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2月13日訊(記者 成琪)有這樣一家博物館,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紙質資料的數位化;在博物館還沒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做虛擬展廳了,而這一切是因為愛,對文物的愛,對觀眾的愛。
12月11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實驗室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數位化源於「心疼」文物
三峽博物館智慧化工作起步比較早,是從紙質資料數位化開始的。2012年完成館藏老照片的數位化,2015年完成館藏古籍數位化。
「因為每次做古籍研究,都要把古籍取出來,我們都很心疼,所以,2015年我們完成了館藏12000餘冊古籍數位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信息部副主任殷玉玲告訴記者,「目前,還有一些古籍數位化還沒有做完,因為當時的紙質酸化比較嚴重,太脆弱了,一動就碎。能做的基本都做了。」
隨後,三峽博物館又相繼完成了業務檔案數位化、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工程檔案數位化,館藏家譜數位化,業務檔案數位化。此外,還分別開發軟體系統,對這些數位化的資料進行管理,形成專題資料庫。
「把紙質資料數位化,即可以保護文物,儘量減少或者避免接觸、翻閱紙質資料,避免人為破壞,又能方便職工查詢利用,只需要在自己的電腦上就可以查看,提高了工作效率。」殷玉玲說。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三峽博物館也在從紙質資料服務向數字資源服務轉變,利用中國知網的海量論文資源,二次開發形成了三峽文化專題資源庫,供觀眾免費在線閱讀和查詢下載,在三峽博物館官網上公開了9萬餘件(套)藏品信息,並提供檢索、查閱等服務,使更多受眾共享文化遺產公共資源。
智慧化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
2018年,三峽博物館依託「三峽數字博物館」項目,全面提升了智慧化管理、服務和展示水平,建成了國內首家基於雲計算的智慧博物館平臺,融合了當前最新的雲計算、大數據、AR /VR等技術,以融合、智能、定製的理念,構建文物、觀眾、博物館多角度全方位的數據融合平臺。
從文物的數位化到智慧管理平臺的構建,三峽博物館提升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用新方法新技術服務大眾的意識。
殷玉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博物館都在講數位化、智慧化建設,但很多時候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東西展示,能展示的就是一些在普查中做的可移動文物的圖片和文字信息,這些內容對觀眾來說不生動。」
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博物館都推出了網上虛擬展。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三峽博物館從2012年起就堅持每年推出2個以上的虛擬展,截止目前共拍攝製作了30餘個虛擬展,其中12個是給區縣博物館製作的虛擬展,包括《白帝城》《張桓侯廟》《石寶寨》等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
「虛擬展雖然從技術上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卻能最真實反映展覽(文物遺址)原貌。目前,虛擬展無論是在對觀眾提供展示服務方面,還是在資料留存方面無疑都很有價值。」殷玉玲說。
現在,每個博物館都會為觀眾提供多種形式的導覽服務,但是觀眾最喜歡的還是講解員現場講解。但講解人數有限,遠不能滿足接待需求。如何緩解這一供求矛盾?三峽博物館在原有微信語音導覽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推出了真人版視聽導覽,組織專業團隊將講解員的現場講解拍攝成視頻,發布到網上,觀眾可以隨時隨地跟隨講解員的腳步看展覽。
「三峽博物館建館比較早,展廳沒有太多的多媒體內容,我們希望用更多的新技術手段為觀眾做好服務。」殷玉玲說,「這些技術的應用其實難度不大,但是很實用,什麼技術對觀眾友好,我們就用什麼技術。」
此外,他們還打造了「水下暢遊白鶴梁」VR互動體驗:觀眾化身「潛水員」,與水下題刻零距離接觸,與長江珍稀魚類嬉戲。通過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實現古與今、自然與科技的完美結合,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奇妙體驗。
據悉,2018年以來,三峽博物館依託「展覽遍渝州」巡展項目,將「水下暢遊白鶴梁」VR互動體驗活動帶到群眾身邊,累計在20個區縣的65所中小學和鄉鎮社區開展了上百場體驗活動。結合展覽宣講和手工活動,把過去枯燥的歷史授課說教,轉變為簡約質樸的語言表述和豐富的體驗互動,不僅延伸解讀文物歷史文化的深厚價值內涵,更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9年,三峽博物館入選了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全國僅有三家博物館入選。
「我們所有的嘗試,都是希望以直觀有趣的方式,多角度展示博物館資源及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給觀眾以全新的體驗。」殷玉玲說。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