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2020-12-20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首場演出十分成功,這得益於我們前期大量的考證和準備工作,這是安陽市乃至全省首次演繹這種題材和類型的歌舞劇。希望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讓更多普通群眾了解真實的殷商王朝。這是一次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對於深化甲骨文研究、推進甲骨文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演出結束後,總導演張臻生告訴記者。據了解,《甲骨文》將商王朝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典型故事進行藝術創作,回溯商朝末期武王徵商、破紂建周的歷史,再現漩渦中一代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和波瀾壯闊的史詩傳奇,以甲骨問道、神人以和、十祀徵夷、上智為間、天庭辯說、羑裡八卦、天命歸周七個章節為敘事主題,通過舞蹈、音樂、歌曲等形式反映商朝末年宮廷爭鬥、武王伐紂等歷史故事。

  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根據近年甲骨文破譯和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回溯了商朝末期武王徵商、破紂建周的歷史,再現了歷史漩渦中的人物和他們的作用,探討了華夏文明初期對人性根源的思考和困惑,揭示了中國歷史跨越奴隸社會進入宗法封建時代的奧秘。

  為何將《甲骨文》定義為文明探源歌舞劇?又為何將全省首演放在安陽?其中蘊藏了哪些深意?在當天下午的帶妝彩排中,記者有幸採訪了該劇編劇、我省著名作家杜建輝。「商朝可以說是文明的朦朧時期,留下了許多標誌性文化符號,比如甲骨文、青銅器,可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我的創作初衷就是把這段歷史儘量真實地展現出來。故事由幾名考古隊員的挖掘展開,還原當時的重點場景。」杜建輝向記者介紹,在確定了敘事結構後,劇情以王位傳承為開場,埋伏了商朝悲劇的草蛇灰線,即商周之間的世仇和因王位傳承造成的商朝內部矛盾,圍繞這兩條線的矛盾發展,該劇又分出六個場景,反映了商王朝史上的幾件大事。另外,該劇的場景和故事均出自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刻辭和可信歷史文獻。「為了弄清楚商朝最後一位帝王帝辛與其兄微子等官員的矛盾由來,我還多次去中國文字博物館尋找線索。第三次去時,工作人員介紹,館裡確實有一塊帝辛時期的甲骨連續記載了3次佔卜情況,該片甲骨記載,大王堅持要用歌舞表演作為祭祀的主題活動,前兩次都被神祇人員否定了,第三次才得以通過,用歌舞代替了殺戮,用文明取代了野蠻。」杜建輝說。

  「安陽是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城市。」杜建輝表示,《甲骨文》演出活動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將《甲骨文》首演放在安陽,就是為了致敬這塊土地上的前輩先賢,啟發後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從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以更多創新的形式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杜建輝的創作為《甲骨文》的誕生開了個好頭,從今年10月的第一次籌備會議,到12月15日的首場演出,臺前幕後數百人的努力,才促成了這部創新歌舞劇的成功。「在進行劇本改編過程中,我們多次研討,查詢資料,努力讓演出情節更貼合觀眾,讓大家能夠體會到歷史中的內涵。」市藝研所青年編劇藺然負責劇本的改編,她向記者介紹,為了將其搬上舞臺,成為出色的舞臺劇,從服裝、道具、舞美到舞臺聲、光、電的配合,我市集結了大批優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本場演出除了5名外聘的主要演員外,全部由本地演員出演。146人的龐大演員陣容中,包括了131名藝術專業的普通學生。他們來自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市職業技術學院、安陽學院等院團,很多都是十五六歲的學生,最小的只有10歲。彩排間隙,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舞蹈老師李曉冬告訴記者:「從接到演出任務到正式上臺,整整一個月時間。我們學校60多名學生參與進來,剛開始都是利用課餘時間排練,有的業務能力好的孩子,一個人參與了三個場景的演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次特別有意義的鍛鍊。」當天演出的成功,也讓老師和學生們異常興奮,大家在演出後紛紛合影留念,將這份定格珍藏。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此次《甲骨文》由市委宣傳部協調多個單位共同編排,用以致敬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前輩先賢。「近年,我們多次提出要做好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第一就是要繼續探索未知、解釋本源。所以這部劇叫『文明探源歌舞劇』,我們只有把來路看明白了,才會有詩和遠方,才能行穩致遠,使我們民族始終走在世界文明前列。」採訪結束時,杜建輝又一次重申了該劇「文明探源」的意義。

責任編輯:王喆

相關焦點

  • 文明探源的科學性思考
    在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中,我覺得應該梳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這需要從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原理出發,審視我們的研究路徑是否正確。本文首先梳理科學研究的一些關鍵要素,然後思考這些原理和要素對我國文明探源的啟示。科學方法的要義科學是一種或然性研究或置信度的考量。
  • 什麼是文明探源,我們探到了什麼?
    這幾年,我們經常提到「文明探源」這個關鍵詞,它的實施主體,便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這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與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如今,「中國」二字已逐漸清晰了起來。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與此同時,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以此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牽頭與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合作,啟動了溧陽文明探源工程。我市啟動文明探源工程溧陽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溧陽,中華曙猿的發現打破了人猿起源非洲說;梅嶺玉作為良渚文化玉料來源豐富了江蘇歷史文明譜系;金瓜子述說著伍子胥開鑿春秋運河的悠久歷史。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古董商售賣的骨頭上,發現了一種神秘符號,這就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們,對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卻很難從寥寥幾句敘述中體會到,一片甲骨如何震驚天下。「三千年而一洩其密」,甲骨學奠基者羅振玉這樣評價甲骨文的橫空出世。時值國運衰微,西學東漸,一些學者甚至開始懷疑中華文明,「廢除漢字」的呼聲甚囂塵上。
  • 語言學和遺傳學結合,給中華文明探源打開新窗口
    】(採訪/觀察者網 武守哲)觀察者網:潘悟雲教授您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就漢藏語系起源和華夏文明探源問題對您做一個採訪。一直以來,對漢藏語系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存在兩種假說。中國有中華文明五千年之說,但國外並不承認。甲骨文至今也只有3000多年,再往上就沒有記錄了,夏文化以及黃帝、炎帝等等在西方人看來是一種傳說,國際上無法認定為「史」。中華文明五千年根據在哪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根據考古發掘。全國各地有許多挖的出來的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等等。
  • 我在漢字裡徜徉——《漢字的故事》讀書報告
    本書以漢字為線索,充分挖掘漢字蘊藏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娓娓講述漢字的發展演變歷程和許多與漢字有關的史實及軼聞趣事,如發現甲骨文及由此展開大規模考古和研究的經過,近現代漢字改革和規範化的過程,漢字的避諱、禁忌等引發的故事以及漢字應用趣話等等。
  • 為甲骨文字創造新活法——甲骨文活化利用的故事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有關專家以及從事甲骨文活化利用文創研發的各界人士,發現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當志願者  11月2日,甲骨文的故鄉——河南安陽。  中國文字博物館裡人流湧動,井然有序。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上巳祓禊:探源誘人節慶背後的易道文明
    上巳背後,自有深機。又是暮春之初,又見煙花三月,又到春服既成,上巳將至,流觴已備,我們就順著歲月上溯,去追尋其中湮滅在歲月深處的易道文明淵源。煙花三月為何要下揚州孔子在《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天下學問之道,盡在「問學」二字之中。問題就來了。煙花三月,為何非要下揚州?
  • 玩轉趣味甲骨文,解鎖漢字成長密碼 ——樂樂趣原創甲骨文圖畫書...
    閱讀和甲骨文的碰撞  《小漢字大故事》以甲骨文為載體,用簡單、幽默的文字串聯起50個故事,用400多個樸實、簡潔的甲骨文「畫」出了所有故事場景。圖書形式豐富有趣,現場發布的《小漢字大故事》第1輯包括10冊繪本(圖畫書)、4冊紙板書(洞洞書、翻翻書)、75張識字卡、一本字解手冊,主題涵蓋識字、認知、方位、人體、聲音、氣味、動物等。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 甲骨文:世間最美的「文字」,這些「字」,驚豔了時光!
    單是一個個方塊字,背後都蘊藏著無窮的魅力和智慧。大家都知道,上古時期,有一個叫倉頡的人,創造了我國最早的文字。倉頡造字之前,所有的紀事,基本上都是靠結繩記事的。但是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需要更多的信息量去傳達,最後在黃帝的命令下,倉頡經過多年冥想,終於創造出了華夏最古老的漢字。
  • 文明一分鐘|這個貴州小男孩在央視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
    歡迎收聽由文明貴州帶來的《文明一分鐘》。今天是2020年6月3日星期三。文明時事首先走進今天的文明時事:1)中國科協、中央文明辦組織實施科技志願服務「智惠行動」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看看那些「以骨為伴」求索中華文明之源的人
    此後,代代中國學人焚膏繼晷,隱藏在神秘甲骨中的中華智慧和文明密碼被一一破譯。3000年間,它突破造字、書寫、拼音化和信息化等重重危機,頑強「活」到了今天並不斷煥發青春,成為當今中華文化自信最堅實的基石。11月1日,社會各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 肆拾玖坊與甲骨文的不解之緣
    那麼,在成功和高速成長的背後,肆拾玖坊如何玩轉如此眾多的分支機構和店面?在日前舉辦的2019年甲骨文雲大會上,肆拾玖坊實業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傳宗面對媒體講述了他與甲骨文的故事。與甲骨文的不解之緣管理3000家專賣店、餐廳和會所,100萬中產家庭會員,108家銷售公司。夢想雖成真,可當真正面對那麼多的門店、分支機構和會員,想玩的轉卻是一個相當頭疼的事。事實上,正是在甲骨文的幫助下,藉助於Oracle ADW全數據平臺,才使得肆拾玖坊的經營如此順暢。
  • 秦海璐《媽媽向前衝》 講述女強人的背後故事
    秦海璐坦言,第一部劇講述的是女強人的故事,而第二部則是講述女強人背後的故事,講述如何挽回已經破裂的婚姻。秦海璐說:「真正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情感並不會像初戀那麼青澀、那麼激烈,但是長時間相濡以沫的情感會更堅定。當面臨危難的時候,大家都會受傷也都會受創,如何修復這段破裂的情感,是我們現代人需要去了解的,這部戲就是講如何修復已經破裂的婚姻。」
  • 劇目簡介丨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
    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內容簡介一、內容介紹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將扶貧路上發生的真實人物和典型事例進行藝術創作,以湘西之事講湖南,以湖南之事講全國。展示了湖南「精準扶貧」的決心和精神,傳遞了湖南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後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立體呈現一副波瀾壯闊、又極具人情溫暖的精準扶貧中國畫卷。
  • 二〇二〇,南陽考古新發現——探源先夏文化 追尋文明源起
    黃山遺址、巖石文(巖畫)、不見冢、唐河湖陽象牙化石調查清理、西峽縣舊石器考古調查……2020年,是南陽考古獲得豐碩成果的一年,每一件文物、每一處遺址遺存、每一點一滴的發掘與發現,都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文獻之外的歷史地理畫卷,讓我們一點點走近文明探源的南陽答案。
  • 把金桃還給撒馬爾罕:甲骨文的編輯怎麼給學術書取名?
    仔細對比在2014和2015年歷史暢銷書榜單上的甲骨文圖書,從《天國之秋》到《撒馬爾罕的金桃》,我們發現,甲骨文的圖書名字都挺有趣。問題來了:甲骨文的書名怎麼來?我們請甲骨文的編輯寫了這篇文章,講他們的取名心得和出版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