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

2020-12-11 傑西說文化

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西班牙稱謂。稱謂是一種文化習俗,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總的來看,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特別是和中國人的稱謂相比。

1.親屬稱謂 在家庭和家族內部,稱謂僅以輩分劃分,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沒有姑表姨表親之別,沒有同一輩分中的排序習慣,因此稱謂用詞相對簡單。例如:祖父/外祖父一律稱 abuelo,祖母/外祖母一律稱 abuela,姑/姨一律稱tia,叔、伯、舅一律稱tio。堂兄弟/表兄弟一律稱 primo。甥/侄一律稱sobrino。姻親同輩者一律稱 cunado/ canada,無「姐夫」、「嫂子」等區分。

同輩人中不排序,因此無哥哥、弟弟之分,也無叔、伯之分。晚輩對長輩用親屬稱謂,如「爺爺」、「媽媽」等。同輩中年幼與年長之間均以名字相稱,例如弟弟叫哥哥可直呼其名。在平輩和姻親中,彼此直呼教名,稱謂詞只用在書面語或用第三人稱作介紹時使用。

2.社交稱謂 最常用的稱呼是先生、小姐、女士、一般較少使用官稱,在正式場合只有對部長以上的高級官員才稱官職並加「先生」或「女士」,如:「部長先生」、「議長先生」。在離職之後不加姓氏,如:不能稱「洛佩斯部長」,但在書面語言或使用第三人稱時被呼以官稱的還有大學校長、大使、議長、大法官等級別,大使因是一國的正式代表,可以享受這一禮遇,另外在書面語言中還可享受「閣下」的尊稱。

在公務場合有一種流行趨勢,即上下級之間彼此都以名字相稱,顯得親切而隨便。公司裡的經理和普通職員之間、大學校長和普通教師之間,彼此不用官銜稱呼,也免去先生、太太一類的稱呼,簡簡單單地只叫名字,所體現出的是平等與民主的氣氛,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凝聚力的體現。

還有一個特點,西班牙人對學術頭銜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對職務的重視。在他們看來,學術頭銜意味著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是一種積累,幾乎是永久性的;而職務或者官銜是臨時的,任期一滿就棄之不用了,沒有終身制。所以博土們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博士」,而不是簡單的「先生」或「小姐」;即使某博士已經當上總經理了,稱他為「博士」仍是最為得體的稱呼。西班牙人最有特色的稱謂是「堂」(don,對男性)和「堂娜」(dona,對女性)。

早在中世紀,堂和堂娜之後加教名的稱謂就已經很流行,但在當時只用於貴族和王族。例如舉世聞名的堂吉訶德、唐璜等形象就代表了紳士、貴族階層,百姓無權使用。如今可以泛指所有令人尊敬的人,特別對德高望重者和長者,僅僅是一個尊稱而已。在西班牙,人們親切地稱國王為堂胡安·卡洛斯,稱王后為堂娜索菲婭。

3.宗教稱謂 在西班牙有相當數量的宗教人士,上至大主教,下至普通的修士、修女,在過去對他們都有相應的稱謂。如今形式日趨簡單,對神父可以稱之為 padre(父親、神父)或者 senor(先生),對修女可稱為 madre(嬤嬤)或 senora(女士)。在醫院和社會福利機構工作的修女也被稱為 hermana(姐妹),修士被稱為 hermano(兄弟)。對主教以上的教職人士要加尊稱,如 Su sanidad,即尊者之意。

4.王室成員稱謂 根據傳統,對國王和王后應尊之為「陛下」( Su Majestad),對其他王室成員,如國王的子女和兄弟姐妹稱「殿下」( Su Altea real)。但有時也可簡單地以「先生」「夫人」等相稱,稱名字的,前面要加「堂」或者「堂娜」。在西班牙這個王國裡,還有一個現象,即對貴族們稱謂:在西班牙實施民主化進程之後,貴族們的經法律認可的特權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幾項,其中之一便是在其姓前加封號(爵位)及稱之為「閣下」。由此可見稱謂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

相關焦點

  • 幫你理順複雜的親戚稱謂
    家庭稱謂是指一個家庭,親戚之間,歷史形成了傳統的親族傳承關係,互相之間根據輩分沿襲而固定成各種稱謂。
  • 人類真有過「母系氏族」階段嗎?父系制居於主流,母系制只是例外
    歷史教科書認為,原始人類曾經歷過母系社會階段,原始社會是由母系氏族發展而來,近幾千年才進入父系社會。這是真的嗎? 神話的由來 民族志調查顯示,3/4 以上的傳統社會採用父系制(即實行從夫居(patrilocal residence),並按父系組成血緣群體,而且並不存在「社會結構越簡單原始,越可能採用母系制」的傾向。
  • 【營丘論壇】齊太公稱謂之別
    《說文·女部》所列的古姓,如婚、嬴、媯、妘、姺、燃、妞、娸、媽、姮、妄、娥、娃、姒、婤、始、妚、樛、姜、姬、婿等,皆從女,可知是母系氏族的姓,古代文獻關於親屬稱謂制度的記載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制的痕跡。《爾雅·釋親》:「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女子謂冕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母系氏族實行族外婚,一個氏族可以同其他許多氏族通婚,或在兩個氏族之間通婚。
  • 知識 中國的親屬稱謂為何最複雜
    六大親屬稱謂體系在摩根的分類系統中,最簡單的親屬稱謂系統為夏威夷系統,該系統差不多把類分法用到了極致,只區分性別和輩分:如家族中跟母親同輩的女性都叫makuahine,跟父親同輩的男性都叫makuakane,和自己同輩的女性則都是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左傳》以「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為六親;《史記》以「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為六親;賈誼的《新書六術》中以「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為六親;有的只把父、母、兄、弟、妻、子定為六親。現代民族學以個人為基點,從血緣和姻緣兩種關係推術,在一定範圍內劃定親族的對象,即親族包括哪些人。
  • 【大百科詞條(稿)】親屬稱謂類型
    他運用調查表格的方式,搜集、分析了世界上許多民族的大量親屬制資料,推衍出人類家庭形式的發展歷史: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許多學者在摩爾根研究的基礎上,對親屬稱謂進行了分類。美國學者G. P.
  • 七大姑與八大姨:中國人複雜的親屬稱謂是怎麼來的?
    漢語言研究者鄭子寧在《東言西語》一書中指出,精密複雜的親屬稱謂系統與階層分明的社會結構息息相關。中國現代的親屬稱謂系統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戰亂頻繁,小家庭很難在動蕩的亂世中自保,家族的重要性空前提高。為此,以父系血緣為核心的家族崛起,發展出一套父系親屬稱謂比母系親屬稱謂更複雜的親屬稱謂系統。
  • 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解讀宋代家庭關係之間的稱謂
    子婦又稱夫父(宋稱舅,今稱公公)之姊為「大姑」這個稱呼如今依然在用。宋代童養媳稱「養婦」,作為「童婚」的一種形式無法得到法律認可。而「養婦」亦稱「存養婦」。宋人又稱繼父為「假父」、「義父」,而「再嫁之妻帶來的兒子」,又稱「義子」。
  • Biol Psychiatry 80萬的數據研究:自閉症遺傳風險是母系>父系...
    1,自閉症遺傳的風險:母系>父系?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家族高度遺傳的疾病,其公認的一個流行病學特徵是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目前,還沒有受ASD影響的家族第二代復發率的相關數據。圖1:在女性保護作用下預期的自閉症譜系障礙(ASD)遺傳負荷。例如:一個人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假設他有10個姐妹(左面板,圓圈)和10個兄弟(右面板,正方形)。
  • 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人類文明的進步
    這一講我們將開始學習,一個在中國歷史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階段——原始文明中的「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二、仰韶文化考古學家發現仰韶文化遺址,是一個能清晰的反應母系氏族社會公社全貌的文化遺址。
  • 一張圖看懂輩分稱呼,過年回家,可別再叫錯了!
    中國是禮儀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謙的說法,還依然保留著許多錯綜複雜的輩分稱呼,稍不留神就叫錯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禮儀的省簡,一些輩分稱呼也將消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味一下中國最原汁原味的輩分與稱呼吧!
  • 超實用:日語中的那些稱謂詞的總結
    、民族的不同稱謂詞,並且因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結構及社會關係的變化而出現局部的變體,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樣態。姓名類稱謂也有上下、性別及場合之分,但不是由姓名自身而是通過接尾詞表現的。例如「さま」「氏」「殿」較具敬意和禮貌,多用於稱呼上者、疏者使用,同時也多用於書面語。「さん」「くん」用於有一定社會聯繫的同齡或年齡相仿的人之間,也用於上者對下者的稱呼,但是「くん」一般不用於稱呼女性。
  • 一張圖看懂輩分稱呼,過年別叫錯了!
    中國是禮儀之邦,除了有表示自謙的說法,還依然保留著許多錯綜複雜的輩分稱呼,稍不留神就叫錯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一些禮儀的省簡,一些輩分稱呼也將消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味一下中國最原汁原味的輩分與稱呼吧!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姓氏,據說最早起源於上古母系社會中部落的名稱,或其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其中一種說法是:主要用於辨別其部落中,不同的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而姓產生後,世代穩定相傳,而氏則隨著繼承的封邑,或者職位的變化而改變,所以就有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 為什么爸爸一系同輩叫堂,媽媽一系稱表?
    對於親戚的稱謂中,父親那一系中與自己同輩的人稱「堂」,例如堂兄弟姐妹。媽媽那一系中和自己同輩的人,則稱「表」。同時,姑母一系的同輩兄弟姐妹,也稱作表。那麼,這種稱謂的起源是什麼呢?父親、母親兩邊同輩親屬稱謂不同的原因,細究下去,關係到宗法制的問題。1、宗法制中的婚姻關係親戚的稱謂,主要源自於上古時期父系時代。所以,宗法制中的親屬關係,主要以父系血緣為核心。簡單來講,古時候提到家族這個概念時,主要包含的對象是父系這一邊的男子,而母親或者妻子的血親,以及女兒都不屬於父親家族的成員。
  •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產生了什麼現象?
    絕大部分的古老的姓,我們說了,女字邊,從這點反映出了這個父系社會啊,脫胎於母系社會的這個軌跡,很多家族的這個祖宗啊,都是有名有姓的大英雄!但是有一個問題,大英雄的母親是誰,很清楚,具體的有名有姓的,基本上不知道大英雄的父親是誰。可能大英雄的母親自個也不太知道。這就是反映了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這麼一個現象。
  • 父親節,盤點一下古代對父親的稱謂,這些稱呼你都用過哪些呢?
    從古至今,父親在家庭中總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頂梁柱」、是「當家的」、是「主心骨」……究其根源,不僅僅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長久,更在於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分工中所佔的比重較大。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氏族部落是母系氏族,因為母系是繁衍生息的根本,而隨著採集、狩獵的發生,生產方式的改變,逐漸形成了父系氏族社會,而綿延千年之久。
  • 最新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
    近日發表在PNAS 《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線粒體可由父系遺傳。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黃濤生博士和梅奧診所的Paldeep Atwal博士稱他們在三個家庭中發現了mtDNA雙親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