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仰韶文化的墓葬形式中,我們是如何推斷其已經進入氏族社會的?

2020-12-15 騰訊網

在中國遠古史的研究中,仰韶文化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代表一直備受關注。在黃河流域,我國的考古工作者發掘了眾多具有相似性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通過對其規模,以及遺存文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遠古人類已經脫離了洞穴這樣的天然居所,開始興建房屋,並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村莊。而大量穀物化石的發現,也可以證明此時農業已經成為了十分重要的生產方式。

而大量陶器的出土也證明此時的人類相對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更加先進的技術,這也是他們步入新石器時代的最重要標誌。不過在我們得知他們已經進入新的聚落形式的同時,還需要確定他們的社會形態已經進化到了什麼程度。而仰韶文化的墓葬遺址可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仰韶文化陶器

在普遍的人類學研究中,一般認為在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大多已經步入了氏族社會階段,即會以母系血緣為基礎聚集在一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推測,是因為在這一時期,農業已經逐步取代了漁獵在生產方面的地位,而從事採集事業的女性很有可能是早期農業生產的承擔者。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群婚的形態還未完全被對偶婚或者更加穩定的一夫一妻制所取代,新生子很難確定其生父,因此以母系血緣作為紐帶來維繫部族顯然是更加可靠的。

那麼仰韶文化的墓葬遺址又有著哪些特徵呢,首先是這些屍體大多是按照性別來進行埋葬的。而其中女性的下葬地點一般更加接近村落,而男人則大多埋葬在遠離聚落的地方。之所以男女之間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在氏族社會中,女性才是氏族維繫血脈的關鍵,而男子則是

「下嫁」到女方部落之中的。因此在他們去世之後,女性會被埋葬在接近本部落的地方,而男子則相對遠離。

西安半坡博物館

與此同時在仰韶文化的墓葬遺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陪葬的文物。其中女性葬坑的陪葬品數量,是要遠遠多於男性的。比如在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埋葬少女的七號葬坑,其中就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僅骨珠一項就有八千多枚。而在附近的男性葬坑中,隨葬品一共只有六件,這足以顯示在仰韶文化時期,男性和女性在地位上的顯著差距。

仰韶文化墓葬坑

不過仰韶文化的部分遺址中,也有男女合葬的出現,這可能說明在這一時期,這些地區的部落已經逐漸脫離了群婚的形式而結成了穩定的伴侶。這讓新生兒可以明確其父親,也為之後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轉變提供了基礎。不過從整體上看,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是普遍顯示出女尊男卑的社會地位,這也可以說明這些聚落正處於母系氏族文化時期,這對我們了解遠古文明的發展與進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人類文明的進步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三皇五帝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的由來和他們的主要貢獻。這一講我們將開始學習,一個在中國歷史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階段——原始文明中的「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二、仰韶文化考古學家發現仰韶文化遺址,是一個能清晰的反應母系氏族社會公社全貌的文化遺址。
  • 仰韶文化-中國臺灣網
    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臺、李家村、磁山、裴李崗諸文化(有人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發展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發現和研究 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遺存。
  • 有生就有死,上古時代的墓葬制度,在不同時期的特點都有啥特點?
    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禮儀的文明古國,「生者有禮,死事有儀」,我們的老祖宗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基本上實行的都是土葬,而這種喪葬習俗,衍生出脈絡清晰的墓葬制度。單從上古時代的墓葬形制中,我們就能看出,上古時代的墓葬制度是隨著社會關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
  • 袁廣闊:中原仰韶文化絲織品的發現及其歷史價值
    高等級墓葬出現,墓葬呈現較為明顯的等級分化。近年來,在河南伊川、孟津、靈寶等地陸續發現一批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墓葬,等級化差別明顯。例如,靈寶西坡遺址仰韶文化中期墓地共發現墓葬34座,從墓葬規模、結構和隨葬品來看,至少可分為三個等級。其中級別最高的M27為帶生土二層臺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5.03米、寬3.36米、深1.92米。墓室東部有一個圓角方形的腳坑。
  • 河北涉縣木井村發現仰韶文化遺蹟
    新華網石家莊12月11日專電(記者楊守勇)記者從河北省邯鄲市委宣傳部獲悉,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近日在涉縣木井鄉木井村文物普查中,共發現古建築17處,多為明清建築,碑刻2處,古遺址3處,其中一處為仰韶文化遺蹟。
  • 河北涉縣木井村發現仰韶文化遺蹟 出土大量文物
    新華網石家莊12月13日電(記者楊守勇)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近日在涉縣木井鄉木井村文物普查中,發現古建築17處,碑刻2處,古遺址3處,其中一處為仰韶文化遺址。    考古人員在木井村外耕地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最常見的紅頂缽,另有新石器時代石斧、石球,商周的陶片,漢代的瓦片等等,一直延續至宋。     據《涉縣誌》記載,木井村為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村莊。而《涉縣地名志》上則根據古石刻「嘉佑二年……大宋國潞州涉縣龍山木井村」推斷北宋就有木井村。
  • 探索仰韶文化,追尋歷史文化,西安工大學子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7月底至8月初,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傳承·創新·超越——古都西安歷史文化成果考察實踐隊」,圍繞「五位一體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成就,以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為視角,考察探究西安豐厚的歷史文化成果,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社會調研活動。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況且龍的形象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出現,意義更是非同一般;大家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但在廟底溝類型仰韶文化中,龍的形象我們可是從來沒有發現過的,這是唯一的物證;這件東西應該放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展出,應該讓全世界的炎黃子孫們都能看到它」。受其啟發,我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中國文物報》上,認為彩陶盆紋飾可能反映了傳說中的炎、黃關係。
  • 穿越古代中國·深悅讀|中國史前社會的階段性變化及早期國家的形成
    面對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這種生存方式和遺址類型,我們還沒有充足的依據來確切復原這一漫長時間裡人類社會的組織形式及其演變情況。但根據已知的考古蹟象並參考相關原始狀態下民族志方面的材料,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是以小型群體為單位來組織日常勞動和生活的。而且可以推斷通常這種小型群體「居無定所」,隨獵取和採集食物的需要而經常性地處於流動狀態。
  • 新石器時代中原農耕文化的擴散與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
    如粟、豬、羊等詞彙很早就已存在於原始語系中,但最早講漢藏語的先民卻並不知道更早出現的「水稻」。復旦大學學者提出的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示意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地區湧現出裴李崗、磁山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群落,原始漢藏語因此得到完善。隨著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西北地區也逐漸進入農耕階段,並在此後發展出影響巨大的仰韶文化。
  • 廣西發現史前墓葬,為何女性骸骨上灑有紅色粉末?這是什麼習俗
    下面我們來看看!甑皮巖遺址還出土了豐富的史前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就是墓葬;我國最早的墓葬產生於135000年前;甑皮巖時期的人們已經有自己獨特的墓葬文化;存在這樣幾個特點:第三個現象是,墓葬中沒有男女合葬式,卻有女性與幼兒的合葬式;這說明,甑皮巖遺址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女性的地位高於男性;氏族中實行"夥婚"制,男女對象並不確定,是一群男性與一群女性
  • 傳承仰韶文化經典浸潤心靈澠池縣直幼兒園走進博物館社會實踐活動
    傳承仰韶文化經典浸潤心靈仰韶文化源遠流長,為「給崤函學子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讓三門峽娃留住對家鄉的記憶」,4月26日上午,澠池縣縣直幼兒園組織幼兒走進仰韶文化博物館,開展了以「傳承仰韶文化 經典浸潤心靈
  •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小口尖底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較多的陶製器物,已發現的有半坡型、廟底溝型和馬家窯型三種主要形制。雖然在器型上略有差異,但都保有小口、長圓腹和尖底的共同特徵。該器物最早見於距今 6500 年前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延續至 5000 年前龍山文化早期。
  • 薪火相傳的文化之根
    中華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它的文化傳統是在洪荒年代艱苦卓絕的生存環境中萌生的,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意蘊與歷經滄桑而不泯的血脈,植根於黃河、長江流淌滋潤的農業文明大地之上。《易傳》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我們民族精神與中華之魂的寫照,也是今天中華復興,建設世界文明的火炬。
  • 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結構究竟如何?氏族公社又是如何形成的?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看,血緣家族史原始人群生存能力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誕生的必然產物。而血緣家族公社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社會組織形式的誕生,標誌人類開始最終擺脫猿人的狀態,完成了「完全形成的人」的質變,而此時的血緣家族公社中普遍存在的形式為母系氏族社會。
  • 從北宋古墓發現的「過仙橋」閒說古代喪葬形式!
    其實中國古代「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愛情以及喪葬觀念由來已久,據考古資料,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磁山文化(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距今約10300年)、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位於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距今8500年 ~ 7000年)時期就有少數合葬現象。
  • 黃河文化簡介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闢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 「彩陶之路」——仰韶文化走進英國劍橋、牛津系列報導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兩大文化的彩陶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強烈提示我們在這樣的人群移動過程中,可能發生了早期的中西交流。這一交流大約發展在距今5300年前後,涉及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的特裡波耶-庫庫特尼文化,土庫曼斯坦的納馬茲加文化,中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這些歐亞大陸上的史前文明百花齊放,但在彩色陶器的工藝、器型、紋飾、符號有驚人的相似性。
  • 專家在藍田考古 稱仰韶文化晚期西安曾發生強震
    什麼才能讓古遺址中房屋地面呈現出30度的傾斜角度?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在西安市藍田新街遺址考古中,發現了房屋基址傾斜、地層斷裂錯位和沙脈湧出等地震跡象,專家推斷這裡在仰韶文化晚期發生過強烈地震。
  • 觸摸夏文化 打開「最早的中國」
    目前,該遺址發現墓葬、房址、窖穴等各類遺蹟50餘處,出土器物2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豐富的出土遺存讓河南在龍山文化時期的考古發掘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遺址清理出的10餘座龍山墓葬中,M10墓葬最為重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餘莊遺址發掘負責人吳偉華介紹,這是一處單棺仰身直肢葬,棺外北側還陪葬一人,亦為仰身直肢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