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師從何淑嫻教授從事兒童閱讀發展和閱讀障礙方面的研究。
現於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從舒華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是教育部重大社科攻關課題「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以及北京市腦計劃項目等重大課題的主要成員。
目前一部分工作是在北京師範大學做研究工作,另一部分做閱讀障礙的常識普及工作(去年為海澱區所有中小學心理老師做了培訓)。
另外還為中小學生及家長做教育和心理諮詢,主要是孩子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閱讀障礙學生的評估和幹預以及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等。
在正常的教育條件下,大多數兒童都能夠正常地學會閱讀。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兒童的閱讀水平卻不能得到持續的提高並最終成為一個熟練的閱讀者。
一般來說,閱讀能力處於所在年齡群體平均水平以下的人群都可以看作具有閱讀困難。但是在這些人群中,真正的閱讀障礙者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
據統計,英語國家閱讀障礙兒童的比例高達20%左右,漢語國家或地區大概佔到10%左右。另外,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香港的一項研究表明,閱讀障礙的普遍比率約為9.7%至12.6%,約6.2%至8.7%的兒童屬於輕度閱讀障礙、約2.2%至2.3%屬於中度及約1.3%至1.6%的兒童屬於嚴重程度。
本文將對閱讀障礙的概念界定、閱讀障礙兒童的行為表現以及閱讀障礙兒童的識別和幹預等問題進行探討。
閱讀障礙是一個特殊的學習障礙,它泛指閱讀、書寫或拼寫方面的障礙。閱讀障礙兒童顯著特徵是不能準確或流暢地認讀字詞,通常閱讀理解能力低於同年齡水平1.5個標準差以上;運作記憶較弱,信息處理的速度也較慢;語音處理、視覺及聽覺認知能力、專注力、左右分辨、列序或組織能力也較弱。
「Dyslexia is a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 that is neurobiological in origi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ifficulties with accurate and/or fluent word recognition and by poor spelling and decoding abilities. These difficulties typically result from a deficit in the phonological component of language that is often unexpected in relation to other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the provision of effective classroom instruction. Secondary consequences may include problem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duced reading experience that can impede growth of vocabulary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閱讀障礙是一種基於神經生物學的特定的學習障礙。它的特點是不能準確流暢地識別單詞、拼寫和解碼能力差。這些困難通常是由語音加工的缺陷引起的,雖然閱讀障礙者其他的認知能力都與常人相同,也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閱讀障礙帶來的後果還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差、閱讀體驗缺乏從而阻礙詞彙和背景知識的增長。
——2002年國際閱讀障礙協會的定義
閱讀障礙是一種發展性障礙,被診斷有閱讀障礙的人一生都受到它的困擾。在整個中小學一直到成人階段,他們都有單詞識別、理解單詞和聽寫方面的困難。另外,閱讀障礙具有家族遺傳性和不可逆性。
如果閱讀障礙兒童能夠及時被發現並得到特殊教育,他們就有可能克服讀寫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甚至成為各個領域有創造性的人才;而如果相反,他們幾乎無法恢復正常的讀寫能力,甚至會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長大成人他們還會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相關數據表明,犯罪的青少年中50%存在讀寫困難;在輟學和網癮兒童中,80%以上的人都曾經患有閱讀障礙或注意力缺損多動等障礙;只有8%閱讀障礙者能完成大學學業。
1、讀得慢且吃力、閱讀後不理解內容
2、有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3、閱讀或書寫時容易跳字、跳行
4、不喜歡朗讀,朗讀時落字或不流暢
5、書寫困難,容易寫錯字;
6、常常記不住日期或名字
7、平衡感不好、小肌肉動作笨拙;
8、逃避需要大量閱讀的任務,避免讀長篇小說或其它文字材料
9、自尊水平低,對自己沒有信心
10、學習外語特別吃力
以上10項中符合6項,並持續一年以上,孩子有可能存在閱讀障礙。
小明是一個7歲男孩,剛剛上完一年級。家庭條件優越,上小學前,小明的媽媽給他讀了很多繪本,聽了很多故事兒歌,小明的記憶力很好,一首古詩或一段文字,媽媽給他讀幾遍他就能背下來。在家人眼裡,小明是個聰明可愛的男孩。
然而,上了小學,小明卻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認的字很少,字寫的很大、不是多一筆就是少一筆,朗讀時經常落字跳行,語文成績全班最差。老師經常打電話向小明的爸爸媽媽告狀,小明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也不願跟小明玩,小明越來越不想上學了……
讓人感到欣喜的是,隨著對閱讀障礙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閱讀障礙不再是一個讓人沮喪的詞彙了。可以說,上天為閱讀障礙者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最新的研究發現,有閱讀障礙的人往往很有創造性,經常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決問題或完成一個挑戰性的任務,他們可能擅於聯想、能打破常規、通觀全局。有閱讀障礙的人可能擁有高於一般人的身體協調能力、富有同理心、有超長的藝術天賦。
證據表明,早期的幹預和治療可以幫助閱讀障礙兒童獲得正常的讀寫能力。如果能夠及早被發現被給予特殊的教育,閱讀障礙者就能夠在社會上擁有與正常人群一樣成功的機會,甚至會成為各個領域的精英,如著名演員湯姆•克魯斯和金融家查爾斯•施瓦布(嘉信理財創始人)等。
最近,耶魯大學閱讀障礙與創造性研究中心發現了閱讀障礙者多方面的優勢:
閱讀障礙者的優勢
Curiosity
A great imagination
The ability to figure things out
Eager embrace of new ideas
Getting the gist of things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new concepts
Surprising maturity
A large vocabulary for the age group
Enjoyment in solving puzzles
Talent at building models
Excellent comprehension of stories read or told to him
善於發現事物的本質
善於理解新概念
早熟
詞彙量大,超出同齡人
喜歡解決難題
擅長建築模型,如樂高
對聽到的故事有超強的理解力
一個20幾歲的青年,畫畫非常有天賦,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青年畫家。經過朋友的輾轉介紹找到了我。我了解到他的經歷真的非常感慨,亦非常痛心。他由於閱讀上的困難學習成績一直很差,在學校經常遭到同學的欺負,老師也不理解他的情況,因而把他當作差生來對待。初中他就輟學回家了,一直在家由家庭教師陪伴學習畫畫。然而由於長期與外面的世界隔離,他與人交往的能力還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已經無法融入社會。
一個從小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女孩,由於美國對閱讀障礙有良好的認知和有效的幹預策略,在學校裡她能獲得特殊的幫助。她的父母也並沒有把她當作問題孩子來看待,在積極通過各方面的訓練提高她的閱讀能力的同時,也為她創造各種條件發展其他方面的潛能。這個女孩陽光自信,開朗活潑,在很多方面都發展得非常好。目前,她已經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前途無量。
近期為海澱區中小學心理教師做了一場題為「閱讀障礙兒童的識別和幹預」的講座。講座結束後,一名老師拉住我的手,激動地對我說:「老師,能遇到你真是太幸運了。我的孩子有閱讀障礙,我原來是一個英語老師,因為孩子的關係我自學了心理學。這些年我一直在與女兒一起跟閱讀障礙做鬥爭。我帶她找過很多專家,竟然沒有人告訴我閱讀障礙的孩子還有這麼多優勢。我的女兒確實在畫畫方面很有天賦……」。
聽到她的一番話,我不僅激動,亦感到身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在香港,閱讀障礙的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真正起步,然而卻發展迅速,不僅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應用和實踐方面也成績斐然。閱讀障礙群體逐漸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如果被診斷為閱讀障礙,學生能夠獲得政府的資助來獲得學校或相關機構的特殊教育,能獲得延長考試時間和中高考錄取分數降低等各項特殊待遇。
以下將專門來介紹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所做的一些工作,方便大家了解香港閱讀障礙的研究和發展現狀。
香港特殊學習困難研究小組成立於1998年8月。該小組由香港大學的何淑嫻教授(我的博士導師)領銜,致力發展一系列適合香港使用的識別及評估工具,並進行其它有關了解中文讀寫障礙的特徵和輔導方法等等的學術研究。她本人主持的長達五年的研究項目「悅讀寫意讀寫支援計劃」獲得香港賽馬會1.5億港元的資助。
目前她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版了有關中文讀寫障礙的識別評估工具以及相關課程和輔導資料。
該小組目前已研製出一套中文讀寫課程,即「悅讀‧悅寫意」小學中文讀寫課程(綜合修訂版)。
本課程的設計理念參考了源自美國的「分層支援教學模式」(Tiered Intervention Model)。外國研究顯示,學校在實施分層支援教學模式後,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人數明顯減少︰小一減少了32%;小二減少了21%;小三減少了8% (Tilly W.D.,2003)。另外,O』Connor, R.(2003)的研究亦有類似的發現,結果指出在推行了分層支援教學模式的組別中,只有大約8%的學生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人數較沒有推行的組別 (15%)幾乎減少了一半。
分層支援教學模式以「反應性介入」(Responsiveness to Intervention, RTI)為概念,即讓學生先接受第一層全班優化教學,透過觀察和篩選學生在接受優化教學後的反應,再決定學生是否需要接受第二層小組支援教學;與一般傳統輔導模式,等待學生出現學習困難(wait-to-fail)才提供支援,有很大的差別。
分層支援教學模式的理念是根據學生在接受不同程度的介入環境中的學習反應,決定學生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支援教學,旨在提供及早、有效的優質教學,進而有效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並作出教學上的調整。
本模式共分為三層支援教學模式。【悅讀‧悅寫意(三)】初小中文讀寫課程(綜合修訂版)是一套專為初小編寫的中文讀寫課程,本課程旨於提供具系統化的語文學習策略,以幫助學生能循序漸進地學習各種語文知識,而並非為取代現行的中文科課程所設。
因此,老師可以以【悅讀‧悅寫意(三)】初小中文讀寫課程(綜合修訂版)為框架,然後根據此系統化的框架,按學生需要與校本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並配合學生的程度做出調節,以提升教學效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環境和內容。
【悅讀‧悅寫意(三)】初小中文讀寫課程(綜合修訂版)包括五個課程,請參見「課程概覽表」。
本模式的第一層「全班優化教學」,包括一年級第一層(1T1)和二年級第一層(2T1),對象為所有學生,旨在提供學習中文的基本策略和技巧,與校本課程整合,讓所有學生奠下穩固的語文基礎。
第二層「小組支援教學」,包括二年級第二層(2T2)和三年級第二層(3T2),其目的是為接受第一層優化教學後,學習表現稍遜的學生提供額外的支援服務, 課程以第一層內容為基礎,提供小步子和更具體的教材。相對於第一層的支援教學,第二層「小組支援教學」的內容較集中和深入,運用更多元化的遊戲和活動,讓學生可以掌握這些重要的語文基礎策略,拉近成績落後的學生和一般學生的距離。
第三層「個別化支援教學」,包括三年級第三層(3T3),旨於為接受第一層及第二層支援,學習表現仍落後,並經教育或臨床心理學家評估為有讀寫障礙的學生,提供個別化、具體且更有系統的額外中文支援教學。「個別化」是第三層支援教學的主軸,教學活動亦是根據學生的「個別化教學計劃」(IEP)而選取,藉 以鞏固和深化學生於第一層和第二層支援教學中學過的語文策略,並應用於「閱讀」和「寫作」中。
相對於第一層和第二層的支援教學,第三層「個別化支援教學」的內容更為個別化,時間更密集,且注重於語文策略的應用,活動形式亦以多感官學習和活動學習為主。
本課程為各層支援教學模式提供每星期的支援時數及師生比例建議,請參見「各層每星期的支援時數及師生比例建議」。
在2009/10及2010/11兩個學年,教育局與「喜閱寫意: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校本支援計劃的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在全港35所小學分階段試行落實以三層模式支援有讀寫困難的學生,結果將有助推展該計劃至更多的小學。整個計劃於2011年完滿結束。
研究小組開發的評估工具包括行為量表和標準化測驗。要確定一個兒童是否有閱讀障礙的問題,需採用個兩步驟:第一步先由家長和教師用行為量表做快速經濟的甄別,第二步再由專業心理學家以標準化測驗作全面評估。
由於閱讀障礙是一個發展性障礙,學前兒童雖然還沒有正式學習閱讀,但在學前期就能表現出一定的認知缺陷,因此改善閱讀障礙最好的方式是早期預防和及早幹預。研究表明,早期識別和早期幹預不僅能提高干預的成功率,預防閱讀障礙持續到高年級,還會避免學生出現與低學業成就有關的情緒、行為問題以及自信心不足等問題。
國外的經驗表明,學校在高年級進行幹預比在低年級進行幹預投入的教學時間要多幾倍(四年級2小時 vs. 幼兒園 0.5小時)。研究小組研發了《香港學前兒童學習行為量表(家長版)》,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通過這個量表對孩子進行初步判斷;另外還研發了《香港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甄別測驗》,配合量表對學前兒童進行全面評估。
研究小組還研發除了中小學生的行為量表、讀寫障礙測驗和閱讀能力評估測驗,行為量表包括香港「小學生特殊學習困難行為量表(第二版)」和「香港初中學生特殊學習困難行為量表」;讀寫障礙測驗包括「香港小學生讀寫障礙測驗(第二版)」和「香港初中學生讀寫障礙測驗(第二版)」;閱讀能力評估包括「香港初小學生中文讀寫能力評估」測驗。
總之,在香港,閱讀障礙的評估和幹預都有了科學的工具和方法,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社會相關機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服務系統,使有閱讀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得到特殊的教育和服務。
在我國大陸地區,閱讀障礙這個詞對很多人都還非常陌生。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大陸地區公眾對閱讀障礙的認知度還不到1%,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以及我國的港澳臺地區。
然而,我國由於人口基數大,閱讀障礙兒童數量龐大,據北京教科院的相關測試,中國大陸地區讀寫困難的發生率是10%,也就是說整個中國就有1500萬兒童有不同程度的閱讀障礙,數量相當於法國人口。僅北京地區就有10多萬中小學生存在閱讀障礙!
然而,在我國大陸地區閱讀障礙兒童仍然是個被忽略的群體,閱讀障礙人群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影響還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近幾年,社會各界都紛紛呼籲進行立法把閱讀障礙納入特殊教育體系。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陸地區都還沒有關於閱讀障礙的相關政策、法規和措施,沒有國家公認的權威鑑定和甄別機構,為閱讀障礙兒童提供服務的機構更是鳳毛麟角,導致閱讀障礙者求助無門。
作為一名閱讀障礙的研究者,我深切地感到,也許比做研究更重要的是做閱讀障礙的常識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閱讀障礙,避免讓悲劇重演,讓更多的閱讀障礙者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並獲得理想的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舒華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閱讀障礙研究專家,我的博士後導師。
目前我與舒教授一起正在致力於中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及閱讀障礙的評估和幹預等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們在與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其它機構合作,希望能儘快研發出相關的課程和教材,為深入的幹預創造條件。
如果發現孩子有疑似閱讀障礙的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郵箱:kkamy1106@163.com),我們可以為孩子進行診斷並根據孩子的情況提供可行性建議。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青稞營】美國名校探訪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