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大成殿前的丹陛石
明故宮一處丹陛石疑似被破壞,《金陵晚報》日前報導這一消息後,引起很多讀者對丹陛石的強烈興趣。那麼,除了明故宮以外,南京現存多少塊丹陛石呢?上個周末,「老南京」記者和文物愛好者一起,對南京的丹陛石進行了一番梳理。
它的名字和「陛下」有關
文物愛好者劉曉平告訴記者,丹陛石又稱陛階石、御路石,出現在古代宮殿、廟宇等大型建築中,一般是殿宇門前踏跺(臺階)中間鑲嵌的那塊長方形大石頭,斜置,可能由一整塊石頭雕成,也可能由好幾段石頭組成。
丹陛石選材精良,製作精細,樣式設計也有一定的程式,一般長2米以上,寬1米左右。石頭上雕刻有龍鳳、祥雲、海水等圖案。丹陛石兩邊是臺階。傳說皇帝登基、生日慶典時,走出大殿,不走兩邊的臺階,而是坐著轎子從丹陛石上凌空而過。封建時代,等級森嚴,臣下不能在丹陛石上走,只能從它的兩側臺階走,否則就有殺身之禍。
「『陛下』是古代臣子對皇帝的稱呼,就和丹陛石有關。」劉曉平說,「陛」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
當臣子與帝王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只能等在臺階下面的丹陛石旁,請臺階下的侍者轉告帝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臺階下的臣屬請侍者傳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後來,「陛下」演變成對皇帝的尊稱。
明孝陵丹陛石歷經滄桑
南京曾經做過明王朝的首都,歷史上古建築眾多,尤其是高等級建築為數不少。這些建築上還留存有丹陛石。具體有多少呢?最近,記者和文物愛好者一起進行了尋訪。「《金陵晚報》之前報導的丹陛石,應該是明故宮的遺物。」劉曉平介紹,目前,北京故宮三大殿都有巨大的丹陛石。北京故宮最初修建時的「藍本」就是南京明故宮,明故宮歷史上應該存有多塊丹陛石。
南京現存其他的丹陛石又在哪裡呢?「主題南京」團隊的負責人邵世海告訴記者,在明孝陵的四方城、享殿等處,就有丹陛石存留。在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四方城」)的南面,記者看到,四方城外有臺階,臺階中有長長的丹陛石,上下為獅子滾繡球圖案,中間為團龍,雕刻得栩栩如生。
明孝陵另一處有丹陛石的地方,是陵宮內的享殿。享殿下方是三層漢白玉石須彌座臺基,為明初原物。臺基前後均設三道踏跺(臺階)。踏跺中間也有陛階石。據文獻記載,上陛是「二龍戲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為「天馬行空」,但可惜的是,由於飽經戰火,這組丹陛石的圖案磨損嚴重,已經模糊不清。
民國建築上也有丹陛石
南京另一處丹陛石集中的地方,是在朝天宮。專家介紹,明代朝天宮是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清末則是南京地區最大的孔廟,地位崇高,因此這個建築群裡出現丹陛石並不奇怪。
記者看到,朝天宮的大成殿和崇聖殿前的臺階中間,均有正方形大塊丹陛石。大成殿丹陛石為海水龍紋圖案,崇聖殿丹陛石則是團龍圖案,與收藏在午朝門遺址公園的明故宮團龍丹陛石几乎一樣。位於北京東路南京市政府大院內的明清武廟遺址,其大殿前同樣也有一塊丹陛石,有趣的是,同樣也是和明故宮丹陛石一樣的團龍圖案。
邵世海告訴記者,南京民國建築上也能找到丹陛石的身影。位於靈谷寺景區的靈谷塔,原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其塔基石階中間是一塊白色花崗巖浮雕「日照山河圖」,相當於古代的丹陛石。這塊「日照山河圖」長5.8米、寬2.8米,由民國藝術家劉福泰、陳之佛、李毅士等設計。
此外,夫子廟大成殿前,臺階中間也設有巨型丹陛石,但專家告訴記者,此丹陛石其實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重建夫子廟時雕刻的,並非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