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創,如何「牽手」數位化(新語)

2020-12-16 法制網

不僅賦予各類館藏新的生命力,也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不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應有之義

不久前,紫禁城迎來600歲的生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落幕不到一個月,文化節目《上新了,故宮》又如約而至。近年來,故宮頻頻發力,藉助數位技術手段,打破傳統文創形態和模式,「故宮」這一文化IP日益活起來、火起來。

如今,依託館藏資源,開發集審美、文化和實用價值為一體的文創產品,已經成為許多博物館的共同選擇。開發文創產品,讓博物館將優質內容生產放到了與收藏和展覽同等重要的位置,將文化資源激活轉化為可開發資源。數位化趨勢無疑加快了這一過程的速度和效率。博物館將內容數位化與在線教育、藝術普及等功能密切結合,消除了空間限制,並靈活運用5G、全息投影等新興數位技術,讓文創產品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

7家國內博物館合作策劃的創意視頻「文物戲精大會」刷屏;各個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創意十足,在線上線下熱銷;故宮博物院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傳播平臺等新媒體上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普及歷史知識,吸引眾多關注……這些現象從側面說明,數位化不僅能助力文創開發,也在文創產品營銷、博物館品牌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創營銷和傳播的鏈條上,數位化如何更深入?這需要博物館建立文創產品開發跟蹤管理平臺,實時掌握開發種類、形式和銷售情況,根據市場變化為不同的營銷渠道調配產品,促使線上線下多渠道緊密配合。例如,上海博物館從2007年開始探索建立商場網絡銷售系統,供後臺分析產品種類、銷售額等數據,及時調整商品庫存。其文創設計團隊每周都要和一線員工進行溝通,了解市場反饋,指導展陳設計,捕捉和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保持文創的新鮮感和藝術性。

博物館裡的文物不應該只留存於厚重的歷史中,更應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這個角度看,文創開發、營銷、傳播等各個環節與數位化的親密牽手,同樣為博物館更好利用文物資源提供了更多可能。不僅賦予各類館藏新的生命力,也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不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應有之義?(蔣多)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4日 11 版)

相關焦點

  • 博物館文創,如何「牽手」數位化
    原標題:博物館文創,如何「牽手」數字化 不僅賦予各類館藏新的生命力,也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不正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應有之義 不久前,紫禁城迎來600歲的生日。
  •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如何進行IP文創開發的?
    李博雅: 第一:2019年,陝西歷史博物館以館藏珍貴文物為原型,相繼開發出系列文創公交卡。其中,以西漢「皇后之璽」和戰國「杜虎符」為原型的交通卡,全國近300個城市均可使用。小巧玲瓏,易於攜帶的文創交通卡,既迎合了人們求新求異的消費心理,又滿足了人們「零距離」把玩文物的願望,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 「湘」約文博丨現代「牽手」古代 讓博物館中文物「活」起來
    四川綜合館內,三星堆博物館展位上展出的以館藏品為設計元素的時尚冰箱貼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國民品牌「鬱美淨」與天津博物館聯手推出的一套護膚品,從館藏品《椿萱並茂圖》中提取意象元素進行文創開發,讓產品兼具文化內涵和懷舊感。
  • 讓博物館文創產品講述陝西故事
    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文物單位所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博文創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意源泉。從2016年故宮文創產品大熱,帶動整個博物館文創產業「井噴」,到國家《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出臺,幾乎每個博物館都開始探索文創產品開發領域。
  • 數位化時代的文創產業生態
    以數位化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加速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疫情所造成的物理阻隔推動了相關產業數位化生存的步伐。文化創意產業在數位化時代的生存、發展呈現出全新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是將文化的內容,通過創意形式的表達,最終產出兼具文化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的高附加值產品。
  • 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該怎麼讓文物「出圈」?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不論是新穎創意的陳展方式,還是文物的數位化呈現,博物館近年一直在不斷探索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其中,博物館IP文創產品更是呈現大爆發的趨勢。12月6日,「這禮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正式啟動。
  • 「數位化」時代的博物館 將真正「讀懂」觀眾
    「今年,我們公司來了一位超級的『新同事』,它穿梭在各大博物館和文博機構之間,專業文物講解不在話下,文創帶貨更是人氣一流。這位『虛擬博物官』使用了最新的動感捕捉技術,讓虛擬與現實無縫對接,實現實時直播,這是數位技術幫助博物館打造虛擬IP的一個縮影。」
  • 眾文博專家廣州探索博物館數位化轉型
    王堅 攝中新網廣州11月23日電(王堅)2020文交會「跨越與創新:數位化轉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23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研究機構和文創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逾百人參加會議,圍繞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進行研討,推動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跟博物館學如何運營IP 文創產業「商業化」的N個正確示範
    本屆博博會,有613家博物館及企業集中亮相,參展博物館涵蓋眾多學科類型,企業涉及博物館展陳、照明、數位化、文創開發、網絡技術等九個專門領域,展示相關領域的新技術、新項目、新產品。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各大博物館除了文創IP,3D、VR、AR、雲計算、大數據外,工業4.0、人工智慧、導航定位等也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方式。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都有什麼權利?
    ;受到啟發的諸多博物館亦紛紛推出文創產品,引領了全民國潮風尚。,包括與之相關的文件、資料、數據、圖像、視頻等信息資源,包括實物和數位化信息」。 在依託博物館館藏藏品開發得到實體衍生品與數位化館藏資源的成熟路徑之外,近些年來,為了更好地拓寬博物館的宣傳渠道,國內許多博物館正在積極探索與電視、網絡等媒體開展合作,走出館舍,將博物館「搬上」電視、電腦熒幕。
  • 除了故宮,博物館文創還有哪些值得看?
    然而,除了故宮,博物館文創還有別的看點嗎?為此,零售君採訪了進駐天貓的11家博物館背後的三個操盤手:上海博物館文化創意中心、蘇州市博欣藝術品有限公司,以及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V&A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英國國家美術館等全球頂級文化藝術IP在中國的獨家授權與運營商上海品源文華,為大家呈現關於博物館文創的另一個視角。
  • 北京汽車博物館榮獲「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評選...
    近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志願者工作委員會承辦的第十一屆「牽手歷史——中國博物館十佳志願者之星」推介頒獎儀式在安徽博物院隆重舉辦。來自全國超過100個博物館單位、近200位博物館專家學者、從業人員、志願者等參加了本次推介活動。
  • 在數位化時代,公共文化機構該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普教化作用
    而博物館的文創品應當具有美學特色,在生活實用性的基礎上富有文化內涵,深入挖掘隱身於藏品背後的故事。最後,他以臺灣史前博物館的「玉見臺灣」玉器展策展過程為例,說明自己如何挑選展品,挖掘展品背後故事,如何與方文山合作推出主題曲,拍攝MV,吸引年輕觀眾。圖書館的文創又應如何開發?國家圖書館館員齊世峰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嘗試給出解答。
  • 智慧博物館先鋒:上海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
    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是以數位化為技術手段,博物館學為理論依據開發的數據分析和管理系統。它以博物館管理為核心,以流程管理為主線,按人、館、物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項目所採集的數據內容包括了上海博物館的藏品、觀眾客流、新媒體傳播、展區觀眾的行為、文創產品銷售等數據,涵蓋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傳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融合了博物館業務工作的主要流程,對博物館的主要業務數據進行了科學挖掘和精準分析,並以可視化的形式予以形象科學的表達。
  • 政協委員安來順:博物館發展文創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
    兩會期間,博物館新文創成為文化界別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在接受《新京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各地政府在發展文創產業消費時,要杜絕經濟指標化,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首先,文創工作是博物館整體工作的一部分,配合展覽,服務觀眾,以藏品研究為基礎,以文化宣傳和教育為目的。文化產業同仁,往往集中關注博物館文創問題,但文創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展覽火起來,具有廣泛影響力和關注度,配合展覽的主題化、系列化文創,才受到熱烈歡迎。展覽結束後,主題文創也一直熱銷,具備了長久的生命力。因此,文創往往是博物館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表現形式之一,體現了博物館各環節工作的配合度。如果一家博物館藏品匱乏,科研力量不足,展覽反響平淡,文創也很難一枝獨秀,有大的發展。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享有哪些權利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一度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隨後諸多博物館亦紛紛推出文創產品,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口紅、《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上新了·故宮》綜藝節目等文化創意產品,賺足了公眾眼球,成長為現象級網紅IP。
  • 博物館文創發展趨勢淺見
    當下,博物館對觀眾來說不單單是一個參觀、學習的場所機構,更是提高自身審美情趣和生活品質的藝術殿堂。博物館已從學習層面過渡到了生活消費層面,而博物館文創的市場認可度也已經成為考量一個館綜合實力的重要依據之一。面對當下的機遇與挑戰,博物館文創該如何發展也成為博物館從業人員必須考慮的問題。
  • 北京四中牽手國博,要把博物館「搬」到教室裡
    到博物館上堂課,在北京算不上新鮮事兒。但在校園裡建一間博物館教室,算得上新創意了。最近,北京四中正在與國家博物館合作,計劃打造一座「國博教室」,通過科技手段和巧妙的設計將千年歷史濃縮,讓「文物」可碰可用。未來,這裡還可以將學生的文創落地。
  • 文創|文創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從而催生出滿足特定愛好者的文創活動集中區。如修建博物館藝術館滿足對歷史、藝術等有需求的人、提供文化街區供興趣愛好相同的人進行文創活動、修建演藝中心供人們舉辦音樂節等演藝活動。隨著大數據、物聯網、3D列印、AR/VR、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新技術不斷應用在文化產業中,賦予了博物館、藝術館、文化街區等新的活力,博物館、藝術館等的功能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的範疇,變得更加社會化、多樣化、數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