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裡,人們從村開始發育,而後有了經濟集中的鄉鎮,隨後人們的生活進一步聚合形成了縣和城市。那麼在原始社會,在這遙遠而漫長的歷史中,人類有著什麼樣的聚居模式呢?
在原始社會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在與各類猛獸搏殺鬥爭中人類發現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不得不將各個分散的個體團結起來,去對抗大自然殘酷的生存環境、去應對兇猛野獸的襲擊。
在人類發展的最初,人們可以依靠的是最親密的天然血緣關係,組成一定範圍的團體,而這個團體就是最古老的血緣家族公社。就中國考古來看,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的組織形式都屬於血緣家族公社。而這一公社形態保留時間極久,從距今兩百萬年至二三十萬年前,人類使用的聚合模式一直如此。這些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群,他們的社會組織是以血緣家族為基本單位,血緣就是他們相互聯繫的唯一紐帶。因而人類的活動範圍很小,通常的繁衍模式是族內通婚。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看,血緣家族史原始人群生存能力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社會誕生的必然產物。而血緣家族公社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社會組織形式的誕生,標誌人類開始最終擺脫猿人的狀態,完成了「完全形成的人」的質變,而此時的血緣家族公社中普遍存在的形式為母系氏族社會。因為族群的人口數量少,在當時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女性的生育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那些能夠不斷繁衍後代的、強壯的女性,在一個血緣公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後來各個血緣家族公社不斷發展壯大,包括自身家族的繁衍、地緣的擴大、能力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它們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為了增強公社間的合作,氏族通婚開始出現。而這讓一些最古老的血緣家族公社不斷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氏族公社。
就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來說,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已經開始從血緣家族公社發展為母系氏族哦公社,而新時代的初期是母系氏族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一般來說,母系氏族公社具有很多特點,其社會組織的聯繫紐帶主要是母系血緣,婦女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是氏族財產和事物的額管理者。氏族形成後,一些有著強烈生育崇拜的原始圖騰開始出現。母系氏族社會的出現與人類狩獵、採集為主的社會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這種社會形態下,靠女性採集來的果實和漁獵能夠獲得相對穩定且產量相對豐富的食物來源,而男性從事的狩獵活動食物難以獲得穩定的保障,甚至連能否順利活下來都成問題。因而在長期的發展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婦女為重的母系氏族社會。
大約到新石器時代中後期,採集狩獵的社會形態開始向農耕社會轉變,而氏族部落來使大量向外部通婚,使得人口增長、合作更加廣泛,原始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這些農耕生產需要更多高強度的勞動力,而充滿力量的男性自然成為生產的主力軍,而曾經的女性開始更多地參與家務等活動。隨著新石器時代的進一步發展,男人逐漸在社會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而農耕社會的時代長久地開始了。而祈求大自然眷顧、祈求多子的圖騰崇拜開始轉變為尋根問祖的祖先崇拜。
父系氏族社會發展到後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氏族內部逐漸出現了貧富分化,私有觀念開始產生。一些氏族相互聯絡,成為了有著統一管理的部落。伴隨著部落間的交往或戰爭,部落逐漸聯合,最終父系氏族社會逐漸轉變為農村公社,血緣關係由地緣關系所代替。
而人類文明自此也開始踏上快車路,走向了快速發展、融合、傳播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