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2020-12-10 澎湃新聞

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2020-12-09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山西畫報晉城訊(記者 李鵬飛)12月7日至8日,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在山西晉城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等20多家研究機構和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崑崙丘文化,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今之析城山就是古之崑崙丘,古之崑崙丘就是今之析城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華仁葵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金榮華等海峽兩岸學者聯手,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實地考證、潛心研究17年,對崑崙丘文望、地望、名望多層面對照佐證,得出以上論述,探究中華文明肇始。

晉城市委副書記、陽城縣委書記姚遜表示,陽城處於華夏古文明、黃河文明、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區,文化積澱厚重,歷史遺存豐富。崑崙丘(析城山)是遠古名山,蘊藏著太多的中華文明起源密碼,揭秘崑崙丘(析城山)文化內涵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希望專家、學者能為崑崙丘(析城山)文化研究把脈指路,為中華文脈溯源尋根鑄魂。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在題為《中原地區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的考古學觀察》的主旨演講中表示,析城山所在的中原地區在大約距今一萬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少量的粟和黍,距今六千年前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社會分化,文明化進程進入了加速階段,考古證明析城山上確實有豐富的古人類生存遺蹟。

《山海經》與中華遠古文明有著很密切的聯繫,其中重點就是關於崑崙山的論述,包括崑崙山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內涵。中華民族起源、中華文明是怎麼來的?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兼秘書長宮長為從崑崙文化的求索,中華文明的歷程和內在邏輯的角度進行了論述。

「殷墟卜辭和《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的東方神『折』『析』當是一人,都是指天帝伏羲。」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蔡運章認為,析城山既是天帝伏羲氏居住的地方,也是商代早期祭祀天帝和禱雨的神山。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青海崑崙文化研究院院長趙宗福認為,陽城析城山完全符合「崑崙」的神境形態。

通過對崑崙文化的起源與流變的分析,以及對《山海經》有關篇章的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曉東認為析城山是《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古崑崙。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研究員張高陵在論文《從印證古崑崙山區研究要點》中談到,夏王朝故國的山川地理及其諸神的祭祀方法,其大體範圍是以今析城山(崑崙丘)為中心。

「我們舉辦崑崙丘(析城山)文化年會,旨在為海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崑崙丘文化提供交流平臺。」晉城市委書記張志川表示,今年年會以「伏羲王都•山西陽城」為主題,就是要藉助過往研究成果,讓陳列在析城山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不斷豐富中國歷史文化內涵。同時,結合新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崑崙丘文化迸發出新的時代風採。要廣泛探討析城山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叫響叫亮崑崙丘(析城山)文化品牌。

據了解,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由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委員會、中國先秦史學會指導,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山西省文旅集團、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主辦,民進山西省委會協辦。

來源:山西畫報晉城號

編輯:董雅連

原標題:《解「崑崙丘」之謎 專家學者齊聚山西晉城探討中華文明起源》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在山西舉行
    12月7日至8日,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在山西晉城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等20多家研究機構和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崑崙丘文化,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 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學術...
    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學術成果12月8日,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學術成果。12月7日至8日,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析城山)2020文化年會在我市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先秦史學會、民族文學研究所、中科院地質所、山西省社科院等30餘位多學科、多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伏羲王都,探索崑崙丘文化,追尋中華文明起源。
  • 慈谿驚現3000年前希臘字母,無人能解!專家們齊聚來探討……
    、希臘國家旅遊組織北京辦公室總監雅尼斯,希臘學者喬治斯、索毅、安娜,美國學者茉莉等50餘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會。世界各文明古國對文字起源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熱門話題之一。所以,這樣的學術會議可以用三個「度」來形容,即高度、深度和廣度。他建議慈谿有關「文字起源與人類文明」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繼續辦下去。浙江博物館研究館員趙幼強說,寧波慈谿是中國古陶瓷之路的發源地。文字是怎麼來的?中國文字要溯源。
  • 山西師範大學建立「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
    1月6日,山西師範大學「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掛牌儀式暨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發展論壇開幕式在第一會議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吉琨璋應邀參加會議。校黨委書記張曉永出席會議並致辭,校長楊軍、副校長車文明共同為「中華早期文明研究院」揭牌。
  • 海峽兩岸專家齊聚山西工商學院探討通才教育
    9月20日,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臺灣建國科技大學、臺灣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等十餘所海峽兩岸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齊聚山西工商學院探討通才教育。中國高等教育協會大學生素質教育分會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黨委書記龐海芍教授、臺灣建國科技大學董事長吳聯星、臺灣明新科技大學董事長張紹鈞等出席。
  • 百餘名專家學者齊聚鹽亭 交流探討傳承弘揚嫘祖文化
    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2日電 (楊勇  呂婕)「作為嫘祖的出生和歸葬之地,鹽亭已逐漸成為弘揚和保護嫘祖文化的一塊熱土。」
  • 華夏文明之——漢字起源之謎
    它也是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從世界上看。最古老的文字大體有三種:中國的古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它們都屬具有象形意味的文字。但其結局卻大不相同:楔形文字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滅亡了。古埃及文到公元五世紀也斷了線。唯有中國的古漢字歷經幾千年的變遷,一脈相承地發展為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文字。那麼。中國的文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20多年前,夏鼐先生曾提出進行文明起源的研究,並不斷有研究者對中華文明起源問題進行探討。但是,要想消除社會上及學術界存在的上述懷疑,現存的文獻資料是難以做到的,必須通過考古學家的工作,讓最新的考古學研究成果站出來說話。近20多年來,中國大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梳理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的發展脈絡、論證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 ——試揭5000年前紅山人創造文明之謎(組圖)
    五千年以前,紅山人為什麼能夠跨進文明的門檻?他們為什麼要建造積石冢、女神廟和大型祭壇?對龍的虔誠崇拜寄託著紅山人怎樣的希望?精美的紅山玉器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探索.發現》即將播出的六集紀錄片《五千年以前的文明》將帶著你走進遙遠的紅山社會,探討五千年前文明的產生之謎。
  • 專家學者齊聚陝西西鹹新區 開啟漢唐教育文化產業發展對話
    央廣網西安12月20 日消息(記者舒隆煥)「漢唐教育文化產業發展對話」今天(20日)在陝西西鹹新區灃東新城舉行,專家學者齊聚「灃河之畔」,開啟「漢唐教育文化產業發展對話。作為2020陝西省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周暨陝西省國際學生文化藝術周系列活動之一,「漢唐教育文化產業發展對話」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國內專家現場參會,來自法國、美國、韓國、塞爾維亞、哈薩克斯坦、泰國等10多個國家的20餘位專家通過視頻會參會,深入探討中外文化交流新層次,促進開放合作。
  • 全國考古界專家齊聚溧陽,共同探討梅嶺玉與良渚文明!
    溧陽文明探源工程是2019年溧陽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物科的創新工作之一,旨在以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為主要手段,揭示我市文明起源以及地域文化的變化發展,同時對重要文物古蹟進行提檔升級,積極宣傳文化遺產品牌知名度,為文旅開發融合提供基礎,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申報提供依據。
  • 漢字起源之謎 殷墟甲骨文至今仍有1250個字存活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惟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從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漢字一共有多少個呢?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古文字研究的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先生說,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文字字頭已有4100多個,能和今天的字聯繫起來、仍然「活著」的字有1250多個。
  • 「蘇美爾人」起源之謎
    在亞述學上有個著名的未解之謎,那就是「蘇美爾人起源之謎」。一般認為,蘇美爾人並不是兩河流域的本土民族,而是一個外來民族。
  • 山西學者解開碧落碑千年之謎
    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初,我省學者寓真先生耗時4個月,精研拓片、搜求資料、斟酌綜理,釐清了三晉名碑碧落碑的來歷和變遷,還原出該碑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 〖核心提示〗 山西有兩塊在書法界、金石界頗負盛名的唐碑。
  • 三百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 探討「安吉遊戲」學前教育新模式
    三百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 探討「安吉遊戲」學前教育新模式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2019年05月13日19:29 來自22個國家的300多位學前教育者代表圍繞「真遊戲,兒童早期學習的革命」進行了探討交流。 記者了解到,「安吉遊戲」是安吉縣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遊戲教學活動的簡稱。沒有高學歷及專業院校優秀畢業生教師,見不到奢華的幼兒園裝修與「精美絕倫」的大型玩具,不再使用統一編寫的幼兒園教材,有的是兒童在「大自然」中的自由探索,有的是源自生活的低結構的、可移動的、無限建構可能的玩教具材料。
  • 再訪: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杜鋼建教授還專門指示:我們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不只是要把認為西方文明起源於華夏的專家學者吸納進來,還要把認為「中國文明西來說」的人也要吸納進來,要進行平等的學術爭論與交流,不辨不明,要經得起質疑。由此就可看出,為了中華文化的復興,杜鋼建教授的格局與胸懷是多麼的宏大與寬廣!做學術研究,不可兒戲,要嚴求證、真鑽研。
  • 兩岸專家學者齊聚江西探討發育障礙兒童早期幹預
    吳鵬泉 攝中新網江西鷹潭11月2日電 (吳鵬泉)來自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領域的200餘位專家學者、康復機構代表2日齊聚江西省鷹潭市華泉小村,共同探討發育障礙兒童早期幹預問題。當日,由臺塑企業暨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等聯合主辦的2018年華泉小村早期幹預研討會在此間舉行。
  • 專家學者齊聚重慶探討現代學校治理之道
    國內眾多教育界專家等齊聚一堂,探索現代學校治理之道。  此次論壇由重慶市沙坪垻區教育學會及沙坪垻區教育基金會主辦,《學校品牌管理》雜誌承辦。論壇以「於變局中開新局:新時代的學校現代化之路」為主題,來自重慶市及全國其他省市的400多位教育系統行政幹部、中小學校長、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出席。
  • 當我們談到盤龍城遺址,專家學者在探討什麼?
    2019年「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武漢舉辦,在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上,與會學者以「夏商時期聚落與環境」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出發,圍繞近年來盤龍城的考古收穫、盤龍城遺址宮城、盤龍城出土文物、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基本陳列、二里頭都邑聚落形態、長江中遊先秦諸城網絡興起、成都平原環境變化與聚落變遷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