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無論建造什麼東西都講究驅邪避兇,紫禁城是古代最高權力者所居住的地方,各種講究就更是數不勝數了,也可以說是集古人建築精華的地方。
九在古代的意義
皇帝稱為九五之尊,所以「九」在古代也是龍的象徵數字,一方面是因為「九」字本體像一條龍伸出龍舌的形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九」是陽數中的極數,也是單數中的最大數。
所以在古代社會中,能夠用九個神獸為建築物驅邪避兇的也只皇家才能使用,但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卻是一個例外。
行什——太和殿多出的第十個小獸
太和殿,在民間俗稱為金鑾殿,是明清兩代皇帝用於舉行重大典禮的活動場所,並不是皇帝常用的宮殿,但是這並不影響太和殿在故宮中的地位。
在太和殿的屋簷上方有十一個雕飾,除了第一個是常用的騎鳳仙之人外,還餘有十個,一般來說「九」是古代最大的數字,皇宮也不例外,但太和殿屋簷頂上卻多出一個,為十個。
這十個小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以及多出的一個小獸——行什。
行什,是一種帶翅膀猴,手拿金剛杵的小獸,因為排在第十位,所以稱為「行什」。
太和殿為什麼這麼特殊,要比其它地方多出一個神獸呢?
很多人一定會奇怪,為什麼太和殿會這麼特殊,雖然太和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物之一,但是也並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就這麼特殊。
其實這與太和殿數次發生的大火有關,據史料記載,太和殿自建成之日起就發過四次大火,這對於古代最高權力者居住的地方來說是可不思議的。
太和殿第一次大火就發生在明朝永樂十九年,此時距離太和殿建成不到百日;第二次則是明朝嘉靖三十六年,由打雷引起來的大火;第三次則是明末萬曆二十五年,由李自成放火燒毀;最後一次則是在清朝康熙十八年,御膳房起火引起的。
可以說太和殿自建成之日起就多災多難,也是正是因為數次大火,太和殿屋簷上才出現第十個小獸「行什」。
「行什」頗像中國神話傳說的雷公,同時行什手中所拿金剛杵在佛經中也具降魔的作用。而這也是太和殿為什麼比其它建築要多出一個神獸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