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逸周書到史記再到封神演義,讓我們梳理出一個真實的姜太公

2020-12-17 竹吟風創作號

大家好,我是竹吟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姜太公這個人。姜太公就是封神演義中的男一號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

姜子牙,即太公望的實際情況其實與傳統觀念大相逕庭。其人既不是《封神演義》中所描述的神仙人物,也不應像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述的那樣:四方遊歷,渭水之濱得遇明主。以下談一談我的一些見解。

我們絕不能把「不清楚」的事情說得好像很「清楚」似的。在《史記》的時代,史官必然比我們親眼看到了更多的「事實」,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說明太古以來的天下等內容時,使用刻意編選的「事實」和簡單地說「清楚」,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到了春秋時代,漢字遠播各國,被廣泛使用。這不僅不是個戰亂紛爭的年代,從漢字發展史的角度看,還是廣域的漢字圈形成的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正因如此,在春秋時代,記錄各國歷史的材料較多地得以存留下來。其結果就是,到了這個時代,各國的狀況忽然變得異常「清楚」起來。其後的戰國時代則是一個更加「清楚」的時代了。

但是,我們通常閱讀的歷史普及讀物稱之為上三代的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的時代,正是在《史記》的這種視角基礎上被描述的。把「不清楚」的部分說得好像非常「清楚」,這絕不是對「事實」客觀地描述,而是借用漢代的視角所留下的記錄罷了。實際上,根據比史記成書更早的逸周書中的記載,呂尚最可能的身份應該是東夷部落的一位族長,在周滅商的戰爭中,與周結盟,兩面夾擊商紂。

周滅商的歷史,《史記》中有所記載;但是接下來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比《史記》更古老的記錄,這就是成書於戰國時代的《逸周書》。一般認為《逸周書》所收之事本為周人所做,而後被春秋時代的晉所繼承,到了戰國時代,被魏所繼承。

每當我們說到周克商時,大家總有一種感覺,好像周是一下子就把商給滅了。實際上周克商還是花了較長的一段時間的。周伐商(伐殷)至最終滅商(克殷),時間上還很有問題。這在《逸周書·世俘解》中是有記錄的。

根據《逸周書·世俘解》中關於呂尚的記載。武王對臣服於商王朝的四方諸地區宣布「成闢」(即位)後便開始向兩國交界處進軍,這時太公望呂尚就出現了。太公望坐擁山東,他與周同時發兵,對商進行兩面夾擊。

在《史記·齊世家》中描寫太公望與周文王相遇的記載有三個。其中一個是膾炙人口的故事:

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文王)。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呂尚)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季歷)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因為是太公所望)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這段故事中奇妙的一點是太公望呂尚一個人四處巡遊。當時是城市國家的社會基礎成型的時代,那個時代並不是一個毫無門路的人能夠無所防備地四處巡遊的時代。

呂尚作為一族之長困窘老邁,還四處遊蕩。這個說明本身就非常荒唐。要知道,那時候還是不存在貨幣經濟的時代。

第二個故事如下: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

這段故事中也有很不合理的地方,就是遊說諸侯一段,這裡明顯就是模仿遊說家遊說各國君王的手段。不過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這段故事與第一段故事不同,這段故事中提到了「嘗事紂」。

如果從這層意思上講的話,那麼第三個故事就更顯得莫名其妙了。

或曰,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裡,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這裡面「隱海濱」的說法也很奇怪。呂尚是一族之長,根本沒有需要隱遁的理由。他如果隱遁便會失去維持生活的糧食。如果說他是被自己的族人流放,那還說得過去。不過周文王將這樣的流放之人招到自己的帳下,未免也有些不合情理。只是這裡還是有地方值得注意,即呂尚是在海濱居住。這裡的海濱指的應該就是山東。呂尚本為東夷的族長,他與周相配合共同攻打商。

此外在故事中我們還能看到太公望從商王手中解救了西伯侯(文王)的內容。從文王時代開始山東的齊與周的關係日益緊密,這使得商王嗅到了危險的味道。於是商王決定軟禁文王。這樣考慮前因後果還是比較合理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商王軟禁文王一事與太公望解救文王一事中了解周和齊都有外派人員到商朝為官。由此我們也可推測在商紂王的時候商的勢力範圍是波及非常廣大的一片地區—東起山東,西至陝西。然後商王的統治最終還是在這東西兩端的夾擊中走向了滅亡。

相關焦點

  • 在農村建新房子,為什麼總要先拜祭土地公和姜太公?
    生活在農村的我們,我們有時候留意在農村建新房子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動土之前,人們總是先要拜祭土地公和姜太公。在建新房子的時候,為什麼要這樣先要拜祭土地公和姜太公呢?姜太公,名呂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 姜子牙家族墓發現空心磚,佐證民國猜想,網友:走下神壇的姜太公
    姜子牙是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得益於《封神演義》這部神魔小說的廣泛傳播,姜子牙成為集智慧、韜略、武學於一身的道家仙人,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所以,史書留給我們的姜太公形象是:70歲前一事無成,在投效周文王后開掛般扶搖直上,以出色的文韜武略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歷任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太師,成為中華民族的「武」聖人。但是,姜太公出身不高、身世卑微的說法,並不能讓後世學者信服,也無法解釋史書的矛盾之處。
  • 【衛輝文獻研究】蘇於洛《姜太公廟墓考》與「太公汲人說」
    宋羅泌《太公舟人說》亦以為「河內汲人也」。上下千餘年,罔有異辭。至元秋澗王氏始疑為附會,而以西安有太公墓為據,且以太公泉為殷溪,有句云:「縈紆一水蟠深澗,野叟何知說太公。壇下古碑堪晤語,大書深刻太康中。」蓋疑之也。按《檀弓》記云:「太公封於營邱。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則西安有墓,古有明文,殊無足異。史傳所載聖賢裡居,皆從生而不從葬。朝歌故趾,或淇或汲,不能深考,要其為衛郡無疑也。
  • 別讓《史記》等書給騙了,那時他才三十出頭
    應該和姜子牙的名字「太公望」有關。姜子牙的名字,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受明代許仲琳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道號飛熊,尊稱太公。古公亶父原先居於豳地,後遷到岐陽周原,說他不遠千裡跑去山東訪問一個年輕小夥子,很難說得過去。顯而易見,姜子牙居住的地方應該是在今天的山西霍州市。把姜子牙的籍貫錯定在山東,應該跟《孟子離婁上》記載的「太公闢紂,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記載的「太公望,東夷之士也」之類的說法有關,早早把姜子牙認定為東夷人了。
  • 《西遊記》是結束,而《封神演義》是開始
    《封神演義》是一本有趣的書。它在我國古典神魔小說中佔有一席之地。當然,如果從文學的角度衡量,它不能說多麼的成功。它的文筆比起名列神魔小說榜首的《西遊記》來,要差了很大一個檔次。它的故事大多數是乾巴巴的,而且套路化非常嚴重。比如破十絕陣,一個個的。先進一個炮灰,再派一個厲害神仙去破。
  • 贈書| 原來是這樣一部《封神演義》,李天飛的解讀能信服嗎?
    一部書的產生、發展、定型,大多要經歷非常漫長的過程。 其中雖然有高手統稿安排、創作重要情節,但總歸不像今天的作家那樣,從頭到尾每一個字都是他的創作。 日本內閣文庫有一套明代版《封神演義》,卷二第一頁有一行字:「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鐘山逸叟」是許仲琳的號,鐘山應該就是南京的那座鐘山。
  • 【營丘論壇】齊太公稱謂之別
    、姜尚、姜子牙、姜飛熊、師尚父等等,現代人不論用哪個名字,都知道他曾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興周,被首封到營丘建立齊國,推動中國社會由奴隸社會進步到封建社會,但關於這個人的這些稱謂都有其時代特徵和歷史內涵,應予以甄別,尤其是歷史稱謂不可混淆。
  • 掌管封神打榜的姜子牙,到底什麼來頭?
    傳說中,這是一個能畫符、會捉鬼,騰雲駕霧上九霄、入地見閻王的人物,這不光是許仲琳寫的《封神演義》創造的,也是歷朝歷代民間傳說演繹的故事積累,實際上姜尚一直是一個半史實、半傳說的人物。姜尚熬了個把年頭,拍拍屁股,掛冠而去,又不甘心把才華埋沒在蒿萊,就去遊說各部落首領,這些半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還不如商紂王高明,姜尚累死走了大半個中國(那時候的),從東海到西岐,走到頭髮鬍子發白,終於遇到了周西伯姬昌,開始跟著他的真命天子,轟轟烈烈地開展老年生涯。
  • 《封神演義》中,周文王姬昌為什麼沒有封神?
    本來對於凡人而言,人終有一死,這樣看來死後封神還是不錯的,但死的方式卻需非壽終正寢。而對於修道者而言,他們就更加不願意封神了,若不封神就不會身死,若不身死,就可以繼續修煉,如此則有可能修成仙、聖。雖然神仙通常是一起說的,但神和仙卻有很大不同,仙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太多的約束。而神卻不同了,是需要到天庭上班,受天庭約束。
  • 文化交流:《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神魔文化圈
    比如二郎神楊戩,就是玉皇大帝妹妹與凡人私通生下的孩子;哪吒是託塔天王李靖的三兒子,懷胎三年生下的肉球,拜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為師,師爺是三屆一把手;再比如豬八戒原本是天宮天蓬元帥,更早追述還能是追述到前世是后羿的徒弟逢蒙等等。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些神仙體系被兩部偉大的著作給歸類,這兩部偉大的著作就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研究一段時間發現,這兩部作品有關聯。
  • 看封神:封神演義中聖人的地位差別
    由於小說涉及的人物基本涵蓋了中國神話傳說的各方大神,一直以來就是作為中國神仙譜系的重要參考被廣大網友引為經典,但是,事實上,《封神演義》中的神仙體系是雜糅了三教的大雜燴,並不是任何一個宗教所認證的正統神系。
  • 姜子牙自己為什麼沒有封神?他真實身份!
    姜子牙兒子周初,有太公姜子牙,助周伐商,被封齊。姜子牙活了165歲,這個年齡真是高壽了,顯示出了姜子牙的神仙特性。他有個老婆叫做申姜,給姜子牙生了十五個兒子。大兒子姓姜社,一共活了121歲,跟他父親一樣長壽,也是繼承了齊王朝,齊國的第二任君主,在位41年,曾經是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時期的重臣。
  • 新《封神演義》,雷人的不僅是群妖造型
    可再看人物設置,似與原著南轅北轍,更像是封神故事的「同人」作品。  新版電視劇《封神演義》正在播出,屢屢破1的收視率讓這部周播劇的熱度蓋過了不少同期的日播黃金檔劇集。尷尬的是,與高收視率同行的,還有最低至3.4的網絡評分和巨大的爭議。  一部《封神演義》變得面目全非,毀經典還是更新經典,獨闢蹊徑還是胡編亂造,網友爭得不可開交。
  • 《封神演義》隱藏的新神學系統
    在《封神演義》之中,提到這些三個教派的糾纏,似乎他們既是朋友、又是敵人。在這些教派以外,還有「西方之教」和「人教」兩家,在書中只是偶爾提到,似乎分別代表佛教和儒家。《封神演義》情節,乃是由治亂未定,陡然進入混亂,經過鬥爭,才能出現正常的秩序,一個既是預訂的,也是發展的歷程:商紂王剛才即位,這位年輕的君主,才力非凡,有可能是位有為的君王。殷商的諸侯,也都是才智之士,殷商可能延續已有的基礎,發展為盛世。
  • 真實歷史上的滅商第一功臣!被封神演義故意隱瞞,誤導世人400年
    一說到《封神演義》,相信很多人對於滅商第一功臣姜子牙都不陌生,其文韜武略,在滅商的過程中立下蓋世奇功。然而,在真正的歷史上並非這樣,武王姬發也沒有這麼「無能」,姜子牙也不會「呼風喚雨」,滅商第一功臣乃是姬旦,被《封神演義》故意隱瞞,可能很多朋友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說到他的另外一個「名號」周公,這下可謂是無人不知了!
  • 封神演義為什麼不更新了 封神演義54集為什麼因介質原因不更新了
    封神演義為什麼不更新了?封神演義撤檔怎麼回事?《封神演義》被撤出周播檔,《帶著爸爸去留學》和《半生緣》也跟著消失,令人感到有些不安,現在電視劇定檔,已經不能說明問題了。當天有娛樂記者就說:「六點多要下班了,突然傳來消息,原本定在今晚播的,我們剛去看過片的A劇撤檔了!B劇截胡!剛被拉進B劇合作群不到半小時,又傳來消息:B劇也播不了了!「現在衛視的審查越來越嚴格,定檔也是相當的「魔幻」,能不能播,全都是一句話的事。
  • 《封神演義》的作者到底是誰?
    《封神演義》的作者到底是誰?《封神演義》就在明代萬曆年間出版,還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全書一百回,寫姜子牙助武王伐紂、回國封神的故事,小說極盡想像、誇張。  早期的哪吒在神仙傳記和雜劇裡,有事跡而無性格;到了《西遊記》,哪吒開始有了情感和主體意志;《封神榜》中,哪吒的章節更加豐富,「熊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鮮活生動,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劇情更成為了經典。
  • 這是本為「封神」故事所做的筆記,也是部中國神仙文化百科全書
    講著講著就說到了姜太公身上,說他當年助周伐紂後大封群神,臨了到最後卻忘了給自己留一個位置。平日裡他走到哪裡大家都敬他為他讓位,唯獨大年三十這天各神各歸其位,這姜太公就成了沒地方去的人。於是老百姓就在院中豎起一根天地杆兒,上貼一張紅紙,寫著「姜太公在此」。這樣這姜太公過年時也有了去處,而邪魔鬼祟也就不敢登門騷擾了。
  • 並無楊戩,封神演義中的三目神仙另有七人
    雖然封神演義在人物內在和成長上的描寫缺乏力度,但是在人物外形和技能上的描寫,卻是很有獨到之處的。可見楊戩真實身份肯定不一般,只是掛名在玉鼎真人門下而已。楊戩三隻眼乃是刻板印象和民間傳說,在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都沒有明文提到楊戩擁有三目的事情,也沒有楊戩使用三目的文字片段。所以在封神演義中,作者是沒有提及楊戩有三目的。那封神中真正擁有三目的是哪些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