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2月13日訊(記者 成琪)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紙質資料的數位化;在博物館還沒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虛擬展廳了,而這一切是因為愛,對文物的愛,對觀眾的愛。

  12月11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實驗室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數位化源於「心疼」文物

  三峽博物館智慧化工作起步比較早,是從紙質資料數位化開始的。2012年完成館藏老照片的數位化,2015年完成館藏古籍數位化。

  「因為每次做古籍研究,都要把古籍取出來,我們都很心疼,所以,2015年我們完成了館藏12000餘冊古籍數位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信息部副主任殷玉玲告訴記者,「目前,還有一些古籍數位化還沒有做完,因為當時的紙質酸化比較嚴重,太脆弱了,一動就碎。能做的基本都做了。」

  隨後,三峽博物館又相繼完成了業務檔案數位化、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檔案數位化,館藏家譜數位化,業務檔案數位化。此外,還分別開發軟體系統,對這些數位化的資料進行管理,形成專題資料庫。

  「把紙質資料數位化,即可以保護文物,儘量減少或者避免接觸、翻閱紙質資料,避免人為破壞,又能方便職工查詢利用,只需要在自己的電腦上就可以查看,提高了工作效率。」殷玉玲說。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三峽博物館也在從紙質資料服務向數字資源服務轉變,利用中國知網的海量論文資源,二次開發形成了三峽文化專題資源庫,供觀眾免費在線閱讀和查詢下載,在三峽博物館官網上公開了9萬餘件(套)藏品信息,並提供檢索、查閱等服務,使更多受眾共享文化遺產公共資源。

  智慧化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

  2018年,三峽博物館依託「三峽數字博物館」項目,全面提升了智慧化管理、服務和展示水平,建成了國內首家基於雲計算的智慧博物館平臺,融合了當前最新的雲計算、大數據、AR /VR等技術,以融合、智能、定製的理念,構建文物、觀眾、博物館多角度全方位的數據融合平臺。

  從文物的數位化到智慧管理平臺的構建,三峽博物館提升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用新方法新技術服務大眾的意識。

  殷玉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博物館都在講數位化、智慧化建設,但很多時候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東西展示,能展示的就是一些在普查中做的可移動文物的圖片和文字信息,這些內容對觀眾來說不生動。」

  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博物館都推出了網上虛擬展。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三峽博物館從2012年起就堅持每年推出2個以上的虛擬展,截止目前共拍攝製作了30餘個虛擬展,其中12個是給區縣博物館製作的虛擬展,包括《白帝城》《張桓侯廟》《石寶寨》等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

  「虛擬展雖然從技術上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卻能最真實反映展覽(文物遺址)原貌。目前,虛擬展無論是在對觀眾提供展示服務方面,還是在資料留存方面無疑都很有價值。」殷玉玲說。

  現在,每個博物館都會為觀眾提供多種形式的導覽服務,但是觀眾最喜歡的還是講解員現場講解。但講解人數有限,遠不能滿足接待需求。如何緩解這一供求矛盾?三峽博物館在原有微信語音導覽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推出了真人版視聽導覽,組織專業團隊將講解員的現場講解拍攝成視頻,發布到網上,觀眾可以隨時隨地跟隨講解員的腳步看展覽。

  「三峽博物館建館比較早,展廳沒有太多的多媒體內容,我們希望用更多的新技術手段為觀眾做好服務。」殷玉玲說,「這些技術的應用其實難度不大,但是很實用,什麼技術對觀眾友好,我們就用什麼技術。」

  此外,他們還打造了「水下暢遊白鶴梁」VR互動體驗:觀眾化身「潛水員」,與水下題刻零距離接觸,與長江珍稀魚類嬉戲。通過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實現古與今、自然與科技的完美結合,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奇妙體驗。

  據悉,2018年以來,三峽博物館依託「展覽遍渝州」巡展項目,將「水下暢遊白鶴梁」VR互動體驗活動帶到群眾身邊,累計在20個區縣的65所中小學和鄉鎮社區開展了上百場體驗活動。結合展覽宣講和手工活動,把過去枯燥的歷史授課說教,轉變為簡約質樸的語言表述和豐富的體驗互動,不僅延伸解讀文物歷史文化的深厚價值內涵,更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9年,三峽博物館入選了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全國僅有三家博物館入選。

  「我們所有的嘗試,都是希望以直觀有趣的方式,多角度展示博物館資源及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給觀眾以全新的體驗。」殷玉玲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

相關焦點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鼻煙壺亮相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中國財富網訊(李林)正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展出的「掌中珍玩——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鼻煙壺展」吸引大量市民遊客前來駐足參觀。該展覽是由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同主辦。此次展出的180件鼻煙壺均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精品。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民俗民族面具欣賞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博物館,館舍由主館、白鶴梁水下題刻博物館、保衛中國同盟總部(宋慶齡舊居陳列館)、塗山窯遺址四部分組成。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明清兩代珍品瓷器!難得一見!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高26.5釐米、口徑3釐米、底徑8.2釐米。1957年故宮博物院調撥。瓶體兩側以細長的如意柄裝飾,束腰部模印菊瓣紋。通體施蟹甲青釉,釉色均勻純正。外底刻篆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款。德化窯白釉雙耳香爐,明代。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高7.9釐米、口徑12釐米、底徑10釐米。頸、肩處對稱置獅形雙耳,通體施象牙白釉。釉面色澤光潤明亮,胎體細膩。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斬獲文博界又一殊榮
    12月11日,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舉行,經過20家入圍項目單位代表精彩匯報和評審專家認真評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申報的重慶宋慶齡舊居「時代小先生」系列社教活動等10項案例被推介為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
  • 一個布滿彈坑的木樁記錄保家衛國的故事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抗美...
    印有「贈給最可愛的人」字樣的口杯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譚鈺欣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從10月24日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微展覽。獻給邱少雲烈士弟弟的錦旗(右一)微展覽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近年來為提高館藏文物利用率,提升辦展數量和水平,結合每月佳節時令、政治時事策劃展覽而推出的新展覽形式。
  • 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 重慶讓...
    八年,他埋頭長江三峽,將千餘三峽石刻串連成了一部壯闊悠長的「詩」,致力讓長江三峽獨有的系統水文石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年,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一直見證著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重慶出臺的系列人才政策在全國處於上遊水平,會讓越來越多的文博人才願意來到這座最年輕的直轄市。」
  • 三峽博物館-曾家巖,一條充滿重慶特色的風景線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差不多是每一個到重慶旅遊的人必去的地方,位於重慶渝中區,是我國首批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大後方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的綜合性博物館。雖然經常逛歷史博物館的人都會覺得這些差不多都一樣,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清楚地感受到「巴」是「巴」,「蜀」是「蜀」。在這裡,小編推薦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看的館,「西南民族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示了重慶博物館從上世紀50年代初到現在徵集的部分西南少數民族物品。其中包括少數民族服裝,少數民族藝術品、生活用品,甚至還包括了藏傳佛教的一些法器。
  • 「通透」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有著這些設計小心思丨樂可力案例
    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例——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236號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重慶**大、資源品位**高的博物館,是除北京之外**個以「中國」冠名的博物館。該博物館建築主體長157.3米,寬98.085米,高32米,總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與重慶人民大禮堂和人民廣場的西端共同形成重慶市中心「三位一體」的城市標誌性建築群。
  • 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
    八年,他埋頭長江三峽,將千餘三峽石刻串連成了一部壯闊悠長的「詩」,致力讓長江三峽獨有的系統水文石刻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年,重慶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劉興亮一直見證著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重慶出臺的系列人才政策在全國處於上遊水平,會讓越來越多的文博人才願意來到這座最年輕的直轄市。」
  • 走進博物館 感受重慶人文氣質
    八月十二日,觀眾排隊進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觀。8月12日,站在這幅作品前,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講解員高潔說:「徐悲鴻許多作品上都寫有『靜文愛妻保存』的字樣,這些都是畫家最得意的作品。」20餘名觀眾緊緊跟隨高潔的腳步,一同感受「回望歸鴻——徐悲鴻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的藝術魅力。當天,三峽博物館共接待觀眾9036人次。走進博物館,看展覽、聽講解,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市民業餘生活的選擇。
  • 在重慶三峽博物館讀「溪山清賞」:桃源、幽居與漁隱
    4月25日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展出「溪山清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畫系列展之三 寄情山水」。2019年,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策劃以館藏中國山水畫為主題,推出山水畫系列展,分三期從實景山水、摹古山水和寄情山水的角度讓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遊」的獨特魅力。
  • 重慶動植物園三峽博物館等「開夜場」 市民帶孩子領略「科學之夜」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城市文明之光」科學之夜特別活動——「母城記憶」,從遠古時代開始,帶領孩子們探索重慶的前世今生。記者 伊永軍 攝  華龍網5月23日22時45分訊(記者 伊永軍)你知道哪些夜間開花的植物嗎?
  • 2019年度中國博物館展覽數量100強公布 重慶兩家博物館上榜
    重慶日報消息,5月22日,博物館界知名行業新媒體平臺「博物館頭條」公布了「2019年度中國博物館展覽數量100強」,重慶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美術館兩家博物館上榜,分別位居第三名、第十三名。
  • 「五一」假期三峽博物館正常開放
    渝中區 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 微信公眾號:紅村網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微信公眾號: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洛陽到重慶三峽遊——長江三峽遊船5日遊行程
    l Victoria Cruises源於美國,國際知名五星品牌遊輪。1994年以來國際遊客來華旅行的目的地,200萬中外遊客的首選。長江上的國際化管理遊輪,外籍駐船代表、雙語船員帶你體驗國際範。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 三峽博物館這些甲骨文告訴你
    重慶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3000多年前的商代先民過著怎樣的生活?1月15日,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的「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展覽通過70餘片珍貴甲骨,輔以書籍等實物展品,帶領觀眾走近商代先民生活,感受甲骨文承載的文化記憶。
  • 中國水文博物館將落地重慶
    中國水文博物館將落地重慶!22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通知,成立中國水文博物館籌建工作組,全力以赴做好博物館籌建工作。  工作組將負責中國水文博物館籌建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研究審議重大事項、重要方案和重點工作,協調解決困難和問題,指導督促有關工作落實。
  • 重慶新增2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其中,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重慶市萬州區博物館)、大足石刻博物館榜上有名。至此,重慶市國家一級博物館數量已達5家。大足石刻博物館風光 羅國家 攝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重慶市萬州區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重慶市萬州區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為紀念三峽百萬大移民而修建的專題性紀念館
  • 三峽博物館展櫃裡的「小白」是幹什麼的?
    「小白」是文物保護神  不知道你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欣賞館藏精美文物的同時,有沒有注意到文物後方角落裡擺放的一個小物體。12日,第五屆重慶科普講解大賽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講解員劉雯雯進行了解密,劉雯雯親切叫它「小白」,展櫃中的陣容有數百個,學名叫無線傳感環境監測終端,它時刻保護著精美的文物。  「小白」只有手掌心大小  此次科普講解大賽由市科委、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科協、市社會科學屆聯合會主辦,重慶科普基地聯合會承辦。
  • 從「老鼠娶親」看起 三峽博物館邀你去聽十二生肖之首的故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陳毅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30日19時訊(記者 唐雨)不足一月,中國將迎來農曆庚子年新年。「子鼠」既是一天的開始,也是12生肖中一個年輪的開端。明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正式推出保留展覽——新春系列展之靈鼠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