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儒揚州論劍:故宮文創也有失敗案例

2020-12-20 綠楊夜話

故宮口紅、故宮膠帶、故宮書籤……這幾年,一件件帶著金碧輝煌黃色,或是富麗堂皇紅色的生活用品,正在悄然走進生活之中。花費不多,卻有一種接觸「皇家生活」的感覺。「故宮文創」品牌,線上線下創造了令人咂舌的銷售奇蹟。

如今,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就將落戶揚州。故宮和大運河,都是世界文化遺產,一個是固態的古代宮殿群落,一條是流動的人工運河奇蹟。未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何打造屬於運河的文創產品?「無論是從歷史還是業態上看,大運河都比故宮更具優勢。」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原副院長李文儒,今日在受邀參加「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發展論壇」時說道。

首提「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故宮文創也有失敗案例

故宮,這個位於中國北方的古代宮殿群落,正在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甚至有些顛覆了故宮之前在大家腦海中的印象。甚至可以說,故宮每一次推出的新活動,都得到了極大的關注。比如今年的「紫禁城裡過大年」、正月十五「故宮上燈了」,還有「故宮火鍋」等。

李文儒介紹說,在多年前,他就想到一條宣傳語,叫做「把故宮文化帶回家」,並且很快就走紅了。很多人都想來故宮看一看,但是故宮帶不回去,故宮裡的文物也帶不回去,但是有關故宮文化的文創產品可以帶回去。「現在想想,這條宣傳語是有問題的,因為故宮文化是代表著皇權文化,是一種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這種文化之中,也有很多的不合時宜。但是,作為文創產品的宣傳來說,還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廣作用。」

一名遊客進入故宮,會有多大的購買力?李文儒說,他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大部分進入故宮的遊客,可以用來支配的費用大約在200元左右。買過門票之後,用來購買就剩下100多元。所以文創產品的價格,最好不要超過這個數字,否則遊客就不會購買了。

如今,「故宮文創」已經迅速成為網紅,而現在也會將產品大致分為兩種規格。一種是高規格的,比如一款複製皇帝使用的杯子,光是材料就花上500克的黃金,以及十多種寶石,這款杯子的售價高達數十萬,也賣出去30多個了。而更多的產品,則是「價低質不低」的路線,比如《故宮日曆》,今年賣出去100多萬本,也就是日曆本,簡裝版也就幾十元錢,遊客們都能消費得起。日曆雖小,卻把文化的內涵,恰到好處表達了出來。

當然,李文儒也說,不是所有有關故宮的創新都是成功的。比如今年的正月十五「故宮上燈了」,實行了限流,只有3000人能夠進入故宮,這就引起了爭議。而更大的爭論是關於「故宮火鍋」,故宮火鍋其實是設在故宮牆外的,位於宮牆和護城河之間,而且採用電磁爐,不用明火。儘管如此,網上還是有很多人提出反對意見,比如火鍋的熱氣,會燻髒故宮宮牆。現在,故宮火鍋已經叫停了。「可以說,很多人比我們更在意,更愛護故宮。」李文儒說道。

大運河博物館落戶揚州

文創產品優勢大於故宮

「來到揚州後,我就在運河邊走,文化和產業,到底是先有文化,還是先有產業?各大博物館裡珍藏的文物,如瓷器、玉器這些,一開始是文化,還是產業?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體,以人為本,凝結在一起就是文化,文化和產業之間其實有天生的天然的必然的融合關係,其實是分不開的。在社會產業結構中,文化產業覆蓋面很大,對於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如果所有的產業都文化起來,社會就會進入更為高級的層面。」李文儒說道。

李文儒感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落戶揚州,因為核心是大運河文化,所以建在揚州理所當然。建成之後,一定要成為文化地標,文化形象,成為新的揚州名片。要讓外地遊客覺得,哪怕就為看一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也要來到揚州,由此帶動一系列的運河文化產業。

此外,李文儒也說,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未來打造文創產品,可以選擇的主題和類型,都要比故宮豐富得多。因為無論從歷史的長度,還是地域的廣度來說,大運河都具有非常深厚的優勢。「大運河歷史如此悠久,歷經那麼多的朝代,流過那麼多的區域,每一個點拎出來,都可以挖掘打造出好的文創產品。當然,內容如此豐富,還需要好的創意,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智慧創意,要找到消費群體,特別是年輕人們的關注點,這樣才能讓文創產品迅速打開局面。」

揚州文化產業未來可期

每一首詩就是一部作品

李文儒說,中國的文化產業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因為文化和旅遊在一起了。文化遺產是被漫長的歷史所證明、創造、淘汰、選擇、流傳下來的,經過了時間和人的篩選,和生活密切相關,無論從哪個方面,材質、工藝、審美,故宮文創是多元化的創作,社會力量對於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能夠開發出好的文化產品,通過文化產品更好傳播博物館文化,利用文化遺產的資源進行創新,文化和旅遊,已經融為一體了,旅遊本身就是人類的文化行為。

李文儒感嘆,對於揚州來說,有太多可以挖掘的文化產業資源了。比如影視業,一首詩歌就是一部作品。因為揚州太有名,歷史上很多大咖都給揚州做過代言,成為推廣人,比如李白,他說的「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詩歌就能拍成一部光輝燦爛的電影。而「二十四橋明月夜」呢,電影的主題就應該是悽美浪漫的。而嵇康的《廣陵散》,同樣是很好的題材。還有鑑真大師,日本詩人為他寫的那一句「願將一片新葉,擦乾你的眼淚」,非常感人。

李文儒舉例說,故宮就曾在影視業上挖掘過。故宮有過兩次全部的開放,都是為了拍攝。一次是拍攝電影《末代皇帝》,還有一次是拍攝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這兩部作品的影響力都很大。而以古代宮殿為場所的影視作品也很多,比如《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等,觀眾們開始可能覺得好玩,但是看多了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勾心鬥角。而揚州不一樣,在這片詩意流淌的土地上,有著太多的故事,等待去挖掘。

「世界遺產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應該向所有人開放,而這個全新的時代正在快速到來。」李文儒說道,「希望在這個新時代中,揚州會走在時代的前面」。

記者 王鑫

相關焦點

  • 「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首先在故宮和騰訊合作的「NEXT IDEA」大賽中,將《海錯圖》作為QQ表情包大賽素材廣泛宣傳,請動物學專家分析研究,請有廣泛影響力的微博大V「博物君」講述《海錯圖》裡的生物;同時,故宮文創團隊著手做「海錯」主題的各類文創,包括小家電、裝飾畫、家居用品等。為了引發廣泛的參與和關注,舉辦「海錯」主題文創設計方案投票活動,讓故宮粉絲決定產品最終呈現方式。
  • 揚州文創大賽獲獎結果公布
    《蟠螭菱紋梳妝組合》《梳雲掠月》——彩妝文創設計特等獎《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便攜茶具》記者昨從揚州博物館獲悉,歷時5個月的第二屆「讓文物活起來」——揚州市文博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獲獎結果公布,29件獲獎作品脫穎而出,它們或脫胎於揚州博物館珍貴文物,或取材自揚州文化經典地標,涵蓋了服飾、彩妝、家居等多個方面。
  • 理上網來|孔子文創、泰山文創,如何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孔子、泰山、黃河等全國知名的文化IP,應如何借鑑國內先進經驗,乘勢而起、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黃河文創等特色品牌?學故宮,學什麼故宮文創是近年來「文創熱」的典型代表。
  • 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故宮研發的文創產品。(來源:故宮文創官網)2018年5月18日,在故宮文創產品專賣店前,一款3D明信片自動售貨機格外引人注目。杜建坡攝(人民視覺)2019年1月25日,故宮文創快閃店現身上海南京路,遊客在快閃店內挑選文創產品。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朕知道了》紙膠帶更位居文創商品銷售前10名,與故宮明星《翠玉白菜》周邊商品並駕齊驅。王耀鋒表示,民眾非常喜愛臺北故宮的文創周邊商品,也非常好奇其背後的設計師,不過其實臺北故宮並沒有所謂的「御用設計師」,而是透過市場調查,了解民眾喜愛的文物取向後,向外界提供招標的機會,每年都會有兩次公告,透過外界廠商、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文創結晶,臺北故宮的研究人員及文創營銷部再對各項提案進行實用性、與文物連接程度、安全性及設計美感的審查。
  • 中國婦女出版社攜文創產品入駐故宮。當出版物遇到文創產品——
    □本報見習記者 李美霖  「故宮文創產品把文化內涵和產品特質完美融合,設計高端精緻,非常走心!」一名四川音樂學院大三女生的話道出了年輕人對故宮文創的喜愛之情。  為進一步滿足年輕群體對故宮文創產品的熱愛,近日,中國婦女出版社全新設計了故宮月下角樓冰箱貼、故宮日出太和冰箱貼兩款書香文創產品。
  • 文創需要穩準狠:故宮淘寶贏在了精準定位
    ——故宮淘寶轉型前早期的故宮淘寶線上店,只是簡單地將鑰匙鏈,冰箱貼,行李牌,手機殼等故宮線下的文創紀念品搬到了線上的網店來賣,所以我們會看到早期故宮淘寶店的產品線,多數為這類產品,而人們買過一次之後,下次購買的欲望並不強烈,因為這些產品往往只在人們旅遊過程中,有較強的購買慾望,用於記錄下旅遊記憶與心情,所購買的紀念性商品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故宮開咖啡館,餐飲能否拯救博物館的文創焦慮?
    這種關注度,一方面來自2007年星巴克被迫退出故宮後,關於故宮能否有咖啡餐廳的爭議一直綿延不絕;另一方面,此次開業的角樓咖啡館並不是一個單純喝咖啡的地方,其貫穿著故宮的文創思路與產業脈絡,使之成為博物館「餐飲文創」的一次開創性探索。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
  • 探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創意江湖論劍之地
    仿佛鬧市中的桃花源,門外,立交橋上車水馬龍;門內,舊式廠房中藏著安靜的展廳、店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簡稱「華山」),是臺北一個正在興起的文創勝地。當然,「簡單生活節」邀集了不少知名歌手助陣,不過,歌手們樂於參與同樣也有理念的共鳴。12月的臺北,或是明亮而不熱烈陽光下,或是沐浴著清涼的雨絲,歌手們在露天裡放歌,聽眾則端著咖啡席地而坐。與演出相伴的,還有知名藝術家的演講,業餘創作者的藝品展賣。聽音樂、與藝術家互動,順便欣賞一下藝術愛好者天馬行空的創作……「簡單生活節」的藝文「雜燴」,似乎正是對「華山」的知心詮釋。
  • 百年前故宮送的禮物,「故宮文創」都準備全了!
    百年前的故宮春節都是怎麼過的?宮內的年夜飯都吃什麼呢?宮內是否也有像我們今天一樣的春節晚會表演呢?這或許是很多朋友所關注的,但是對於被年前故宮送什麼禮物,大家都是比較好奇的,當年的禮物和現在的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還能不能送類似的禮物呢?
  • 臺北故宮文創出新 聯名滿漢御品《龍藏經》獻福
    華夏經緯網1月16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文創是門好生意,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預估今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可達到6.8億元(新臺幣),臺北故宮的文創授權也越趨多元、跨界,在農曆春節前夕,臺北故宮精品讓鎮館之寶《龍藏經》與滿漢御品跨界合作,將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牛肉麵與文物結合,
  • 除了故宮,博物館文創還有哪些值得看?
    當天,天貓發布了《2018年天貓博物館文創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全球共有11家博物館官方進駐天貓,故宮憑藉333萬的粉絲量,6000萬人次的年訪問量成為絕對的人氣王。在文創領域,故宮憑藉前院長單霽翔的段子手風範和個人魅力、2017年全年15億元的文創收入,以及社交媒體上的創意互動,成為了當仁不讓的博物館界網紅。根據2019年1月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的公開資料顯示,全國博物館總數已經達到5136家。作為5136分之一,談博物館文創必談故宮。
  • 「熱點傳遞」孔子文創、泰山文創,如何做才能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如今全國掀起了一股文創熱,經典的有故宮文創,御貓就是它的代表。後期也陸陸續續出現很多文創,像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都在乘勢而上,但反響卻平平。究竟問題出現在哪裡呢?縱觀故宮文創這麼多年的發展,小編也總結了內容營銷上的原因,以下三點不妨來了解一下。
  • 北京:地壇廟會首次「牽手」故宮文創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廟會將傳統年俗與文化創意相結合,添加了文創板塊,讓傳統文化濃鬱的地壇更具活力和時尚氣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故宮文創產品首次出現在地壇廟會現場,成為今年廟會上的「必逛展位」。據了解,本屆地壇廟會文創年貨市集共設置了80個文創展位,內容涉及原創設計、非遺創新、文創生活等品類的上千件,萬餘種文創產品。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與李玉華一樣,大部分來到臺北故宮觀展的遊客都對這些有獨特「臺北故宮」印記的文創商品流連忘返。然而他們未必清楚的是,就是這些充滿創意的紀念品,已經創造出巨大的商機。  來自臺北故宮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其總體營收大約9億元新臺幣,其中文創產業收入高達8億餘元新臺幣,數字直逼門票收入,成為一大穩定利潤來源。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然後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商從業者,我們的產品能像故宮文創那樣受到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IP嗎?首先,來梳理一下故宮文創的成長路徑。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正式成立,從一個「正襟危坐」的嚴肅品牌,到萌到心化的各種創意產品,始於來自臺北故宮的機緣。
  • 故宮給旅遊業帶來啟示:紀念品多動「文創」腦筋
    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攝  2月19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在故宮元宵夜亮燈美景刷屏的同時,一則「2017年故宮文創營銷收入達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營收水平」的新聞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引發文化旅遊行業熱議。  與故宮那些匠心獨具、頻頻成為「網紅」的文創產品相比,當前市場上大量充斥的卻是設計缺乏創意、製造工藝停留在低水平的旅遊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