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臺塑企業暨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等聯合主辦的2018年華泉小村早期幹預研討會在江西鷹潭舉行。 吳鵬泉 攝
中新網江西鷹潭11月2日電 (吳鵬泉)來自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領域的200餘位專家學者、康復機構代表2日齊聚江西省鷹潭市華泉小村,共同探討發育障礙兒童早期幹預問題。
當日,由臺塑企業暨王詹樣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等聯合主辦的2018年華泉小村早期幹預研討會在此間舉行。
作為上述研討會主辦方代表之一,中國臺灣著名企業家、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之女王瑞華表示,兒童發育遲緩對一個家庭而言是很沉重的負擔,如果能把握孩子6歲前的黃金時期,給予幹預治療,孩子狀況可以改善很多。希望通過研討會的形式,結合專家學者研發出的先進做法,在網絡上無償提供給服務機構、專業人員和家庭使用,進而提升服務水平。
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王乃坤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表示,關愛、呵護兒童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針對發育障礙兒童,早期幹預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它能夠促進發育障礙兒童的軀體、智力、運動、行為等方面發展。「幹預時間越早,效果越好。」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鄧猛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殊教育模式多元化發展,康復機構、特殊學校、特殊班、資源教室、融合教育共同發展。「融合幼兒園是我們預防殘障的一道防火線,早期幹預對身心有障礙的學生來講非常重要。」
「障礙可能會影響家長對兒童的態度和養育方式,進而影響兒童的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蘇雪雲認為,家長參與幼童康復訓練頗為重要,因為家長比其他人更了解兒童,他們和兒童在一起的時間比其他人都長。
臺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總幹事胡宜庭亦持相同觀點。「特殊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她說,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從中學習建立生活的規則。
如何協助家屬融入身心障礙服務專業團隊?胡宜庭認為,專業人員應向家屬提供正確的專業知識和正面的經驗,邀請家屬參與孩子的服務計劃,並將家庭納入服務的範圍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