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幹預是什麼?
早期幹預是指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教育動,它用於發展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5-6歲以前的小兒。通過這種措施,希望使兒童在體格、運動、智力、語言、行為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廣義來說,早期幹預就是針對所有孩子的早期發現,包括: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訓練;
狹義來講,就是針對有高危因素的孩子,重點監測篩查,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的一系列豐富刺激和康復訓練活動,以達到減少傷殘兒發生、提高兒童健康素質、給予適當家庭的指導,讓他們儘快回歸軌道的目的。
較常見需進行幹預的情況有哪些
☑ 運動發育遲緩
比如到了相應月齡仍不會抬頭、翻身等
☑ 語言發育落後
☑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孩子無目的、無計劃地亂動
☑ 智力低下
也叫精神發育遲緩,即孩子智力發育滯後
☑ 孤獨症
有三個特點,社交障礙,跟人溝通有障礙,眼睛不會注視,跟人親近程度差,跟同齡孩子不會一起玩;其次是語言發育落後;第三是刻板行為,特別專注某一活動,比如不斷原地轉圈等。
談到早期幹預,需要強調的是早期幹預裡面的「幹預」,「幹預」這個詞首先確定了其獨特的醫學背景。
以具有高發育風險的早產兒為例
對他們的早期幹預是以促進早產兒各個功能區的發展並規避其發育風險為首要目的一種療育手段。是從專業角度,根據療育專家對孩子的發育情況進行的全面評估,然後跟據評估結果制定有計劃、有目的的功能區促進方案並實施,最終使早產兒實現追趕性成長。
而且,早期幹預也不等同於現在市面上各大早教、育嬰機構裡面單純的親子教育,早教和育嬰機構更多是從教育的角度讓孩子「生活的更好」,而面對高發育風險的早產兒,是生存和發展並存的,因此在實現生長發育追趕的同時關注孩子其他方面,比如運動能力,心理等。
所以,早期幹預是醫教結合的方法,對促進早產兒各功能區的發展更加有針對性、有目的性。
其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早期幹預另外一個核心,就是「早期」。
「早期」也有兩個層面:
一是儘可能在低年齡段(0-2歲之前)讓早產兒接受早期幹預,因為嬰幼兒在0-2歲中腦部發育是最快的,腦細胞的代償能力也是最強的,所以在這個階段進行早期幹預效果最好。
第二是在孩子還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的情況下,進行早期幹預。很對家長會有疑慮,認為我的孩子現在看起來並沒有任何問題,為什麼要進行早期幹預?
其實,早期幹預也是一種預防的醫學手段,目的是把孩子的發育風險控制到最小化,防範於未然。就像嬰幼兒為什麼要接種疫苗的一樣,主要是預防孩子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如果預防沒有做好,等到孩子真的有了問題,那就不是早期幹預能夠完全解決的了,而且耗時耗力,並且也會對孩子未來的心理髮育留下陰影。所以,儘早進行早期幹預,是每一個寶寶和家長必須完成的功課。
最後,早期幹預是一種無創的,但臨床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預防和降低兒童成長發育風險的方法,而且早期幹預所採用的方法,全靠外界豐富的環境刺激及合理的訓練,不吃藥不打針,按照時下的公益理念,早期幹預方法是一種「綠色」的環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