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結構究竟如何?氏族公社又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27 品熊小姐

在現代社會裡,人們從村開始發育,而後有了經濟集中的鄉鎮,隨後人們的生活進一步聚合形成了縣和城市。那麼在原始社會,在這遙遠而漫長的歷史中,人類有著什麼樣的聚居模式呢?

在原始社會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在與各類猛獸搏殺鬥爭中人類發現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不得不將各個分散的個體團結起來,去對抗大自然殘酷的生存環境、去應對兇猛野獸的襲擊。

在人類發展的最初,人們可以依靠的是最親密的天然血緣關係,組成一定範圍的團體,而這個團體就是最古老的血緣家族公社。就中國考古來看,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的組織形式都屬於血緣家族公社。而這一公社形態保留時間極久,從距今兩百萬年至二三十萬年前,人類使用的聚合模式一直如此。這些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群,他們的社會組織是以血緣家族為基本單位,血緣就是他們相互聯繫的唯一紐帶。因而人類的活動範圍很小,通常的繁衍模式是族內通婚。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看,血緣家族史原始人群生存能力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誕生的必然產物。而血緣家族公社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社會組織形式的誕生,標誌人類開始最終擺脫猿人的狀態,完成了「完全形成的人」的質變,而此時的血緣家族公社中普遍存在的形式為母系氏族社會。因為族群的人口數量少,在當時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女性的生育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那些能夠不斷繁衍後代的、強壯的女性,在一個血緣公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後來各個血緣家族公社不斷發展壯大,包括自身家族的繁衍、地緣的擴大、能力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為了增強公社間的合作,氏族通婚開始出現。而這讓一些最古老的血緣家族公社不斷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氏族公社。

就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來說,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已經開始從血緣家族公社發展為母系氏族哦公社,而新時代的初期是母系氏族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一般來說,母系氏族公社具有很多特點,其社會組織的聯繫紐帶主要是母系血緣,婦女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是氏族財產和事物的額管理者。氏族形成後,一些有著強烈生育崇拜的原始圖騰開始出現。母系氏族社會的出現與人類狩獵、採集為主的社會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這種社會形態下,靠女性採集來的果實和漁獵能夠獲得相對穩定且產量相對豐富的食物來源,而男性從事的狩獵活動食物難以獲得穩定的保障,甚至連能否順利活下來都成問題。因而在長期的發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婦女為重的母系氏族社會。

大約到新石器時代中後期,採集狩獵的社會形態開始向農耕社會轉變,而氏族部落來使大量向外部通婚,使得人口增長、合作更加廣泛,原始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這些農耕生產需要更多高強度的勞動力,而充滿力量的男性自然成為生產的主力軍,而曾經的女性開始更多地參與家務等活動。隨著新石器時代的進一步發展,男人逐漸在社會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而農耕社會的時代長久地開始了。而祈求大自然眷顧、祈求多子的圖騰崇拜開始轉變為尋根問祖的祖先崇拜。

父系氏族社會發展到後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氏族內部逐漸出現了貧富分化,私有觀念開始產生。一些氏族相互聯絡,成為了有著統一管理的部落。伴隨著部落間的交往或戰爭,部落逐漸聯合,最終父系氏族社會逐漸轉變為農村公社,血緣關係由地緣關系所代替。

而人類文明自此也開始踏上快車路,走向了快速發展、融合、傳播的時期。

相關焦點

  • 群體、氏族與氏族公社
    在與自然界不斷的鬥爭中,類人猿的身體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慢慢學會了直立行走、學會了使用各類石器、保存火種等。在人類形成的過程中,個體的力量顯然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群體,也就是原始群體的力量才能勉強生存下來。因為生存的需要,北京人形成了集體,開始了群居的生活。他們以平等的個體身份參與集體的活動,共同勞動,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悅。
  •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
    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豐富的考古資料說明,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這是原始社會後期發生的第二次勞動大分工制陶業從制陶技術、陶窯結構到經營管理,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龍山文化時期,在陶器的製作中已利用快輪急速旋轉的力量,加上雙手的配合,使陶坯器形規則,厚薄均勻,器壁變薄,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陶窯結構改進表現在窯室擴大,一次可燒成較多的器物或大型陶器。
  • 「兩種生產」與原始社會發展動力的研究
    但這一社會形態的具體面貌——即氏族社會的內部結構、建立于氏族制度之上的胞族與部落的結構——受著人的生產的決定,具體表現為血族關係對社會結構的塑造。根本上的,無論人的生產有多大突破,對社會具體制度有多大塑造作用,只要勞動不發展到相應程度,社會就不會跨越其所處的歷史階段。 《起源》緊接其後的一句話,是學界爭議的焦點。
  • 古希臘城邦國家建立之前的社會圖景:氏族社會制度
    針對這些問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在我們熟悉的梭倫改革之前的古希臘社會,從其原始的氏族社會制度中探尋其中隱含的民主政治元素。在希臘半島的雅典居住著4個希臘人的部落,他們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秩序。這4個部落包括12個胞族,都擁有各自單獨的聚居地。各部落由血緣關係劃分,要想獲得公民資格,必須加入兄弟會,而且要依靠與氏族的特殊關係,從這一點上來看,血緣無疑是劃分各部落的重要標準,這一點也符合原始社會狀況的基本準則。
  • 原始社會「人人平等」?——說一說「國家」是怎麼出現的
    至此,早期人類「人人平等」的時代結束了,開始步入充滿壓迫和剝削的「文明」社會。說完大環境,我們再說一下社會組織形式。關於最早的早期人類的組織形式,目前沒有任何直接證據,根據一些學者的推測,人類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是血緣家族。一個家族就是一個集體,這種組織形式一般被認為存在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有直接證據的社會組織形式是母系氏族社會。
  • 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人類文明的進步
    這一講我們將開始學習,一個在中國歷史中比較重要的兩個階段——原始文明中的「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原始文明一、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原始文明中,第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二、仰韶文化考古學家發現仰韶文化遺址,是一個能清晰的反應母系氏族社會公社全貌的文化遺址。
  • 中國原始聚落形態與文明起源的路徑,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問題
    當時,農業生產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已居於主導地位,形成了以農耕為主的綜合經濟。因此,我們可以把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的原始聚落形態的出現看作是中國原始共同體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的主要證據,並以此作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路徑的切入點。
  • 中國原始社會的家族與宗教制度
    但建國前,無論信古派還是疑古派學者,在田野考古仍處於興起和萌芽狀態時,僅僅依靠文獻、傳說都不可能對原始社會有全面科學的認識。整個中國原始社會的歷史一直是疑說紛紜,迷霧重重。新中國成立後的半個世紀,原始社會史才真正發展成一門學科。原始社會的歷史非常漫長,從類人猿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人,經歷了二三白萬年,必須分時期分階段研究。
  • 穿越古代中國·深悅讀|中國史前社會的階段性變化及早期國家的形成
    穩定的定居生活導致人口增長、家庭規模擴大,血親紐帶及生產協作的需求使得一些有血緣關係的家族聚居在一起,形成氏族公社,亦即最早的村落組織。在各地不同的環境中,最早的村落就已呈現出不同的房屋類型和居住形態。
  • 軍事民主制,農村公社圖騰崇拜:2020考研歷史學名詞解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複習指導>專業課>正文軍事民主制,農村公社圖騰崇拜:2020考研歷史學名詞解釋 2020-06-16 21:3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上千年的傳承,華夏大地的原始社會也許是這樣的
    原始人群中華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樣,在階級社會出現以前也曾經歷過若干萬年的無產階級原始社會。通過地下出土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等資料,我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初期。原始社會原始社會分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原始人群是原始社會的第一階段。
  • 中世紀波蘭貴族階層的形成:社會與文化建構
    一、親緣關係從文化層面來講,波蘭貴族形成一個群體需要統一的身份認同,而這種身份認同則可以從一些文化符號表現出來,如「氏族」名、戰號、紋章等。以此為標準,則波蘭貴族身份認同出現在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葉。社會對於一個群體的看法,以及其對自己的看法,可以從文本、概念、詞彙來表現,而重點在於騎士與侍從群體是如何被表述的?
  • 社會組織結構源於連山易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看待社會組織結構是不一樣的,我們嘗試從《連山易》來結構社會組織形態,先看一個圖,連山易之首卦,代表性的卦,是艮卦,艮為山,兩山相連為艮卦,艮有兇險,終止的意思。結束,是終點,也是起點。
  • 中心聚落、原始宗邑與酋邦社會之間的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史前社會晚期的血緣性問題上,中國史前社會的中心聚落階段即原始宗邑階段表現出的是「家族—宗族」組織結構;酋邦則是原始社會中血緣身份與政治分級相結合的一種不平等的社會類型,用張光直先生的話來說,即「酋邦的主要特徵是其政治分級與親屬制度相結合」。
  • 什麼是大同社會?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大同社會?
    比如,一個血親集團或者一個氏族的內部。但當人群組織足夠大時,理想的大同秩序就極有可能會遭到破壞。原始的公有制是與人群力量的弱小,人類智識和文明不發達的階段相適應。當人群的力量大過自然界,私有觀念和私有制將必然發生。人群的力量最終體現為男性的力量,所以父系氏族終將代替母系氏族,這也是人類社會組織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三、人類社會如何實現大同?老子為人類實現大同的理想提供了哪些具體建議?
  • 結構主義重構社會組織的考古學探索
    結構主義重構社會組織的考古學探索 2019年08月27日 09:47 來源:《江漢考古》2019年第1期 作者:陳暢 字號 內容摘要:結構主義考古學研究方法屬於解釋考古遺存的方法論
  • 傅衣凌:多元結構的中國傳統社會
    尋求解決歷史遺留給中國現實社會生活的沉重包袱的鑰匙,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中國史學工作者的學術價值追求,許多研究都直接或間接地、有意或無意地試圖解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如何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以及受該結構制約、規定的社會發展道路。
  • 網絡社會時代的政府組織結構變革
    之前已經討論過傳統社會形成中心-科層型結構的內在邏輯,而傳統政府形成同樣的結構也來自於相同的邏輯。其核心的邏輯體系就在於形成統一而又有效的管理體系,從而儘可能的降低整個體系管理的複雜度和提高信息交換與處理的效率。  這一邏輯包涵兩個層面內涵:一是傳統政府需要形成統一的中心型結構。
  • 高一開學第一課:高中統編歷史教材,如何強化學生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通過歷史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是建構在時間基礎上的學科,時序觀念和空間觀念是進行歷史的思維活動和發展歷史意識的基礎。高中統編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從縱向和橫向的學習專題設計中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