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闊:中原仰韶文化絲織品的發現及其歷史價值

2020-12-19 金臺資訊

作者:袁廣闊,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隨著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陸上中西通道,色彩豔麗、質地輕盈的中國絲綢遠銷中亞、西亞、歐洲等地,成為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方物,也是世界眼中古老東方文明的重要象徵。值得注意的是,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腹地,不斷發現早期仰韶文化時期的絲織品,刷新了人們對中國絲織品的起源認知,更為重新審視中原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線索。

「錦程」:鄭州地區早期絲織品的發現歷程

早在20世紀80年代,鄭州地區就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的絲織品。1981年至1987年底,鄭州市文物工作隊對滎陽青臺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心區進行大面積的發掘,在W164、W486等甕棺中出土了炭化絲織品殘片(包括殘跡),據研究,這些絲織品距今已有5500年(張松林、高漢玉:《滎陽青臺遺址出土絲麻織品觀察與研究》,《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

近年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對鄭州周邊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系統化調查、勘探及發掘,找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聚落群,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其中,在鞏義雙槐樹和滎陽汪溝兩個遺址發現的絲織品遺物格外引人注目。2013年至2014年4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汪溝遺址中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絲織品遺存。其中一座甕棺收埋的嬰兒頭蓋骨上,粘有炭化絲麻織品殘留物,這些織物被確認為絲織物殘存,距今已有5300~5500年。2017年,在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了一件仰韶文化晚期的牙雕蠶,蠶長6.4釐米、寬0.6~1釐米,厚0.1釐米,背部凸起,昂頭翹尾。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雙槐樹牙雕蠶的發現可能能為仰韶文化已存在繅絲技術提供一些旁證。

上述遺存均屬仰韶文化晚期,距今已有5000~5500年歷史,這表明中國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已開始育蠶制絲,而鄭州及其周邊地區,正是中國最早的養蠶繅絲區域。

「帛制」:中原早期文明絲綢禮制化的表徵

絲綢緣何集中發現於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可能與早期中國的文明進程密切相關。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以距今5300年為重要節點,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開始顯現出禮制文明特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的出現。仰韶文化早中期,中原地區發現的聚落儘管數量不少,但規模梯次並不明顯,也未出現大型中心聚落。而到了仰韶文化晚期,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以豫中為例,這一時期聚落數量激增。聚落的規模開始呈現明顯的等級化差異,大型中心聚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如鞏義雙槐樹;次一級的中心聚落面積也在30萬平方米以上,如偃師寨灣、鄭州大河村等。聚落的布局和結構逐漸複雜,政治、軍事功能更加凸顯,如青臺遺址使用了三重環壕,而鄭州西山則誕生了迄今中原地區最早的城址。

大型禮儀建築的出現。仰韶文化晚期,一些大型、超大型建築紛紛出現,其已不是簡單居所,而應為當時社會中具有較高等級的人物聚集決議或舉行重大活動的禮儀場所。靈寶西坡遺址發現的特大型禮儀性建築基址坐西面東,佔地面積達516平方米。該建築以近正方形的半地穴式主室為中心,四周迴廊環繞,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成了一個結構複雜嚴謹的建築整體。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中國傳統的迴廊式建築,開創了中國古代大屋建築的先河。

高等級墓葬出現,墓葬呈現較為明顯的等級分化。近年來,在河南伊川、孟津、靈寶等地陸續發現一批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墓葬,等級化差別明顯。例如,靈寶西坡遺址仰韶文化中期墓地共發現墓葬34座,從墓葬規模、結構和隨葬品來看,至少可分為三個等級。其中級別最高的M27為帶生土二層臺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口長5.03米、寬3.36米、深1.92米。墓室東部有一個圓角方形的腳坑。墓室和腳坑均以木板封蓋,上面再用青泥封填。腳坑內發現有大口缸、簋形器、釜灶、壺、缽、杯等9件陶器。有的大墓,如M22,還有玉鉞、環等禮器隨葬。級別最低的墓葬數量多、規模小、結構簡單,且無任何隨葬品。

禮器的使用。禮器的使用是中國禮樂文明的一項重要特徵。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區的墓葬中開始出現陶禮器和玉禮器,其中西坡墓地遺存最有代表性。玉禮器僅發現鉞一種;而陶禮器已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組合,包括大口缸、釜灶、缽(碗)、簋形器(筒形器)、壺等炊器、食器、盛器、水器組合。其中,大口缸的有無、簋形器(筒形器)數量的多少又成為劃分等級的重要標準。這些墓地中隨葬禮器的使用充分體現出明顯的禮制規範與等級差異:一般而言,級別較高的墓葬中都含有兩種材質的禮器,而次一級的墓葬中則只有陶禮器,級別最低的墓葬中沒有禮器。

以前由於材料限制,學界通常認為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區的發展程度和水平相對較低,無法與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相比。近年來靈寶西坡、鞏義雙槐樹等大型遺址的發現,刷新了學界以往的認識。可以說,在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區已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文明化跡象,社會等級分化也十分突出,已發展到蘇秉琦所說的「古國」階段。只不過,中原地區向文明化演變的模式與西遼河地區和長江下遊地區不同。正如李伯謙所言,紅山文化古國是以神權為主的神權國家;良渚文化古國是神權、軍權、王權相結合的以神權為主的神權國家;而仰韶文化古國是軍權、王權相結合的王權國家(李伯謙:《中國古代文明演進的兩種模式》,載《文物》2009年第3期)。不同於神權國家將社會大部分財富用於宗教祭祀設施的建設和宗教活動上,中原地區的王權國家十分重視社會機制的可持續發展,其以「祖先崇拜」為手段,注重血緣關係的架構;以禮樂文明為核心,突出社會秩序的穩定,顯示出尊貴輕富、尚樸重禮的特點。正是在這種模式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普遍較高,重視物質世界的開發利用,因而能破解養蠶繅絲技術,最早製作出色彩豔麗、質地輕盈的絲綢。在當時的條件下,絲綢絕對是奢侈品,這就決定了它的稀缺性與壟斷性,只服務於高等級的貴族階層,以顯示其地位的尊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絲綢的功能與玉禮器和陶禮器一樣,也是禮樂文明的物化表現形式,也發揮著「明貴賤」「辨等列」的重要作用。

「帝跡」:絲綢是尋找黃帝蹤跡的重要線索

仰韶文化晚期,以河洛地區為核心的中原腹地分布著仰韶文化秦王寨類型,也有學者直接稱之為秦王寨文化。該文化長期以來被認為與黃帝軒轅氏關係密切,這一認識主要源於兩個方面。

一是該文化的社會發展程度與黃帝所處時代相符。近年來,該文化類型的大型環壕聚落和城址、大型禮儀性建築基址、高等級墓葬和精美隨葬品不斷出土,展示出較高的文明化程度,社會已發展到「古國」或「酋邦」階段,而文獻中的黃帝時代,正是處於這樣一個階段。

二是文獻中有很多關於黃帝在中原地區活動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從這些記述可見,黃帝活動的地域範圍廣闊,其核心區域應在中原。另外,這些記載也顯示,黃帝集軍權、王權於一身,且十分關心農業、手工業、漁獵業等發展。這與大河村文化等所呈現的文化面貌高度吻合。《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集解》引晉人皇甫謐之說:「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這些文獻認為黃帝是有熊國君,有熊國在新鄭,而黃帝的住處則是新鄭境內的軒轅丘。

近年來鄭州地區秦王寨文化中絲織品的發現,印證了黃帝之妻嫘祖養蠶繅絲的記載,更為探尋黃帝軒轅氏在中原地區的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山海經》曰:「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作為黃帝的妻子,嫘祖被尊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養蠶繅絲者,更有「先蠶」聖母之譽。如《路史·後紀五》言:「(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

以絲綢遺存為線索,我們或可勾勒出軒轅氏在中原地區的文明發展軌跡。在距今5500~5000年前,黃帝部落定都於新鄭一帶,以中原地區為腹地,大力發展社會生產,經濟發展水平領先於周邊其他部落。作為部落首領,黃帝文韜武略,其妻嫘祖聰穎賢惠。他們帶領華夏民族不斷前進,推動了中國早期文明的快速發展。李學勤曾開宗明義地指出,以黃帝為《五帝本紀》之首,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種標誌(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總的來看,鄭州地區秦王寨文化絲織品遺存的發現,將中國養蠶繅絲的歷史推進到距今五千年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秦王寨的絲織品已經具備了紗和羅兩種形態,是比較成熟的絲織品;在此之前,絲綢在中國應該還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發展階段。那麼,絲綢在中華大地上的肇始究竟起於何時何地呢?近年來,這一問題在科技考古飛速發展的助益下得到了進一步探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在舞陽賈湖兩處墓葬人體遺骸腹部的土壤樣品中,檢測到蠶絲蛋白的殘留物,推進了尋找絲綢起源的探索。如果我們把研究視野轉向中原地區之外,又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仰韶文化的絲綢工藝,是否會對周邊產生輻射影響呢?長江下遊地區錢山漾遺址中絲綢的發現,顯示出這種工藝傳播的可能性。簡而言之,早期絲織品的發現與研究,是中原地區早期文明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表徵,也體現了史前時期區際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關鍵線索與代表物證。

相關焦點

  • 仰韶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最受矚目
    仰韶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最受矚目
  • 仰韶文化-中國臺灣網
    仰韶文化的前身是老官臺、李家村、磁山、裴李崗諸文化(有人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文化),在中原地區發展為廟底溝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發現和研究 仰韶村遺址位於澠池縣城北,包含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等不同遺存。
  • 河北涉縣木井村發現仰韶文化遺蹟
    新華網石家莊12月11日專電(記者楊守勇)記者從河北省邯鄲市委宣傳部獲悉,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近日在涉縣木井鄉木井村文物普查中,共發現古建築17處,多為明清建築,碑刻2處,古遺址3處,其中一處為仰韶文化遺蹟。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現代考古的偉力,並非發現中華龍起源於蒼龍七宿(因為古人已知),而是通過發現甲骨文、金文的「龍」字嚴格符合蒼龍七宿的連線,通過發現上古至中古的一切中華龍都是蒼龍七宿的靜態表達和動態表達,使「中華龍起源於蒼龍七宿」成為了鐵證!07、仰韶文化四條龍,兩條在「華博」!仰韶文化,是炎黃文化,彩陶文化,也是龍文化。
  • 專家在藍田考古 稱仰韶文化晚期西安曾發生強震
    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在西安市藍田新街遺址考古中,發現了房屋基址傾斜、地層斷裂錯位和沙脈湧出等地震跡象,專家推斷這裡在仰韶文化晚期發生過強烈地震。  專家分析,史前人類關於地震的歷史記載晚而簡略,這次仰韶文化晚期地震跡象的發現,將對中國史前時期自然災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河北涉縣木井村發現仰韶文化遺蹟 出土大量文物
    新華網石家莊12月13日電(記者楊守勇)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隊近日在涉縣木井鄉木井村文物普查中,發現古建築17處,碑刻2處,古遺址3處,其中一處為仰韶文化遺址。    考古人員在木井村外耕地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最常見的紅頂缽,另有新石器時代石斧、石球,商周的陶片,漢代的瓦片等等,一直延續至宋。     據《涉縣誌》記載,木井村為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村莊。而《涉縣地名志》上則根據古石刻「嘉佑二年……大宋國潞州涉縣龍山木井村」推斷北宋就有木井村。
  • 探索仰韶文化,追尋歷史文化,西安工大學子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7月底至8月初,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傳承·創新·超越——古都西安歷史文化成果考察實踐隊」,圍繞「五位一體看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成就,以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為視角,考察探究西安豐厚的歷史文化成果,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社會調研活動。
  • 許宏談中原:來自於中原東、南方先行一步的文明實體催生出二里頭
    經常被提及的仰韶文化晚期秦安大地灣「原始殿堂」,雖稍具章法,但仍與更早的作為公共活動場所的「大房子」一脈相承,其他遺存乏善可陳。雖「已有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的差別,但貧富分化似乎仍很有限」[6]。從人文地理上看,仰韶文化分布的區域既超出了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也不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域。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仰韶文化時期沒有形成以中原為中心的文化態勢。
  •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霍巍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學與藝術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館學等。先後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有《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戰國秦漢時期中國西南的對外文化交流》《吐蕃時代: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等。
  • 神農氏教的耒耜在此,與仰韶文化同等重要,是中國母系文化搖籃
    神農氏教的耒耜在這裡,仰韶文化同等重要,是中國母系文化搖籃【原創文章,切勿抄襲,全網監測,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1--23,文化奇葩--原始社會--華夏五千年)歡迎朋友們來看《龍觀歷史》,在本期老龍要和朋友們說一說的是,河姆渡文化,它再現了長江流域原始人類生活場景,同樣是原始文化奇葩,再一次有力地詮釋史前文明。
  • 「有熊之國」及考古學文化觀察
    根據有熊國君活動的範圍又與考古學的仰韶文化分布一致,而黃帝有關發明創造,可多在仰韶文化中找到相關的遺存,仰韶文化是黃帝時代文化的遺存。仰韶以前的裴李崗文化,可能是黃帝之前的少典部落創造的文化遺存。新鄭境內有裴李崗文化遺址8處,近10處的仰韶文化遺址,夏商周以後的遺存更為豐富,說明新鄭的古文化底蘊很豐厚。這都是黃帝及其子孫創造的,黃帝功不可滅,他作為中華民族的共祖、宗祖神,是當之無愧的。
  • 講好仰韶故事,賦能高質量發展!李豆斬獲「河南省品牌故事大賽...
    同時,舉辦首屆河南省品牌故事大賽,也是為了響應講好黃河文化故事,助力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號召,加速促進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於讓河南經濟更出彩的事業。為了參與首屆河南品牌故事大賽,展現河南企業品牌的中原力量,仰韶酒業進行了積極的準備。早在2020年6月,在仰韶文化聖地、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澠池,精心謀劃的「首屆仰韶故事會」,就拉開了帷幕。
  •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
    專家點評:杜金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大幅抬升了遺址的等級,提高了遺址的文物價值。為「禹會塗山」歷史事件探索,拓寬了學術道路。同時,也為「夏桀奔南巢」歷史事件研究,提供了考古學機遇。
  • 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旋開千年「藝術門」
    眾所周知,仰韶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這其中,仰韶文化彩陶以其絢麗的色彩、豐富的裝飾紋樣和優美的造型著稱於世。仰韶文化不僅僅憑藉彩陶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強烈的歷史民族文化特徵,還在世界的歷史文化藝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新石器時代中原農耕文化的擴散與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
    復旦大學學者提出的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示意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地區湧現出裴李崗、磁山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群落,原始漢藏語因此得到完善。隨著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西北地區也逐漸進入農耕階段,並在此後發展出影響巨大的仰韶文化。
  • 相約澠池,陶醉仰韶:彩陶坊地利洞藏盛宴驚豔綻放仰韶酒莊!
    9月7日,2020年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期間,以「相約澠池·陶醉仰韶」為主題的第五屆「魅力仰韶行」,在「仰韶文化聖地」仰韶酒莊·仙門山旅遊度假區盛大開啟。據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將迎來仰韶文化被發現100周年,為了儘可能展示仰韶文化聖地澠池的獨特魅力,傳承仰韶文明,講好黃河文化故事、仰韶文化故事,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使這屆「魅力仰韶行」,更具文化價值、現實經濟價值。
  • 五項考古新發現讓夏文化更可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專家點評:杜金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禹會村遺址發現龍山文化城址,大幅抬升了遺址的等級,提高了遺址的文物價值。為「禹會塗山」歷史事件探索,拓寬了學術道路。同時,也為「夏桀奔南巢」歷史事件研究,提供了考古學機遇。
  • 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的小口陶瓶為什麼是尖底的?
    小口尖底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較多的陶製器物,已發現的有半坡型、廟底溝型和馬家窯型三種主要形制。雖然在器型上略有差異,但都保有小口、長圓腹和尖底的共同特徵。該器物最早見於距今 6500 年前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延續至 5000 年前龍山文化早期。
  • 傳承仰韶文化經典浸潤心靈澠池縣直幼兒園走進博物館社會實踐活動
    傳承仰韶文化經典浸潤心靈仰韶文化源遠流長,為「給崤函學子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讓三門峽娃留住對家鄉的記憶」,4月26日上午,澠池縣縣直幼兒園組織幼兒走進仰韶文化博物館,開展了以「傳承仰韶文化 經典浸潤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