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聚落形態與文明起源的路徑,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問題

2020-12-19 婷婷很無奈

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郭沫若開其端。他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徑直稱該書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續篇。

就是說,是接著恩格斯的書寫的。所謂「接著寫」,就是以恩格斯的研究方法為指導寫出恩格斯「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國的古代」。隨後,呂振羽、翦伯贊、范文瀾和侯外廬等,也在中國古代社會史和中國通史的研究中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侯外廬的《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一書更以此為論題,自稱他的研究是「馬克思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論延長工作」所謂「理論延長工作」。

就是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古代歷史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把對於「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研究「延長」到對於中國文明起源路徑的研究。侯外廬對問題所做的新解,將這方面的研究引向了深入。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又有新的重大進展。這主要表現在轉換研究視角方面,即根據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

運用人類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方法,從原始聚落形態的新視角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路徑,並取得了積極的研究成果。這是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盛行於西方人類學界的「早期國家」理論,特別是其中的「酋邦說」所做的回應。

我們認為,從中國原始聚落形態的角度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路徑切合馬克思關於生存方式決定文明起源路徑的思想,印證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原始社會說」。

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原始聚落形態是以原始農耕經濟為基礎的。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黃河流域、遼河流域以及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地區的文化遺址中已經分別發現了農作物的遺存和與此相應的聚落遺址。農耕只有在定居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聚落只有在定居的情況下才能存續。

上述情況表明:我們的先民很早就過著定居的生活,從事農耕生產活動。當時,農業生產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已居於主導地位,形成了以農耕為主的綜合經濟。因此,我們可以把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的原始聚落形態的出現看作是中國原始共同體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的主要證據,並以此作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路徑的切入點。

馬克思說:「一旦人類終於定居下來,這種原始共同體就將隨種種外界的,即氣候的、地理的、物理的等等條件以及他們的特殊的自然性質——他們的部落性質—等等,而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那麼,定居的生存方式對於中國原始聚落共同體究竟帶來何種變化呢?

(一)平等的內聚式的聚落形態的誕生

如眾所知,隨著定居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和聚落規模的擴大。從已發現的聚落遺址來看,小規模的聚落面積從400平方米到1萬平方米不等,大規模的聚落面積高達8萬平方米,而聚落的人口則由幾十人到三四百人不等。更重要的是,通過聚落的布局,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內部結構和社會組織關係,以及由此而構成的較為完整的聚落形態。

早期聚落形態可以內蒙古興隆窪聚落為代表。從房屋類型和布局所呈現的社會結構來看,它是由若干個核心家庭組成一個家族,再由若干家族組成一個氏族,最後由幾個氏族構成聚落共同體。不僅如此,聚落內部有居於聚落中心部位的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子,可能是用於集會、議事、舉行某些儀式的公共場所。

這樣,整個聚落布局呈現為內聚式聚落結構。這種內聚式聚落結構,是按家庭一家族一氏族一聚落共同體,這樣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分層組合而成,但各層級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各層級之間只有血緣遠近,而無地位的高下、財產多寡的區別。

毋寧說,這是以血緣為紐帶聯結在一起的原始聚落共同體,是原始社會最基本的組織結構。從內聚式聚落結構來看,家庭是聚落形態的基本單位不過,這與文明社會的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有本質的區別:後者是建立在私有制基上的父家長制的家庭形式。

而前者則是類似於恩格斯所說的「對偶制家庭」,即在一定的家庭範圍內,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中有一個「主夫」,他們共同組成以「共產制家經濟」為基礎的家庭。

它「意味著婦女在家內的統治」。中國原始聚落共同體與上述情況頗為相似。從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陝西西安半坡和臨潼姜寨遺址的隨葬工具來看,這一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由男女共同承擔生活隨葬品男女大體相等或女性居多。

土地資源呈現出原始聚落共同體所有,家庭佔有使用。從聚落區劃與設施的功能來看,這一時期,人們習慣於聚族而居,死後聚族而葬;儲藏設施相對獨立,物品集中存放,說明這一時期的原始聚落共同體實行共產共享的消費原則。

總之,從上述平等的內聚式聚落形態的內部結構、婚姻家庭關係、男女分工狀況,乃至土地所有制和消費原則等方面來看,這一時期應屬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階段或介於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之間的過渡階段。

事實表明:農耕經濟的穩定性要求與之相適應的定居的生存方式,而定居的生存方式保證了原始聚落共同體內部社會結構的穩固性和個人與家庭、家族相互關係的穩定性。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原始聚落共同體的共產制經濟和共享制消費,而不存在個人和家庭所有制經濟。如果說,「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性質最終決定於它的「亞細亞的所有制」即「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原始性質;那麼,我們可以把中國原始聚落共同體所有制看作是「亞細亞的所有制」的最古老的形式。

相關焦點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國家文明形態的起源及其運動機制研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為此,許多學科都高度關注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就是享譽世界的名著。考古學作為研究世界人類不同族群在不同區域的文化及文明事象起源的優勢學科,當然也對國家文明形態起源的問題有著獨特的學術敏感性和自覺性。
  • 超級工程:文明起源的中國標準——從石峁說開去
    【守望家園】  作者:卜 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三十年前,紅山文化遼寧牛河梁祭祀聖地的發現與發掘,為文明起源「滿天星鬥說」的理論提供依據,拉開了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多樣性研究的帷幕;神木石峁古城的發現與研究,是否也能夠開啟新思路
  • 中國文明的起源簡介
    中國文明作為龐大的集體人格,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呢?字裡經典 中國文明的起源起源因為太遠,所以缺乏考證,如詩如夢,所以交給如詩如夢的人從考古現場抬起頭來,告訴我們一些簡單的結論。對於早期,朦朦朧朧地分三個印象。
  •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 太平洋文明初創時期的中國因素
    文字來源於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太平洋文明初創時期的中國因素 潘利 張小華 【摘要】本世紀八十年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P.S.貝爾伍德博士在其著名論文《太平洋的早期居民》中說:"太平洋海域的居民是在四萬年前從迄今所知最早的航海活動而開始的。
  • 再訪: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甚至在國家級研究所、各大學的歷史研究所都是依照這樣的觀念思路在研究、在一代一代教學生,直到突然有一天(2019年7月22日),有「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聲音傳出,對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不諦是一聲「驚雷」!不諦是放了一顆顛覆三觀的「歷史文化原子彈」!
  •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劉式今 《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4期第63—70頁 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並不局限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具備了文化發祥的條件。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基於他們對民族起源的看法的差異,他們大體被分成兩大陣營:蓋爾納和安德森認為民族是現代的產物,因此是所謂的「現代派」;史密斯認為民族自古就存在,是基於領土或血緣以及傳統文化的族群演化而來,因而被稱為「原生派」 或「永恆派」。 這兩大陣營雖然在民族是否是現代的產物的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其他方面卻很類似。實質上,這三大理論都一致認為,現代民族的起源是族裔。
  • 饒有興味的漢字起源研究
    蘇三在書中提示,有一批在海外的年輕學者們正在從各個角度研究著自己祖國的語言和文化,他們隨時可能會發表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這我是相信的。在我多年的人類學研究當中,我深感,我們正是由於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頭頂上到底頂著什麼,由此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關於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根源。
  • 日本學者視角中的中國文明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述評
    然而,在組織「宏大敘事」的過程中,由於不同學者的研究路徑和價值取向不同,研究的最終結果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圖景。  中國文明起源和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這兩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可以列舉出的專著就包括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陳星燦和劉莉的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韓建業《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許宏《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聚落演變與早期文明》等,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演講人:王巍  演講人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課題組長。致力於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研究以及環境變遷與人類生活方式及文明演進關係研究。
  • 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
    科技日報江西萬年11月9日電 (記者寇勇)在今天舉行的「第54期中國科技論壇——中國稻作起源地學術研討會」上,科學家們發出中國稻作起源的學術建議書,一致認為,中國栽培水稻起源於一萬年前,以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為中心區域的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應為教科書、歷史論著、對內宣傳、對外交流等所共同認知和採用。
  • 華夏文明之——漢字起源之謎
    它也是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從世界上看。最古老的文字大體有三種:中國的古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它們都屬具有象形意味的文字。但其結局卻大不相同:楔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滅亡了。古埃及文到公元五世紀也斷了線。唯有中國的古漢字歷經幾千年的變遷,一脈相承地發展為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文字。那麼。中國的文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
  • 沒有河流哪有文明和藝術,中外美術史對照表,告訴你藝術的起源
    ,大多離不開某一條著名的河流,世界上有這幾條河流,著名的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的「兩河流域文明」,可以說兩河流域是最早的文明發展的搖籃;印度河孕育的古印度文明;尼羅河孕育的古埃及文明,還有我們的長江黃河流域孕育出的「華夏文明」,可以說河流孕育了文明,產生和發展了美術。
  • 古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的四大巧合,世界文明或有共同起源?
    人們在讀這兩大神話體系故事的時候,不難發現一個問題,似乎它們很多相似的故事,只是很多人一時說不清楚,下面我就為大家整理盤點一下,古希臘神話和中國神話的四大驚人巧合,其中或許蘊含著某些秘密。一、起源,古希臘神話中描述,世界最初的狀態是一片混沌,既沒有天沒有地也沒有萬物,混沌是很多文明神話的開端,在中國神話的含義是,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混沌就是宇宙最初的狀態。二、造人,混沌開闢之後有了天地和萬物,但是沒有人,人是怎麼來的呢?
  •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等20多家研究機構和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崑崙丘文化,探尋中華文明起源。晉城市委副書記、陽城縣委書記姚遜表示,陽城處於華夏古文明、黃河文明、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區,文化積澱厚重,歷史遺存豐富。崑崙丘(析城山)是遠古名山,蘊藏著太多的中華文明起源密碼,揭秘崑崙丘(析城山)文化內涵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希望專家、學者能為崑崙丘(析城山)文化研究把脈指路,為中華文脈溯源尋根鑄魂。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對於中國農業起源的研究來說,興隆遺址發現的栽培形態,讓我們了解到了這個地區在7、8000年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一種農業採集人群,或者向農民過渡的階段。這也是一個比較顛覆性的認識。」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莊麗娜說。
  • 王童: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特徵
    今天跟大家逐步的展開關於中國的思想史,進行一個為期十天的連續的一個分享。在分享結束之後,大家可以在群內進行提問和討論。今天跟大家所匯報的內容,是文明的起源與特徵,也就是中華民族的這個傳統文明的起源和特徵。而要講這一點。我今天把它拆分為四點,首先先跟大家進行這個羅列:第一點,就是我們的文明的起源的模型是什麼?其實第一點就是文明起源的模型政教合一。
  • 日本學者如何理解中國文明:農業和禮制的考古學
    然而,在組織「宏大敘事」的過程中,由於不同學者的研究路徑和價值取向不同,研究的最終結果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圖景。中國文明起源和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這兩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可以列舉出的專著就包括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陳星燦和劉莉的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China、韓建業《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許宏《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聚落演變與早期文明》
  • 什麼是文明探源,我們探到了什麼?
    這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尋找中國之始,困擾了中國學術界近百年。以下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為什麼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促使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背景、原因和動力是什麼?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歷史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格局?各區域文明化進程是如何的?相互之間發生過怎樣的聯繫?中華文明有何特點?為什麼會形成這些特點?
  • 漢字與文明:起源與發展
    漢字的起源太早了,早到還在人神共存的年代,古老的傳說就已流傳開來——倉頡造字鬼夜哭。文字的誕生足以感天動地,而文字的傳承與弘揚伴隨著文明的發展,歷盡滄海桑田。現存最古老的成體系漢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原始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