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種經歷——玩過家家。過家家是深受小朋友喜歡的一種遊戲,在任何國家、任何文化中都存在。通常孩子兩歲的時候就開始能夠假想並扮演出角色,過家家遊戲在2-6歲的孩子中比較常見。這種遊戲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象徵性遊戲,也稱為假裝遊戲。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過家家」,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假裝遊戲絕非是簡單的活動,而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過家家」遊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裡程碑
「過家家」可以是一個人玩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玩。一個人玩的的時候,孩子一個人可能會「假裝」好幾個角色,和別人一起玩時,小朋友們會「假裝」各種「別人」的角色。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言語溝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遊戲規則的能力,還能提高社交技能。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過家家」
過家家的趣味主要在對話、想像和創造的過程,還有模仿成人、扮演照顧者的滿足感。在過家家中,孩子們可以嘗試各種角色體驗,對培養孩子對生活角色的理解及與他人的溝通能力很有幫助。
孩子玩「過家家」對成長有哪些好處?
➤ 學會遵守規則
孩子們一起玩過家家,或者孩子自己玩過家家,他們會模仿爸爸、媽媽、老師或者周圍其他人的語氣、態度,去制定規則,遵守規則。比如,用他們的一個絨毛玩具當小寶寶,他們來當父母,假裝要給玩具洗澡、刷牙、按時睡覺等等,這樣的效果可能比直接給孩子制定規則好得多。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遵守什麼規則,不妨和他們玩一下過家家。
➤ 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對孩子來說比較難,但是在玩過家家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同時思考自己和對方的反應,體會別人的想法和心情,這對他們未來與別人交往有很大好處。無論是獨自玩過家家還是孩子們一起玩過家家,他們會扮演「別人」,這就給了他們「換位思考」的機會。
➤ 提高語言能力和社交技能
當孩子和別的孩子玩過家家的時候,他們必須要不斷的思考自己的行為以及語言,怎樣說才能讓別人更清楚自己的意思,怎樣理解別人傳遞的信息。
➤ 提高想像力
在玩過家家的時候孩子們常常需要發揮想像力。比如把木偶假裝成寶寶、把小木棍當做打針器……在玩過家家遊戲中,想像力越豐富、扮演得越活靈活現的孩子,常常能預測他們未來的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兒童時期的想像力練習會促進智力的發展。
➤ 提高自控能力
特定的角色扮演,常常要求孩子做出角色特定的行為,所以自控力在這些小細節中便培養了起來。所以愛玩過家家遊戲的孩子,他們的控制衝動的能力常常會發展得比較好,沒有自控力會玩不下去,別的小朋友也不愛跟不守規矩的孩子玩過家家。
心理學家 Edward Fisher 就假裝遊戲與認知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Fisher,1999),他發現,孩子們玩帶有社交性質的假裝遊戲——當孩子們一起假裝會發生什麼,他們在認知語言和社交情感方面的表現都會有所提高。
假裝遊戲不僅僅在小朋友日常生活中存在,在應用行為分析(ABA)的課程當中也會經常用到。長和大蘊ABA的老師在一對一的課程或者小組課中也經常會用到和孩子做假想遊戲的方式提高兒童的社交技能,語言溝通技能,獨立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技能等。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依賴於興趣與活動,而不是興趣與活動依賴於思維。建議父母多鼓勵孩子與小夥伴玩耍,或者和孩子一起玩假裝的遊戲,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認知、語言等各方面能力,孩子還能從中收穫快樂。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公眾號:長和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