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殿下 閣下…淺釋幾則常見稱謂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陛下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臺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臺階。特指皇宮的臺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臺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徵,陛見,對策第一。」


  殿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尊稱。謝莊《慶皇太子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又有丘遲《與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按,梁武帝弟蕭宏,封臨川郡王。一說魏晉南北朝天子亦稱「殿下」。《稱謂錄.天子》;「魏晉六朝稱殿下。」唐代以後,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稱「殿下」。《事物紀原》卷二:「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至今循用之。」又按,三國時已稱皇太后為殿下,見《三國.魏書.三少帝紀》。

  閣下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膝下

  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註:「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宇文護《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周禮.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漢書.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裡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張弦傳》諫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內上下危懼。」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麼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闢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也。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僕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麼,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大公報 向景安)

相關焦點

  • 陛下、殿下、閣下有何區別?
    古人的尊稱有四種: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臉,因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陛下的「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但稱謂對象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漢代以後演變為對太子、親王的敬稱。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稱為「殿下」。麾下是對將帥的尊稱。
  • 噹噹當敲黑板: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什麼意思?
    看過古裝戲的看官們應該知道:古代大臣們稱呼皇帝,經常會用到陛下這個詞。而古人老百姓們,平時也會用到足下之類的詞稱呼對方。那麼,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都是什麼意思呢?陛下其實,陛下最開始不是用來稱呼皇帝的,而是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
  • 在古代,「陛下」「麾下」「閣下」都是尊稱,他們又有什麼不同?
    其中敬語可以說多的數不勝數,而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一下,「陛下」「麾下」「閣下」都是尊稱,他們又有什麼不同。首先是「陛下」,這個敬語是最不能亂用的,因為如果在古代用錯的話可能就會引來殺身之禍。陛下是對皇帝的專稱,而很多人肯定會覺得很奇怪,皇帝不都是高高在上的嗎?那為什麼對皇帝的敬稱確實「陛下」呢?
  • 「陛下」的「陛」是什麼意思?知名評論家這樣趣味解讀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除了「陛下」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用法: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 中國古代稱呼皇帝太子,為什麼是,陛下和殿下而不是陛上,殿上?
    《史記》是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秦始皇本紀》中的這段記載表明,到了西漢,以「陛下」代指皇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秦始皇本紀》中的這段記載表明,到了西漢,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經被普遍接受了。和「陛下」稱呼相對應的,叫做「殿下」。「殿下」應該是古代對僅次於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殿」即「宮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
  • 「陛下」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皇帝喜歡讓別人這樣叫他?
    相信大家都有這麼一個疑問,為什麼高高在上的皇上會被稱為陛下?上不是表示尊敬嗎?為什麼皇帝允許別人叫他陛下呢?那麼,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陛這個字的含義,陛這個字表示皇宮的臺階,其實這裡跟電視劇演的可能有點區別,電視劇裡面,群臣直接面對皇上講話,皇上坐在龍椅上,但是古代有些時候並不是這樣的,全程不能直接跟皇帝見面,是由站在陛下的,皇宮侍衛轉達。
  • 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
    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西班牙稱謂。稱謂是一種文化習俗,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總的來看,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特別是和中國人的稱謂相比。1.親屬稱謂 在家庭和家族內部,稱謂僅以輩分劃分,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沒有姑表姨表親之別,沒有同一輩分中的排序習慣,因此稱謂用詞相對簡單。例如:祖父/外祖父一律稱 abuelo,祖母/外祖母一律稱 abuela,姑/姨一律稱tia,叔、伯、舅一律稱tio。堂兄弟/表兄弟一律稱 primo。
  • 談談漢語中的常見人稱代詞
    漢語中的常見人稱代詞如下文 、 第一人稱:吾 餘 我 2、 鄙人、小人(自己的謙稱) 3、 臣( 官員面對皇帝的謙稱) 4、 奴才(清朝人對自己的謙稱) 5、 奴家( 女人對自己的謙稱) 6、 謙稱: ① 自稱:愚、鄙、敞、卑、竊、臣、僕 ② 帝王自稱
  • 高高在上的天子為何要被叫做「陛下」?「陛」字又是指的什麼呢?
    高高在上的天子為何要被叫做「陛下」?「陛」字又是指的什麼呢?秦始皇統一六國,創建了皇帝制度之後,他自稱是朕,別人就需要稱他為陛下,這是有原因的。其實古代中有很多尊稱的,有陛下、殿下、閣下、足下、等等,但最尊貴的莫過於陛下了,一國之君,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見到的。這些尊稱其實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您的身份很尊貴,地位很高,我不敢看你的臉。「陛」其實在古代史在皇宮殿堂前面的一個石頭,只不過他的長度和臺階差不多,那麼為什麼有這個東西呢?那是因為這是只屬於皇上才可以走的路。
  • 英國王室稱號揭秘,殿下究竟有幾人
    英國王室中的殿下稱號是僅次於陛下的尊貴身份象徵,而擁有這個稱號的究竟有幾人呢?英國王室成員,簡單來說包括了女王和她所有的直系或者旁系親屬。女王可以按照本人意願給家庭成員頒發個人獨有的稱號,但並不是每個王室成員都可以被尊稱為殿下(HRH)。
  • 古代社交稱謂中,賢契、令坦、函丈、椿萱分別指的是誰?
    椿萱,椿指代父親,萱指代母親,文人互相稱謂不直接說白話,就用這類詞。如問對方母親的年齡,用「萱齡」。官客、堂客也是一對概念,官客指的是男性客人,堂客指的是女性客人。二,親密性禮俗稱謂。這種稱謂帶親屬性,其實雙方不一定有親屬關係,如稱對方為仁兄、尊兄、賢弟、鮮妹、賢侄。賢契,是老師稱學生的密近性用詞。
  • 他們會被稱作陛下還是殿下?
    在現代社會,儘管歐洲的大多是君主立憲制,國王或女王並沒有太多實權,但是制度就是制度,女王的丈夫只能是親王,被尊稱為「殿下」,而女王才可以被尊稱為「陛下」——王的男人要想成為王,中間要跨越的豈止是一條鴻溝,簡直是銀河啊!喜歡詩安的回答,請點個讚,關注一下吧。
  • 美式名字與稱謂
    因為在大部份的文化中,姓名和稱謂可是很重要的呢。   Americans choose names for their children with care. Parents usually think about the impression a name gives, not its meaning.
  • 泰國十世王陛下罕見吐露心跡:也曾氣餒過,但不會停止履職
    12日十世王陛下在一次與青少年志願者對話的活動中罕見吐露心跡。當天,陛下與皇后殿下在曼谷市一個軍營主持「青少年志願者領袖營」活動閉營儀式。「御賜志願者」組織臉書專頁12日發文透露上述消息。文中稱,陛下和皇后殿下當天主持「青少年志願者領袖營」活動時與青少年志願者親切交流,活動簡單但非常溫馨。
  • 姓氏與名字:體現個人身份地位的語言符號——人稱與稱謂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姓氏與名字:體現個人身份地位的語言符號——人稱與稱謂,人稱與稱謂、人稱代詞是用來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比今天多得多。僅相當於「我」(第一人稱)的就有「我、吾、印、餘、予、臺、朕」等。其中「朕」為皇帝自稱。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上):稱謂和姓名
    ①陛下 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例如: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②廟號 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例如: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