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自然趣事!

2020-12-19 騰訊網

甲骨文的自然趣事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至少在3500年之前的殷商時代就開始使用了。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重要影響。甲骨文裡有許多象形字,是古人對自然進行觀察和認識後的生動描述,十分有趣。

氣 象 篇

1

日 和 月

日和月,都是亙古不變的自然現象。

「日」字,純粹是古人照著原物,把太陽刻畫成一個圓圈,而中間加一短橫(點),主要是為了區分「口」字而為之,應該不是古人已觀察到太陽黑子。當然也可以認為圓點是太陽,圓圈是太陽發出的光環。

而「月」字,因有圓缺,用一半圓圈裡加一短豎,表示發光的半圓形天體。

當日和月合在一起,不管白天黑夜,天體都在發光,則有了「明」字。

2

雨 和 雪

「雨」字反映的是雨從天上雲層中降落的水滴的自然現象。

「雪」字是天空落下的除了小水滴以外,還有大片大片像羽毛一樣的雪花。

3

春夏秋冬

春 夏 秋 冬

「春」字像植物生長的形狀,寓意春種;「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狀,寓意夏長;「秋」字像果實纍纍,穀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則形如把穀物藏於倉庫之中,寓意冬藏,證明商朝時期農業活動已有四季之分。

植 物 篇

植物在地球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讓時空回倒流回到商代,看看當時人們心中的植物是長什麼樣子呢?

1

木,首先,中間一根直通的豎畫當然就是樹幹了,而上方兩筆分岔自然是指樹枝。至於下方兩筆分岔,想必已經猜到了,就是樹木的根部。

聰明的先民僅用五筆就將一棵樹的特色描繪出來,而今依然不曾改變。

2

禾,甲骨文像垂穗的莊稼,在商代人眼中就是代表穀子的意思,「木」形代表植物,植物末稍上是下垂的穗子。

3

「果」字就不用多說了,也是在「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只是上方再加上三個小圓圈,就是長在樹上的果實。

動 物 篇

1

鼠是十二生肖之首,甲骨文像一隻小老鼠張著嘴在咬東西,大家注意看老鼠的特徵沒有?牙齒、四肢、長尾巴 、眼睛、耳朵全部都描繪出來了。

2

牛和羊

中國自以來是個以農立國的社會,與牛的關係自然是源遠流長。甲骨文的「牛」選用了牛正面頭像造字,因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牛角、牛的臉以及牛耳。

牛和羊兩字其實很接近,但是它們唯一的區分就是一對角,牛的角朝天,所以我們說牛氣沖天,羊呢性格溫順,羊角也沒有那麼凌厲的感覺,下垂內斂。

3

象,是這個世界上體積最龐大的動物之一。在商代,象群曾在中國的大地上奔跑過,更與商代人們一同生活。而河南省的簡稱「豫」,其實就是盛產象的地方之意。

甲骨文的象字顯得線條化,但仍然保留了那長長的鼻子,可以說,雖然簡單,但是卻相當傳神。

4

犬和豕

人們常說:「狗(犬)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就會發現人和狗之間的親密關係,早從商代就開始了。

甲骨文中的「犬」和「豕」的寫法其實很像,犬是狗,豕則是豬。

兩者寫法最大的差別只在於狗是有長尾巴,而且向上翹,而豬的形體較寬,只有短短的小豬尾巴,而且是向下垂的。

古人的自然觀察非常仔細入微。

5

虎和獅

虎,威武兇猛,令人既害怕又敬畏。甲骨文中的虎字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很鮮明地描繪出老虎張開的大口以及銳利的尖爪,還畫出了老虎身上的黑色條紋呢!

老虎的活動範圍從北方的西伯利亞一直到東南亞,跨越整個亞洲,是我國古代常見的兇猛動物。正因為虎在商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所以早早就有了甲骨文的形貌。

但是獅子生長在熱帶的非洲沙漠,所以商代人沒有見過獅子,當然,甲骨文裡也就沒有「獅」字了。

認識甲骨文不但能夠增加對於漢字的理解,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了解到當時古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描繪,增添自然知識,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樂趣!

來源 | 星湖溼地

文 | 小魚兒

編輯 | 超越

相關焦點

  • 玩轉趣味甲骨文,解鎖漢字成長密碼 ——樂樂趣原創甲骨文圖畫書...
    你不能只告訴他說識字很重要,一定要以最美的方法來識字,所以我很想用動畫片的方式,用最美的顏色,用好聽的故事讓他們來識字,而且自然地喜歡上字。於是我就和孫老師商量,有沒有合適的辦法能把這件事做得非常好。」  孫肇志先生聊起樂樂趣做《小漢字大故事》這套甲骨文圖畫書的契機時說:「一直想做一套有關兒童識字的圖書,非常幸運的是遇到了蕭袤老師和李蕾老師。
  • 【視點】賦予甲骨文以時代精神 ——翟萬益甲骨文書法的「四個維度」
    ,以個人的領悟將書法藝術的筆法、墨法、字法、章法移植於甲骨文書法創作研究,開啟了一個嶄新的甲骨文書法藝術世界,為甲骨文書法創新確立了「四個維度」。然而,自甲骨文發現之後,一大批前行者只是按照自己平常書寫的慣性打扮甲骨,後來者的借鑑就走入了誤區。翟萬益認為,現在我們通過臨摹龜甲原版,就是直接去感受追求原始的甲骨文章法結構,自覺避免近現代甲骨文創作形成的流弊拘泥。翟萬益甲骨文書法在章法上的探索與嬗變,與此亦極為切合,足見其對甲骨文原版探究之精深。當我們欣賞翟萬益的甲骨文作品,會為作品表現出的高度自由的章法排布所震撼。
  • 他以甲骨文作高考作文,卻被評「譁眾取寵」
    在每年的高考中總會有很多熱門的事情和趣事發生,比如今年的「最美送花女孩」等。要說起膽識最大的,那麼筆者認為將非「甲骨文大人」黃蛉莫屬了。網絡圖在2009年的高考中,黃蛉在高考語文中完成了驚人一舉,以我國古文字甲骨文完成了高考語文作文,當時因為他的大膽舉動可謂是掀起了不小的輿論波浪。
  • 【高清視頻】中國甲骨文20: 《甲骨文合集》
    隨著甲骨文資料的考釋、著錄、整理、釋讀、研究等工作有序推進。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數目已逾5000字,已能認識的有1500餘字,其餘由於專有名詞佔有較大比例,對通讀甲骨刻辭並無太大影響。作為甲骨文書法的學習參與者,至少應當關注、了解、掌握甲骨文考釋工作。
  •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的文字 甲骨文什麼時候發現甲骨文研究有什麼意義
    今天,教育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有關情況。  據教育部語文文字信息管理司負責人介紹,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 「有趣」的甲骨文!
    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應該說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從佔卜或者祭祀用的龜甲上拓撲下來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成為研究中國古文字以及殷商歷史的重要資料。
  • 《甲骨文字帖》(《甲骨文字典》作者王本興最新力作)
    甲骨文的研究實際上有兩大類型與範疇,其一為學術性研究,側重於甲骨文字的考釋及甲骨文字所涉及的古代社會、軍事、天文、氣象、農業、商業與古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斷面。其二為甲骨文字的契刻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研究。而本文所收拓片放大的字帖範本,則屬於這類範疇。可喜的是,歷來的學者在對甲骨文進行學術性研究的同時,並沒有輕視與怠慢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研究。
  • 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
    一年級的同學們提到最多的是「看了烏龜殼」,這是他們這個年紀對於甲骨文的具象、直觀認知。於是展品,在孩子們眼中是新奇的寶貝。當看到一個「龜腹甲刻符」時,孩子們就會驚呼:「哇,寶貝!」  甲骨文在安陽不是「死文字」。「安陽這座小城市裡,真的有孩子就會認讀寫講甲骨文,這就是『活』。」安陽市殷都區甲骨文少兒學校校長鄧大平說。
  • 張照心筆記-李宗瑋:神秘的甲骨文書法3(完)
    李宗瑋教授李宗瑋:四、 甲骨文書法的風格特徵及其藝術欣賞著名甲骨文研究工作者「四堂先生」之一的董作賓(彥堂)先生,曾經按照甲骨文製作的時期甲骨文今天我們欣賞甲骨文書法藝術風格,我想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 神聖肅穆的藝術感受在那個遠古、荒蠻的奴隸社會裡,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先民們對自然界諸如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冷、熱、晝、夜以及春、夏、秋、冬等四季變換,還有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規律問題
  • 甲骨文在篆刻創作中的運用
    要表現甲骨文的神趣,印比書優越,因為二者都是用刀。   遠古結繩記事及其所用符號,是標明文字發生的萌芽狀態,直至黃帝時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說明我們的先祖已告別原始狀態的生活,進入了文明時期。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最有體系的文字,此次,我們暫且拋開針對甲骨文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單就它表現出的那種無拘無束天真浪漫的藝術之美來說。
  • 《全部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甲骨文學習攻略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也是我們書法愛好者最喜愛的書體之一;可很多書法愛好者苦於甲骨文的特殊性,想學而不敢學,怕鬧個能寫出卻認不出的尷尬場面。本文從其他渠道分享過來《甲骨文對照表》,給甲骨文的書法愛好者作個學習參考。同時給予三條學習識別甲骨文的4條建議。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甲骨文研究領域的四大學者
    甲骨文是一種古老的文字,因其契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出現在商朝,是目前能夠看到得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的發現有一段傳奇,北京的金石學者王懿榮看病,在中藥鋪買來一味叫做「龍骨」的藥材,發現上面竟然有文字。由此,學術界展開了對甲骨文的研究工作。
  • 甲骨文: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又像神來之筆
    一百二十一年前,塵封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也像一道驚雷,劃破萬古長空,帶來了祖先失傳已久的訊息。熔古鑄今,弦歌不絕。命運一向待中國人不薄。甲骨文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字演變和中國上古歷史的重要資料。三千多年前的那些人和事物,早已經灰飛煙滅了,但是甲骨文為我們留下了他們存在過的證據。
  • 甲骨文:世間最美的「文字」,這些「字」,驚豔了時光!
    只到甲骨文的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才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後期用於佔卜祈禱的文字。由於有了從甲骨文一脈相承發展到今天的漢字,才使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沒有中斷。由此,漢字也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使用中斷過的文字形態。
  •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怎麼寫?
    在現場,韓志強先讓聽眾想像十二生肖的樣子,再在幻燈片上放出他從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李宗焜所著《甲骨文字編》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所著《新甲骨文編 》中選取的12個文字。他說,甲骨文象形字是古代中國人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對象最典型的特點而形成的具有很強概括性和可視性的文字符號。「甲骨文往往要豎著看,將頭向右彎90度看。」
  • 肆拾玖坊與甲骨文的不解之緣
    在日前舉辦的2019年甲骨文雲大會上,肆拾玖坊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傳宗面對媒體講述了他與甲骨文的故事。從「一個想法」到眾籌領域的NO.1肆拾玖坊因49位商界朋友聯合創辦而得名,創始人張傳宗在創建之初只是為了一個想法。
  • 唯美甲骨文 字源新書繪——煙臺市福山區西關小學甲骨文課程有特色
    形成「一主兩翼」 甲骨文教學範式按照福山區委、區政府「傳甲骨文風,育青年英才」的指示精神,西關小學叫響「我愛甲骨文,爭做傳承人」的口號,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甲骨文教學領導機構、以業務副校長為組長的甲骨文教學工作機構,在做好工作規劃的同時,精心安排課時,積極穩妥推進,使得學校的甲骨文書法教學工作逐步規範化、常規化,構建了以語文教學為主渠道、
  • 「高冷」甲骨文走入大眾生活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甲骨文作為目前已知成系統的漢字的最早形態,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對甲骨文宣傳推廣的提案」,引發廣泛關注。  近年來,甲骨文逐漸走進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