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楊:考釋未識的甲骨文字之難

2021-02-13 人民日報文藝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資料,其對於語言學、歷史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使用甲骨文材料進行相關研究前,一個必須進行的工作是甲骨文字考釋。所謂甲骨文字考釋,就是利用其他古文字材料和傳世字書把過去不認識的甲骨文字釋讀出來,從而把不易理解的甲骨卜辭講解清楚,為其他研究做準備。

  

甲骨文字考釋一般包括「字形考訂」和「辭例解釋」兩部分。前者為「考」,後者為「釋」,合在一起就是「考釋」。甲骨文字考釋跟其他門類古文字的考釋一樣,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較法,或謂「字形比較法」。研究者需要把未識的甲骨文字形體跟已識的金文、簡帛等古文字形體(包括字書收錄的大篆、古文、籀文等形體)作比較,根據後者的音、義信息推知這個甲骨文字的音、義內容,達到破譯甲骨文字的目的。

比如甲骨文中的「日」「月」「牛」「大」等字,3000多年來形體並沒有太大變化,稍微熟悉《說文》的人通過把它們跟小篆進行比較,完全能夠正確釋讀出來。

  

甲骨文發現早期,不少甲骨文字形體,經過與金文、《說文》所收的古文、籀文形體簡單比對,便能得到比較可靠的釋讀成果。比如,1903年,劉鶚在自行刊布的《鐵雲藏龜·自序》中輕輕鬆鬆認出40餘字,其中30多字是正確的。1904年,孫詒讓得到《鐵雲藏龜》後「窮兩月力校讀之」,寫成《契文舉例》一書,又正確釋出甲骨文字185個。其後,經過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於省吾、唐蘭、李學勤、裘錫圭等幾代學人的共同努力,已經釋讀出甲骨文字1500個左右,餘下的不足3000個甲骨文字是沒有考釋出來的未釋字。這些未釋字,不少是人名(族名)、地名用字,都是前人留下來的「硬骨頭」,釋讀難度非常大。

  

當前形勢下,運用「字形比較法」考釋甲骨文字,也給甲骨文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共時層面講,不僅要對每一個甲骨文字形體的筆畫特徵爛熟於心,還要對同一個甲骨文字的不同異體情形有深入把握,總結出哪些筆畫區別字形,哪些筆畫不區別字形,通用無別;同時,還要對甲骨文字的類組差異、異體分工等現象有深入理解,全面梳理甲骨用字情況。從歷時層面講,要對每一個已識字形體的歷時演變序列有深入把握,梳理、總結基本構字偏旁的歷時演變規律,逐一描寫基本構字偏旁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來的不同樣式,用動態的眼光審視每一個古文字形體。唯有如此,才能透過紛繁複雜的字形變化,看到不同字形之間的「同」,找到前人不能發現的形體聯繫,從而運用「字形比較法」破譯甲骨文字。

  

字形考訂之後,還需要把考訂的結果放到所有的甲骨卜辭中去,驗證它的可信性。如果用這個釋讀結果去通讀甲骨卜辭,辭意順暢,了無滯礙,則證明字形釋讀是可靠的;反之,則要重新檢查字形考訂的科學性。如果經過反覆查驗,字形比較沒有任何問題,則需要運用音韻學的知識,將釋讀結果予以破讀,並列舉疏證證明,進而疏通卜辭文意。在串講卜辭文意時,為了增加論證的說服力,甲骨文研究者通常需要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比如考釋一個表示地名的甲骨文字,往往就需要考釋者具有深厚的史地學素養。如果考釋一個表示器物類的甲骨文字,則需要研究者具有豐富的考古學知識,等等。因此,甲骨文字考釋工作對甲骨學者的知識儲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這也就是知識淵博、涉獵廣泛的學者往往更容易釋讀出甲骨文字的原因。

  

甲骨文字考釋還有其他諸如「辭例推勘法」「偏旁分析法」等方法。「辭例推勘法」主要通過不同辭例的互相比較、分析,歸納出甲骨未釋字的語義特徵和範圍,鎖定釋讀方向,雖然多數情況下不能直接得出釋讀結論,但卻是「字形分析法」的重要補充,具有突出地位。不少經典的甲骨文字考釋就是從辭例推勘入手,提供未釋字的語義範圍線索,最後得出釋字結論。

  

近幾十年出土材料持續不斷的發現和公布,把古文字研究整體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甲骨文字考釋也日益精密化、科學化。大部分甲骨學者能夠做到論證嚴謹,持論小心翼翼:能想到的考釋思路前人可能早就想到了,能注意到的關鍵材料別人也許早就看到了。在這種情形下,破譯一個甲骨文字異常艱難,需要做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對於專門的甲骨文研究者而言,需要對全部甲骨卜辭材料十分熟悉,掌握所有甲骨文字的基本情況,尤其是未釋字的情況更要爛熟於心。比如,這個未釋字的形體結構如何,有幾種可能的分析途徑,可能與其他古文字材料中的哪些形體建立聯繫,這種聯繫的確立需要哪些證據,建立聯繫後如何闡釋在卜辭中的用法……另外,還要對前賢時彥的研究成果十分了解,前人的哪些意見可以吸收,哪些意見不可信從,等等。

  

論證嚴密、結論可信的甲骨文字考釋文章大都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構思、搜集證據、反覆改寫等過程,方能最終發表。據我所知,有位學界前輩為了等待更為直接的佳證,把寫好的稿件足足塵封數十年才發表。

  

甲骨文之所以能越過專業的門檻,吸引一些業餘愛好者,魅力在於文字自身的表意性。整個文字的構形,看起來像圖畫一樣。甲骨文字考釋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整個考釋過程都有成熟的方法論作為指導,程式化較強。只有嚴格遵循甲骨文字考釋的方法和原則,真正做到「字形之無忤」(字形比較無違逆),「文義之大安」(辭意通暢無礙),一篇甲骨文字考釋論文才能得到學界認可。

相關焦點

  • 「單字10萬」徵集將截止:甲骨文為啥難辨認?
    從1899年被發現之初開始,無數學者就為破譯甲骨文殫精竭慮,但到目前為止,相對能夠確定含義的單字只有1500個左右。  此前,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的一篇「懸賞公告」曾引發關注: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如今,徵集評選第二批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的日期也即將截止,許多人感嘆破譯難度之大、獎金之高。
  • 有關《敦煌石室畫像題識》書信考釋
    信中提到的《陽關之遊》發表於金陵大學主辦的《邊疆研究論叢》(即《邊疆論叢》),題目為《陽關探訪記》。在史巖書信中,有一份研究計劃書,未署時間,不過有李小緣「1945年8月21日」收到的標註。敦煌石室畫像題識外篇計劃:內篇為集錄之部,外篇為考釋之部,體例大致與中央研究院勞幹著《居延海漢簡》近似,然另具特色,決不盲從。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先看看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嗯,就如同這個漢字的字形一樣,實際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草書、楷書,這個文字的字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字形的脈絡也讓我們非常明確的直到:甲骨文中的「屮」字就是對應後世文字中的「屮」字。
  • 內事不決問甲骨,外事不決靠佔卜
    得甲骨文字七百八十四片,古器物十餘種。是為正式殷墟發掘之第一次。從1937年第一次發掘開始,至第十五次發掘結束,考古人員總算把殷墟遺址的整體情況摸清,這其間董作賓從未缺席過。羅振玉的書中曾記載:當時,洹水北岸出土了大量的動物角類,而沒有文字的當時就被丟棄了。
  • 有趣的甲骨文字屮,生僻的文字,但是在甲骨文中卻很有意味
    說起漢字中的生僻字,肯定都是讓大家很頭疼的文字。有的生僻字的筆畫數多達三十幾畫,但是也有的生僻字,只有寥寥幾筆,卻沒有多少人認識。   先看看甲骨文中「屮」字的寫法,嗯,就如同這個漢字的字形一樣,實際上,從甲骨文開始,歷經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到草書、楷書,這個文字的字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這種字形的脈絡也讓我們非常明確的直到:甲骨文中的「屮」字就是對應後世文字中的「屮」字。
  • 「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亮相中國文字博物館
    近日,中國文字博物館舉辦了「甲骨之約」甲骨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以創新手段弘揚甲骨文的獨特魅力。安陽工學院產品設計教研室主任王丹花:「我們這個作品是叫《拼一塊甲骨》,主要是針對3到12歲的兒童,在設計之初,我們也考慮到甲骨文以象形文字居多,因此我們選擇了12生肖,12生肖的這個形狀做出來,拼出來整個甲骨的形態,讓孩子們在用的時候能有一些趣味性,同時也知道我們這個甲骨文它的發展淵源。」
  • 小學一年級考題現「甲骨文」,學生能識200餘個甲骨文字
    近日,長沙縣原陸新教育實踐學校一年級期末考試推行甲骨文,100分的試題卷中有66分都與甲骨文相關,看起來晦澀難懂的甲骨文,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卻能辨識甚至寫出200餘個甲骨文字,連家長都驚嘆:「太厲害了,好慚愧,要和孩子一起補充新知識了。」
  • 執筆揮墨書甲骨,情滿金秋謝師恩
    、中國古代尊師重教的小故事以及老師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們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小朋友們紛紛起立、敬禮,向自己的老師道一聲「謝謝」。做傳承甲骨文化的後備軍隨後,由福山王懿榮甲骨學研究會的毛敏老師向小朋友們講書法基礎和甲骨文識讀,引導小朋友們正確握筆、識讀並書寫甲骨文中幾個有代表性的獨體字:日、山、水等,激發孩子們對書法藝術的熱愛
  • 有趣的甲骨文字「時」,還真是一個擬人有趣、生動逼真的文字!
    甲骨示例比如甲骨文字真的讓人流連忘返,沉浸其中有些難以自拔!見到一個個美麗的甲骨文字,總能從其中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古樸味道。儘管這些文字是遠在大約4000年前的殷商時期使用的古老文字,但是現在看來,依然能從中找到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味道,畢竟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漢字也是從甲骨文字傳承而來的!有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甲骨文字,臉上總要保持很長時間的笑意,總覺得自己又從先祖們哪裡學到了一些質樸的符合天道的真理。
  • 裘錫圭:數十年如一日破譯甲骨簡牘密碼 推進古典學科重建
    他,數十年來一直跟甲骨、青銅器、竹簡木牘、帛書等打交道,尤其擅長考釋幾千年前的疑難文字。從1974年開始,他先後參加了銀雀山漢墓竹簡、雲夢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曾侯乙墓文字資料及郭店楚墓竹簡等重要出土文獻的整理工作,在漢字學、殷墟甲骨文、戰國文字和漢簡的考釋、對先秦和秦漢古籍的校讀及上古史的研究等諸多方面均做出了很大貢獻
  • 甲骨文書法字體分類範本「殷墟甲骨文書體分類萃編」 之《第三卷 賓組二類》《 第四卷 出組類》出版
    國家普及類古籍整理圖書專項資助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子課題「甲骨文語料資料庫及其文字釋讀研究王蘊智 主編王蘊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古漢字研究所所長,鄭州大學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有趣的甲骨文字「洋」,與海洋無關,而是「喜氣洋洋」的本源!
    甲骨示例拜讀甲骨文字的時候,有時候總會恍惚覺得,我們現在很多漢字的意思,其實和先祖們創造甲骨文時期的文字的本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於是,很多時候,在查詢甲骨文字解讀文獻的時候,會覺得很多文獻對某個甲骨文字得解讀會出現很多莫名其妙得後世才會採取得說辭!於是很多時候,就覺得非常得可樂!當然,不是貶低甲骨文字解讀工作者得勞動,而是,這種文獻中得說法和自己心目中得意思得差別,有時候讓自己覺得甲骨文在一定程度上會更加得可愛!比如今天我們要討論得這個甲骨文字「洋」。
  • 有趣的甲骨文字「甫」,栩栩如生的禾苗從田地裡生長出來的圖畫!
    於是今天就準備簡單的討論一下,在先祖們生活的時代,小草從土地生長出來的畫面是用當時的甲骨文字如何描述的?嗯,還真的又這麼一個喜樂精緻的甲骨文字,就是「甫」字。當然,在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中,「甫」字的意思極為簡單,比較熟悉的意思就是副詞「剛、才」的意思,或者還有已經不怎麼常用的,稱呼他人時的用法「臺甫」等。但是這個「甫」字在甲骨文中確實極有趣味的一個文字。
  • 識甲骨文的當代人還是不多
    每辨識出個新字 都很了不起  研討會聚集了200多名中外學者,回顧甲骨文發現歷程,並就甲骨文字考釋、甲骨文與殷商史研究、甲骨學研究等進行學術研討。  目前,經過辨識的甲骨文字,大約有4300枚,取得共識確認的,有1300個。但是,每新辨識出一個字,都變得更加不容易。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當志願者  11月2日,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  中國文字博物館裡人流湧動,井然有序。  「我今天從手機上看到了習近平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新聞,第一時間就轉發到了我們文字博物館志願服務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