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遠古史的研究中,仰韶文化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代表一直備受關注。在黃河流域,我國的考古工作者發掘了眾多具有相似性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通過對其規模,以及遺存文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遠古人類已經脫離了洞穴這樣的天然居所,開始興建房屋,並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村莊。而大量穀物化石的發現,也可以證明此時農業已經成為了十分重要的生產方式。
而大量陶器的出土也證明此時的人類相對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更加先進的技術,這也是他們步入新石器時代的最重要標誌。不過在我們得知他們已經進入新的聚落形式的同時,還需要確定他們的社會形態已經進化到了什麼程度。而仰韶文化的墓葬遺址可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仰韶文化陶器
在普遍的人類學研究中,一般認為在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大多已經步入了氏族社會階段,即會以母系血緣為基礎聚集在一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推測,是因為在這一時期,農業已經逐步取代了漁獵在生產方面的地位,而從事採集事業的女性很有可能是早期農業生產的承擔者。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群婚的形態還未完全被對偶婚或者更加穩定的一夫一妻制所取代,新生子很難確定其生父,因此以母系血緣作為紐帶來維繫部族顯然是更加可靠的。
那麼仰韶文化的墓葬遺址又有著哪些特徵呢,首先是這些屍體大多是按照性別來進行埋葬的。而其中女性的下葬地點一般更加接近村落,而男人則大多埋葬在遠離聚落的地方。之所以男女之間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在氏族社會中,女性才是氏族維繫血脈的關鍵,而男子則是
「下嫁」到女方部落之中的。因此在他們去世之後,女性會被埋葬在接近本部落的地方,而男子則相對遠離。
西安半坡博物館
與此同時在仰韶文化的墓葬遺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陪葬的文物。其中女性葬坑的陪葬品數量,是要遠遠多於男性的。比如在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埋葬少女的七號葬坑,其中就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僅骨珠一項就有八千多枚。而在附近的男性葬坑中,隨葬品一共只有六件,這足以顯示在仰韶文化時期,男性和女性在地位上的顯著差距。
仰韶文化墓葬坑
不過仰韶文化的部分遺址中,也有男女合葬的出現,這可能說明在這一時期,這些地區的部落已經逐漸脫離了群婚的形式而結成了穩定的伴侶。這讓新生兒可以明確其父親,也為之後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轉變提供了基礎。不過從整體上看,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是普遍顯示出女尊男卑的社會地位,這也可以說明這些聚落正處於母系氏族文化時期,這對我們了解遠古文明的發展與進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