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孔子文創、泰山文創,如何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2020-12-18 瀟湘晨報

2020-07-21 06:30:00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近年來,以故宮文創為代表,國內掀起了一股「文創熱」。

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孔子、泰山、黃河等全國知名的文化IP,應如何借鑑國內先進經驗,乘勢而起、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黃河文創等特色品牌?

學故宮,學什麼

故宮文創是近年來「文創熱」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故宮在文創領域的率先成功,才為後來的文創熱奠定了基礎,提振了信心,普及了概念。

但故宮的成功並不能簡單複製。

故宮作為集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之精粹的超級IP,其自身的文化性、知名度、影響力,不是一般文博單位與文創企業可以比擬的,如果只是從淺層學習故宮的產品樣式,則並不可行。

故宮文創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其實是先進的文創思維模式。

靈活運用文創思維,打造高質量的產品與內容,才是後來者應該學習掌握的制勝法寶。

文創思維,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深耕文化。對文化的理解是創意的開始。現實中,真正做文化的人與實際做創意的人,並不是同一批人,這就導致很多文化產品,只是基於對某個文化IP的淺層理解,並沒有觸及文化內核。

未來的文創產品開發,文化屬性只會增強,不會減弱。如何深耕文化內涵?爆款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有國家文物局的參與,高分節目《國家寶藏》邀請各大博物館館長現場坐鎮,這兩款文創欄目的成功,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借鑑。

貼近生活。當前的文創產品,多是將文化內容與日常生活用品硬性融合,比如以貼圖、變形等形式融入原有產品中,僅僅改變產品外形,使單一產品更加具有文化屬性與觀賞性。這是文創產品的起步階段,但不應止步於此。

以日本的「無印良品」為例,所有的產品不需要過多的色彩與圖形,但是日式的美學標準、生活方式與文化底蘊卻不言而喻。每一樣產品不止外形賞心悅目,更具有極強的功能性,這就是文化貼近生活的典型案例。

形成產業。產品到產業,一字之差,千裡之別。文化創意是輕資產產業,要形成產業規模,實現產業大發展,靠文創產業單打獨鬥是很難的,必須與其他產業進行跨界融合,實現「文創+」,打通文化創意與其他產業的通道。

以迪士尼為例,依託其獨有的迪士尼文化,跨越版權授權、綜合樂園、主題酒店、文創衍生等多個行業,從而形成了龐大的迪士尼產業王國。

孔子IP與「保過君」

在文化資源方面,山東文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問題是,我們應如何借鑑國內先進經驗,打造出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黃河文創等山東特色文創品牌?

首先是文創設計形象的創新。既要傳承性保護,又要有創新性發展;不可丟掉文化的精髓,但也不必拘泥過往的窠臼。

以孔子文創為例,我們需要莊嚴恭敬的歷史孔夫子,也需要輕鬆活潑的時尚孔夫子。

由山東本土創意公司開發的「保過君」卡通人偶,就是後者的典型代表。

「保過君」暱稱「阿保」,寓意「諸事順遂,逢考保過」,其形象為一個彬彬有禮的行交手禮的少年學子。時尚的形象,加上詼諧的寓意和美好的期盼,深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

其次是產品類型的創新。曲阜孔府印閣傳承創新「中國印」,一個小小的印章,在售產品品種就達到了1.6萬種之多。

不僅如此,企業還延伸出包括印章篆刻教材、固定器、刻刀及印石在內的成套產品線,並研發出一體印盒、陶瓷印、情侶掛墜、玉璽燈、寶寶印、職務印油等新型產品50多件。企業擁有印章外形包裝專利和著作權1000多件,篆刻印章產品佔據全國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最後是營銷推廣的創新。「保過君」延伸出的動漫IP形象,在短視頻平臺收穫了百萬粉絲,其系列產品除了線上銷售外,還與尼山聖境、南京夫子廟等達成了線下合作,實現多渠道發展。

曲阜孔府印閣則大力推行網際網路電商與個性化定製,建立了6家自主網站與100多家眾創網點,佔據淘寶網金石篆刻類目產品銷量四年第一,並成功入選天貓品牌庫。

影視化、數位化

文創熱是應時而生的,是伴隨生產力發展、消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增強而產生的必然結果,是產業與需求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一次集中爆發。

當前的文創熱,仍以「文創產品熱」為主,特徵是興起快,發展迅速,以IP為核心呈現產品的點狀發散。當然,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文創空間、文創酒店等其他形式的文創載體,但總體上看,發展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普遍呈現出文化味重、實用性輕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時下的文創熱雖仍是文創產品熱,但產品的形態在悄然發生變化。

在載體形式上,近年來,數位化文創強勢崛起,成為不可忽視的新力量。2019年起,從網易推出《繪真·妙筆千山》解謎遊戲而呈現中國傳統的青綠山水畫之美,到由故宮博物院官方出品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文化創意的影視化、數位化之路逐漸明朗。

在發展趨勢上,總覽近期的文創行業發展,未來的文創一定不是手機殼、帆布包、馬克杯等單一產品,而是將文創的思維模式,逐漸深化到社會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使文化創意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無文創,不生活

文創熱,對山東是機遇更是挑戰。

文化是文創的根。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曾經的諸子百家爭鳴之地,在文化資源方面,山東文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山東文創的發展,也是緊緊圍繞山東優秀傳統文化而展開的,作出了很多有益嘗試,但在人才、企業與品牌等方面,仍面臨一些問題。

首先,人才缺口較大。山東文創產業人才較少,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培養、引進更多創意人才,為山東文創發展不斷注入年輕、鮮活的血液,是促進山東文創大發展的重中之重。山東近年來積極發揮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等的力量,通過系列創意賽事的組織舉辦、賽事成果的落地轉化、行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培養、發掘、引入了一批青年創意人才,但還遠遠不夠。

其次,企業沉澱不足。文創產業不是一個可以追求快速變現的產業,而是一個社會效益等同甚至超過經濟效益的產業。如果只是從趨利的立場出發,則很難打磨出真正的好產品與好內容。這是一個需要積累、沉澱而後創作的行業,也是一個需要更多政策支持的產業。

最後,品牌特色不夠。孔子、泰山、黃河等都是鮮明的文化符號,其本身已經是一個個廣為人知的IP,吸引著山東乃至全國文創界的目光。但距離形成全國知名的特色文創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創產業作為面向未來的引領性產業,是山東十大新動能產業之一,其價值不可低估。

文創產業也是包容性很強的產業,提倡以創意的思維看待文化,以文化為核心,運用於文旅、影視、動漫、非遺、民俗、鄉村等多個方面。

因此,文創產業發展,需要更多的資源整合,而資源整合也是打造特色文創品牌的重頭戲。

單純靠產品,難以形成文創產業規模,需要從版權授權的源頭抓起,在文旅、影視、日化、出版、工藝等傳統行業與產業中尋找機遇,發揮文化創意IP的延伸價值,讓文化創意藉助產業實現落地,讓傳統產業通過文化創意實現升級,從而讓創意創造更多。

文創熱的興起,既有消費水平提升與消費心理變化的客觀因素,也有產業認知逐步深入、產業脈絡愈加清晰的主觀因素。

文創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握一個核心關鍵,那就是高標準、高質量的內容生產與產品開發。文創的本質,並不是將文化創意賦予產品,而是藉助產品,將文化創意賦予生活,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引領人們形成更有文化、更有創意的生活方式。

【來源:大眾報業】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熱點傳遞」孔子文創、泰山文創,如何做才能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如今全國掀起了一股文創熱,經典的有故宮文創,御貓就是它的代表。後期也陸陸續續出現很多文創,像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都在乘勢而上,但反響卻平平。究竟問題出現在哪裡呢?縱觀故宮文創這麼多年的發展,小編也總結了內容營銷上的原因,以下三點不妨來了解一下。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順治皇帝親筆的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沒錯,故宮又上了熱搜,呵,故宮總是那麼容易上熱搜。由此想到近些年火遍全國的故宮文創,創立10年來,屢屢刷爆國人的朋友圈,話題那是一波又一波啊。然後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商從業者,我們的產品能像故宮文創那樣受到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IP嗎?首先,來梳理一下故宮文創的成長路徑。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正式成立,從一個「正襟危坐」的嚴肅品牌,到萌到心化的各種創意產品,始於來自臺北故宮的機緣。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展覽火起來,具有廣泛影響力和關注度,配合展覽的主題化、系列化文創,才受到熱烈歡迎。展覽結束後,主題文創也一直熱銷,具備了長久的生命力。因此,文創往往是博物館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表現形式之一,體現了博物館各環節工作的配合度。如果一家博物館藏品匱乏,科研力量不足,展覽反響平淡,文創也很難一枝獨秀,有大的發展。
  • 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故宮研發的文創產品。(來源:故宮文創官網)2018年5月18日,在故宮文創產品專賣店前,一款3D明信片自動售貨機格外引人注目。杜建坡攝(人民視覺)2019年1月25日,故宮文創快閃店現身上海南京路,遊客在快閃店內挑選文創產品。
  • 文創產品怎麼就火了?
    今年的元宵節,有著600年歷史的故宮成為「網紅」,這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以來,首次開放夜場——「紫禁城上元之夜」。就在故宮元宵夜亮燈美景刷屏的同時,一則「2017年故宮文創營銷收入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營收水平」的新聞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引發文化旅遊行業熱議。
  • 新華書店文創產品受關注 跨界文創如何成「爆款」?
    實際上,不光是新華書店,近年來,包括故宮、國家博物館在內的許多博物館會推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日曆,甚至還有月餅、糕點等美食;前些時候,「新華字典出帽子了」也曾登上熱搜……跨界推出文創產品,似乎成了一種潮流,而不變的核心,還是「文化」。讀者們觀看新華書店推出的一些創意文具。
  • 景區如何打造超級文創IP?
    摘要 在當今旅遊景區,文創IP產品幾乎成了標配,但一些景區為了文創而設計文創,與景區文化屬性不匹配,商品不像商品,文化不像文化,對這些景區來說,文創產品開發成了花錢賠錢的累贅。那麼,好的景區文創IP產品有什麼特點?如何做好旅遊文創?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認為,博物館要跟人親近,不是靠裸露文物來親近,而是靠做一些能夠與民眾親近的活動。在策展時,臺北故宮文物通常不做單展,只舉辦不同器物或書畫的系列展覽,這樣可以讓民眾對某一類文物有比較完整的認知。好的展覽就是「一場秀」,激發觀眾的購買慾。
  • 中國婦女出版社攜文創產品入駐故宮。當出版物遇到文創產品——
    □本報見習記者 李美霖  「故宮文創產品把文化內涵和產品特質完美融合,設計高端精緻,非常走心!」一名四川音樂學院大三女生的話道出了年輕人對故宮文創的喜愛之情。  為進一步滿足年輕群體對故宮文創產品的熱愛,近日,中國婦女出版社全新設計了故宮月下角樓冰箱貼、故宮日出太和冰箱貼兩款書香文創產品。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朕知道了》紙膠帶更位居文創商品銷售前10名,與故宮明星《翠玉白菜》周邊商品並駕齊驅。王耀鋒表示,民眾非常喜愛臺北故宮的文創周邊商品,也非常好奇其背後的設計師,不過其實臺北故宮並沒有所謂的「御用設計師」,而是透過市場調查,了解民眾喜愛的文物取向後,向外界提供招標的機會,每年都會有兩次公告,透過外界廠商、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文創結晶,臺北故宮的研究人員及文創營銷部再對各項提案進行實用性、與文物連接程度、安全性及設計美感的審查。
  • 孔子博物館文創衍生品開發,授權模式研究
    或許你知道孔子文創但不一定知道孔博文創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孔博新成立不久但是沒關係至尊寶都能腳踏七彩祥雲來娶紫霞仙子那我們當然能手持「五殺」秘籍把孔博文創送到你面前手持「五殺」文創我有>故宮博物院95年的時間成就今日的輝煌在國內席捲起一股文創熱那麼才1歲的孔博如何才能順應這股潮流卻又不「迷失自我」呢好奇嗎!
  • 除了故宮,博物館文創還有哪些值得看?
    在文創領域,故宮憑藉前院長單霽翔的段子手風範和個人魅力、2017年全年15億元的文創收入,以及社交媒體上的創意互動,成為了當仁不讓的博物館界網紅。根據2019年1月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的公開資料顯示,全國博物館總數已經達到5136家。作為5136分之一,談博物館文創必談故宮。
  • 博物館文創,如何「牽手」數位化(新語)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落幕不到一個月,文化節目《上新了,故宮》又如約而至。近年來,故宮頻頻發力,藉助數位技術手段,打破傳統文創形態和模式,「故宮」這一文化IP日益活起來、火起來。如今,依託館藏資源,開發集審美、文化和實用價值為一體的文創產品,已經成為許多博物館的共同選擇。開發文創產品,讓博物館將優質內容生產放到了與收藏和展覽同等重要的位置,將文化資源激活轉化為可開發資源。
  • 文創|文創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所有的文創產品和服務都必須以用戶為中心,從用戶需求和市場需求出發,通過不斷迭代創新的體驗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用戶,而文創產品和服務要觸動內心情感更要以人為本。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  僅2013年,臺北故宮文創商品的銷售收入就達8億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元人民幣),直逼門票收入。  前不久,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道出了她對文創的理解:「一件精巧的文創商品,也許只是來自於創作者一個轉念或者一個巧思。
  • 無情感,不文創。終於明白臺灣文創為何這麼火
    要說到中國文創的鼻祖,那還得數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了,從「朕知道了」膠帶到翠玉白菜傘,每一次文創產品的出現都會引領一次文創界的潮流,以致臺灣文創成為了亞洲甚至世界文化創意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那麼為何臺灣文創產品在市面上有如此強大的反響呢?下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簡單分析一波。1、堅守——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臺灣一直堅持沿用繁體字,如此強調傳統文化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
  • 故宮開咖啡館,餐飲能否拯救博物館的文創焦慮?
    這種關注度,一方面來自2007年星巴克被迫退出故宮後,關於故宮能否有咖啡餐廳的爭議一直綿延不絕;另一方面,此次開業的角樓咖啡館並不是一個單純喝咖啡的地方,其貫穿著故宮的文創思路與產業脈絡,使之成為博物館「餐飲文創」的一次開創性探索。
  • 故宮又來「搶錢」啦!向著文創們,衝鴨!
    >《故宮日曆》是介紹故宮藏品、傳播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承載的是故宮的歷史與文化,至今已形成了品牌效應,備受社會公眾喜愛和追捧。包括《故宮日曆》普通版、定製版、黃金典藏版、漢英對照版,以及《故宮滿漢全席日曆》《故宮如意日曆》《故宮月曆》等相關產品。是出版物與文創的結合創新。高顏值,高背景,高追捧,「三高」日曆誰能不愛呢?
  • 爆紅的北京故宮文創產品,不只是是顛覆性的創意
    故宮的文創產品特徵和設計思維方面不只是在創意層面上的發揮,更多的是沿著故宮五千年歷史脈絡,發掘出深藏的「故宮文化」元素作為傳播載體並且不斷發展。故宮博物院在開創文化產品上走在前列,深度挖掘豐富的明清皇家文化元素,將有五千年歷史故宮的建築、故宮的文物以及背後的故事,融合現代人喜歡的時尚表達理念,最終打造出具有故宮文化內涵,具有鮮明時代特徵,貼近群眾實際需求,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故宮元素文創產品。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與李玉華一樣,大部分來到臺北故宮觀展的遊客都對這些有獨特「臺北故宮」印記的文創商品流連忘返。然而他們未必清楚的是,就是這些充滿創意的紀念品,已經創造出巨大的商機。  來自臺北故宮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其總體營收大約9億元新臺幣,其中文創產業收入高達8億餘元新臺幣,數字直逼門票收入,成為一大穩定利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