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先民的日子是什麼樣?三峽博物館這些甲骨文告訴你

2021-01-20 上遊新聞

重慶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3000多年前的商代先民過著怎樣的生活?1月15日,由中國國家圖書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的「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展。展覽通過70餘片珍貴甲骨,輔以書籍等實物展品,帶領觀眾走近商代先民生活,感受甲骨文承載的文化記憶。

△1月1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展出的刻有甲骨文的獸骨。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甲骨文是指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商代後期(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商王室和貴族的遺物。迄今為止,共發掘出土16萬片左右,分散在世界各地。本次展覽中,除了中國國家圖書館提供的藏品,還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的19件珍貴甲骨亮相,內容涉及祭祀先祖、戰爭、卜旬卜日、田獵等方面。

△1月1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展出的刻有甲骨文的獸骨。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但並非字字都能「看圖說話」。重慶日報記者步入展廳,首先被展覽海報上8個分散布置的甲骨文所吸引。其中一個甲骨文可以看出是「商」,其餘甲骨文令人摸不著頭腦。

△1月15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展出的刻有甲骨文的獸骨。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這8個字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出自《詩經》中的《商頌·玄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陳列展覽部策展人王麒越說,殷墟甲骨文的發現,將大量商人親手書寫、契刻的文字展現在學者面前,證實了中國早期國家——商王國的存在。記者注意到,展覽中展出的多片龜甲或獸骨多與祭祀、徵戰有關,體現出上古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片近5釐米長的甲骨,就記載著祭祀商代帝王大甲的細節。」順著王麒越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展櫃中一片龜甲上的字跡清晰可見。通過展籤上標註的釋文和說明,可了解到當時佔卜是否用牛、羊等來祭祀先王大甲。王麒越介紹,商代先民對天地神明充滿敬畏,不管是能不能打勝仗、近日有無災禍等大事,還是能不能順利分娩等日常事務,都需要佔卜。佔卜結束後,一般要將所卜之事用青銅刀、青銅錐、玉刀等工具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當年在龜甲上刻下卜辭的人或許想像不到,這些文字在後世將成為解密當時社會、文化、軍事、宗教甚至天文氣象的重要鑰匙。」

△1月15日,觀眾正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洹水殷契——商代甲骨文特展現場參觀。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作為我國迄今可見的最早成體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印證了一系列文獻典籍的真實性,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與永恆的魅力。」王麒越說,希望觀眾走進展廳感受甲骨文魅力。據悉,展覽免費展出至4月5日。

重慶日報記者 趙迎昭

原標題:商代先民的日子是什麼樣?三峽博物館這些甲骨文告訴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 甲骨文:世間最美的「文字」,這些「字」,驚豔了時光!
    只到甲骨文的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才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後期用於佔卜祈禱的文字。由於有了從甲骨文一脈相承發展到今天的漢字,才使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沒有中斷。由此,漢字也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使用中斷過的文字形態。
  • 文藝範兒走起來 今年春節可去三峽博物館看這些展覽
    華龍網消息,今年春節你打算怎麼過?比如來點文藝範兒?今(8)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發布展覽預告,萌萌的文物邀請市民走進博物館過文化年。展覽一:新春文化系列展:福犬迎春時間:2018年1月24日-2018年3月25日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1樓臨時展廳A
  • 甲骨文的自然趣事!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至少在3500年之前的殷商時代就開始使用了。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重要影響。 聰明的先民僅用五筆就將一棵樹的特色描繪出來,而今依然不曾改變。 2 禾 禾,甲骨文像垂穗的莊稼,在商代人眼中就是代表穀子的意思,「木」形代表植物,植物末稍上是下垂的穗子。
  • 殷墟甲骨文-中國文字史的起源與見證
    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而且有系統的書寫文字之一。但是甲骨文並不是原始的圖畫文字,已經具備構字法則(傳統所謂「六書」)、句形文法,可以想見在甲骨文之前,中國文字必定已歷經一段長時間的發展。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 商代文化研學 ‖ 踏歷史足跡,訪千年文明
    研學內容鄭州商代遺址鄭州商代遺址是中國商代中期都城遺址,佔地約25平方公裡,出土有大量青銅器,至今保存幾段約7公裡長的商代城牆。殷墟博物館殷墟博物館位於河南安陽,因其坐落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而命名,是中國甲骨文的發祥地。殷墟博物館直接折射出了殷商歷史,是商代輝煌歷史的縮影。
  • 破譯甲骨文一個字獎勵10萬元,網友說難,繁體字還認不完呢
    一位遊客在中國文字博物館的甲骨文模板前用手機拍照。片刻,劉老師呵呵一笑講道,老先生你說的已經不是新聞了,破譯甲骨文一個字獎勵10萬,早在四年前中國文字博物館就發出懸賞公告了,據說只有一位研究者獲得了十萬元的獎勵。甲骨文識別的難度真大,如果多認識幾個甲骨文字,那不等於多掙了幾百萬元!老者的感嘆吸引了一位遛狗的年輕人,年輕人大聲說道,認幾個字有什麼難度,這個錢好賺,豬、牛、狗、雞這些字我全認識,村子路邊就甲骨文十二生肖。
  • 漢字起源之謎 殷墟甲骨文至今仍有1250個字存活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惟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從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漢字一共有多少個呢?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古文字研究的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先生說,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文字字頭已有4100多個,能和今天的字聯繫起來、仍然「活著」的字有1250多個。
  • 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鑄客分享殷墟博物館青銅器中篇
    中國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殷墟博物館青銅器巡禮中篇鑄客分享鑄客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殷墟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
  • 磚窯廠打工撿來商代宰甫卣
    在商代,青銅器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而在菏澤市博物館,也有一件極具價值的青銅器——— 商代饕餮紋青銅宰甫卣。這件青銅器不僅製作精美,而且鑄有罕見的23字敘事銘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入藏菏澤市博物館的經歷,還頗具傳奇色彩。
  • (文化)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及遺址展示館開館
    新華社南昌8月20日電(記者袁慧晶)歷經2年多時間改造提升,位於江西新幹縣的大洋洲商代青銅博物館20日上午重新面向公眾開放,同時開館的還有新建成的大洋洲商代大墓遺址展示館。
  • 「單字10萬」徵集將截止:甲骨文為啥難辨認?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從1899年被發現之初開始,無數學者就為破譯甲骨文殫精竭慮,但到目前為止,相對能夠確定含義的單字只有1500個左右。  此前,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的一篇「懸賞公告」曾引發關注: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
  • 你知道甲骨文是用來幹嘛的嗎?對我國文字發展有什麼作用嗎?
    你知道甲骨文是用來幹嘛的嗎?對我國文字發展有什麼作用嗎?從清代的王懿榮知道甲骨文以後,在他的後四年,就有一個名叫劉鶚的人寫了一篇關於甲骨文的文章,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把我們國家的甲骨文公之於眾。所以在得知有這麼個甲骨文被發現以後,立馬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世人。甲骨文從一八九九年被發現以後,到一九二八年以後,進行了很多次的挖掘,先後出土了大批的殷商遺產。挖掘出來的甲骨文大概有十六萬片,其中是單個字的甲骨就有四千五百多個,只不過目前專家能夠認識的,也止嘔一千五百來個,其他大部分的甲骨文還需要科學研究者進行長時間的考證和辨識。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一大半字不認識,破譯一字10萬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上官雲 任思雨)圖上這些甲骨文,你都認識它們是什麼意思嗎?資料圖:武漢一高校教師採用甲骨文教學,圖為學生臨摹甲骨文的作業。王文 攝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依然十分有限,這些充滿趣味的字形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
  • 濟南好玩的地方,可遠不止這些,濟南伴遊來告訴你
    山東省濟南市是山東的省會這裡作為省會城市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濟南伴遊告訴你,山東濟南有哪些好玩的?山東大學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綜合大學,是中國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高等學校之一。山東博物館坐落於濟南市區東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佔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目前為止館藏文物超過14萬件,同時館藏近萬件自然標本,陳列類目十分豐富。宏偉、典雅的建築群,體現了民族風格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濟南的一大景觀。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大量的古代陶瓷器、青銅器、書畫古籍、甲骨、漢畫像石等各種文物。
  • 古代石器上的符號: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圖)
    石頭上刻著「鄭」字,陶罐上記載著古人打老虎,良渚文化又露臉了   這些四五千年前的刻畫   也許就是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   本報記者 施雯   研究古代的文字,是一種特別迷人而神秘的事兒——   2年前,平湖莊橋墳遺址出土的一件殘石鉞上,發現了幾個類似現代漢字的符號,其中最為清晰的是石器一面右上角類似「鄭」字的文字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數位化源於「愛」
    12月11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  三峽博物館智慧化工作起步比較早,是從紙質資料數位化開始的。
  • 疫情尚在蔓延,這些展覽和博物館在家就能看
    為此,國家文物局組織部署全國各地博物館利用已有數字資源推出一批精彩網上展覽,為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經匯總發布了三批共計150條網上展覽及數字博物館信息,且展覽訊息還在不斷更新之中。為便於公眾查詢瀏覽,國家文物局在其公眾號上發布了這些信息。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展覽。
  • 「薦讀」破譯一個甲骨文就獎勵10萬元,試試不?
    圖上這些甲骨文你都認識它們是什麼意思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時,他擅長的專業立馬發揮了作用。經過觀察,王懿榮認為這些龍骨是年代久遠的獸骨遺留,上面的「畫紋符號」不同於青銅器上的銘文,於是便開始高價大量收購帶字的甲骨,甚至不惜為此散盡家財。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看看那些「以骨為伴」求索中華文明之源的人
    20年前,金髮碧眼的法國姑娘麥裡筱曾對我說,雖然她因為翻閱《甲骨文合集》等巨著而累得胳膊發腫,但甲骨文的美麗看得懂,古人的智慧讓她著迷。20年後再相見,她容顏已變得認不出,但對甲骨文的痴迷一點沒變。「要想真正了解一個60歲的人,你必須知道他6歲時的樣子。文化也一樣,要了解幾千年中國文明,必須從源頭開始。」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