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國朝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著名景點北京故宮其實就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紫禁城。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自己登基當上了皇帝。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封地和班底都在北方,也許是因為元朝餘孽還在北方虎視眈眈,朱棣放棄了朱元璋建好的都城應天府(南京),反而花了近20年的時間將明朝都城轉移到了順天府(北京),而順天府的紫禁城就是以應天府的宮殿為藍本仿建的。
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京城時放火焚燒了紫禁城,昔日偌大的紫禁城便只剩下了武英殿、英華殿等四殿外加四周的炮臺角樓和皇極門。順治帝將清朝京城定在北京之後,便開始派遣工匠重新修繕紫禁城,這項修補工程耗時50餘年,在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在康熙之後紫禁城也一直在不斷地擴建整修,這才變成了現在恢弘大氣的故宮。
但民間傳說其實在明朝朱棣開始修建紫禁城之前,北京城中就已經有了一座氣派的皇家宮殿,那便是忽必烈將元朝都城定在大都(北京)之後建立的元朝皇家宮殿。雖然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而蒙古人並不擅長這種建築工程,但畢竟是一個朝代的皇宮,肯定也不會太過寒酸。而根據一些典籍中的記載,元朝宮殿似乎還非常華貴。
義大利人旅行商人馬可波羅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到訪過中國,回到歐洲之後寫下的著作《馬可波羅遊記》引發了整個歐洲的震動,而在書中馬可波羅就描述了元朝的宮殿(部分):皇宮外都是大理石,大殿和房間都是金質的龍,還有各種神奇異獸、神話傳說以及戰爭的壁畫。距今600多年前的文學家宋濂也在他主持編纂的《元史》中寫明元朝時期的北京就已經有非常恢宏的宮殿,在宮殿中還有元代太液池(北海和中海,南海是明朝時開挖的)
但是因為戰亂外加歷史比較久遠,元朝宮殿早已經不見了蹤影,人們也只能在各種野史中尋找元朝宮殿存在的證據。為了讓遊客體驗更佳,2016年文物部門決定對故宮中的一條行道進行翻修,而施工隊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在故宮附近還有一個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建築群。文物部門對此非常重視,特意派遣了很多考古專業的頂尖人員前往現場勘測。
通過對周圍土質進行年代檢測以及分析宮殿群中出土的布紋瓦、琉璃瓦的工藝特點和藝術特點,考古專家判定這座地下宮殿就是元朝時期的建築群,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宋濂在《元史》中提到過的元朝宮殿。隨後的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個猜測,專家們發現了三疊層,最下面的是元朝的夯土層、中間的是明朝建築殘留,而最上層就是地上建築群。
這個考古發現被命名為「元明清三朝宮殿疊層式遺址」,只是考古隊為了防止地上建築受到破壞,這個遺蹟的發掘工作進行得非常緩慢,不過在未來的某天我們說不定就能看到真實的元朝宮殿。
前文已經說過故宮從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修建,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那麼在這600年的時間裡故宮又經歷了什麼樣的磨難呢?小編為您推薦的這本《故宮六百年》就能為您詳細揭秘故宮600年來的風風雨雨,原價188現在只需要128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