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時代的博物館 將真正「讀懂」觀眾

2020-12-19 廣州日報

「今年,我們公司來了一位超級的『新同事』,它穿梭在各大博物館和文博機構之間,專業文物講解不在話下,文創帶貨更是人氣一流。這位『虛擬博物官』使用了最新的動感捕捉技術,讓虛擬與現實無縫對接,實現實時直播,這是數位技術幫助博物館打造虛擬IP的一個縮影。」

11月23日,2020文交會「跨越與創新:數位化轉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凡拓數字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伍穗穎在主旨演講開篇的這番話,令現場來賓會心一笑。

數位技術 讓觀眾走進畫面 走進歷史場景

廣東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國內頂尖文博機構、研究機構、文創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等百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圍繞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進行深入研討。

伍穗穎與現場來賓分享了數位技術的諸多現實應用:「屏幕上這幅廣州百米數字長卷,是廣州市國家檔案館的鎮館之寶,歷時一年多創作而成,將廣州百景繪入同一幅長卷,以傳統水墨表達都市風韻,並聯了35臺攝影機,通過VR/AR技術,讓觀眾在畫中漫遊,與城市互動;大英博物館利用3D建模技術還原了著名山水畫《秋林讀書圖》,畫面細膩、細節豐富,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國家博物院通過運用三維技術,將典藏《乾隆南巡圖》這一平面圖卷立體再現,活靈活現地動態還原畫中的壯觀與輝煌……」。

在現場設置的產品展示區,直觀地展示了凡拓智慧博物館雲平臺,吸引了眾多專家的目光。凡拓通過利用Web3D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一體化資料庫等數位技術,助力營造面向未來的新型博物館形態。凡拓推出的智慧博物館解決方案,「讓靜止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傳下去」。

在數位化終端 一件藏品就能成一個小展覽

可以看到,對博物館而言,通過裸眼3D、VR/AR、全息影像等數字多媒體技術的落地應用,打破文物的高冷陳列,建立了以觀眾需求為驅動的虛擬IP,帶來更為人性化、可視化、智能化的觀感體驗。而未來,通過智能導覽、藏品管理平臺、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數位技術來獲取觀眾數據、館藏數據和管理數據,博物館將真正「讀懂」觀眾。

廣東省博物館網絡信息部黃青松主任從政策趨勢、業務趨勢、技術趨勢三方面分析了智慧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他表示,《廣東省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利用「科技+互動」、「情景重現」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明確通過新媒體的技術整合信息,開展門票預約、智能導遊、電子講解、承載量檢測等數位化應用。廣東省博物館目前的數位化產品除了在線的展覽,還有H5展覽、虛擬漫遊、3D文物、文物資源公開、軟文、導覽、展覽直播、短視頻推廣等,僅虛擬漫遊就發布了13個,並在官網公布了411件珍貴文物的3D圖像,「我們並不是一兩件的產品放在網上,我們是一個系列,可能我們的文章都比較長,都很有深度,我們可以理解這一些軟文是一個展覽、一個小主題。」

讓「藏品能夠重生」 讓冰冷的東西變得朝氣

「它自身的先天不足——材質非常脆弱,表面的顏料層容易脫落、容易蛻變——在博物館裡的展陳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遠距離移動覽更是難上加難」,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保護中心原主任申秦雁結合古代壁畫的保護與展陳展開論述,「唐墓壁畫品級這麼高,影響力這麼大,它的內涵又這麼豐富,目前我們展陳還有很多的局限。如何在這一點上把數字科技的技術、手段引進去,讓它更好地呈現出應有的文化的、歷史的、藝術的價值,我覺得這是數字科技值得探討的一方面。」

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在圓桌論壇環節中指出,上海科技館是一個三館合一的館——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和天文館——一定要把高科技技術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能夠看得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用科技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場館帶來了另外可變量的收益和影響力」。數位技術全方位的提升了場館的影響力、傳播力,讓「藏品能夠重生,使看起來冰冷的東西能夠變得有朝氣,拉近我們與參觀者的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亞妮

相關焦點

  • 數位化時代的文化管理
    「數位化時代的文化管理」主題的系列講座。最終,所有嘉賓還將以公眾論壇的形式,對主題進行回顧、總結與展望。來自藝術和教育領域的學者和從業者將面對專業人士、學生、同行以及普通觀眾,共同探討他們對「數位化時代的文化管理」的想法和展望。 該系列講座由文教處與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Art & Design Education: FutureLab)聯合舉辦。
  • 智慧博物館先鋒:上海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
    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是以數位化為技術手段,博物館學為理論依據開發的數據分析和管理系統。它以博物館管理為核心,以流程管理為主線,按人、館、物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上博數位化管理平臺的搭建也是為上海博物館東館建設所做的先期試驗,將為未來多點辦公一體化數字管理打下相應的基礎,推動國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探索讓文物『活起來』新路徑。」
  • 文化產業「數位化」 廣州大有可為
    觀眾在樂享光輪上體驗VR技術。數位化博物館技術運用方興未艾。動漫遊戲產業發展迅猛。「今年,我們公司來了一位超級『新同事』。博物館: 用數位技術連接多樣「場景」在這場吸引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廣東省博物館等頂尖文博機構、研究機構、文創企業參加的會議上,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了一系列關於數位化轉型的話題。
  • 四維時代:讓數字博物館照亮歷史的溫度
    在德國杜塞道夫市政府的牽頭組織下,黑提恩斯陶瓷博物館與一家中國高技術企業四維時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維時代」)開展了博物館數位化合作。四維時代創始人兼CEO崔巖博士介紹說。其中,廣泛應用於數位化博物館的「三維數位化重建」技術精度能達到微米級,可以對文物進行三維數位化掃描和數據留存,也就是讓文物「活」起來。   四維時代對黑提恩斯陶瓷博物館的四大展廳進行了實景復刻,其中包括享譽全球的梅森瓷器特展,還復原了陶瓷博物館的16件精品陶瓷文物,包括伊茲尼克瓶、土耳其陶罐以及陶瓷博物館的吉祥物龍象。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2月13日訊(記者 成琪)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紙質資料的數位化;在博物館還沒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虛擬展廳了,而這一切是因為愛,對文物的愛,對觀眾的愛。
  • 眾文博專家廣州探索博物館數位化轉型
    王堅 攝中新網廣州11月23日電(王堅)2020文交會「跨越與創新:數位化轉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23日在廣州舉行。廣東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研究機構和文創企業代表、專家學者等逾百人參加會議,圍繞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進行研討,推動廣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 凡拓數創智慧博物館論壇圓滿落幕!大咖巔峰對話
    專家演講金句頻出,行業觀點一線分享作為論壇唯一承辦方,凡拓數創非常榮幸邀請到了文化行業的多位專家學者一同聚首,以「數字經濟機遇下智慧博物館的發展新動能」為主題,共同探討了數字經濟時代下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新模式與新方向。為關心博物館建設發展的朋友們,營造了一場最強文化盛會!
  • 在數位化時代,公共文化機構該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普教化作用
    臺北教育大學教授、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館長張善楠首先回顧了當代博物館的種種變化:服務人員由精英變為普羅大眾;除了文化教化的功能之外,增加了審美和體驗的功能;開始邀請觀眾參與展覽,而非讓觀眾僅僅是被動地觀看;並且在展覽中使用科技元素。張善楠認為,博物館應順應趨勢變化,通過文創衍生品豐富自身功能。
  • 對話|段勇:如火如荼的博物館數位化建設,還需兼顧老者
    2020年以來,全球有85000家博物館因為疫情閉館,此後雲上博物館、博物館直播成為了公眾與博物館的交流方式之一,博物館的數位化建設也被推到了臺前。虛擬博物館在未來會如何發展?科技對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以及公眾體驗帶來何種幫助?如果萬物終將消亡,博物館將如何存續?
  • 「雲遊博物館」啟示文保與傳統文化「數位化」
    敦煌石窟的壁畫可能會在歲月變遷中褪色,千百年前的古建築可能會在風雨之中坍圮,但數位化保護已經讓它們「永恆」。任它滄海桑田,這些數據都將是數位化時代的一種可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嚴格說來,網上展覽、虛擬展廳等並非新鮮事物,近些年很多博物館都有相關探索。但這場疫情讓很多文化單位意識到,此前對數位化轉型不夠重視,還沒做好準備就倉促「亮相」了。這股「雲遊博物館」的潮流,對文物保護方式創新、傳統文化數位化傳承,具有啟發意義。
  • 「文化博覽」數位化博物館吸睛有道
    因為疫情防控的要求,許多博物館仍處於閉館狀態,但人們仍可通過雲觀展的方式縱覽各類藝術作品。博物館數位化建設也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數位化、三維建模、移動互聯、雲計算等各類新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已呈現出了智慧新面貌。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逛博物館這件事都變得越發有趣起來。法國羅浮宮。
  • 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2.0全面升級:助力博物館完成數位化蓄能
    尤其是一些博物館投入巨資打造的展覽和文創產品未能實現預期收益,損失更為慘重。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曾公開表示,2019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6.5萬億元,平均一天178億元。這意味著,文旅行業停工一天的損失就高達百億。  不幸中萬幸的是,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關上門的博物館卻打開了一扇新窗——萬物皆可「雲」。
  • 打造數字展廳,山東博物館讓觀眾足不出戶雲遊博物館
    在回答記者關於山東博物館的相關問題時,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表示,根據國家及省相關要求,按照省文化和旅遊廳統一安排,山東博物館於3月31日恢復開放,截至4月12日,山東博物館已恢復開放13天,觀眾接待量最多為1798人/天,總人數9818人,平均每日接待觀眾755人,安全運行無事故。
  • 天津博物館:真正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本文轉自【中國網】;中國網5月25日訊 在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由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天津博物館和中國移動天津公司、天津九宸數字影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5G智能互動體驗展」於5月18日在天津博物館開幕。
  • 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的十大特色
    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偉大的變革— 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展覽形式多樣,新技術應用空前廣泛,呈現形式多元,反映出強烈的時代精神,累計接待觀眾超過 460 萬人次,創造了博物館主題展覽參觀人數的新高度,被媒體譽為「令人難以置信的展覽文化」。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讓世界讀懂「杜甫很忙」
    城市文創,文博先導,「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召喚讓文創人有了新的方向。2019年9月5日—11月5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在其草堂文創館公眾號發布了一則以「杜甫很忙」為主題面向全國徵集文創產品設計作品的徵集啟事。這是繼2012年「杜甫很忙」網絡文化現象七年之後的再次發聲。
  • 北京將打造「博物館之城」 國際博物館日開啟94項主題活動
    北京商報訊(記者 胡曉鈺)5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北京地區博物館將有94項主題活動陸續開展,其中包括50項「雲展覽」與15項直播活動。據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還將首次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概念。
  • Google虛擬博物館用VR帶觀眾重返侏羅紀時代
    【天極網IT新聞頻道】Google旗下的藝術與文化(Arts & Culture)應用程式集合了來自世界各地上千家博物館和資料中心的街景、虛擬實境(VR)、照片等館藏內容,包含了世界名畫、歷史遺蹟、化石、古物等。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尋求科技與文化融合,在展示教育、學術科研方面創新與轉型,上海自然博物館探索出數位化時代科普場館發展的一條新路。現代技術賦能「歷史重現」「藏品重生」漫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內,不僅會收穫一場視覺盛宴,還會產生多重思考。遷徙、追逐、哺育……非洲象、獅群、長頸鹿和羚羊在1300平方米的步入式復原場景內,逼真再現生機勃勃的非洲大草原。
  • 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數位化平臺上線!
    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數位化平臺上線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成立於2004年,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展覽面積1200平方米,位於內蒙古大學本部,是由內蒙古大學「蒙古民俗文化陳列室」發展起來,以全面、系統地收藏並展出蒙古族民俗實物為自己的辦館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