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趣味甲骨文,解鎖漢字成長密碼 ——樂樂趣原創甲骨文圖畫書...

2020-12-22 太平洋親子網

  11月11日上午,樂樂趣原創甲骨文圖畫書《小漢字大故事》新書發布暨籤售會在上海國際童書展樂樂趣展位(上海世博展覽館3號館)舉辦。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兩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得主、《小漢字大故事》文圖創意作者蕭袤,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教師、《小漢字大故事》插畫作者楊璐,著名主持人、暢銷書作家李蕾,榮信教育副總經理孫肇志出席並發表了精彩的演講。現場大咖雲集,氣氛熱烈,吸引了眾多媒體和讀者的熱情參與。

  閱讀和甲骨文的碰撞

  《小漢字大故事》以甲骨文為載體,用簡單、幽默的文字串聯起50個故事,用400多個樸實、簡潔的甲骨文「畫」出了所有故事場景。圖書形式豐富有趣,現場發布的《小漢字大故事》第1輯包括10冊繪本(圖畫書)、4冊紙板書(洞洞書、翻翻書)、75張識字卡、一本字解手冊,主題涵蓋識字、認知、方位、人體、聲音、氣味、動物等。不同的主題蘊含著同樣的情感——簡單、純粹、童真、童趣,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漢字,在閱讀中提高審美。圖文創意來自連獲兩屆全球華人圖畫書最高獎——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兒童文學作家蕭袤,他喜歡塗鴉,也酷愛研究甲骨文;而插畫作者楊璐通過版畫的創作手法,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甲骨文獨有的古樸和稚拙氣息。

  發布會上,主持人李蕾從孩子認字這件事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女兒兩歲多的時候,開始對漢字敏感,於是我帶她去找識字卡,當我看到超市裡很多粗糙的識字卡片時十分震驚,這樣的識字卡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孩子能從中獲得審美的體驗嗎?這是我特別焦慮的事。去年的上海書展,我遇到了樂樂趣的孫肇志先生,那個時候我在研發一套給孩子識字用的節目,也是遇到了特別大的困難,什麼樣的識字節目會讓小孩子覺得好玩好看呢?你不能只告訴他說識字很重要,一定要以最美的方法來識字,所以我很想用動畫片的方式,用最美的顏色,用好聽的故事讓他們來識字,而且自然地喜歡上字。於是我就和孫老師商量,有沒有合適的辦法能把這件事做得非常好。」

  孫肇志先生聊起樂樂趣做《小漢字大故事》這套甲骨文圖畫書的契機時說:「一直想做一套有關兒童識字的圖書,非常幸運的是遇到了蕭袤老師和李蕾老師。蕭袤老師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同時他也是一個字謎,一直在研究甲骨文。我們樂樂趣擅長做書,蕭袤老師又是一個熱愛甲骨文的兒童文學作家,他能把甲骨文講得非常有意思,李蕾老師的視頻能使家長和小朋友更好地去理解甲骨文的故事,我覺得可以一起來做這件事情,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蕭袤:用圖畫故事帶孩子認識甲骨文

  蕭袤老師為大家介紹了這套甲骨文圖畫書的創作靈感和創作過程中的趣事。「古人觀察事物非常仔細,也很有想像力。比如牛和羊的甲骨文,並沒有把牛和羊全部畫出來,而是把最有特點的部分畫出來,十分簡潔。從實物慢慢抽象成文字的過程是我們先民創造力的一個體現。象形文字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很多都已經在歲月的洗禮下消失了,今天我們還在使用漢字,這一點真的很值得自豪。

  老祖宗為什麼來創造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們想避開那種一個字一個字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們能夠接觸到漢字的美。我不會畫畫,但是畫一套甲骨文繪本是我多年的一個想法。於是我自己畫了一些用甲骨文故事串起來的腳本。剛開始用小畫本和鉛筆畫,畫到自己感覺不錯了,才把稿子交給楊璐老師,楊璐老師對這部作品的再創作與升華讓我覺得非常驚喜。

  老祖宗造字的時候,就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童年,而我們的孩子現在也處在童年時期,這與我們的老祖宗很像。孩子的一切都是單純的,他們認識世界甚至比成年人更快。甲骨文具有或多或少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創作一套讓孩子們認識漢字來源的書,並且是一套讓孩子覺得漢字非常有趣的書是我們共同的想法。若干年後,當他們回憶起小時候學習漢字,因為看過《小漢字大故事》,發現了漢字的美和趣味,而認為識字讀書是很好玩的事情。那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楊璐:回歸甲骨文的單純與質樸

  楊璐老師向大家展示了她是如何將版畫和甲骨文結合在一起,從而創作出形象生動、簡單易懂的甲骨文圖畫。楊璐老師說:「我也是一位媽媽,我的孩子也正處於識字的年齡。兩年的創作時間,每天回家都很晚,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給孩子看我今天畫了些什麼。她在看甲骨文畫稿的時候,會問我許多問題,讓我不斷思考怎麼從孩子角度來用圖畫講述甲骨文。

  技法本身是一個工具,在實施的時候還是要配合主題。正如蕭袤老師所說,這套書要「單純」,我們要做的只是回到原點。這套書裡面我們用了兩種版畫的方式。在製作字卡時,為了達到甲骨文字體的風格、美的感覺,我們仿照甲骨文的製作,親自做石膏板,然後在石膏板上用刀刻出來;裡面的插畫我們用的是膠板來刻,以達到版畫的層次感和豐富的視覺效果。蕭袤老師之前強調儘量圍繞甲骨文傳達字義的特點,所以我去掉了過多複雜的元素。」

  李蕾:小漢字裡也有大世界

  李蕾打造的幼兒識字節目「歡喜識字」為《小漢字大故事》量身定做了50集配套視頻。為什麼孩子認字要從甲骨文開始?李蕾老師談了自己的看法。她說:「一直在成長,卻從未長大,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沒有被破壞想像力,沒有被破壞創造力。如果單純地把一個字寫50遍,孩子會不愛這個字,不了解這個字,但是通過甲骨文就不一樣了。我們一起在給這套書做視頻的時候,真的感受到了甲骨文的魅力。

  甲骨文不一定要認識,但認字是必須的。在孩子眼裡,這個世界首先是圖。他不認識字之前會畫畫,我們先讓他認圖,然後再讓他發現,這個圖和字之間是有關係的,這個字其實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和世界是有關係的。就這四步,先看圖,從圖到字是有故事的,從字裡看得到我們所有的歷史,我們的風土人情。」

  在發布會現場,蕭袤老師還帶著小朋友們做遊戲,蕭袤老師拿著甲骨文卡片,讓孩子們猜甲骨文對應的漢字。孩子們的讀圖能力超出我們的想像,他們憑藉甲骨文的字形聯想到相似的物體或場景,從而準確猜出正確的漢字。蕭袤老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搶著回答,發布會現場的氛圍被推向一個新高潮。

  活動在兩位作者的籤售中迎來尾聲。現場參加新書發布會的觀眾,對甲骨文圖畫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排起長隊等待作者籤名。

  五千年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印記。漢字是記載文明與歷史的載體,是經歷五千年時代變遷卻從未消亡的偉大發明!如果說鑽木取火標誌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甲骨文的發現則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歲月。甲骨文作為中華文明與歷史文化的最初雕刻者與記錄者,接觸甲骨文,就是在接觸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和文明史。樂樂趣結合自身十餘年出版童書的經驗與特色,從文字、圖畫、形式、創意上都力求符合孩子的認知習慣。希望《小漢字大故事》可以為孩子開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讓孩子愛上甲骨文,愛上漢字,愛上傳統文化。

  註:《小漢字大故事》甲骨文圖畫書目前已出版第1輯,各大電商平臺即將發售,喜歡的讀者可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漢字冷知識,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太平天國促進了漢字的簡化?
    《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許慎《說文解字序》裡也記載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 甲骨文遇上書畫,漢字啟蒙還能這麼有趣,早點知道就好了!
    這個階段,就需要給孩子預備一些好的漢字啟蒙讀物。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套為4~12歲兒童打造的漢字啟蒙書——《寫給孩子的趣味漢字》(全五冊)。書中還有這個字的拼音、米字格標準字、組詞、造句等,方便孩子隨時查閱,掌握漢字的正確用法,解決幼小銜接的難題。這樣學一個漢字,是不是很有趣?了解漢字造字的規律,孩子就能夠舉一反三地認識更多的字和詞彙,產生對漢字學習乃至語文的興趣。從畫到甲骨文,再到現在的文字,一目了然,即使是初學漢字的孩子學起來也毫無壓力!
  • 甲骨文——漢字對照表
    甲骨文——漢字對照表 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 【虎媽優選】《寶寶第一本漢字翻翻書》
    講到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向大家推薦一款非常「好玩」的學字神器——《寶寶第一本漢字翻翻書》這套《寶寶第一本漢字翻翻書》採用趣味好玩的方式,教孩子識字,記得又快又牢。《寶寶第一本漢字翻翻書》把文字和實物形象聯繫起來,通過「翻」和「遮」,讓孩子發現其中的關聯,調動聯想記憶。學漢字變得既有趣,又有效。
  • 甲骨文261個象形字:古人天真爛漫的「簡筆畫」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 考試必備《多功能漢字甲骨文破譯字典》象形識字速記、古文破譯通用字典
    筆者對中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三千左右漢字的甲骨文象形含義進行了系統破解,從中精選出2325個常用漢字,並將其全新象形本義編進本書。象形甲骨文本身就是具有靈性的符號文字,兒童、學生、老師、家長經常看一看、寫一寫,多接觸象形甲骨文是很有益處的。如果把一部分簡單直觀的象形甲骨文當作簡筆畫,讓兒童、幼兒園、中小學生臨摹寫寫畫畫,可以一舉多得;對於練習漢字、甲骨文書法的小朋友來說,參照字典練習書法的同時也是在複習中小學生字表中的漢字,可提高語文成績,提升形象思維能力。
  • 高級國學《多功能漢字甲骨文破譯字典》象形速記、學生考試古文破譯通用字典
    中國大陸的大學古文字類專業所學內容可稱之為中級國學,目前大學學府沒有高級國學的內容,主要是甲骨文和古文破譯這方面的人才缺口還很大,條件尚不具備,個別智庫和一些民間人士有一點這方面的研究,大陸總體上仍處在打基礎的階段,再過幾年這幾批學習研究甲骨文的中青年成長起來、學有所成後,氣象就會不一樣了。
  • 漢字的誘惑——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後,我們需要思考什麼?
    不是策展人忘掉了這個部分,而是策展人以正體字作為漢字進化的線索,這個沒有問題。但對於我這個搞文化傳播的人來說,正體字只是漢字進化的一條線,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說服了字庫公司,讓他們轉換了思維,不是以正體字作為閱讀標準,而是以一種文化的載體做這套字庫」,陳楠的創新在於,不把甲骨文看成單個的文字,而是當成遠古人的作品去重新發現。
  •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帶你了解漢字文化:漢字形體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漢字的形體,即漢字的字體,是指漢字在書寫或印刷上的體態形式。漢字從 產生到現 在,雖然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漢字的形體卻一直按照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著,逐漸由直接 表意的圖形變成了間接表意的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
  • 從甲骨文的演變與發展,淺談漢字的價值
    一、中國文字的起源和甲骨文的發現在距今一個多世紀之前的清朝,我國的河南安陽,有一項十分重大的考古發現,這便是凝結了無數史學家,以及考古學家,殷殷切切的,期盼的殷商時期。更加令人欣喜和驚訝的是,除了發現殷商時期,人們活動的遺蹟以外,人們還發現了殷商時期的重要文字,那就是——甲骨文!一八九八年,王懿榮,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甲骨文。後來,經人指點,他親自前往河南安陽,將一大批人們還不知道它的價值,即將處理的甲骨買了下來。甲骨上面刻寫的卦辭和少量的記事文字,本身就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 「高冷」甲骨文走入大眾生活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甲骨文作為目前已知成系統的漢字的最早形態,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對甲骨文宣傳推廣的提案」,引發廣泛關注。  近年來,甲骨文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 中國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釋漢字起源
    參與這項研究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神秘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係,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肖廣德先是揀拾,後是高價收購,共收集刻有文字符號的甲骨100多片及2塊玉殘片,共有600多個圖畫文字。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內,有的刻在骨臼頭上。   今年7月底,來自北京和山東的7位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進行了專門研討。
  • 甲骨文 - 中國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 考古發現的最早漢字是陶文而非甲骨文,陶文是中國5000年文明鐵證
    看到我們流傳千年的漢字在我筆下栩栩如生地演繹出獨有的韻味,我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可惜後來電腦普及了,每每提筆忘字時便會懊悔自己對漢字的冷落。現在啪啪啪敲擊鍵盤的聲音出現在喧囂的辦公室中,刻板單一的印刷體出現在屏幕的螢光上方,取代了行書的婀娜多姿,取代了楷書的橫平豎直,自己愈發懷念那個沒有鍵盤的用手書寫千秋的時代。
  • 二年級小學生認甲骨文?學完《「貝」的故事》,孩子會愛上漢字!
    二、了解甲骨文在課前,我給孩子們出示了幾個簡單象形字的甲骨文字形,讓孩子們,猜一猜,認一認。之後告訴孩子們,之所以他們能快速準確猜出生字,是因為這些象形字,像畫一樣的符號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一般呢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發現的有4500多個。
  • 漢字DNA大檢測——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
    眾所周知,在龐大的漢字家族裡,有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者,他誕生於殷商時期,影響著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的發展。他就是——甲骨文!那麼,甲骨文和我們今天書寫的漢字在外形上有什麼不同呢?認識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 薦·悅讀∣《漢字樹》叢書
    《漢字樹》全書共8冊,該書突破了傳統文字學的窠臼,作者廖文豪擺脫了一貫以來依託於偏旁部首的解讀方式,通過資料庫技術整理提煉出來,從漢字的人文特徵入手,將意義上互有聯繫的漢字都歸攏在了一棵神奇的漢字樹裡。每一個字,都有屬於自己的生長故事。書中歷史和地理知識信手拈來,語言嚴謹又不失趣味性,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造字時的掙扎與想像,也幫助以漢語為母語的人重新建立與漢字的關係。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以甲骨文為源頭的漢字傳承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基因,傳承不斷。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載體。甲骨文是我們認知中國早期歷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學習就是傳承,講解就是傳播。只要身體許可,我會繼續當好志願講解員,讓古老的承載著歷史基因的甲骨文薪火相傳,讓孩子們認識甲骨文,從小就明白甲骨文的價值和意義。」
  • 最早之書跡|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 榮成:走近甲骨文世界 感受古老文字魅力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24日訊 (通訊員 孔霞) 我國的漢字從甲骨文演化而來,直到現在,很多漢字還有甲骨文的影子,作為我國文字的開端,甲骨文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為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孩子們通過對甲骨文的認識,感受古老漢字的傳承魅力,榮成市第二實驗小學組織開展「走近甲骨文世界,感受古老文字魅力」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深入認識甲骨文,自覺傳承傳統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