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故事、精緻華麗的舞美、氣勢恢宏的場景……12月15日,全省首部以商朝末年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的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在市職工文體中心首演。數百名觀眾仿佛跟隨劇情中考古隊員的追溯進行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一同見證甲骨問道、十祀徵夷、羑裡八卦、天命歸周,在音樂、光影、舞蹈之中,探尋殷商王朝的奧秘。
「首場演出十分成功,這得益於我們前期大量的考證和準備工作,這是安陽市乃至全省首次演繹這種題材和類型的歌舞劇。希望通過文藝演出的形式,讓更多普通群眾了解真實的殷商王朝。這是一次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對於深化甲骨文研究、推進甲骨文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演出結束後,總導演張臻生告訴記者。據了解,《甲骨文》將商王朝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典型故事進行藝術創作,回溯商朝末期武王徵商、破紂建周的歷史,再現漩渦中一代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和波瀾壯闊的史詩傳奇,以甲骨問道、神人以和、十祀徵夷、上智為間、天庭辯說、羑裡八卦、天命歸周七個章節為敘事主題,通過舞蹈、音樂、歌曲等形式反映商朝末年宮廷爭鬥、武王伐紂等歷史故事。
文明探源歌舞劇《甲骨文》,根據近年甲骨文破譯和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回溯了商朝末期武王徵商、破紂建周的歷史,再現了歷史漩渦中的人物和他們的作用,探討了華夏文明初期對人性根源的思考和困惑,揭示了中國歷史跨越奴隸社會進入宗法封建時代的奧秘。
為何將《甲骨文》定義為文明探源歌舞劇?又為何將全省首演放在安陽?其中蘊藏了哪些深意?在當天下午的帶妝彩排中,記者有幸採訪了該劇編劇、我省著名作家杜建輝。「商朝可以說是文明的朦朧時期,留下了許多標誌性文化符號,比如甲骨文、青銅器,可仍有很多未解之謎。我的創作初衷就是把這段歷史儘量真實地展現出來。故事由幾名考古隊員的挖掘展開,還原當時的重點場景。」杜建輝向記者介紹,在確定了敘事結構後,劇情以王位傳承為開場,埋伏了商朝悲劇的草蛇灰線,即商周之間的世仇和因王位傳承造成的商朝內部矛盾,圍繞這兩條線的矛盾發展,該劇又分出六個場景,反映了商王朝史上的幾件大事。另外,該劇的場景和故事均出自故宮博物院和中國文字博物館甲骨刻辭和可信歷史文獻。「為了弄清楚商朝最後一位帝王帝辛與其兄微子等官員的矛盾由來,我還多次去中國文字博物館尋找線索。第三次去時,工作人員介紹,館裡確實有一塊帝辛時期的甲骨連續記載了3次佔卜情況,該片甲骨記載,大王堅持要用歌舞表演作為祭祀的主題活動,前兩次都被神祇人員否定了,第三次才得以通過,用歌舞代替了殺戮,用文明取代了野蠻。」杜建輝說。
「安陽是個有歷史、有故事的城市。」杜建輝表示,《甲骨文》演出活動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將《甲骨文》首演放在安陽,就是為了致敬這塊土地上的前輩先賢,啟發後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從而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以更多創新的形式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杜建輝的創作為《甲骨文》的誕生開了個好頭,從今年10月的第一次籌備會議,到12月15日的首場演出,臺前幕後數百人的努力,才促成了這部創新歌舞劇的成功。「在進行劇本改編過程中,我們多次研討,查詢資料,努力讓演出情節更貼合觀眾,讓大家能夠體會到歷史中的內涵。」市藝研所青年編劇藺然負責劇本的改編,她向記者介紹,為了將其搬上舞臺,成為出色的舞臺劇,從服裝、道具、舞美到舞臺聲、光、電的配合,我市集結了大批優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本場演出除了5名外聘的主要演員外,全部由本地演員出演。146人的龐大演員陣容中,包括了131名藝術專業的普通學生。他們來自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市職業技術學院、安陽學院等院團,很多都是十五六歲的學生,最小的只有10歲。彩排間隙,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舞蹈老師李曉冬告訴記者:「從接到演出任務到正式上臺,整整一個月時間。我們學校60多名學生參與進來,剛開始都是利用課餘時間排練,有的業務能力好的孩子,一個人參與了三個場景的演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次特別有意義的鍛鍊。」當天演出的成功,也讓老師和學生們異常興奮,大家在演出後紛紛合影留念,將這份定格珍藏。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此次《甲骨文》由市委宣傳部協調多個單位共同編排,用以致敬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前輩先賢。「近年,我們多次提出要做好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第一就是要繼續探索未知、解釋本源。所以這部劇叫『文明探源歌舞劇』,我們只有把來路看明白了,才會有詩和遠方,才能行穩致遠,使我們民族始終走在世界文明前列。」採訪結束時,杜建輝又一次重申了該劇「文明探源」的意義。
責任編輯:王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