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3000多年前的商代先民過著怎樣的生活?1月15日,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的「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展覽通過70餘片珍貴甲骨,輔以書籍等實物展品,帶領觀眾走近商代先民生活,感受甲骨文承載的文化記憶。
△1月1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展出的刻有甲骨文的獸骨。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甲骨文是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商代後期(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商王室和貴族的遺物。迄今為止,共發掘出土16萬片左右,分散在世界各地。本次展覽中,除了中國國家圖書館提供的藏品,還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的19件珍貴甲骨亮相,內容涉及祭祀先祖、戰爭、卜旬卜日、田獵等方面。
△1月1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展出的刻有甲骨文的獸骨。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但並非字字都能「看圖說話」。重慶日報記者步入展廳,首先被展覽海報上8個分散布置的甲骨文所吸引。其中一個甲骨文可以看出是「商」,其餘甲骨文令人摸不著頭腦。
△1月1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展出的刻有甲骨文的獸骨。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這8個字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出自《詩經》中的《商頌·玄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陳列展覽部策展人王麒越說,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將大量商人親手書寫、契刻的文字展現在學者面前,證實了中國早期國家——商王國的存在。記者注意到,展覽中展出的多片龜甲或獸骨多與祭祀、徵戰有關,體現出上古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片近5釐米長的甲骨,就記載著祭祀商代帝王大甲的細節。」順著王麒越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展櫃中一片龜甲上的字跡清晰可見。通過展籤上標註的釋文和說明,可了解到當時佔卜是否用牛、羊等來祭祀先王大甲。王麒越介紹,商代先民對天地神明充滿敬畏,不管是能不能打勝仗、近日有無災禍等大事,還是能不能順利分娩等日常事務,都需要佔卜。佔卜結束後,一般要將所卜之事用青銅刀、青銅錐、玉刀等工具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當年在龜甲上刻下卜辭的人或許想像不到,這些文字在後世將成為解密當時社會、文化、軍事、宗教甚至天文氣象的重要鑰匙。」
△1月15日,觀眾正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作為我國迄今可見的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印證了一系列文獻典籍的真實性,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與永恆的魅力。」王麒越說,希望觀眾走進展廳感受甲骨文魅力。據悉,展覽免費展出至4月5日。
重慶日報記者 趙迎昭
原標題:商代先民的日子是什麼樣?三峽博物館這些甲骨文告訴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