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丘論壇】齊太公稱謂之別

2020-12-11 騰訊網

齊太公稱謂之別

■張士剛

關於齊太公的稱謂很多,呂尚、太公望、姜太公、姜尚、姜子牙、姜飛熊、師尚父等等,現代人不論用哪個名字,都知道他曾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興周,被首封到營丘建立齊國,推動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但關於這個人的這些稱謂都有其時代特徵和歷史內涵,應予以甄別,尤其是歷史稱謂不可混淆。

一、呂尚

呂尚是太公在世時的正名。古本《竹書紀年》第一次出現「(紂王)三十一年,西伯治兵於畢,得呂尚以為師」,第二次出現「四十二年(周武王元年),西伯發受丹書於呂尚」,後文中又出現三次,均以呂尚為名。《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司馬遷以猜測的形式闡述了「呂尚」之名的來源,卻沒有把古人的姓和氏分得明白。

「姓」的起源較早,來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同姓的,子女也從母姓。《說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生天子,因生以為姓。」說明從生母而姓。《說文·女部》所列的古姓,如婚、嬴、媯、妘、姺、燃、妞、娸、媽、姮、妄、娥、娃、姒、婤、始、妚、樛、姜、姬、婿等,皆從女,可知是母系氏族的姓,古代文獻關於親屬稱謂制度的記載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制的痕跡。《爾雅·釋親》:「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女子謂冕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母系氏族實行族外婚,一個氏族可以同其他許多氏族通婚,或在兩個氏族之間通婚。姓的作用是「別婚姻」,同姓不婚在商周時期近似於法律。此原則一方面是基於「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的認識。另一方面,同姓不婚也有其政治目的,《禮記·郊特牲》云:「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娶於異姓,附遠厚別也。」所謂「附遠厚別」是指通過婚姻將與自己關係疏遠者,甚至沒有關係的人聯繫在起,以擴大勢力。由此可以看出姓的使用是在男女婚配之時。

「氏」的起源較晚,來自於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其作用是「分貴賤」。原始社會末期,男性因為從事生產活動較多,在氏族公社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因為部族戰爭,開始有了國家的雛形,隨後產生了階級,部族內部開始有了貴賤之分,為了區別貴族和平民,人們習慣把封地、領地、官職等作為「氏」,古人使用「氏」來告訴大家自己的出身和貴賤,是從事社會活動的需要。

呂尚,之所以叫「呂尚」,是因為其先祖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為四嶽(官職名),採邑在「呂」,故以「呂」為氏,其名為「尚」,所以他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名字就是呂尚。

二、太公望

太公望是周文王對呂尚的尊稱。

《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翻譯成現代語言:西伯將要出外狩獵,為此而卜卦,卦辭說:「所得到的不是龍不是螭,不是虎不是羆,所得到的是霸王的輔弼。」於是周西伯出獵,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太公,與他一談論便大喜,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應該有聖人來周國,周國因此興盛。』您真的是嗎?我們的太公盼望您很久了!」因而稱他為「太公望」,和他一起乘車而歸,立他為師。由此可以看出,周文王認為呂尚是「(周文王)太公盼望的人」。「太公望」能表達呂尚是周文王太公所說的「聖人」,因為他的到來「周以興」,使用這個尊稱對於當時提高呂尚的威望和權威有很大作用。

三、師尚父

師尚父是周武王對呂尚的尊稱。

《史記·齊太公世家》:「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翻譯成現代語言:文王駕崩,武王即位。即位九年,想繼續完成文王的大業,便東徵商紂以觀察諸侯是否能聚集起來。出師之際,師尚父呂尚左手執持黃鉞,右手掌握白旄而誓師,說:「蒼兕蒼兕,統領軍士,集結船隻,遲者斬之!」於是到達孟津。「師尚父」的「師」指周武王任命呂尚為周太師統帥西周軍隊,「師」是軍隊之帥,武官名,兼有參謀和佔卜的職能;「尚」是呂尚的名;「父」有兩種解釋,一是對男性長輩的尊稱,二是指周武王的嶽父。筆者以為,呂尚是周武王的嶽父之說沒有根據,古本《竹書紀年》「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見大人跡,履之,當時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為不祥,棄之隘巷,羊牛避而不踐;又送之山林之中,會伐林者;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鳥以一翼籍覆之。姜嫄以為異,乃收養焉,名之曰棄。」告訴我們「姬」姓和「姜」姓通婚可上推到黃帝時代,周的先祖「棄」就是姜嫄所生,周武王的妻子姜姓,是呂尚的女兒於常識不合,也無史料佐證,說周成王「誦」是呂尚外孫純屬無稽之談。

筆者以為,「師尚父」始見於《史記》,三個字既有呂尚的官職,又有呂尚的名「尚」,還有周武王和呂尚的輩分關係,卻於理不合,呂尚不只是周武王之「師」,還是周文王之「師」,作為晚輩對長輩的尊稱直呼其名也是大忌,所以「師尚父」可能是司馬遷沒有正史參考資料的前提下,參照了一些民間傳說而推理而來。

四、呂上父

「呂上父」來自清華簡。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省稱,係指2008年7月由清華大學校友捐贈給母校的一批竹簡。經碳14測定證實,這批竹簡的年代是戰國中晚期之際,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有2388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其被鑑定為戰國中期偏晚的重要文物,其中記載有相信為《尚書》的部分內容,以及周武王時期的樂詩。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於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周武王尊稱呂尚為「呂上父」非常容易理解,「呂」是呂尚的氏,表明呂尚的先祖曾輔佐大禹治水有功並封為四嶽,「上」是「尊長」的意思,《禮記·王制》:「尊親敬上,然後興學」,孔穎達疏:「親上,謂在親下愛長上」;「父」是對父輩以上男性的尊稱。在現代漢語中,「上」同「大」,「父」同「爺」,在高青縣花溝鎮陳莊附近現在仍然稱父親為「爺」,《木蘭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呂上父」等同於現代漢語稱謂之「呂大爺」,這是周武王對呂尚的尊稱,符合身份並容易理解,語言習慣有時代特徵,最重要的是有先秦簡書的佐證。

▲這是上古時代「呂」的寫法

「呂上父」變成「師尚父」大概經過了兩個步驟:第一是「上」變成了「尚」,兩個字的讀音完全相同並且通假,「呂上」成為「呂尚」容易也簡單,但是表達的涵義則不同,前者是周武王對呂尚的尊敬,後者則變成了直呼其名。第二是「呂」變成了「師」,和「上」變「尚」因為讀音相同而誤寫不一樣,「呂」變「師」是因為字形相近而誤讀。

▲這是上古時代「師」的寫法

因為兩個字的字形十分相近,又沒有規範寫法,把「呂」讀成shi,並把「師」理解為周武王之「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見,「呂上父」才是周武王對呂尚的尊稱。

五、齊太公

齊太公首見於古本《竹書紀年》:「(康王)六年,齊太公薨」,《史記》也沿襲了這一稱謂,這是西周王室對去世的呂尚的一種尊稱,是相對於康王而言的。呂尚和周文王同輩,周文王尊稱其為太公望,比周武王長一輩,周武王尊稱其為呂上父,比周成王長兩輩,未見周成王對呂尚的尊稱,比周康王長三輩,按照當時稱謂習慣,「太公」指父親的祖父,現在稱謂是「老爺爺」,康王是按照輩分稱呂尚為「齊太公」,即「齊國老爺爺」,這符合周王室的身份,也具有時代特徵和特殊涵義。把齊太公之「太公」認為是「太公望」的省略是不妥的,齊太公是呂尚去世以後周王室對他的稱謂,「太公望」之「太公」是周文王之太公,二者風馬牛不相及。把「太公」理解為西周王室對呂尚的封爵也是錯誤的,西周分封呂尚為侯爵,而八個一等侯公爵全部分封給了姬姓。

六、祖甲齊公

齊太公呂尚去世時,還沒有諡號,其後代祭祀時如何稱謂呢?西周王室給予「祖甲齊公」的稱謂。2008年,山東高青陳莊西周遺址發掘出土了一百多件有極高價值的文物,其中含有七十多字銘文的銅簋(gui)及「齊公」字樣的銘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段銘文記作:「豐啟作厥祖甲齊公寶尊彝。」按照學界已經達成的共識,這件載有「齊公」銘文的青銅器就是西周王室賜給呂尚後人為祭祀呂尚而製作的。銘文中的「祖甲齊公」指的就是「齊太公」呂尚,其中「齊公」表明這件青銅器祭祀的對象是齊侯,「祖」是「原始」的意思,「甲」是「第一」的意思,「祖甲齊公」就是第一個齊侯,即齊太公。可見,「祖甲齊公」近似呂尚的諡號。

七、武成王 昭烈武成王

由於齊太公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一直受歷代統治者的崇尚,被譽為武聖。739年唐玄宗下詔追封呂尚為武成王;宋朝時齊太公所著的《六韜》被列入「武經七書」,他本人被追封為昭烈武成王。王是受命於天,被稱為天子,呂尚被唐人封為武成王,地位超越人臣,表達了世人對他的愛戴和崇敬。

八、姜太公

經過幾千年的沿襲,「太公」基本成了呂尚的專用稱謂,「太公在此,諸神退位」成為民間信仰的一部分。大約秦漢以後,姓和氏已經混淆,因為齊太公姓姜,民間就習慣稱之為姜太公,所謂「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家喻戶曉。

九、姜尚 姜子牙 姜飛熊

有史書記載「太公望,姜姓,名尚,字子牙,號飛熊」,這樣不少書籍就有姜子牙、姜尚、姜飛熊的稱謂。古人開始有「名」和「字」的區分最早可見於春秋,西周和商人是只有「名」沒有「字」的。「名」,是個人的特稱,多由長輩起取,並往往通過取名體現對子女的期望。「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多與「名」的涵義相近或相輔,與「名」相表裡,所以也稱「表字」。也有「字」和「名」互為反義的。「號」是人的別稱,又叫別號。古代的文人,大多給自己起「號」,用以表示個人的情懷。古人相見,在名、字、號的用法上很有講究。名一般用於自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當上對下,或尊稱對方時,則稱字、號,平輩之間,只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互相稱名。「號」的出現可能最早始於戰國,「鬼谷子」可能就是「號」。筆者以為,姜尚、姜子牙、姜飛熊系明代萬曆年間道士許仲琳創作《封神演義》根據當代習慣杜撰的稱謂。

綜上,世人對「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sì)騵(yuán)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描述的聖人之讚揚,呂尚系其商末正名,太公望系周文王對其尊稱,呂上父是周武王對其尊稱,師尚父是周武王對其尊稱的演繹,齊太公是西周王室對其尊稱,祖甲齊公也許是其「諡號」,武成王是唐玄宗對其追封,姜太公是秦漢後民間對其尊稱,姜尚、姜子牙、姜飛熊是後世對其稱謂的演繹,以上種種,唯「太公」之名系百姓之信仰、聖人之獨享,言太公即知呂尚也。

編輯:張 敏

責編:傅盟盟

審核:張衛鑫

相關焦點

  • 山東為何又稱「齊魯之邦?簡稱「魯「而不稱「齊「
    山東為何又稱「齊魯之邦?簡稱」魯「而不稱」齊「山東,素稱『齊魯之邦」,近代簡稱「魯」。境內按方位有魯北、魯西、魯南、魯中、魯西北、魯西南等地域名稱。武王首封東徵建立功勳的姜太公於營丘(今臨淄)建立齊國。據《左傳·僖公四年》記載:齊國疆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黃河),南至於穆陵(今沂水縣北穆陵關),北至於無棣(今無棣縣北)。對泰、沂山以北黃河流域及東部地區的廣闊區域,古今時又稱之為「齊地」者。歷史上以「齊」字曾設置齊郡、齊州等行政區域。
  • 《太公兵法》六韜第四卷—虎韜 第九篇絕道
    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武官名),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呂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輔佐執政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呂伋(齊丁公)嗣位。
  • 百家姓 齊
    齊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中國東北三省和河北、河南為多,上述五省之齊姓人口約1723000人,排名123位,人口較多[1] 起源始祖 1. 源於姜 姓,出自周 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齊 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齊氏家族發源於營丘(今山東淄博臨淄)。齊國改君姓後,姜姓王族後裔子孫多有以國名為姓氏者,以懷故時擁國之輝煌和失國之悽慘,稱齊氏、鈄氏等。齊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為得姓始祖。
  • 【衛輝文獻研究】蘇於洛《姜太公廟墓考》與「太公汲人說」
    清蘇於洛《姜太公廟墓考》與「太公汲人說」 九月下旬,在衛輝召開了首屆太公文化高層論壇
  • ...姜子牙又被稱為「姜太公」的原因是年紀大還是因「太公望」簡稱
    在民間,姜子牙又被稱為「姜太公」的原因,比較主流的說法是?這是螞蟻莊園2020年10月16日的題目,該題給出的兩個選項分別是只因為年齡大和「太公望」的簡稱。下面就是螞蟻莊園10月16日每日一題答案了,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 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
    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家庭內部以輩分劃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西班牙稱謂。稱謂是一種文化習俗,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總的來看,西班牙人的稱謂比較簡單,特別是和中國人的稱謂相比。1.親屬稱謂 在家庭和家族內部,稱謂僅以輩分劃分,但沒有父系母系之別,沒有姑表姨表親之別,沒有同一輩分中的排序習慣,因此稱謂用詞相對簡單。例如:祖父/外祖父一律稱 abuelo,祖母/外祖母一律稱 abuela,姑/姨一律稱tia,叔、伯、舅一律稱tio。堂兄弟/表兄弟一律稱 primo。
  • 《姜子牙》·太公踏上旅途重回自我-繼《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漫作品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意思是讓別人臣服自己,首先必須提升自己,使自己具有很強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來相助。姜子牙半生漂泊不定,飽含詩書和治國理念,早年沒有得到重視,晚年遇到了自己的伯樂,輔佐姬昌,滅商盛周。奠定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的基礎。
  • 從逸周書到史記再到封神演義,讓我們梳理出一個真實的姜太公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姜太公這個人。姜太公就是封神演義中的男一號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姜子牙,即太公望的實際情況其實與傳統觀念大相逕庭。其人既不是《封神演義》中所描述的神仙人物,也不應像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述的那樣:四方遊歷,渭水之濱得遇明主。以下談一談我的一些見解。
  • 解讀古遂安姜氏所藏「太公家教
    前兩次是乾道七年、九年(即公元1171年、1173年)應詹儀之邀請來瀛山書院講學,後兩次是詹儀之退歸故裡和逝世後專程前往看望和祭奠儀之。大概是第三次,即淳熙丁未春王正月朱熹到達郭村拜訪儀之,與他討論自己所著《大學》中「格致」章之餘,詹儀之偶爾捧出一部姜氏所藏的《太公家教》給朱熹看。朱熹看後不勝感慨地對儀之說:「此雖家教,實可教天下者也。姜氏能藏此書,真能繩其祖武,超乎尋常矣。」
  • 姜子牙家族墓發現空心磚,佐證民國猜想,網友:走下神壇的姜太公
    第一種說法是姜太公在渭水之濱垂釣,被周文王偶遇,立為師;第二種說法是姜太公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第三種說法是姜太公聞西伯賢,又善養老,主動前往投靠。雖然三種說法各有不同,但卻都指明了姜太公的窮困潦倒。《戰國策》總結姜太公是:「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
  • 太公兵法——《六韜》
    「免費」收到文章閱讀了,每天都會有新鮮熱門話題推送,完全是「免費訂閱」哦,敬請放心關注閱讀~  (內容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卷一《文韜》內分《文師》[5]、《盈虛》、《國務》、《大禮》、《明傅》、《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論述作戰前如何充實國家的實力,在物質上和精神上作好戰爭準備。
  • 忠厚仁義、偽善奸猾、為富不仁,水滸六大太公的為人處世之道
    染病去世後,全村掛孝,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忠厚仁義之人,德高望重。史太公這麼大的家業,按照常理,應該是僕役眾多,一言九鼎,但從禁軍教頭借宿之家村的事情來看,史太公自降身份,親自過問一面之緣、來歷不明的過路之人,安排飯菜、過問燙腳洗漱、親自安排給王進母親治病,哪是一族之長, 純粹就是一個事必躬親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