,大宴文武群臣和各國朝貢使那一刻起,紫禁城的修建就沒斷過,修繕、改動、重建那是常有的事,偌大皇宮出點小毛病也很正常,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顫顫巍巍600年,紫禁城竟挺了過來,成為令國人自豪的建築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 。

  有人統計過,自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紫禁城建設初具規模,到清宣統三年( 1912年)大清王朝滅亡,作為皇宮的紫禁城在近500年間共發生火災58起,明代的頻率是每5年一次,清代則是每25年一次,對木結構建築來說,這不啻是最致命的。就以故宮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例,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站在太和殿廣場看臺基上的太和殿,總覺得廣場太大,大殿的威嚴和高大被削弱了很多。朝鮮人樸趾源1780年隨使團參加乾隆皇帝70壽誕時就對太和殿產生過疑問, 「大抵太和殿乃天子出治之所,而不甚高大,問諸他人,則所見略同,初頗訝之」 。

  著名建築學家劉致平也注意到這點,他說,「整個大殿的氣勢至為偉大莊嚴,這是我國幾千年來文化累積的成果,可為我國歷代宮殿代表之作。不過,因為殿前廣場過於寬闊,顯得太和殿有點不夠高。倒是殿下的三重基座顯得特別舒展。這也是我們應該體會的地方。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現在我們眼中的太和殿——這座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並不是它最開始的模樣,臺基還是原來的那個臺基,只是大殿的尺寸和位置發生了變化。如果按照明代長陵稜恩殿的規模推斷,明朝初建的奉天殿,應該比現在的太和殿結構還要雄大。太和殿前身為奉天殿。永樂十五年(1417年)十一月初二,朱棣沿用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的宮殿之名為正式動工建造的紫禁城正殿取名「奉天殿」 ,以示「惟天惠民,惟闢奉天」 ,向老百姓宣告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依南京舊名,紫禁城前三殿分別取「奉天」「華蓋」「謹身」 。

  永樂十八年(1420年) ,奉天殿建成,次年元旦,朱棣登上奉天殿寶座接受百官朝賀,大宴群臣。時人對奉天殿之高敞壯麗莫不贊之,有形容它「觚稜雲聳」的,有誇它「屹中天以層構,抗浮雲而上徵」的,他們當時的心情大概與人們第一次看到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心境差不多,坐在寶座俯瞰天下的朱棣怎麼也不會想到幾個月前剛竣工的紫禁城「摩天大樓」竟會在3個月後毀於雷擊引起的火災中。據載,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的那場雷擊發生在夜間,眼見大殿起火,大學士楊榮趕緊指揮衛士把供皇帝閱讀的圖書史籍疏散到東華門,那晚火勢之大,前三殿全都遭殃,只剩一片灰燼,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才4個月,就遇上這等天災,引發全國震動。狼狽的朱棣只好頒了道罪己詔,誠惶誠恐向上天發問,「難道我怠慢了敬天事神的禮儀嗎?難道我沒有遵循祖法政務出了差錯嗎?……」並跑到太廟和社稷壇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恐懼在朝堂蔓延,官員們一時議論紛紛,有主張把首都遷回南京的,有擔心重建三大殿引起民憤的,畢竟它對人力物力要求極高。此後,隨著乾清宮1422年毀於火災,朱棣乾脆撒手不管,任由三大殿成為一堆瓦礫,「索性也不重修了」 。

  但老這麼放著也不好,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開始了重修工程,這次奉天殿頑強存在了100多年,直到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 ,雷擊再次光顧,並引發了「紫禁城落成以來,燃燒範圍最大、損失最慘重的火災」 ,三大殿又成一片火場,嘉靖帝朱厚熜眼看大火無法撲救,趕忙命人組織搶運《永樂大典》 ,轉移到安全地方。據統計,僅清理廢墟就耗費了營軍3萬人,小車5000輛。

  為何前三殿總是連帶著一起被燒光?拋開其木構建築的特徵來說,細心的大臣發現三大殿間隔太近而各自面積又過大,一旦起火,便迅速蔓延開來,無法控制,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至少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時因採伐不到符合奉天殿簷柱尺寸的大木料,適當縮小了正殿規模,還為奉天殿改了個名字「皇極殿」 ,依舊沒能阻止火災的再次發生。明天啟年間,太和殿迎來第三次大修,這次終於按照工部尚書薛風翔的意見縮小三大殿的建築面積,擴大它們之間的距離,結果皇極殿面積縮水為2300平方米(幾乎為當年奉天殿的一半) ,三大殿之間的距離由最初的10米擴大到30多米,不再是可以穿堂而過的關係。看出來了嗎?奉天殿的重修就是不斷在做減法的過程,好處是李自成火燒紫禁城時,三大殿沒全毀。順治帝將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更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天啟舊有規制「翻新」後,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的那晚太和殿大火(這次不是雷擊,而是由御膳房司膳太監使用炊火粗心大意釀成) ,也沒有殃及後面兩殿,目睹火災全過程的康熙帝在徵求多方意見後,決定撤去太和殿東西兩側的斜廊,改砌防火牆,以提高太和殿抗禦火災的能力,並設專職巡檢火燭的太監,對失職引起火災的人員從嚴處理,所以康熙在位61年間,宮裡失火次數最少,當然這是後話。自那次重建後,太和殿整體形制沒變過,僅在細節上修修補補。

  1923年,當皇帝不再是太和殿的主人,北洋政府開始打起太和殿的主意,密謀將其改造成參眾兩院日常辦公及召開會議之地,遠在洛陽的吳佩孚聽說後立即通電北洋政府,強烈反對此事,他說:「查三殿規模宏麗,建明永樂世,垂今五百年矣……嘗聞之歐西遊歸者,據云,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我國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而至若果拆毀,則中國永喪此巨工古物,重為萬國所笑……」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三大殿確實沒拆,但其「荒廢已久」的現狀亦是事實,「倘不加以修葺,別無保存之法」 。故宮博物院1925年成立後,便一直致力於宮中古建的保養與修繕,把壯美的紫禁城介紹給世人。誠然,太和殿不是一天建成的,紫禁城也不是,然而它的魅力卻經久不衰,它記錄歷史、承載文化、面向未來。走過第一個600年,還有下一個600年在等著它……

相關焦點

  • 太和殿
    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
  • 整個中國只有故宮中的「太和殿」才有的神獸
    行什——太和殿多出的第十個小獸太和殿,在民間俗稱為金鑾殿,是明清兩代皇帝用於舉行重大典禮的活動場所,並不是皇帝常用的宮殿,但是這並不影響太和殿在故宮中的地位。在太和殿的屋簷上方有十一個雕飾,除了第一個是常用的騎鳳仙之人外,還餘有十個,一般來說「九」是古代最大的數字,皇宮也不例外,但太和殿屋簷頂上卻多出一個,為十個。
  • 太和殿(歷史美文)
    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歷史北京【太和殿的「前世今生」】太和殿在永樂年間建成時名為奉天殿,嘉靖時期更名為皇極殿,清初順治朝改名太和殿。大殿落成僅百日,就遭雷擊起火,三大殿盡毀。之後在嘉靖、萬曆、康熙年間又三次毀於火災,現存建築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當時,由於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規模上明顯縮水,面積大約只有永樂年間的一半。
  • 紫禁城建成600年發紀念券,掃描「太和殿」可觀飛龍騰空
    今天一早,紫禁城收到一份科技含量頗高的600歲生日賀禮——「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券」。用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通過專有的APP掃描紀念券上的「太和殿」,飛龍瞬間騰空而起。原標題:紫禁城建成600年發紀念券,掃描「太和殿」可觀飛龍騰空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劉冕流程編輯:TF010
  • 最高的重簷廡殿頂建築,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
  • 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在紫禁城裡,太和殿是一座什麼樣的宮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故宮太和殿地磚裂開,工人修繕時發現一秘密,專家:朱棣太狡猾
    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俗稱金鑾殿,1420年紫禁城建成後該殿名叫奉天殿,奉天殿建成後在永樂帝、嘉靖帝、萬曆皇帝以及崇禎皇帝等帝年間多次遭遇了大火,因此也是多次重建,明嘉靖四十一年
  • 故宮太和殿的地磚並不是金子做的,為何叫金磚,你知道原因嗎?
    故宮是明朝永樂年間建造的,建成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自從故宮對外開放以來,很多遊客爭相進去參觀遊覽,其中故宮三大殿是最受關注的景點。尤其是故宮的太和殿,那是以前皇帝上朝辦公的地方,舊時又被稱為「金鑾殿」,皇帝每天都在這裡舉行朝會,大臣們有什麼奏議也都是在這裡提出,可以說太和殿成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
  • 拆開太和殿,你會看到什麼?
    文章來源:可視化星球今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謹以此文獻給「過去600年為這座皇家宮殿付出貢獻的人們」故宮系列專題 第二期在故宮中有一座佔地僅有故宮總面積3/1000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從空中俯瞰它隱匿於宮廷的重重屋簷之間
  • 屋脊獸之太和殿的屋脊獸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 太和殿中的金絲楠木都是如何運住北京?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三大殿中的第一殿。太和殿也是紫禁城體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老百姓口中的「金鳳金鑾殿」,說的就是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木結構大殿之一。太和殿1420年建成,最初名為「奉天殿」,後改名為太和殿,大多數人們都以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實這裡是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實際用的時間很少。
  • 《太和殿》|紫禁城美學精華,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太和殿》一座宮殿展現紫禁城美學精華,500幅彩圖拆解太和殿建築細節細微之處展現古人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日前,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後合作導師、故宮古建專家周乾先生所著《太和殿》出版。
  • 紫禁城太和殿的鎮物
    圖:圖四:小獸中的行什,為太和殿所獨有  趨利避害、祈福迎祥是人們普遍的精神追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小獸的數量一般最多不超過九個,而太和殿在九個之外又增加了行什,不僅是紫禁城內宮殿建築中的特例,也是全國古建築中僅有的孤例。太和殿行什出現於何時、原因為何、有何功用,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太和殿原名奉天殿,嘉靖時改稱皇極殿,清順治時改名太和殿,自明永樂時建成後屢遭火毀又多次重建。
  • 平莊不是一天建成的
    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實,平莊也不是一天建成的。1933年,日軍侵佔熱河省全境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後,取消蒙古會盟制,代之以省領旗,統屬偽國務院興安局。喀喇沁右旗歸偽熱河省統管,東部設保甲制,西部未設,實行蒙漢複合制,即一旗一縣並存列制,設立建平縣的同時,又設喀喇沁右旗,縣管漢人,旗管蒙古人。最初,縣公署設在老建平,旗公署設在王爺府。
  • 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故宮裡最重要的太和殿竟不是上朝的地方?
    但是它並不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皇帝上朝、處理政務的地方,而是舉行盛大慶典儀式的地方。一般在皇帝繼位、過生日、春節等時候才會在這裡集會,並且在周圍的十八個香爐裡全部焚香,所以每到重大的節日,太和殿就籠罩在雲霧中,好似置身仙境一般。那麼上朝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呢?每個朝代習俗還不太相同,比如說明朝是在太和門進行,清朝時候在乾清門進行。
  • 7月15日 |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英文怎麼說?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First. don't be afraid to make mistakes. You will learn from them. Second, you must not be shy.
  • 太和殿的大楠木柱子,出產自哪裡?怎樣被運來的?
    72根柱子撐起了明清24代皇帝的門面,撐起了中國現存最大的木質宮殿太和殿。明永樂18年,太和殿建成,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成為整個故宮裡體量最大的建築物,而支撐著這個龐然大物的就是這大殿內72根大柱子,那這些大木頭柱子是從哪裡來的呢?又是怎麼運到這裡建造成房屋的呢?
  • 新書上架|故宮古建專家用500幅彩圖,為你「拆解」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有些一天只能走五六英裡。這樣的木排來自遙遠的四川省,兩三年才能運到首都。」這是世紀文景日前出版的新書《太和殿》中收錄的一則小故事。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最早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