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看看那些「以骨為伴」求索中華文明之源的人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甲骨,120年前被清代學者王懿榮發現,人們常用「一片甲骨驚天下」形容它給世界帶來的震驚。

此後,代代中國學人焚膏繼晷,隱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華智慧和文明密碼被一一破譯。3000年間,它突破造字、書寫、拼音化和信息化等重重危機,頑強「活」到了今天並不斷煥發青春,成為當今中華文化自信最堅實的基石。

11月1日,社會各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此刻,作為一個與甲骨結緣20年的記者,不由得思緒萬千。20年來,我寫下了與甲骨和殷墟相關的文字近10萬字,記錄了殷墟申遺等高光時刻,然而此時沉澱在心底的,竟是若干憂心一刻。

1999年,初當記者,我便接到報導「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任務。懷著能一窺神秘甲骨的興奮,我興衝衝趕赴甲骨文發現地河南安陽殷墟。沒想這個地處城鄉接合部的著名遺址,竟是看不到一片甲骨和青銅器的破落地方。包括甲骨文在內的眾多殷墟出土文物,要麼流落他鄉,要麼沉睡在文物庫房。

那次研討會期間,王宇信、宋鎮豪等一批著名甲骨學者發起殷墟申遺。不幸的是,這個行動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等2002年正式啟動時,申遺趕上了「計劃生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改了規矩,一個國家一年只能申報一個文化遺產項目。時隔20年,學者們眾志成城、有些悲壯的呼籲仍在耳畔,有的專家甚至說出氣話,「不管申遺成不成功,甲骨文發現地殷墟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

同樣為中國文字殫精竭慮的還有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王蘊智。2005年,我接到他的一通電話,「中國文字太需要安一個家了,能不能幫忙呼籲一下?」這才知道,從最初的倡議到四處奔走,老師正為籌建一座填補空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而憂心。

坐在老師的「聞粟雨齋」裡,聽他講述文字的故事。在世界五大古文字體系中,古埃及聖書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印章文字和中美洲瑪雅文字,均湮滅在歷史長河中,導致他們文明發展進程中斷。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古漢字體系,像人類化石一樣,從猿到人,從未中斷,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比起其他類型的文字,漢字以它強大的超方言性、強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嚴密的構形體系和濃鬱的民族文化內涵、無與倫比的書法審美特徵而著稱於世,越來越為世界各民族所矚目。

「漢字走向了世界,甲骨學已經成為世界性顯學,海外漢學家們朝聖般來河南,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母語和文字。」老師的教誨使我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

令人欣慰的是,殷墟申遺成功,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中國文字博物館在甲骨文故鄉落成,中國文字「歸巢」。

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裡程碑,為尋找甲骨而在殷墟進行的科學發掘,肇始了中國考古學。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便在殷墟設立考古隊。然而,在火熱的經濟建設中,這座面積超過30多平方公裡、20多個村莊的大遺址,經常面臨被蠶食、破壞和盜掘的危險。

因發現「洹北商城」而蜚聲中外的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常年駐紮殷墟,在繁重的考古發掘、研究之餘,他視保護殷墟為己任。記者多年來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看到唐隊長來電,神經就會立馬繃緊,不是有重大發現和新成果,就一定是殷墟遭受了某種破壞。

2016年,安陽舉辦系列活動紀念殷墟申遺成功10周年,我再次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他師從胡厚宣先生,醉心甲骨研究40餘年,已是當代甲骨學領軍人。

隨著甲骨文申報世界記憶文化遺產啟動,他著手開展海內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編印大型《甲骨文獻集成》等工作。不同於過去粗放式、有選擇地著錄甲骨文,現在對甲骨文的整理研究是全盤的、精細的,把保護放在了第一位,每一個小片都不會漏掉,10多萬片甲骨得到精細化整理。

未及寒喧,他開口便說,「甲骨學真的快成絕學了,我原來有20多個學生,現在只剩下幾個人,活都沒人幹」。急速的蘇北口音,氣憤和擔憂溢於言表。

細問才知道,原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集刊《甲骨文與殷商史》沒有被列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資料庫,相當一批學者申請高級職稱、申報科研項目因此受阻,導致甲骨研究人才隊伍急劇收縮。

「現有科研評價體系強調當年產出,這種功利性導致學術界很浮躁,沒有了凝神靜氣做學問的氛圍啊。」他說,甲骨學研究難度太大,過去學者窮其一生方才出成果,現在的年輕人坐不住冷板凳,甲骨學越發冷僻。

宋先生的苦惱,再次給了我動力,情況反映後,甲骨文智能化研究獲得6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

前不久,紀念甲骨文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安陽召開,又見宋鎮豪先生,他正為「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建設而忙碌著。他傾心關注的這一平臺,對全世界免費開放,是一個集甲骨文字庫、著錄庫、文獻庫為一體的甲骨文知識共享平臺,標誌著甲骨學研究進入智能化時代,這也將甲骨學者從繁瑣的資料查閱工作中解放出來。

有學者戲稱,研究甲骨文是半體力勞動,因為甲骨文論著都是「大磚頭」。20年前,金髮碧眼的法國姑娘麥裡筱曾對我說,雖然她因為翻閱《甲骨文合集》等巨著而累得胳膊發腫,但甲骨文的美麗看得懂,古人的智慧讓她著迷。20年後再相見,她容顏已變得認不出,但對甲骨文的痴迷一點沒變。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60歲的人,你必須知道他6歲時的樣子。文化也一樣,要了解幾千年中國文明,必須從源頭開始。」她說。

為了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山東博物館珍藏的10500片殷墟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今年70歲的宋鎮豪先生給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做甲骨文釋文50片,如果哪天出差了,第二天必須補上。

「我每天工作從早上7點開始,至晚上11點,中午沒有睡覺的習慣,長期如此。但每天下午得外出散步一個半小時,回來接著做。」宋先生說。

先生拉家常一樣說著,敬意卻從我心底湧出。正是像宋先生一樣的代代學人上下求索,甲骨文才在我們的血液裡,生成了最深沉、持久的那股力量。

三千多歲甲骨,我們這樣走近你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牧鳴、劉小草

兩萬年前,華北便有智人居住;

一萬年前,中原大地已有了文化發展;

五千年前,黃河流域開始農業耕作;而文字,也在悄悄地醞釀……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黃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稱:「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之後記載從《韓非子》《呂氏春秋》再到《說文解字》《山海經》,鑿鑿史料與民間傳說交織,但這個雙瞳四目的文字史祖還是讓人覺得有點玄幻。

我們現在讀的歷史,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文獻記載非常有限,多數都似倉頡般亦幻亦真。在晚清就有學者懷疑早期的歷史不可靠。

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次確認中藥「龍骨」上的「劃痕」是上古文字,一錘定音驚天下。從「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學者前僕後繼,挖掘與研究已持續兩甲子。歷史迷霧中走來的甲骨文,猶如火把,逐漸照亮了有商一代的歷史舞臺,填上了中華文化的一塊重要拼圖。

記者註:「甲骨四堂」指中國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甲骨五老」指1949年以後為甲骨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五位學者——陳夢家、唐蘭、商承祚、於省吾、胡厚宣。

展覽開幕當天,觀眾在拍攝展板。攝影:新華社報記者李牧鳴

昔日的傳奇

殷墟甲骨作為20世紀中國轟動世界的四大發現(其他三個分別是居延漢簡、敦煌藏經和內閣大庫)之首,從它的初涉塵世就帶著傳奇色彩——

坊間故事雲,王懿榮老先生身體不適,大夫開了一副含有「龍骨」的藥方,在準備研碎之際,發現這些堅硬的東西上有許多劃痕。好奇心驅使他拿起甲骨仔細觀察,吃驚地發現這些劃痕像是一種文字。於是將這家藥店的全部「龍骨」買下,經過細緻研究和考證,斷定這種非篆非籀的字形是商代的一種佔卜文字。

這個故事最早出處是某書的引文,書中引用了1931年《華北日報·華北畫刊》第89期題為《龜甲文》的文章,作者署名汐翁。但「甲骨五老」之一的胡厚宣曾說:「汐翁的這篇文章一直沒有看見過原文。」所以推測,可能是這本書假語「汐翁言」了。實際上以王懿榮對金石文字的熱愛及學術上的地位,從古董商處獲得才是正常,只是不太符合人們的獵奇思路罷了。

甲骨文被王懿榮發現之後,旋即成為熱門古董,身價也水漲船高。而古董商們為了牟取暴利一度不願意透露真正出土的地點,甚至還謊報出土於河南湯陰。後來經學者暗察明訪,終於確定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也就是今天名揚天下的「殷墟」。

國家博物館「甲骨文文化展」展廳一角的多媒體互動項目。攝影:餘冠辰

今日的收穫

2019年10月2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拉開大幕。館長王春法破例,把正對緊鄰特展的西大廳、平時走貨用的北門改成3米高的參觀入口。「觀眾一進西大廳,就能看到那個展廳,可以直接過去。基本上往那邊走的觀眾都會進去看一下。」策展團隊負責人趙永介紹,「這是國博今年三大重點文化展之一。」

開幕是在工作日的下午,記者竟在展廳裡看到人流如織——從牽著幼兒的母親到耄耋老者,無一不滿眼欣喜,或駐足研究或瀏覽拍照,其中不乏著古裝與民國造型者,在幽靜的展廳中與展品融為有機的一體。中國文字協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黃德寬現場接受採訪時,觀眾也圍了一圈又一圈,在記者們提問之間不時拋出自己的問題,讓黃教授嘖嘖稱嘆。

黃德寬介紹,甲骨文的發現可以把中國文字記載的歷史真正提到商代,即公元前12-14世紀。一個國家、一個文化,要知道自己的源頭。只有了解過去和歷史,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文字折射文化

今天從甲骨文看商代文化,足以證明我國文字起源之早。國家博物館藏品徵集與鑑定部副研究館員田率在隨後接受本報專訪時,詳細講解了甲骨文的發展脈絡。

甲骨文字屬於商代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記的多為問卜事宜,目前已知甲骨文單字量約有4400個,已經「破譯」的近半。《尚書·多士》有謂「惟殷先人,有典有冊」,說的就是當時主要記錄載體——竹簡。還有金文等記錄方式,所以當時實際所使用的文字應該更多。

文字起源於圖畫,逐漸簡化為符號,用線條來表示,就成了象形文字。中國文字的排列,初始就是自上向下直寫的,這大概是因為所用竹木簡冊都是狹窄的長條,一條條串起來,就非下行不可。為了下行,凡是橫寬的字,不能不側著寫,所以虎、馬、豕、象、犬、龜、魚等字,都作向上爬行之勢,這正是文字和圖畫的不同之處。比較古埃及文字和東巴文的動物字,就可知它們還是圖畫,而甲骨文已變為符號了。

商代文字應用已經相當普遍,從殷墟發掘以來,發現許多器物上都有或刻或寫的文字,像石器上朱書的字,白陶器殘片上墨書的字,灰陶、石器、玉器等上的刻文……這些東西,因為不易腐朽而保存至今。甲骨文中已有「冊」字,參照傳世文獻的相關記載,可以證明商代應有竹木簡冊,不過目前還沒挖掘出來而已。而由已發現甲骨、陶器上書寫的文字,能推斷商代就有毛筆了。

田率認為,甲骨文最重要的應該是它的史料價值。它不僅僅是一個文明的符號、文化的標誌,還印證了包括《史記》在內的一系列文獻的真實性,把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近5個世紀。

讓公眾走近「大雅之堂」

如何讓甲骨文通俗化,讓更多人了解?從「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到今天的國家博物館都在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努力吸引更多的人。

董作賓在抗戰時期就試著用故事演義式的文章來介紹古文字,比如「不戴帽子的『王』」。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上面不加一橫,見於武丁卜辭和武乙、文丁卜辭;另一種上面有一橫,為「戴帽子的『王』」,用於其他各時期。給青年學子講這個字的演化時,董作賓就是從雍正年間科考「維民所止」一題引出的血案講開來的。

記者註:「維民所止」題目出自《大學》裡面引《詩經·玄鳥》的句子,本意是一派祥和。傳聞出題考官有個仇人借題發揮,以「維」「止」兩字暗含「雍」「正」無頭,參了他一本,主考官因此丟了腦袋。

國博的甲骨文文化展雖沒有這麼跌宕起伏的故事做註解,但融入資訊時代特色的展示手段同樣為「科普」增色。趙永說:「觀眾有興趣來看很重要,但一般的甲骨都很小、很脆,觀賞性並不強。再就是看不懂文字,這個不是看看展板就能理解透的。所以做了一些多媒體的東西,包括甲骨文表情包、手繪甲骨文吉利話、全息甲骨文宇宙等。」

趙永也坦言,讓大眾更深入了解甲骨文以及殷商歷史文化,不是一個展覽能做到的,或一個博物館能夠解決的。即使今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舉辦了系列活動,但是仍然不夠,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我們會盡力通過這次展覽,讓觀眾能夠更貼近一些。這是作為策展人和博物館的責任與擔當。」

為鼓勵青年學者研究甲骨文,中國文字博物館2016年也發出「辨識一字10萬元」的「懸賞令」,迄今已有一人獲獎。

平日從不用表情包的記者,在展覽開幕當日掃描二維碼下載後,有意無意間已經把動態的甲骨文轉給了眾多親朋,不知鏈式反應的哪個環節又能燃起火花,引爆某個蓄勢待發的小宇宙。無論未來為中華文明史的研究助力,還是在文化自信滋養下另有綻放,甲骨文研究都將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美麗浪花。

甲骨文表情包介紹。攝影:新華社報記者李牧鳴

參考書籍:《甲骨學通論》(王宇信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甲骨文的故事》(董作賓/董敏著,海南出版社)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新華社鄭州11月2日電 題: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
  • 漢字的誘惑——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後,我們需要思考什麼?
    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一片甲骨驚天下」的真正意義在於,其標註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也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的文化自信,感知著文明互鑑的可貴。邁入「20」年代,像甲骨文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出「清冷庫房」、走出「象牙塔」,有溫度地走向世界?如何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長三角文博名家共溯漢字源頭
    圖說: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和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周志高在現場 主辦方供圖從「一片甲骨驚天下」到120年後的今天,甲骨學已然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一門國際顯學,亦是中國遠古文明傳承的活化石,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一大半字不認識,破譯一字10萬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上官雲 任思雨)圖上這些甲骨文,你都認識它們是什麼意思嗎?資料圖:武漢一高校教師採用甲骨文教學,圖為學生臨摹甲骨文的作業。王文 攝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依然十分有限,這些充滿趣味的字形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大美甲骨文」國際書法大賽巡展天津站
    2019年11月16日上午,由中國歷史研究院指導,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天津市楹聯學會、天津博物館聯合主辦,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甲骨文藝術研究院、天士力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友鵬海鮮城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甲骨文學會等單位共同承辦的慶祝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大美甲骨文」
  •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的文字 甲骨文什麼時候發現甲骨文研究有什麼意義
    今天,教育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有關情況。  據教育部語文文字信息管理司負責人介紹,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 明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甲骨文大系》正編撰
    他們正編輯《甲骨文大系》(文明之聲)  楊雪梅  雖然在公眾眼裡,甲骨文研究有些冷門,但一直以來它都有著自己的學術傳承。從1899年發現至今,一代又一代學者沉醉其中,嘗試「拼圖猜謎遊戲」。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就有一支這樣的隊伍。
  • 復旦大學劉釗教授、蔣玉斌研究員出席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
    11月1日,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並在會上講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蔣玉斌研究員受邀出席座談會,劉釗教授作為國家語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與應用專家委員會委員」在前排就坐。
  • 甲骨文被發現已120年 可還有一大半未破譯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卻依然十分有限這些充滿趣味的字形背後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資料圖:2014年5月15日,山東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合作開展的「山東博物館藏甲骨保護整理與研究」項目發現10餘例新見字形,人頭骨卜骨及大龜背甲等一批新材料。圖為甲骨實物。甲骨文發現後,引來古董商等趨之若鶩的大量搜購。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主旨發言和分組討論
    ▲圖為分組討論現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主旨發言和分組討論
  • 安陽市舉行2019甲骨文世界文化之旅研究院授牌暨甲骨文明傳播授信...
    2019年3月1日,由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指導,由安陽市師範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甲骨文世界文化之旅研究院承辦的「慶祝建國70周年•甲骨文發現120周年」2019古老甲骨文-世界新曙光「甲骨文世界文化之旅研究院授牌暨甲骨文明傳播者授信儀式」在安陽市迎賓館大廳隆重舉辦。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郝永飛  在聚焦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年所取得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的要求,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的傳承弘揚和科普工作,推動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出書齋,走向千家萬戶,走近廣大青少年?
  • 華夏之源·楊牧青32幅甲骨文書法作品欣賞
    05 作品名稱:盤古規格:45cm x 68cm款識:盤古,人類文明之源。日月、天地、清氣。盤古開天地,日月歸位。己亥楊牧青書於京。06 作品名稱:燧人氏規格:45cm x 68cm款識:燧,火,人類文明之源。星辰定位。遂人鑽木取火。己亥楊牧青。
  • 八部門聯合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
    2019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致賀信。為深入貫徹落實賀信精神,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人民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
  • 教育部哲社重大攻關項目「甲骨文對中華思想文化的影響和作用」開題
    教育部哲社重大攻關項目「甲骨文對中華思想文化的影響和作用」開題 2018-04-02 來源:語信司   3月29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甲骨文對中華思想文化影響和作用
  • 誰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
    王宇信等所撰《甲骨學發展120年》一書認為,王懿榮「1899年第一個鑑定、購藏甲骨文,奠定了國際性學問甲骨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被海內外學者尊崇為『甲骨文之父』」。在翻檢藥物時,他發現其中有一味叫「龍骨」的中藥上有人工契刻的符號,頗類篆文。王是金石學家,素精於文字考訂,故判斷這是尚不為世人所知的上古文字材料。於是再派人到達仁堂去,將該店所存「龍骨」全部檢選一通,又得有字者若干,「細為考訂,始知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則確在篆籀之前」(王懿榮之子王漢章語)。
  • 甲骨文藏有什麼秘密?一個字價值10萬,幾乎無人能完全破譯
    這話確實沒說錯,外國人想學中文,那可謂是難之又難。想想中華漢字,連我們中國人都沒有完全弄懂,更別說一外國人了。你要是不信,就去看看甲骨文,你要是能認全,那可是真了不起了。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有人就打趣了:甲骨文發現都120周年了,中國還沒幾個能弄懂這些個文字的人!確實,人們對甲骨文理解非常有限,那麼這些有趣的字形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文化秘密呢?
  • 河南命名首批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16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入選
    新京報訊(記者 蘇季)12月9日,河南省教育廳宣布,經委託專家評審,決定命名16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為河南省首批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被命名的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將發揮在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深入發掘甲骨文文化資源。河南省教育廳今年7月印發通知稱在全省中小學、幼兒園中開展甲骨文教育特色學校評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