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2020-12-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郝永飛

  在聚焦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年所取得的豐碩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的要求,更好地做好甲骨文的傳承弘揚和科普工作,推動甲骨文走出實驗室、走出書齋,走向千家萬戶,走近廣大青少年?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以及從事甲骨文活化利用文創研發的各界人士,發現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當志願者

  11月2日,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

  中國文字博物館裡人流湧動,井然有序。

  「我今天從手機上看到了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新聞,第一時間就轉發到了我們文字博物館志願服務群裡。總書記關注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大家都很振奮,備受鼓舞。」今年79歲的安陽工學院退休教授秦振德做志願講解已有9年,是中國文字博物館最年長的志願講解員。身穿志願者服裝的他精神矍鑠,在他身邊圍攏著一群聚精會神的孩子們。「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以甲骨文為源頭的漢字傳承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基因,傳承不斷。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載體。甲骨文是我們認知中國早期歷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學習就是傳承,講解就是傳播。只要身體許可,我會繼續當好志願講解員,讓古老的承載著歷史基因的甲骨文薪火相傳,讓孩子們認識甲骨文,從小就明白甲骨文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個以文字為主題的甲骨文保護、展示、傳播平臺,以保護傳承『甲骨文化』為己任,剛剛承辦過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文化論壇和世界漢字大會等重大活動,下一步要加快推進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進一步推動甲骨文活起來、動起來。」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清華大學教授黃德寬說,「博物館志願者與觀眾面對面講解文物背後的文化內涵,從推動文物活起來的角度來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驗室裡的甲骨文知識共享平臺

  120年歲月滄桑,兩甲子櫛風沐雨。

  甲骨文自1899年發現以來,學術研究成果斐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幾代學人殫精竭慮接續努力,結出累累碩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出土甲骨約16萬片,甲骨文單字4500餘個,出版甲骨著書約280種,發表各類論文30000餘篇,甲骨文以其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巨大貢獻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如何匯聚這些研究成果,展示階段性成就,讓更多的研究者、愛好者可以看到,而不是僅僅在研究機構的象牙塔裡沉睡?安陽師範學院在這方面作出了堅苦卓絕的努力,也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績。

  在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裡,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劉永革介紹,近年來,甲骨文研究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將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運用到甲骨文研究中,甲骨文研究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飛速進步。

  「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在不久前舉辦的安陽紀念活動上首次公開。這是一個匯聚甲骨文研究成果的專業網際網路搜索平臺,為甲骨學研究提供大數據支持。面對公眾免費開放的「殷契文淵」是了解、學習、研究甲骨文的網際網路窗口,它破解了過去獲取甲骨文研究資料難的瓶頸,是目前最權威的甲骨文數據平臺。甲骨文知識圖譜、檢測與識別、自動綴合系統、文獻的全文檢索等人工智慧技術的介入,為破解甲骨文密碼,增添了人工智慧輔助,標誌著甲骨學研究進入智能化時代。其內容為「三庫合一」,涵蓋了甲骨字庫(4000多個獨體字),自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公開發表的各類文獻2萬多篇,《甲骨文合集》《甲骨文100年》《甲骨文合集補編》《甲骨文獻集承》《商代史》等一系列成果專著246部。

  難忘從2016年開始啟動資料庫建設至今1000多個實驗室裡的日日夜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鎮豪指導下,通過發揮團隊精神,集體攻堅克難,終於換來了『殷契文淵』的面世。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範圍內更多的愛好者參與到甲骨文研究中來,這是我們的初衷。」安陽師範學院院長黑建敏說。

  取之不盡的靈感素材

  「一片甲骨驚天下」,代代學人焚膏繼晷。一些專家學者憑藉對「甲骨文化」的熱愛作出了積極探索和開拓。

  「甲骨文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特質和品格的展現,而且還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素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楠,建立了甲骨字庫,設計出甲骨文十二生肖、百家姓和手機微信問候表情包,把甲骨文作為一種重要的元素創造性地運用到各類展覽創新設計中去,取得了令人振奮的傳播效果。

  「作為韓美林老師的設計助手,我參與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運動造型設計,融進甲骨文元素的體育運動項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教練員的好評,成為經典案例。」陳楠說。

  體驗象形字的趣味魅力

  在山西省太原市長風森林公園,最近引進了一個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成了網紅。主要面對青少年學生的漢字文化體驗園非常受孩子們的歡迎,在開發的「漢字大富翁」「漢字與貨幣」「成語填字」「地理知識」「國家寶藏」等文字體驗遊戲裡,「甲骨挑戰」最受青睞。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項目負責人、北京國際漢語學院常務副院長桂帆說:「在傳承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讓甲骨文活起來,而不是成為僅僅保存在博物館裡的死文字。體驗園投入以後反響熱烈,經營前景十分看好。」

  桂帆介紹:「朝陽的『朝』,甲骨文是由太陽、月亮和草木構成的意象,上面下面都是草,中間有一個太陽,一輪明日起草間,太陽是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旁邊有一彎殘月掛天邊。朝陽就是清晨的意思,像一幅畫面,這樣就好理解和記憶了。」

  漢字文化體驗園利用甲骨文開發出「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五十六個民族」等系列漢字體驗項目,深受家長和學生們的好評和追捧。

  「冷門學科不再冷,甲骨文字有傳承。」甲骨文的故事,講不完。甲骨文的傳承不只在書齋裡,更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在我們日常書寫的筆跡中,在我們的血液裡,流淌不息。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1日 12版)

[ 責編:李伯璽 ]

相關焦點

  •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活化利用走俏校園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見新 通訊員 時斌 王錚)近日,一組獨特的甲骨文表情包在河南安陽師範學院大學生微信群「火」了起來。它的設計者是安陽師範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2017級學生肖茗,他也是該校大學生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將甲骨文現有文字轉化為更形象直觀的動作,配上流行的網絡語言,走進大學生日常生活,沒想到會這麼受歡迎。」肖茗說。表情包、遊戲小程序、微電影、歌曲……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中,安陽師範學院大學生結合自身專業,掀起了甲骨文活化利用的創作熱潮。
  • 小學一年級考題現「甲骨文」,學生能識200餘個甲骨文字
    近日,長沙縣原陸新教育實踐學校一年級期末考試推行甲骨文,100分的試題卷中有66分都與甲骨文相關,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甲骨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卻能辨識甚至寫出200餘個甲骨文字,連家長都驚嘆:「太厲害了,好慚愧,要和孩子一起補充新知識了。」
  • ——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 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
    每辨識出個新字 都很了不起  研討會聚集了200多名中外學者,回顧甲骨文發現歷程,並就甲骨文字考釋、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甲骨學研究等進行學術研討。  目前,經過辨識的甲骨文字,大約有4300枚,取得共識確認的,有1300個。但是,每新辨識出一個字,都變得更加不容易。
  • 「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亮相中國文字博物館
    近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辦了「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以創新手段弘揚甲骨文的獨特魅力。本次大賽由中國文字博物館、守望漢字聯盟主辦,市字苑文化產業開發中心承辦,展覽以「甲骨文」為主題元素,以創意與生活、教育、美食、娛樂、環境等為結合點,通過獨特的設計,將古老與現代相融,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推廣甲骨文知識,服務社會需求。
  • 有趣的甲骨文字「洋」,與海洋無關,而是「喜氣洋洋」的本源!
    甲骨示例拜讀甲骨文字的時候,有時候總會恍惚覺得,我們現在很多漢字的意思,其實和先祖們創造甲骨文時期的文字的本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而這種意思上的差別,有時候讓人覺得先祖們在創造文字時,更多的是接受了那種天然可愛、淳樸無華的畫面意思,而不像我們後世的文字那樣,要經過過多的延伸,才能理解到漢字的真正意思!或許是因為,先祖們在創造甲骨文的時候,更多的是採用了象形的原因,甲骨文字中的延伸意義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少得多!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作為一個現在漢語中的生僻字,去追尋一下她的原初本字,比如在甲骨文中的寫法,還是非常有趣的!先看看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嗯,就如同這個漢字的字形一樣,實際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草書、楷書,這個文字的字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字形的脈絡也讓我們非常明確的直到:甲骨文中的「屮」字就是對應後世文字中的「屮」字。
  • 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利用現代傳媒技術讓甲骨文走出「高冷」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甲骨文的發現,標誌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作為現存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承載的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關於甲骨文文化,你了解多少?相信不少人的回答,都不容樂觀。任職河南博物院院長的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經與相關專家和文博界同仁分析討論後,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一份關於進一步加強對甲骨文宣傳推廣的提案。
  • 有趣的甲骨文字「吳」,殷商時期先祖們的載歌載舞是不分男女的!
    今天看到甲骨文中的幾個有趣的字,比如"吳",在後世的漢字「吳」裡,創造這個漢字時候的原初古意已經徹底的被另外的漢字所代替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文字的傳承中,作為國號的"吳"卻幾乎留下了她的原初古意!這就很有趣了!所以,今天我們討論一下甲骨文中的"吳"字。按照寫作的慣例,還是應該介紹一下甲骨文的淵源。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有的生僻字的筆畫數多達三十幾畫,但是也有的生僻字,只有寥寥幾筆,卻沒有多少人認識。作為一個現在漢語中的生僻字,去追尋一下她的原初本字,比如在甲骨文中的寫法,還是非常有趣的!   先看看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嗯,就如同這個漢字的字形一樣,實際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草書、楷書,這個文字的字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字形的脈絡也讓我們非常明確的直到:甲骨文中的「屮」字就是對應後世文字中的「屮」字。
  • 王子楊:考釋未識的甲骨文字之難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資料,其對於語言學、歷史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使用甲骨文材料進行相關研究前,一個必須進行的工作是甲骨文字考釋。所謂甲骨文字考釋,就是利用其他古文字材料和傳世字書把過去不認識的甲骨文字釋讀出來,從而把不易理解的甲骨卜辭講解清楚,為其他研究做準備。  甲骨文字考釋一般包括「字形考訂」和「辭例解釋」兩部分。
  • 有趣的甲骨文字「臭」,看來先祖們對嗅覺的認知也是極為深刻的!
    這些智慧的火花將日常中的事物轉化成了可以傳承的文字符號,並流傳至今!於是很多現在漢字的意思,在遠古時期的甲骨文中,依然可以找到相關聯的信息。當然,也又一些文字,在傳承中,發生了扭曲,現在的意思和先祖們創造文字時的意思意境截然不同了!
  • 甲骨文:世間最美的「文字」,這些「字」,驚豔了時光!
    且不說不同文字構築的每一篇詩詞美文,流傳千年。單是一個個方塊字,背後都蘊藏著無窮的魅力和智慧。大家都知道,上古時期,有一個叫倉頡的人,創造了我國最早的文字。倉頡造字之前,所有的紀事,基本上都是靠結繩記事的。但是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需要更多的信息量去傳達,最後在黃帝的命令下,倉頡經過多年冥想,終於創造出了華夏最古老的漢字。
  • 甲骨文 - 中國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 當甲骨文邂逅表情包,萌化了!原來"單身狗"用甲骨文這麼寫……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志強 牛靜芳 實習生 蔡忠祥(圖片由陳楠工作室提供) 核心提示丨近日,兩套甲骨文表情包「生肖甲骨文」和「甲骨有表情」走紅網絡,它們以甲骨文為題材,讓古老的甲骨文字呈現出了俏皮可愛的形象。
  • 殷墟甲骨文-中國文字史的起源與見證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公元前三千三百年的兩河流域;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也出現了象形文字;印度文字出現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左右;中國有系統的書寫文字-甲骨文,則出現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殷商首都,今日被稱為殷墟的河南安陽小屯村。 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而且有系統的書寫文字之一。
  • 有趣的甲骨文字「色」,食色性也,還真是描繪的最原始的意思!
    甲骨示例每當開始寫有關甲骨文字的小短文的時候,都在猶豫要不要按照慣例協商一段介紹甲骨文的文字!畢竟在前面的三十幾篇小短文中,都會先寫上幾十個字的關於甲骨文的文字介紹。那就先寫上一段甲骨文的介紹。從以前寫過的一片小短文中copy過來的!甲骨文應該說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從佔卜或者祭祀用的龜甲上拓撲下來的,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這些決定漁撈、徵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成為研究中國古文字以及殷商歷史的重要資料。
  • 有趣的甲骨文字「秦」,豐收時節的專用字符,富足安康的代名詞!
    甲骨示例作為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對大家來說都是很熟悉的!當然,有時候看到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漢字,就想去比對一下對應的甲骨文字是怎麼樣的。這兩天,偶爾回去翻讀《大秦帝國》,喜歡裡面的商鞅和白雪的故事。於是就到甲骨文中去搜尋一下「秦」字在先祖們的心目中是怎麼樣的。還真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字,當然「秦」字在甲骨文中的意思,在現在已經完全丟失不見了!先看看,甲骨文中「秦」字的寫法,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文字,如下。
  • 文物界的造假奇事,兩個文盲竟「創造」出來文字,騙到了大量專家
    直到20世紀初發現的殷墟遺址讓所有質疑的人都閉上了嘴,裡面出土的青銅器、甲骨文等大量實物證據,成為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其歷史意義可謂不可估量。其中甲骨文做為3000多年前的成熟文字系統,一經出現便引起了轟動。本來研究甲骨文可以靠著一點點摸索來破解,但因為一個農民的出現,100多年過去了,至今還存在很大阻礙。
  • 甲骨文:一切都似曾相識,一切又像神來之筆
    文字,是文明的根基。傳說,遠古時候,倉頡創造漢字,引得「天雨粟,鬼夜哭」,因為文字洩露了天地的秘密。一百二十一年前,塵封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也像一道驚雷,劃破萬古長空,帶來了祖先失傳已久的訊息。熔古鑄今,弦歌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