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公司來了一位超級的『新同事』,它穿梭在各大博物館和文博機構之間,專業文物講解不在話下,文創帶貨更是人氣一流。這位『虛擬博物官』使用了最新的動感捕捉技術,讓虛擬與現實無縫對接,實現實時直播,這是數位技術幫助博物館打造虛擬IP的一個縮影。」
11月23日,2020文交會「跨越與創新:數位化轉型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博物館論壇」在廣州越秀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凡拓數字創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伍穗穎在主旨演講開篇的這番話,令現場來賓會心一笑。
數位技術 讓觀眾走進畫面 走進歷史場景
廣東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國內頂尖文博機構、研究機構、文創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物等百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圍繞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進行深入研討。
伍穗穎與現場來賓分享了數位技術的諸多現實應用:「屏幕上這幅廣州百米數字長卷,是廣州市國家檔案館的鎮館之寶,歷時一年多創作而成,將廣州百景繪入同一幅長卷,以傳統水墨表達都市風韻,並聯了35臺攝影機,通過VR/AR技術,讓觀眾在畫中漫遊,與城市互動;大英博物館利用3D建模技術還原了著名山水畫《秋林讀書圖》,畫面細膩、細節豐富,讓人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國家博物院通過運用三維技術,將典藏《乾隆南巡圖》這一平面圖卷立體再現,活靈活現地動態還原畫中的壯觀與輝煌……」。
在現場設置的產品展示區,直觀地展示了凡拓智慧博物館雲平臺,吸引了眾多專家的目光。凡拓通過利用Web3D技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一體化資料庫等數位技術,助力營造面向未來的新型博物館形態。凡拓推出的智慧博物館解決方案,「讓靜止文物活起來,讓傳統文化傳下去」。
在數位化終端 一件藏品就能成一個小展覽
可以看到,對博物館而言,通過裸眼3D、VR/AR、全息影像等數字多媒體技術的落地應用,打破文物的高冷陳列,建立了以觀眾需求為驅動的虛擬IP,帶來更為人性化、可視化、智能化的觀感體驗。而未來,通過智能導覽、藏品管理平臺、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數位技術來獲取觀眾數據、館藏數據和管理數據,博物館將真正「讀懂」觀眾。
廣東省博物館網絡信息部黃青松主任從政策趨勢、業務趨勢、技術趨勢三方面分析了智慧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他表示,《廣東省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利用「科技+互動」、「情景重現」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明確通過新媒體的技術整合信息,開展門票預約、智能導遊、電子講解、承載量檢測等數位化應用。廣東省博物館目前的數位化產品除了在線的展覽,還有H5展覽、虛擬漫遊、3D文物、文物資源公開、軟文、導覽、展覽直播、短視頻推廣等,僅虛擬漫遊就發布了13個,並在官網公布了411件珍貴文物的3D圖像,「我們並不是一兩件的產品放在網上,我們是一個系列,可能我們的文章都比較長,都很有深度,我們可以理解這一些軟文是一個展覽、一個小主題。」
讓「藏品能夠重生」 讓冰冷的東西變得朝氣
「它自身的先天不足——材質非常脆弱,表面的顏料層容易脫落、容易蛻變——在博物館裡的展陳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遠距離移動覽更是難上加難」,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保護中心原主任申秦雁結合古代壁畫的保護與展陳展開論述,「唐墓壁畫品級這麼高,影響力這麼大,它的內涵又這麼豐富,目前我們展陳還有很多的局限。如何在這一點上把數字科技的技術、手段引進去,讓它更好地呈現出應有的文化的、歷史的、藝術的價值,我覺得這是數字科技值得探討的一方面。」
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在圓桌論壇環節中指出,上海科技館是一個三館合一的館——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和天文館——一定要把高科技技術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能夠看得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用科技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給場館帶來了另外可變量的收益和影響力」。數位技術全方位的提升了場館的影響力、傳播力,讓「藏品能夠重生,使看起來冰冷的東西能夠變得有朝氣,拉近我們與參觀者的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王維宣 卜松竹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