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翻修故宮,意外發現「地下宮殿」,六百年前的傳言果然是真的

2020-12-17 讀天下史

熟悉我國朝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的著名景點北京故宮其實就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宮殿紫禁城。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將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自己登基當上了皇帝。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封地和班底都在北方,也許是因為元朝餘孽還在北方虎視眈眈,朱棣放棄了朱元璋建好的都城應天府(南京),反而花了近20年的時間將明朝都城轉移到了順天府(北京),而順天府的紫禁城就是以應天府的宮殿為藍本仿建的。

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京城時放火焚燒了紫禁城,昔日偌大的紫禁城便只剩下了武英殿、英華殿等四殿外加四周的炮臺角樓和皇極門。順治帝將清朝京城定在北京之後,便開始派遣工匠重新修繕紫禁城,這項修補工程耗時50餘年,在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在康熙之後紫禁城也一直在不斷地擴建整修,這才變成了現在恢弘大氣的故宮。

但民間傳說其實在明朝朱棣開始修建紫禁城之前,北京城中就已經有了一座氣派的皇家宮殿,那便是忽必烈將元朝都城定在大都(北京)之後建立的元朝皇家宮殿。雖然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朝代,而蒙古人並不擅長這種建築工程,但畢竟是一個朝代的皇宮,肯定也不會太過寒酸。而根據一些典籍中的記載,元朝宮殿似乎還非常華貴。

義大利人旅行商人馬可波羅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到訪過中國,回到歐洲之後寫下的著作《馬可波羅遊記》引發了整個歐洲的震動,而在書中馬可波羅就描述了元朝的宮殿(部分):皇宮外都是大理石,大殿和房間都是金質的龍,還有各種神奇異獸、神話傳說以及戰爭的壁畫。距今600多年前的文學家宋濂也在他主持編纂的《元史》中寫明元朝時期的北京就已經有非常恢宏的宮殿,在宮殿中還有元代太液池(北海和中海,南海是明朝時開挖的)

但是因為戰亂外加歷史比較久遠,元朝宮殿早已經不見了蹤影,人們也只能在各種野史中尋找元朝宮殿存在的證據。為了讓遊客體驗更佳,2016年文物部門決定對故宮中的一條行道進行翻修,而施工隊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在故宮附近還有一個規模宏大的地下宮殿建築群。文物部門對此非常重視,特意派遣了很多考古專業的頂尖人員前往現場勘測。

通過對周圍土質進行年代檢測以及分析宮殿群中出土的布紋瓦、琉璃瓦的工藝特點和藝術特點,考古專家判定這座地下宮殿就是元朝時期的建築群,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宋濂在《元史》中提到過的元朝宮殿。隨後的考古發現也證實了這個猜測,專家們發現了三疊層,最下面的是元朝的夯土層、中間的是明朝建築殘留,而最上層就是地上建築群。

這個考古發現被命名為「元明清三朝宮殿疊層式遺址」,只是考古隊為了防止地上建築受到破壞,這個遺蹟的發掘工作進行得非常緩慢,不過在未來的某天我們說不定就能看到真實的元朝宮殿。

前文已經說過故宮從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修建,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那麼在這600年的時間裡故宮又經歷了什麼樣的磨難呢?小編為您推薦的這本《故宮六百年》就能為您詳細揭秘故宮600年來的風風雨雨,原價188現在只需要128喲!

相關焦點

  • 故宮養心殿為何常年潮溼陰冷?專家挖開地磚一看,傳言果然是真的
    故宮作為明朝建立的都城,當然也保持了這種中華傳統。1406年,朱棣考慮各方面的原因,決定遷都北京,並且動工修建故宮。這座明朝的超級工程佔地15平方米,宮殿有70多座,而房子更是多達9000多。作為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故宮後面漸漸地留下了不少神秘的傳說。皇宮是權力的核心,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 《上新了·故宮》百年前皇家地暖什麼樣?
    探秘故宮神秘,發現皇室趣味生平,於愛奇藝獨播的《上新了·故宮》每次都讓觀眾過足了癮。江南風格北用,舞美奇觀大戲臺的獨創,都讓人對清朝帝王家的生活好奇不已;尤其是清末時期,西方文化衝擊下宮裡人們的日常更讓人神往。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100多年前,這些印有精美花紋的瓷磚漂洋過海,塗裝在這座故宮唯一的西洋水殿中,意外地成為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一個見證。傳承古今。養心殿正殿後簷雨搭上的明瓦屋頂,或是北京僅存的一處「貝殼屋頂」。屋頂瓦片由大而平的海月貝殼製成,如珍珠般玲瓏剔透,展現著古人的工匠技藝和生活智慧。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近兩百年前的清朝宮廷春晚節目單上留下了怎樣的文藝華彩?一塊毫不起眼的藍色瓷磚為何承擔著「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今天也是他的三本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發布的日子,這三本書以通俗的語言,分別講解了故宮的建築、文物與人物,是單霽翔作為「講解員」的精華之作。故宮在常人眼裡規模宏大,但是在管理者眼裡,堪稱「寸土寸金」。
  • 故宮前副院長晉宏逵:故宮是怎樣建成的 | 紫禁城六百歲生日
    我們把這一天看作是明代北京城與明代北京皇宮建築的誕辰,按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到今天已經整整六百年。作為古代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營建故宮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做出怎樣的部署?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又與北京這座城市的布局及功能有著怎樣的聯結?
  • 專家維修故宮,無意發現太和殿的秘密,為何要鋪十五層地磚?
    故宮是北京一座標誌性建築,這裡也被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古都的都城,北京城地理位置優越,而且故宮又建在北京的正中間,所以非常的重要。而且故宮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皇宮,整個故宮主要是由木頭建造完成,即便是後來經過幾次翻修也依舊是保留著最原始的建築風格和材料,不管是從歷史地位還是建築的研究價值,故宮都是近代一個非常重要的宮殿遺址。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前一段的一本銷售業績非常好的繪本類讀物《建築的故事》中,將中國的紫禁城收入其中,和代表了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代表了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一樣,成為了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符號。
  • 百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子?和現在的故宮完全不一樣,一片荒涼
    百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子?和現在的故宮完全不一樣,一片荒涼說到我國那些出名的名勝古蹟,故宮想必該當首屈一指吧!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有「世界五大宮之首」。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現在,高明老師再次把他的視角和筆觸轉移到了六百年來,歷久彌新的偉大建築——故宮。這又是一次偉大的藝術與文化的碰撞,是一種完美的融合,是一次全新的筆墨升華。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中國人價值觀的偉大,成就了故宮的偉大《故宮六百年》後記書寫完了,書裡的時間和現實中的時間,都來到了2019 年。
  • 故宮檢修,太和殿廣場板磚下的發現,揭曉潛藏在紫禁城的百年秘密
    故宮檢修,太和殿廣場板磚下的發現,揭曉潛藏在紫禁城的百年秘密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有許多世界聞名的建築,結合了中國古人幾代人的聰明才智,其中當仁不讓的就是故宮了。看過古裝劇的大多都看過故宮的雄偉,不僅佔地面積大,建築物眾多,構造更是巧妙絕倫。
  • 故宮地磚裂縫,發現一個塵封593年的秘密,專家:朱棣真狠
    到了現在,我們對於故宮的情感就不僅僅是歷史宮殿了,它也算是我們國家建築的一個象徵,因此更加應該愛護、保護它。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國家每年都會派專業人士進行檢查還有記錄。哪怕是一塊地磚,也會得到重視。有一次,專家們在太和殿前面發現了一塊已經開裂的磚,就打算對它進行維修處理,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故宮那麼大,會不會有密道和地宮?也許你該從故宮的地磚開始了解
    因此,關於紫禁城有很多傳說,比如藏在紫禁城裡的非常神秘的地下宮殿,通往宮外的逃跑路線等等。那麼這種傳說是真是假?先從紫禁城的地磚說起。紫禁城的瓷磚下面是什麼?從午門進宮後,我們通常說的是太和殿後的廣場。不知道你是否覺得奇怪,太和殿這麼大的一個廣場竟然沒有生命。為什麼?神秘之處在於紫禁城的地磚。
  • 一位故宮大匠的7000天
    更何況,她就這樣美了六百年!六百年,滄海桑田,日新月異,唯故宮不曾黯然,聲名照舊顯赫,仰賴的就是一代代故宮工匠悉心的修繕與呵護。無名大匠棲息處何在?故宮外西路,修繕技藝部。這裡原是內務府造辦處,製造皇家御用品。清代鼎盛時期,造辦處下設24個工坊,薈萃了全國能工巧匠。沉寂過,蕭瑟過,而今,能工巧匠再會於此。大匠張奉兵,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城。
  • 13萬「老鐵」同時在線刷直播,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憑什麼讓網友...
    作為《故宮六百年》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在快手平臺直播,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助理宋強表示,快手的3億日活用戶、200億條視頻存量和特有的「老鐵文化」,對傳統出版社來說是新的資源與天地;國內最老牌文學出版社的這次創新嘗試,希望以更親民、開放和接地氣的方式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讓文學進入更多人的世界。
  • 故宮宮殿地磚損壞,修復時發現一「秘密」,工匠感慨:朱棣心真狠
    如果大家去過故宮,一定會被故宮的宏偉所震撼,可它背後凝結著無數工匠們的心血。為了讓紫禁城宮殿更為奢華,朱棣命人去四川湖廣等省份尋找珍稀楠木。由於珍稀楠木往往生長在崇山峻岭中,連道路都沒有,很多人因此丟了性命。「入山一千,出山五百」,這是當時文人們形容採伐楠木艱辛程度的描述。進入故宮參觀,絕大多數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宏偉的宮殿以及精美的文物上,而忽視了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