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有過「母系氏族」階段嗎?父系制居於主流,母系制只是例外

2020-12-16 騰訊網

歷史教科書認為,原始人類曾經歷過母系社會階段,原始社會是由母系氏族發展而來,近幾千年才進入父系社會。這是真的嗎?

文|輝格

許多人相信,奴隸制是人類歷史社會制度演變的必經階段,還有許多人相信,在近代之前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始終是封建社會。

這些來自教科書的認識,由於和現代歷史研究背離得太遠,在正經學界已少有人問津。然而還有一個觀點,即便在學界仍有相當影響:「母系階段論」。

● 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九年級上冊)對人類原始社會由母系氏族演變為父系氏族的介紹

按照教科書的典型觀點,原始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早期人類社會普遍採用從妻而居(matrilocal residence)模式,發展為母系氏族社會。隨著生產力發展,婚姻關係穩定,才被父系氏族取代。

在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在經濟和社會上佔主導地位,平均分配,共同勞動;孩子出生,只知道母親;財產實行公有制……除了中學教師,這種說法也受到一些女權主義者的歡迎。

不過在現代人類學研究中,這種說法卻很難找到證據。

神話的由來

民族志調查顯示,3/4 以上的傳統社會採用父系制(即實行從夫居(patrilocal residence),並按父系組成血緣群體,而且並不存在「社會結構越簡單原始,越可能採用母系制」的傾向。

● 比如澳洲原住民的社會形態,與主要文明長期隔絕,相當原始,也都採用父系制

沒有證據表明,人類早期曾有過一個普遍採用母系制的階段。相反,壓倒性的證據顯示,在直到現代之前的整個人類歷史上,父系制始終是主流和常態,母系制只是特殊條件下的例外。

父系制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因為黑猩猩、倭黑猩猩、乃至親緣更遠的大猩猩,都從夫而居;對晚期南猿和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分析也顯示,這兩個社會很可能都是從夫居的。

那麼,母系社會神話又是從哪裡來的?答案要從政治和意識形態上去找。

最初提出母系階段論的,是瑞士學者約翰·巴霍芬(Johann Bachofen)。

他並非人類學或社會學專家,而是巴塞爾大學的羅馬法教授,主要通過解讀古希臘羅馬文獻,研究羅馬法和古代人類的法律關係。

在1861年的著作《論母權:對古代母權制的宗教和司法特性研究》中,巴霍芬根據從希臘神話和古代傳說中收集一些線索,如亞馬遜女戰士和普遍存在的女性生殖崇拜,認為早期社會不僅是母系的,還是母權(女性主導)的。

●亞馬遜人,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由全部皆為女戰士構成的民族

他還順應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社會進步觀,提出了一種階梯式社會進化理論,按女權男權的此消彼長,將社會史劃分成了四個階段。

這種粗糙的論證,啟發了著名的美國人類學家路易斯·摩根(Lewis Morgan)。由於摩根接觸過的易洛魁社會恰好是母系制的,所以很快被巴氏的理論所吸引,並與他通信。

● 美國人類學家、社會理論家路易斯·摩根(1818-1881)

隨後在1877 年出版的著作《古代社會》裡,摩根很大程度上採納了巴氏的觀點,將他所了解的易洛魁母系制一般化為早期社會普遍經歷的「母系氏族階段」。

和巴霍芬相比,摩根是更嚴肅的人類學家。他做過一些田野調查(但不是對易洛魁),所用材料也更具實證價值,但和那個時代喜歡構造宏大體系的博學家一樣,他的階梯式社會進化理論同樣是以想當然的猜測為主。

摩根輕率地認為,早期人類是亂交的,沒有固定配偶關係,因而不知其父只知其母,也難以防止近親交配,所以最初的血緣群體(即氏族或胞族)只能按母系組成,所以早期社會必定是母系制的。

但是,這裡存在兩個重大誤解:

首先,沒有固定配偶關係,並不意味著不能防止一級近親(兄妹、父女和母子)交配。

只須實行外婚制(exogamy)和從夫(或從妻)居,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也就是遵循以下三條原則:不和與自己出生於同一群體的異性交配,性成熟後離開出生群體並加入其他群體,不與性夥伴的子女交配。許多動物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避免近親交配的。

第二個誤解是:父子關係不可辨認,並不能推導出父系氏族不能成立。

組成父系氏族無須以父子關係可辨認為前提,只須實行外婚制和從夫居、並且兄弟關係可辨認即可;比如從若干同母兄弟開始,每一代所有女兒都離開,並接納來自其他群體的女性,便可確保群體男性成員始終擁有共同的父系祖先。

實際上,黑猩猩正是通過這樣的安排組成了父系群,儘管它們沒有固定配偶,也不知有父。

這些誤解導致了二人在推論時候犯下的低級錯誤,然而,巴霍芬和摩根的另一個錯誤更關鍵——製造了母系制和母權制(matriarchy)的混淆。

●易洛魁人

實際上,兩者沒有他們所認為的固定聯繫或因果關係,人類學考察發現的大多數母系社會,要麼是平等主義的,要麼是男權佔優,由男性充當酋長、族長或頭人角色的。

即便是被摩根作為典型例子的易洛魁人,雖然女性在內部事務上握有支配權,但在政治、軍事的實權仍操於男性之手,男女地位大致平等,並不存在女性統治男性。

迄今沒有任何社會被人類學家普遍承認是實行母權制的,儘管曾有個別社會尚有爭議。

當神話傍上大款

缺陷如此明顯的摩根理論,還能產生持續至今的影響,要歸功於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恩格斯。

在整理馬克思遺物時,恩格斯發現馬克思就該書寫了許多筆記,頓時如獲至寶,迅速將自己的唯物史觀揉進其中,於次年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其中,摩根是重要的理論支持。

馬恩青睞摩根理論,因為後者很適合為他們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骨架添加血肉: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註定會從原始狀態開始,在階級鬥爭推動下,經歷一系列特定階段,最終進入共產主義;摩根理論主要被用於描繪上述過程的第一步。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恩格斯的著作後來成了各共產主義國家的社會學紅寶書,在西方左翼陣營中也頗有影響,而人類學和社會學界恰好又是左翼思想長期佔主導地位的。

和其他馬列紅寶書中空泛抽象的理論和宣傳相比,這本書的內容更具實證色彩,看起來更有乾貨,因而其對觀念的影響也更為深遠,這一影響即便在其意識形態失去吸引力之後,仍時常能感覺到。

但實際上,從恩格斯看到馬克思筆記到他的書出版,中間只隔了一年多時間,根本做不了什麼像樣的研究,其中看似經驗性的內容,其實都是憑空臆想。

比如他認為父系家庭和男權的建立導致了財產權的誕生,但這兩者之間的依賴關係既非邏輯上的必要,也沒有經驗支持。

實際上,財產權更多是和定居農業聯繫在一起,無論北美、非洲、還是東南亞的母系社會,只要過定居生活,都有財產權。

除了馬列導師,母系神話還趕上了另一政治勢力——女權主義,許多女權主義者熱烈歡迎摩根和恩格斯的理論。

特別是1960/70年代的第二波女權浪潮,復興了這套原本在學術界已被冷落的理論;女權運動的強大聲勢和它所取得的政治正確地位,延續著母系神話的壽命。

●根據性別符號演變創造出的女權符號

女權主義者青睞母系階段論的理由很簡單:假如漫長的前文明時代都是母系社會,那麼母系制乃至母權制就可以說是更自然的、更符合人類「本性」的。

不過,也有女權主義者認識到這一理由的反文明性質,而且錯誤極多,容易成為負擔。

2001年出版的《史前母權神話》一書中,文化史學家辛西婭·埃勒(Cynthia Eller)對母系神話滲透進女權運動的歷史做了全面清理,並呼籲女權主義者拋棄這一包袱。

重新認識父系制

恩格斯儘管犯了不少錯,但有一點他說對了,父系關係的發展確曾是推動社會進化的一大動力,可是他弄錯了時間,實際上,遠比原始社會晚期更早的人類與黑猩猩時代,這一動力就開始了。

對黑猩猩的觀察中,靈長類學家發現它們在兩個關鍵方面和人類很像:同類間的戰爭,與同類間的政治。

簡·古道爾(Jane Goodall)和西田利貞(Nishida Toshisada)在各自研究中都發現,黑猩猩群體的雄性成員會組成巡邏隊守衛領地,並在巡邏過程中伺機獵殺相鄰黑猩猩群體中的落單個體或數量佔下風的小團夥,且有很強的針對性。

●簡·古道爾與黑猩猩

弗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則發現,黑猩猩群體內雄性在爭奪首領地位、從而獲取多數交配機會的過程中,會像人類那樣施展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伎倆,合縱連橫爾虞我詐見風使舵。

比如雄一號用各種甜頭誘使雄三號合作阻止雄二號奪位,一旦雄一號顯出頹勢或二號實力提升,三號便伺機背叛與二號合謀篡位……

當然,由於缺乏語言和武器帶給人類的強大交流、控制與組織手段,黑猩猩的戰爭和政治形態還非常原始簡陋,但從整個靈長類乃至動物界看,黑猩猩已經朝著建立複雜社會的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

這一步,恰恰與父系關係的建立同時發生。父系群體和同類間的戰爭與政治在動物界同樣罕見,這強烈暗示著,這並非巧合。

另外,從親緣選擇(kin selection)的角度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父系關系所起的作用。

假如黑猩猩群體是母系的,其中成年雄性並非近親,那他們就很難形成持久的合作關係來集體守衛領地和發動戰爭,爭鬥將以個體對個體而不是群體對群體的方式發生,因為一旦某方顯現出優勢,弱勢一方的個體便可輕易轉投優勢方,這樣,以群內合作為前提的群體間對抗便難以形成。

由於性選擇導致兩性在體型和體能上的顯著差異,群體間對抗只能以雄性為主力,這要求雄性間能夠達成合作。

而除非得到親緣關係的強化,這種合作難以持久,維持困難,一個明顯的解決方案是建立父系合作群體,而通過採用從夫居模式(即成年雌性離開出生群體,雄性留在群內)。黑猩猩找到了這個方案。

父系引擎的威力

基於父系親緣的雄性聯盟的建立,對此後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結成固定配偶關係、進而建立父系家族之後,社會結構便朝向日益複雜的方向發展。

——婚姻大幅提高了親子關係確定性,讓父系親緣變得更明確更精細,從而有可能按親緣遠近建立多層次的父系家族組織;

同時,多層次結構帶來了等級分化,後者以多偶制的形式強化了配偶競爭和性選擇壓力,又因為語言和武器將選擇壓力從個人身體稟賦轉向了地位、財富、權力、組織控制能力等等制度性因素,因而使得性選擇成了社會結構進化的一大動力。

上述機制,對照狒狒的情況或許可以看得更清楚,埃及狒狒在許多方面都非常像人,它和人類一樣建立了多偶制的固定配偶關係,因而也得以按親緣遠近建立了多達四個層次——大致相當於人類的家庭、氏族、遊團(band)和部落——的複雜等級社會。

●埃及狒狒

多層父系群的建立,使得埃及狒狒的雄性聯盟極具戰鬥力,群體間常因爭奪領地和支配地位而發生戰爭,有時在一英裡開闊的戰場上會有數百頭雄性投入戰鬥。另外,雄性在控制配偶和下級時也表現的非常暴虐,這些情景,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人類社會。

埃及狒狒轉向父系制,最初可能是為了構建雄性聯盟以對抗非洲豹和斑鬣狗等危險捕食者。

相比之下,其表親獅尾狒狒(gelada)生活在捕食者難以到達的懸崖絕壁上,處境更安全,因而仍保留著母系制,也沒有發展出多層次結構,雄性對待配偶更溫和,群體間衝突也沒有那麼劇烈。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如勞倫斯· 基利(Lawrence Keeley)和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的發現表明,整個人類史上,前國家社會都充斥著連綿不絕的暴力和戰爭。

在這種環境下,群體的生存和壯大往往嚴重依賴於其戰爭能力,而在由血緣紐帶維繫的前國家社會,戰爭能力只能由父系男性聯盟保障。

當然,有些社會或許因為地處孤立隔絕環境(比如沙漠或小島),衝突強度低,得以發展出母系制。比如霍皮族(Hopi)印第安人,是著名的和平主義者。

有些社會則因為選擇了特殊生計模式而難以維繫父系家族,只得發展母系家族,比如摩梭族男性常年外出經營馬幫,甚至無法維持穩定婚姻關係。與此相似的還有蘇門答臘的米南佳保族(Minangkabau),男性也普遍外出從事商業或手工業。

●霍皮族女孩

然而,著眼人類歷史,父系制仍舊居於主流,母系制只是例外。

相關焦點

  • 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人類文明的進步
    這一講我們將開始學習,一個在中國歷史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階段——原始文明中的「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原始文明一、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原始文明中,第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就是「母系氏族社會」。遷移合葬墓的意思就是說,在母系氏族中有某個地位較高的婦女死亡後,會將他埋在葬坑中的主要位置中,而且會把和她同氏族的其他人的屍骨遷移過來,形成一個合葬墓。這種以婦女為中心的墓葬習俗,表明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也證實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存在。
  • 一妻多夫制是怎麼演變成一夫多妻制的?
    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社會時期,曾經分為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父系社會最開始統治時期是在氏族社會的後期,而母系社會則是統治著氏族社會的中期和早期。這就是說母系社會比父系社會出現的時間還要早,那麼母系社會的一妻多夫制是怎麼變成父系社會一夫多妻制的?
  • 戴錦華、王銘銘、吳飛:人類歷史中的女性、家庭與社會
    涂爾幹、弗洛伊德都承認母系社會存在,弗洛伊德甚至承認母權社會,但他們並不認為它是父系社會之前的一個階段。本書中所說的母系論者,指的都是那些接受進化論模式,認為母系社會是從雜交向父系進化的過渡階段的人。 麥克倫南強調,只要是有外婚制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多夫制和母系親屬制度。在此,他再次批判了梅因的父權制理論。他並沒有否認文明社會大多是父權制的,但他認為,在這個階段到達之前,還曾經有過很多更早的階段:「梅因先生說,古代國家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族。是的,但是在更早的一個時期,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既無國家,也無嚴格意義上的家族存在。
  •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產生了什麼現象?
    那麼楚國後世的國王的名字當中呢,都有一個熊字。這個字呢,是在他的名字當中的,那麼這個熊呢,既然是代代相傳,就每個國王都用一個熊字,他也就帶有這個姓的這個意味了,對吧!本來羋這個家族呢,應該姓咩啊,他就是這個羊叫的意思,但是這個音呢,也可以讀作羋,那這個字呢,現在感謝《羋月傳》的這個流行啊,全中國人民不論男女老少都認識。
  • 淺論「一夫一妻制」
    母系氏族,女人很厲害,佔據話事權,和誰發生性關係,女人做主。如此一來,註定要有部分男性失去繁衍後代的機會,他們自然不甘心,必然變成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到了父系氏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女人退到男人背後,男人很厲害了,男人一夫多妻,但也看是什麼男人啊!擁有權力、地位的男人,自然佔據很多資源,弱勢的男人,能娶得老婆,都難!
  • 西安半坡博物館,母系氏族遺蹟,一個很值得去的地方
    原始社會啥樣子,母系氏族怎樣生活?了解遠古時代,以及原始人的生活場景,西安半坡博物館是個很不錯的地方。西安半坡博物館,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是展示原始人生活狀況遺蹟的博物館,坐地鐵1號線就到了博物館門口,交通很方便。
  •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豐富的考古資料說明,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錢山漾還發現200多件竹編器物,有竹、竹籃、谷籮、竹蓆、箕、竹繩等、具有較高的編織技藝。編制手法因器而異,篾條交織成各種紋飾,常見的如人字紋、十字紋、梅花眼、菱形花格,做工細緻,車固實用。的父系氏族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居住條件也有所改善。龍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較常見,地面採用層層灰土鋪平踏實,有的還用人工燒制的熟石灰作了防潮處理。
  • 「姓」的由來表明人類優生意識的產生
    只允許這一血緣集團的兄弟姐妹與另一血緣集團的兄弟姐妹之間互為婚姻關 系。(母系氏族社會)其四,對偶婚。有相對穩定的婚姻配偶,一個男子在眾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母系氏族晚期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其五,一夫一妻。
  • 群體、氏族與氏族公社
    在山頂洞人生活其中的氏族社會中,一個氏族通常有幾十個人,他們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這時候氏族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血緣親族關係是維繫氏族成員的紐帶。氏族成員之間人人平等,互相保護。氏族內部按照性別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工。
  • 一夫一妻制真的科學嗎?為你解讀根本來源
    現代社會的主流婚姻觀是一夫一妻制,是人類社會的主體共識。然而縱觀我國的婚姻文化,直到1912年民國明確立法規定一夫一妻制,仍然有一夫多妻的存在,194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時,中國才真正實現一夫一妻制。
  • 「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假如一隻死亡,剩下一隻能忍住不交配嗎?
    《獨斷》:「天子娶十二,夏制也。」在人類原始社會,這一時期的族群普遍以母系氏族部落為主,女性因為自身具備生育繁殖能力,充當著領袖的職能。人類社會的一夫一妻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出現了階級,男性由於體力優勢,地位逐漸超越了女性,母系社會也由此而過渡至父系社會,伴隨著奴隸主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出現,一部分人失去了自己的人身自由,淪為他人的附庸,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也就由此出現。
  • 從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式中,我們是如何推斷其已經進入氏族社會的?
    而大量陶器的出土也證明此時的人類相對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更加先進的技術,這也是他們步入新石器時代的最重要標誌。不過在我們得知他們已經進入新的聚落形式的同時,還需要確定他們的社會形態已經進化到了什麼程度。而仰韶文化的墓葬遺址可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 中國母系氏族遺存地,女性地位比男性高,圖案都是鳳在上龍在下
    在學習歷史之初,我們接觸到了一定的層面,也就是說,在社會的本質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詞,那就是母系氏族。母系氏族遍布世界各地。人類最初發展時形成的一種主要社會形式。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是封建社會的先祖。如今,婦女權利和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 2019中考歷史知識點人類的形成重點歸納
    2019 知識點人類的形成重點歸納 1、人類的出現:猿類——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現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
  • 還記得你媽貴姓這句話嗎?現在雖像句罵人的話,但曾經卻是句尊稱
    相信很多80、90後的小夥伴都聽到過這句話,只是一下想不起來,沒關係,再想想,想起來了嗎?還是沒有?好吧!讓我來提醒一下大家,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怎麼樣?是不是有印象了?豁然開朗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啊,可不是嘛!可不就是大話西遊裡面唐僧說過的那句話嘛!我說咋這麼耳熟呢!
  • Biol Psychiatry 80萬的數據研究:自閉症遺傳風險是母系>父系...
    1,自閉症遺傳的風險:母系>父系?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家族高度遺傳的疾病,其公認的一個流行病學特徵是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圖1:在女性保護作用下預期的自閉症譜系障礙(ASD)遺傳負荷。例如:一個人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假設他有10個姐妹(左面板,圓圈)和10個兄弟(右面板,正方形)。在女性的保護作用下,1)只有遺傳負荷非常高的姐妹才會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2)對於兄弟來說,將會有更多的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確診病例:在這個例子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是3:1。
  • 母系社會
    母系制度是以母系親屬為世系繼承的親屬制度。因為早期人類社會中,沒有父的概念,因而養育孩子的母系社會自然形成,但文明形成後逐漸被父系系統取代。
  • 但是不結婚卻是反人類的!
    如今獨身生活和不婚主義者的確越來越多,結婚後離婚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有人說這是因為婚姻是反人性的,人類長久以來實施的婚姻制度,在未來將有消亡的可能,真的是這樣嗎?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想說這麼一句:如果說婚姻是反人性的,那麼不結婚就是反人類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你站穩了嗎?聽聽最富有想像力的教授奇葩說
    "中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每100個女的約有177個男的,大約會有數以幾千萬的適婚男性會找不到老婆,妓院合法化對那些娶不到老婆的人們多數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我也不是主張鼓勵一妻多夫,只是認為面對男多女少,可能應該考慮允許一妻多夫的婚姻。」某教授的「一妻多夫」制言論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也無心去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