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誘惑——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後,我們需要思考什麼?

2020-12-19 中國政協

編者按:習近平曾說:「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誌。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一片甲骨驚天下」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標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文化自信,感知著文明互鑑的可貴。邁入「20」年代,像甲骨文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清冷庫房」、走出「象牙塔」,有溫度地走向世界?如何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應該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後,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知來處,更要明去處,《中國同心圓》第11期專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漢儀陳體甲骨文字庫與甲骨文表情包設計者陳楠,隨他走進甲骨文的「新生」,看甲骨文如何走向世界、面向未來。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漢儀陳體甲骨文字庫與甲骨文表情包設計者陳楠 中國網記者張正朋/攝


「因為好看」

圈外人大多是從甲骨文表情包開始認識陳楠的。2017年至今,8套微信表情包,上百萬次發送量。聊天界面裡,人們用這些動起來的甲骨文向對方比心,或者調侃彼此是「單身狗」。設計一套表情包需要多久?有人說一周,甚至更短。陳楠用了近20年。

甲骨文表情包

陳楠與甲骨文的故事,始於顏值。1995年,陳楠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留校任教。此後開始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做科學方面的視覺傳達設計。這段經歷影響著陳楠的設計思維。「我受到非常大的震撼,因為我原來是一個純粹文科生,對數學這些都不太感興趣。但是跟李先生交流我發現科學、哲學、藝術應該歸於一點,就像李先生說的是硬幣的兩面。」 

1999年,李政道與藝術大師吳冠中發起第一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陳楠得以參與大會的整體視覺設計。同時,他也要拿出一件像樣的作品參展。「甲骨文成了我的第一選擇」,陳楠說,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因為好看」。陳楠認為,自己當時是無知者無畏。「我希望用最科技、最數學的,或者不是我們以前語境維度的一種語言來表達一種古老文化,我想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能夠延續至今的重要線索。所以我選擇了用數學的幾何方式重新解讀甲骨文的字形。用這樣一個字形建立一個字庫,用這個字庫再去創造繪畫,能夠讓古老的文字參與當下」。這一構想直接奠定了這20年陳楠做「數位化甲骨文設計」的邏輯,於他而言,20年前的那個選擇至關重要。

如今回看1999年這一時間節點,似乎會發現更多非同尋常的意義。那一年,甲骨文發現100周年,殷墟未申遺、中國文字還未擁有一座可以安家的博物館。那一年,中國第一批網際網路人開始創造歷史,網際網路開始改變生活。


「我這個人比較逆反」

歷經3000年滄桑的甲骨文,終究還是給陳楠出了難題。甲骨文字庫一做就是近20年,幾乎所有的字庫公司最初都拒絕了他。字庫公司認為文字應該是以閱讀、書寫作為第一屬性,在這一思考維度下,甲骨文沒有意義,做不成字庫。  

陳楠在工作室做甲骨文設計 中國網記者張正朋/攝

陳楠說自己比較逆反,不會以常規思維去解決問題。「我們今天看安陽的文字博物館,裡面有各種文字的進化歷程,但你發現草書的書法沒有放在這條進化的主線上。還有民間工藝美術的字,比如月餅上的壽字,結婚的喜字,這些字都沒有,為什麼?不是策展人忘掉了這個部分,而是策展人以正體字作為漢字進化的線索,這個沒有問題。但對於我這個搞文化傳播的人來說,正體字只是漢字進化的一條線,所以其實從這個角度說服了字庫公司,讓他們轉換了思維,不是以正體字作為閱讀標準,而是以一種文化的載體做這套字庫」,陳楠的創新在於,不把甲骨文看成單個的文字,而是當成遠古人的作品去重新發現。2017年,這套名為「漢儀陳體甲骨文」的字庫上線,成為全球首套甲骨文設計字庫。就在剛剛過去的元旦當天,這套字庫的升級版發布。「更美術的、更象形的,我們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流行文化中的「新生」

甲骨文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毋庸置疑,它標註著中華文化的根脈。但甲骨文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走入尋常百姓家?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陳楠沒有直接回答,他舉了一個例子。「文字學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名字,叫小學。我一直很感興趣為什麼叫小學,不叫大學或者太學(詩詞歌賦、詩書禮樂叫大學),我想文字學在古人心中應該是基礎學問。我反思了一點,在我們的童年教育裡,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到底有沒有關於漢字的學習,我們發現並沒有。我們好像從一開始就是靠漢語拼音來造詞,用詞來組句,用句來寫作文,但好像沒有關於漢字是怎麼來的教學」,陳楠認為,甲骨文很重要的一個現實意義,是讓中國人知道我們從哪裡來。當你能從橫平豎直的方塊字中感知到3000年的故事,那種厚重感與自信心便會從心底迸發。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讓大家接受並喜歡,這個部分就是陳楠的期待。他說:「一百個喜歡甲骨文的年輕人中就有兩個「較勁」的,而這些「較勁」的人可能就是未來古文字發展的推動者,所以,所有最新的、年輕人喜歡的傳播形式都是我的設計方向。」 

「證古澤今」甲骨文專題文化展中的全息《甲骨文·宇宙》作品

除了甲骨文表情包、動畫、嘻哈風格MV,賀卡、手機殼、絲巾等文創產品也相繼從陳楠手中誕生。與鹿晗合作的「鹿晗願望季」甲骨文推廣微博,獲3000多萬點擊率。2019年,作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證古澤今」甲骨文專題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陳楠擔任藝術指導,其創作的5組作品通過新媒體、互動設計、藝術裝置等方式創設故事場景,用最新的科技呈現最嚴謹的學術,很多參觀者樂在其中。

陳楠說,「今天的年輕人他們能夠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完全我們灌輸給他們的,他們要真的從內心愛上這個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3000多歲的甲骨文在流行文化中重獲新生。

參觀者交互體驗甲骨文吉祥話

不過對於甲骨文設計推廣,陳楠也有自己的原則。漢字的生命力除了本身強大的文化性之外,還有能夠適應每個時代科技更替、社會變遷的能力,這是漢字與時俱進的密碼。「20年來我們一直在關注最新科技對藝術表達方式的影響」,在新的時代環境下,設計者總是對探索新的審美方式充滿興趣,但陳楠清楚地認識到,他所做的探索是促進漢字創新與傳播能力的提升,而非改變古文字文化本身。「我一直推崇研究型的設計,研究型的設計跟以前注重靈感和視覺呈現的設計最大區別就是要關注視覺符號背後要表達的東西。對於文化的研究,是我們做文化傳播和文化創意的底氣。」


走向世界的甲骨文

「在巴黎的時候給我非常大的震撼,我發現法國有二百所以上的高中是必修漢語的」,陳楠與法國一位漢學家白樂桑合作,推動了第二屆巴黎漢字節。「我去巴黎做了演講和展覽,在活動現場來了那麼多法國人,不都是留學生或華僑,來的大量都是西方人,我們演講持續到晚上很晚,那麼多法國人津津有味地聽幾個中國人在講漢字的創意和漢字的來源」,陳楠說,用圖形、色彩、創意去傳遞中國文化,這樣的藝術設計能夠穿越國界。傳統文化應該以什麼方式推向世界,越來越國際化的甲骨文或許可以帶來思考。

法國裡昂「魅力漢字」展

於甲骨文而言,201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證古澤今」甲骨文專題文化展、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的系列紀念活動。國家關注給了甲骨文走向世界的底氣,也給了在這一領域深耕的研究者信心。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中,習近平說:「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甲骨文重見天日這120年間,幾代甲骨人「以骨為伴」上下求索,去偽存真。陳楠認為作為傳播者,應該盡其所能將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讓人知曉、接受、喜愛。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也是對為甲骨學研究作出貢獻的學者們的尊敬。

陳楠說,「之前,我認為甲骨文是一個少女,因為它特別好看,它像畫。但是隨著學習和研究我就越來越敬畏它,甲骨文就是一個學者、聖人,像孔子一樣,藏著特別多的文化。未來甲骨文會是一個超級英雄,它也許能夠迸發出更大的力量,也許在甲骨文裡還能發現非常多神奇的秘密。它有著強大的能量,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英雄」。


採訪後記:

2013年,陳楠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漢字的誘惑》。我問他為什麼用「誘惑」這個詞,他說這個詞帶有神秘性和好奇心。有意思的是,陳楠結緣甲骨文始於顏值,大眾被甲骨文表情包等形式吸引很大程度上也因為顏值。或許這便是漢字的秘密,它「誘惑」著這些學者、設計者、推廣者,與不同的人生發生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斷延續、煥新著它的生命,讓「它」美在每一個時代,「誘惑」著更多人,甚至全世界。歲序更新,面對邁入2020年的甲骨文,我們需知來處,更要明去處。「前世」固然重要,但「今生」的故事要更加精彩。借鑑天津博物館一句話:甲骨文,千秋歲,綿延不絕,至今如曙,可期未來。

(記者:江虹霖、實習生向柳南,拍攝後期:張正朋、鄭山山,參與策劃:李晶)


相關焦點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圖說: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和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周志高在現場 主辦方供圖從「一片甲骨驚天下」到120年後的今天,甲骨學已然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一門國際顯學,亦是中國遠古文明傳承的活化石,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新華社鄭州11月2日電 題: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 復旦大學劉釗教授、蔣玉斌研究員出席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11月1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並在會上講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蔣玉斌研究員受邀出席座談會,劉釗教授作為國家語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家委員會委員」在前排就坐。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一大半字不認識,破譯一字10萬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上官雲 任思雨)圖上這些甲骨文,你都認識它們是什麼意思嗎?資料圖:武漢一高校教師採用甲骨文教學,圖為學生臨摹甲骨文的作業。王文 攝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依然十分有限,這些充滿趣味的字形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大美甲骨文」國際書法大賽巡展天津站
    2019年11月16日上午,由中國歷史研究院指導,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天津市楹聯學會、天津博物館聯合主辦,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甲骨文藝術研究院、天士力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友鵬海鮮城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甲骨文學會等單位共同承辦的慶祝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大美甲骨文」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看看那些「以骨為伴」求索中華文明之源的人
    11月1日,社會各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此刻,作為一個與甲骨結緣20年的記者,不由得思緒萬千。20年來,我寫下了與甲骨和殷墟相關的文字近10萬字,記錄了殷墟申遺等高光時刻,然而此時沉澱在心底的,竟是若干憂心一刻。
  •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的文字 甲骨文什麼時候發現甲骨文研究有什麼意義
    今天,教育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有關情況。  據教育部語文文字信息管理司負責人介紹,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 明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甲骨文大系》正編撰
    他們正編輯《甲骨文大系》(文明之聲)  楊雪梅  雖然在公眾眼裡,甲骨文研究有些冷門,但一直以來它都有著自己的學術傳承。從1899年發現至今,一代又一代學者沉醉其中,嘗試「拼圖猜謎遊戲」。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就有一支這樣的隊伍。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主旨發言和分組討論
    ▲圖為分組討論現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主旨發言和分組討論
  • 甲骨文被發現已120年 可還有一大半未破譯
    圖上這些甲骨文你都認識它們是什麼意思嗎?資料圖:武漢一高校教師採用甲骨文教學,圖為學生臨摹甲骨文的作業。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依然十分有限這些充滿趣味的字形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
  • 「高冷」甲骨文走入大眾生活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甲骨文作為目前已知成系統的漢字的最早形態,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對甲骨文宣傳推廣的提案」,引發廣泛關注。  近年來,甲骨文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 玩轉趣味甲骨文,解鎖漢字成長密碼 ——樂樂趣原創甲骨文圖畫書...
    創作一套讓孩子們認識漢字來源的書,並且是一套讓孩子覺得漢字非常有趣的書是我們共同的想法。若干年後,當他們回憶起小時候學習漢字,因為看過《小漢字大故事》,發現了漢字的美和趣味,而認為識字讀書是很好玩的事情。那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 甲骨文藏有什麼秘密?一個字價值10萬,幾乎無人能完全破譯
    想想中華漢字,連我們中國人都沒有完全弄懂,更別說一外國人了。你要是不信,就去看看甲骨文,你要是能認全,那可是真了不起了。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有人就打趣了:甲骨文發現都120周年了,中國還沒幾個能弄懂這些個文字的人!確實,人們對甲骨文理解非常有限,那麼這些有趣的字形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呢?
  • 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
    2019年10月18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安陽召開。又過了兩天,在同一個會場,每年一度的「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也開幕了。  研討會上,白髮學者隨處可見;後一個會場,則充滿了「嘰嘰喳喳」的年輕氣息。
  • 中國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釋漢字起源
    參與這項研究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這些神秘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係,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2004年,昌樂縣一民間收藏愛好者肖廣德在昌樂縣袁家莊古遺址上採集陶器標本時發現,當地農民在施工挖掘時,丟棄了許多亞化石狀遠古獸骨,經過清理,可見上面有許多刻劃痕跡明顯的圖案符號。   肖廣德先是揀拾,後是高價收購,共收集刻有文字符號的甲骨100多片及2塊玉殘片,共有600多個圖畫文字。這些文字有的刻在骨片面上,有的刻在骨腔內,有的刻在骨臼頭上。
  • 漢字冷知識,甲骨文是漢字的起源?太平天國促進了漢字的簡化?
    漢字是厚重歷史的記錄符號,它是華夏民族最寶貴的財富,但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向我們傳遞著信息,記錄著生活,承載著感情。對於漢字,我們不可謂不熟悉,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與漢字打交道。不過,關於漢字的「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郝永飛  在聚焦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年所取得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的要求,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的傳承弘揚和科普工作,推動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出書齋,走向千家萬戶,走近廣大青少年?
  • 考古發現的最早漢字是陶文而非甲骨文,陶文是中國5000年文明鐵證
    記得讀小學時,我們學校曾經開設了一門毛筆書法課,它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次揮毫潑墨時,我沉浸在筆尖流淌出黑色筆跡的感覺,痴迷於筆尖與紙張摩擦時動聽悅耳聲,尤其喜好她典雅迷人的帶有中國風的淡淡的墨水香味。看到我們流傳千年的漢字在我筆下栩栩如生地演繹出獨有的韻味,我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