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解讀宋代家庭關係之間的稱謂

2020-12-25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看《知否》的時候,我們對人物關係之間的稱呼特別好奇,因為裡面稱呼真的挺拗口的,什麼大娘子,小娘子,還有什麼主君等等。但是不得不承認,這部劇還是有還原宋代的風土人情的,比如宋人對皇帝的稱呼確實稱官家,宋代的寡婦叫「未亡人」,寡婦再嫁,她的後夫又稱「接腳夫」。別人稱呼自己的家人,如令尊、令堂、令愛、令子,重慈(祖母),尊閣(妻子)。比如盛肱向別人介紹妻子為內饋,內人,別人向盛詢問王大娘子,則問尊閣如何。另外如顧二向長柏詢問盛家老太太身體,則用重慈。

在宋代,女婿對妻子的父親稱為嶽父、泰山,對妻子的母親稱為嶽母或者泰水,嶽父也有稱作外翁,翁在宋代代表是中老年人,所以宋代也有稱爺爺為祖翁,父親叫父翁,叔叔叫叔翁,嶽父叫婦翁。對於沒有關係的老人則尊稱別人為蘇翁,或者李翁,或者公公。同理,在宋代媼也代表中老年婦女,所以宋人也叫祖母為婆婆,稱呼父母為兩親,跟現代的雙親是一樣的。這些都是慣常的叫法,還有一些特殊陝西地方,把父輩等人叫做老子,比如宋人把範仲淹稱呼成小範老子,稱範雍為大範老子。這裡未必指父親,而是對那些功臣閣老的稱呼。

宋人對庶母一般稱為支婆,稱呼父親的妾為妾母或者少母。宋人又把妾稱為小婦,小妻,次妻,少妻。宋人對他人稱己弟為「舍弟」,如韓絳《從事帖》中請收信人將附寄東西轉交其弟則雲「舍弟」。宋人亦常以行第稱子侄、兒子,如範成大《與五一兄帖》,灼與其從兄成象尺牘,信中談到七哥、九哥,指他自己兩子莘、茲,大姐則指成象的長女,成人的侄女。所以知否中稱呼庶母為小娘其實是較少的,在宋代似乎對女兒、侄女才稱「姐」,或稱「娘」。如大娘、大姐一般指的是家中的長女。宋代稱「郎」的,一般指子侄,或者女婿,一般是長輩對晚輩男子的稱呼,妻子及妾女等人不能直呼其郎。宋代男子一般稱呼自己的妻子為內饋,兒母等。如同內人或者孩子他媽是一樣的。

據昊曾之說,女兄稱「姐」始於宋代:「近世多以女兄為姐,蓋尊之也。兒媳婦則又稱其夫母為「姑」、「阿姑」。猶令吳語稱「阿婆、婆母」。宋人已泛稱子侄之妻為「子婦」、「媳婦」,見蘇軾手跡《十六侄帖》、《媳婦上問帖》等。宋人又稱諸子婦中以妯娌排行分別為大、中、小婦。如陳造《江湖長翁集田家謠》詩云:「中婦輟閒事鉛華,不比大婦能憂家…小婦初嫁當少寬,令伴阿姑頑過日。

子婦又稱夫父(宋稱舅,今稱公公)之姊為「大姑」這個稱呼如今依然在用。宋代童養媳稱「養婦」,作為「童婚」的一種形式無法得到法律認可。而「養婦」亦稱「存養婦」。宋人又稱繼父為「假父」、「義父」,而「再嫁之妻帶來的兒子」,又稱「義子」。「老媳婦」,則為宋人對自己妻子的戲稱,如蘇軾在致文同最後—信《入冬帖》中云:「老媳婦附此起居」,即「代其妻問候親家母」,即文同之妻。趙彥對家屬主要稱謂演變有一段簡單的解說:

古人稱父日大人,又曰家父,捐館則日皇考。今人呼父曰爹,語人則曰老兒,捐館曰老子。以「兒」「子」呼父習以為常,不怪也。羌人呼父為爹,漸及中國。……今人則曰媽。

這裡的古代指宋前,今人則為宋人。如果趙氏之說可信的話,宋代在語言學上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歷史時期,爹、媽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宋人稱呼雙親為爹媽,這種稱謂在後面明清也有。

宋代有內家、外家之說,宋代凡母親、妻子一系的親屬均統稱為外家。《東京夢華錄》記載:是日「人家如女皆歸外家,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宜良外甥」。《夷堅丁志》亦載:始言外翁召我去,女外家在漳州。外翁,又稱外父,即嶽父,妻之父。又稱「婦翁」、嶽丈、泰山,稱妻母為「泰水」,宋人已不知其義。但稱嶽母為「丈母」,則猶由嶽丈而來。範成大《荔酥沙魚帖》可證,其嶽母即魏良臣之弟信臣妻。嶽父之弟,則稱「叔丈人」,簡稱「叔丈」。宋人又稱母親之兄弟為「外舅」,舅母為「外姑」。舅之子即為表兄弟,習稱「中表」,或「中外」,與外家修好,或結成姻親,即稱「中外之好」。如知否中,王大娘子原本想把如蘭嫁給自己兄弟的兒子,既如蘭與她的腹兄(即表哥,其母與其父乃是同胞兄妹,即稱為腹兄),即結成中外之好。

宋代已有姨的習俗,一般男子稱呼妻妹為姨,以家中排行稱呼,如大姨,七姨,九姨等等。按著這種習俗,顧二郎要叫墨蘭、如蘭為四姨、五姨。外甥兒女也可稱呼母親姊妹為阿姨,其夫為姨夫,這種稱呼一直流傳至今。知否中康姨媽,按著輩分,明蘭等人應該稱呼其為大姨。宋人稱呼妻子的弟弟為「內弟」,稱呼自己的姐姐為「女兄」,稱呼自己的妹妹「女弟」,稱呼妹妹的丈夫為「妹婿」,稱呼妻子妹婿為「娣婿」。小姑稱呼嫂子為「妗妗」,小姑向嫂子等人自稱自己的丈夫為「姑夫」,父母稱自己的女婿為「女夫」。第二女婿為「第二女夫」依次類推。

其實稱呼的演變也有一些是錯的,比如趙彥衛總結父系、母系主要親屬云:

婦謂夫之父曰舅,夫之母曰姑。婿謂婦之父日外舅,婦之母曰外姑。子謂母之兄弟曰舅,父之姊妹亦曰姑。皆因與父母同行故也。今人呼妻兄弟卻日舅,妻父曰丈人,至有與婿書自稱曰丈人者,不亦陋哉!

這裡指出兩個問題,稱舅舅應該屬於對母親兄弟的稱呼,不能用在對妻子兄弟身上,所以我們可以稱呼母親的兄弟為舅舅,卻不能稱呼妻子的兄弟為大舅子、小舅子,因為他們不是同一個輩分。另一個是泰山丈人這是晚輩對長輩的稱呼,長輩不能自稱泰山丈人,這也是錯的。

相關焦點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代香藝當如此!
    快跟隨著我的目光一起去看看吧~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就記載了宋朝的「文人四藝」。其中居生活風雅之首的,就是:焚香。《知否》劇中處處見香,雲煙出岫。盛家祖母更是請來了在宮裡當過差的孔嬤嬤,專門開課教家中的三個姑娘學習焚香、做茶、插花等生活禮儀。
  • 宋代官窖散文卷摘錄|知否知否,綠肥紅瘦的醬香酒(上)
    宋代官窖的醬酒文化正是誕生、發育和生長在日益為外界所稱道的赤水河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古播州厚重的歷史人文之中。——題記「昨夜風疏雨聚,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一詞。
  • 知否,知否?切絲納特秋海棠「應是綠肥紅瘦」的那種感覺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代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如此描述海棠的。大意是,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什麼意思?
    最近各位小夥伴們都被趙麗穎和馮紹峰小兩口飾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給刷了屏了,本身知否這部劇就很好看還有和趙麗穎剛剛完婚有一定的關係吧,小編這幾天也在天天追劇,說真話這是近期看過的製做較為精良的電視連續劇了。
  • [成誦]《如夢令》· 李清照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近日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本來叫明蘭傳,但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個劇名真是非常貼切,一來是說盡閨中女兒婉轉細膩事兒;一來是北宋的背景下以女綠紅男為嫁,故事中女兒們撐起一片後宅保障著家庭和前朝,綠肥紅瘦;一來是女兒們有李清照的影子,柔弱婉轉內心卻不失剛毅果決。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句話出自李清照的宋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而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是寓意著盛明蘭與顧廷燁一生的愛情故事。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名是啥意思,你可知否?好多種說法!
    最近小編白天黑夜的,一頓狂追惡補,終於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看完了。《知否》這部劇是由正午陽光出品,由我的女神趙麗穎(飾演盛明蘭)和她的夫君馮紹峰(飾演顧廷燁)主演,朱一龍(飾演齊衡),張佳寧(飾演盛如蘭),施詩(飾演盛墨蘭)和劉琳(飾演盛家大娘子)等聯袂主演的一部古裝宅鬥情感劇。
  • 名師解讀 | 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句注釋】⑴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⑵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⑶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⑷捲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熱播 老爺變主君、嫡母稱主母……這些...
    趙麗穎、馮紹峰、朱一龍等主演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正在熱播。該劇根據網絡作家關心則亂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揚州官宦家庭盛家的故事。劇中風貌和臺詞雖有疏漏,但正午陽光的劇作還是被粉絲熱捧為「小《紅樓夢》」。
  • 【詩詞賞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李清照《如夢令》李清照的作品前後期風格差別較大,像《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像《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這一段文字來自於韓偓的《懶起》詩: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韓偓是晚唐時期的詩人,是李商隱的姨侄,曾經做過晚唐時期的一個皇帝的宰相,當時朝政實際上在一些軍閥的控制之中,皇帝只是傀儡。「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知否?知否?」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說李清照《如夢令》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近來一部小說及其電視劇刷屏了,名字叫做《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句便是出自李清照的這篇小令。短短六句,好似一幅圖畫,一段有聲有色的影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實是全詞的精彩之筆。以「綠」代葉,以「紅」替花;」綠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紅瘦「則是形容雨後的花朵因風吹雨打而凋零稀少。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四字,經過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生動形象。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火,你會翻譯《如夢令》嗎?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相信大家都已經倒背如流了,最近,一部同名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火。東方君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好友圈都被明蘭和侯爺的齁甜日常,王大娘子表情包,還有明蘭的婚戀觀刷屏了。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詞賞
    01引言有一部電視劇,名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取自李清照的雖然講的不是李清照的故事,但故事發生在李清照的時代-宋代。電視劇非常精彩,主題曲《知否知否》也十分好聽,推薦給大家,看一看,聽一聽。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言歸正傳,咱們今天就學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 經典傳唱|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視頻來源於央視一套《經典詠流傳》節目,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據研究李清照的專家陳祖美先生考訂,這首詞寫於李清照從老家章丘到汴京之時,那時她還才16歲。16歲的李清照就能寫下如此經典的小詞,著實令人羨慕。明代徐伯齡《蟫精雋》中說:當時趙明誠妻李氏,號易安居士,詩詞尤獨步,縉紳鹹推重之。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的背後是一代女詞人和一代梟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這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一句名句,整首詞是這樣的:「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 《知否》日本開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譯成日文,令人捧腹
    今天《知否》的日版預告出來了。今年10月21日在日本的電視臺正式播出,日版電視劇的名字是《明蘭:才女的春天》。這個名字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俗氣,但是畢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翻譯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再加上是在日本播出,總是要符合他們的習慣。電視劇《知否》(全稱《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趙麗穎、馮紹峰和朱一龍主演的,去年十二月在我國播出,並在今年五月份的時候入圍上海電視節,最佳電視劇——白玉蘭獎。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郡主娘娘知道小公爺心中有人
    本文章由路路與你說娛樂獨家發布,希望小夥伴們會喜歡~《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郡主娘娘知道小公爺心中有人郡主娘娘呢就是小公爺的母親,而看見的時候我們觀眾也都知道,雖然說他和宋家的三個姑娘一起上課,但他的身份其實是非常高貴的,他的母親為他選擇妻子的時候也格外的慎重
  • 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你可知這劇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近日,由趙麗穎和馮紹峰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正在熱播中,該劇改編自關心則亂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隨著元旦當天馮紹峰用知否體宣布趙麗穎懷孕,知否體也迅速走紅。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完結】
    低價課程分享我有好課,知否?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