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北京故宮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的等級最高,俗稱金鑾殿。太和殿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木質結構大殿,它位於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最顯眼的位置,始建於永樂十八年。
剛開始名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今名。太和殿是北京故宮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古代中國最高的建築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棟建築「超越」了。
自古以來,北京城的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太廟要比太和殿還要高三尺。」太廟是明清皇帝用於祭奠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永樂十八年,按照古代「敬天法祖」的禮制來修建。
資料顯示,太廟是天安門最高等級的建築,這裡是舉辦祭祀的重要場所。明清時期,太廟的宮廷祭祀共有80多種,分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大祀為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親祀,大部分派官員來此參加,也就是說每年皇帝至少來太廟一次。
可將太和殿與太廟享殿的高度實地測量後,發現太和殿高35.05米,太廟享殿高32.46米。明明是太和殿要比太廟高2米多,為何人們說「太廟比太和殿高三尺」?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原因一、太廟和太和殿遠近位置差異,給人們造成了視覺差。站在天安門廣場前觀看,太和殿隔著午門、太和門,距離較遠,看起來就比太廟要矮點。同時,古代皇宮是皇權的象徵,普通老百姓根本進不去,因此就產生了「太廟高三尺」的說法。
原因二、這是須彌座(建築裝飾的底座,又名金剛座)造成。太和殿的須彌座高8.13米,太廟的則高3.42米。如果將太廟享殿的總高減去須彌座的高度,得出29.04米;再將太和殿的總高減去須彌座的高度,得出26.92米。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須彌座上的部分太廟享殿要比太和殿高2.12米。古人的智慧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麼這麼說?首先,皇權至高無上,因此太和殿總高度要比太廟高;其次,祖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太廟享殿的須彌座以上部分比太和殿高。
這樣的做法,將兩者之間的矛盾圓滿解決了。其實,北京故宮像這樣的巧妙設計數不勝數,它們處處反映了古人的高超建築智慧。
參考資料:《北京故宮三大殿之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