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社科院等地的專家學者考察黃山遺址
這一年,「考古中國」把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聚焦南陽;這一年,從黃山遺址到不見冢,從巖石文(巖畫)到唐河湖陽象牙化石……一系列考古新發現,讓我們在歷史軸線的延伸中,在南陽觸摸文明的源起與肇始……
自古至今,對文明肇始的探索從未停止。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數萬年數千年前的先民們是怎樣一幅生活圖景?文明,又是如何點亮第一束光並一路閃爍走到今天?這些答案,就深藏在那些層層疊起的文化層裡,也深藏在那些我們已知和更多未知的巖石上的遠古史詩裡。正是考古人孜孜以求的發掘和探尋,把我們的目光一再拉長至更久遠的歷史深處。
黃山遺址、巖石文(巖畫)、不見冢、唐河湖陽象牙化石調查清理、西峽縣舊石器考古調查……2020年,是南陽考古獲得豐碩成果的一年,每一件文物、每一處遺址遺存、每一點一滴的發掘與發現,都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文獻之外的歷史地理畫卷,讓我們一點點走近文明探源的南陽答案。
來自中國科學院等地的專家學者考察「巖畫天文臺」
黃山遺址:
「考古中國」探源夏文明
誰也不曾想到,黃山遺址,這個南陽城北普通的小山丘,竟藏著滿腹令人震驚的文化遺存。繼全國考古學、歷史學界的專家、學部委員實地考察並不吝將「中華瑰寶千年一遇」「文明在宛」「獨山古玉黃山天琢」等讚譽之詞贈之外,2020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發布《關於切實做好黃河文化相關重大考古項目發掘研究傳播工作的通知》,明確9項河南省黃河文化相關重大考古項目,南陽黃山遺址入選其中;2020年11月,「考古中國」把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目光投向南陽黃山遺址,並將其列為「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五大考古發現」之一。黃山遺址,以出土的幾位「大王」、7000年前或更早的玉器、房址、墓葬、陶器等重大發現,在歲月中留下雪泥鴻爪,吸引著人們去探究其中蘊含的華夏文明密碼。
桐柏雷家寨考古調查
2020年,來自黃山遺址的考古發現引發考古界、史學界的強烈關注:在該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早期的手持玉鉞的「大王」、玉石工匠墓,獨山玉鉞、玉斧、玉鏟等仰韶文化早期的禮器,以及生產工具、玉石器、獨玉原料,大量的房址等遺存……這些重大發現可將我國制玉年代追溯到近7000年前。事實上,黃山遺址距離獨山玉產地——南陽獨山約3公裡,而且,就在1959年,黃山遺址就出土有獨山玉製品,其中一件玉鏟比其他常用玉鏟大若干倍,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的某種特殊器物,被稱為「中華第一鏟」。作為中華文明重要載體,玉器製作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生產力。獨山出玉,黃山制玉用玉,黃山遺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黃山遺址揭露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出一批仰韶文化早期墓葬,與玉石器製作有關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長方形「前坊後居木骨泥牆式」建築、工棚式建築,屈家嶺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活動面多處、祭祀坑、甕棺葬;出土了數量豐富的鑽、刻刀、磨墩石質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殘次品、陶器、骨器等。考古發掘確認了黃山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嶺文化時期集加工、交流玉石器為主的(玉石器製造基地+港口)大型中心聚落遺址,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遺存的空白,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關鍵地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關鍵時間為中華文明形成提供了關鍵材料。
南陽當地專家研究認為,這裡不僅是一個大型中心聚落遺址,還有可能是華夏「首都」。
「不見冢」車馬坑
巖石文:
文明探源的石上密語
如果不是南陽一批地方文化專家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和研究,那些散落於南陽各處的巖石文(巖畫),想必還沉寂於荒郊野外,激蕩不起什麼令人炫目的浪花。正是這些人孜孜不倦的考古探尋,讓南陽巖石文(巖畫)在文明探源上的重要意義得到一步步凸顯。2020年,南陽巖石文(巖畫)研究的一大重要發現,當屬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的遠古時期「巖畫天文臺」。而具備類似天文觀測功能的巖石文(巖畫),在鴨河工區、方城、唐河等地還發現有十餘處。
2020年11月7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一行到田營村實地考察被當地稱為「日月祭祀壇」的巖畫。這塊古巖畫雕刻在一塊稍有坡度的巖石上,最顯著的地方是位於北端的圓盤狀雕刻,由內外圓組成,內圓面稍高,形成內外圈之間的凹穴圓環。根據初步的觀察與分析,孫小淳對這塊古巖畫的性質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測:這是一個遠古時期的「天文臺」,其圓形結構具有測定季節和時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種日晷,天文意義極其重要。
「不見冢」出土的陶俑
「不見冢」出土的銅匕首
黃山遺址玉鉞
遠古時期「天文臺」的推測,讓中國史學界、考古界、天文界關注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南陽巖石文(巖畫)上。巖石文(巖畫)在南陽區域大量存在,在鴨河工區、方城、南召、臥龍區、唐河等的淺山丘陵地區廣泛分布,範圍廣、數量大、類型齊全,自成體系。南陽巖石文(巖畫)的探索與研究,始於2009年3月,當時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方城籍考古學者馬寶光回鄉探親時發現當地有大量凹穴巖畫。時任方城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白振國立即組織力量開展普查,在方城13個鄉鎮境內發現巖畫2000餘處。而當年9月,國內巖畫學權威學者雲集方城舉行巖畫專家報告會,自此確立了南陽巖畫在中國巖畫學範疇內的獨特地位。2012年始,僅在鴨河工區境內就發現近萬處巖石文(巖畫)遺址遺蹟。2014年在鴨河工區召開的「中國南陽鴨河工區·世界巖畫研討會」上,世界巖畫組織聯合會執行主席羅伯特·貝納裡克稱讚「鴨河工區數以萬計凹穴的巖畫群是截至目前發現的最壯觀,當數世界之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化豐碑」。2019年5月份,學部委員宋鎮豪等專家學者認定,南陽大量存在的巖石文,是中華文明初創期的文物遺存,蘊含著中華文明形成時期的重要信息。那次學術會議,確立了南陽「中華文明探源核心區」歷史定位,宋鎮豪揮筆為南陽題寫「南陽原史文明之光」等墨寶。
這期間,白振國、張建國、藍成雲、孫保瑞、藍玉獻、袁祖雨、張長運、郭起華、李迎年、袁碩、周曉鋒等一批本地學者對南陽巖石文進行了大量尋找、踏訪、研究,並在河南日報、南陽日報、南陽晚報等媒體發表一批有分量、有思想、有深度的研究性文章,引起史學界、考古界及各界讀者的廣泛關注。
就在2020年12月21日、2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教授楊益民、宋國定,副教授羅武幹、張明悟,科研助理周麗曉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副研究員黎耕、高級工程師何勃亮,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豫秦等天文學史、天文學、考古、巖畫等多領域專家學者如約來到南陽,進行為期兩天的古天文遺址學術考察。先後考察了「謝莊巖畫天文臺」及鴨河工區、方城、唐河等十餘處具備天文觀測功能的巖石文(巖畫)。可以說,「謝莊巖畫天文臺」,或將為南陽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學答案。
就在2020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史前考古與科技文明南陽研究中心」成立,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籤訂三方合作協議,將發揮學院優勢,充分利用南陽豐富的考古遺蹟及文物資料,開展中國史前考古與科技文明的研究。這無疑是我市考古及古代文明研究歷程中的又一盛事。巖石文(巖畫),當是先民留給後人的石上密語,他們把對自然、社會與人類自身最樸素的認識,把崇拜的圖騰與神靈、生活與心理體驗如實刻下,等待後人破解密語,探尋和還原最初的文明源起。
鎮平出土的卜骨
不見冢:
周典之謎或在此解封
臥龍區石橋鎮龍窩村夏莊自然村,這個小小的村子下面,究竟埋藏著多少秘密、又是否能解開「王子朝奔楚」之謎呢?正因為牽涉到「王子朝攜周典奔楚事件」這一千古懸案的研究,這裡的「不見冢」名揚四海。2020年,「不見冢」依然備受中國史學界、考古學界關注,就在當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陽市文物考古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夏莊墓地進行考古發掘。
關於「不見冢」,最早的波瀾來自2017年6月時任鴨河工區黨工委書記白振國在南陽晚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不見冢」裡「見」什麼》,猶如一石激浪,由此圍繞「不見冢」激起層層波浪,關於「王子朝攜周典奔楚事件」的研究也從此全面鋪開,《王子朝奔楚探秘》《「不見冢」裡,或葬著楚國封君》《〈山海經〉形於宛,成於宛?》等一系列學術研究文章,引發了人們對王子朝墓葬、王子朝地望、晁姓發源地、周王朝典籍禮器遺失地等諸多懸案的廣泛關注。其後,從白振國、蘇玉璽、周付祥、袁祖雨、郭起華等南陽文化專家及外地學者發表文章對「不見冢」進行詳研細判,到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王子朝奔楚暨南陽先秦古遺址保護學術研討會」「中國先秦史學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南陽歷史地位考察研討會」,「不見冢」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及數十位考古專家也在2020年年末先後來宛對「不見冢」等進行考察。
從目前已發掘的「不見冢」陪葬墓現狀來看,這些陪葬墓都呈「甲」字形,排列規範,整齊有序,並且依據墓主人身份高低由中間向兩側依次排開。雖然被盜嚴重,但清理出了300餘件銅器、陶器、玉石器,其中,一對陶俑及依然鋒利的青銅劍、箭鏃、戈等具有戰國時期典型特徵的器物引人注目。除了發現的5座陪葬車馬坑外,主墓西側還有一座長70多米的車馬坑,2020年末考古人員已在此搭建好文物保護大棚,新的發掘即將開始。這個形制龐大的車馬坑及主墓會有什麼新的發現?事實上,無論是學術研判還是考古發掘,各種指向顯示,主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王子朝,但所有的指向都需要最終考古的發現來印證,「不見冢」的「千古之謎」、王子朝攜周典之謎,正在南陽考古人的手鏟下,一點一點接近歷史真相……
考古現場
南陽考古:
手鏟書寫的古代歷史
2020年,一個個重要的遺蹟被揭示於我們面前,無論是舊石器考古調查還是夏文化、先夏文化考古調查,無論是灰坑還是墓葬,考古人用手鏟鐫刻了一部觸手可及的南陽古代史。「可以說,2020年我市田野考古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在古代人類起源、中華文明進程以及夏文化考古調查與研究等前沿研究課題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喬保同說。
2020年2月23日,唐河縣湖陽鎮亢寨村廉莊組村民在河道清淤過程中發現象牙化石。考古人員現場發掘一根完整的象牙門齒,與村民取土時被折成兩段的象牙門齒位於同一位置,此外還發掘採集打制石器28件,根據發掘出土物,考古人員判斷該處古生物化石及其他遺存的時代可能屬於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當時的人類約為猿人晚期或者智人早期。這一發現,為研究更新世時期南陽地區古生物、氣候、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在西峽縣舊石器田野考古調查中,考古人員發現了4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地點,為南陽地區舊石器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線索,也為早期人類在該地區的活動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2020年南陽地區夏文化遺址考古調查項目啟動後,考古人員先後對方城八裡橋遺址、臥龍區王營遺址、內鄉趙窪遺址、鎮平縣馬圈王遺址等7處包含夏文化內涵的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一批二里頭時期文化遺蹟、遺物,為研究二里頭文化在豫南地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為配合基本建設,考古人員還對唐河澧水路畫像石墓、第二十完全學校、鎮平正泰1號院、桐柏豫能鳳凰風電等30餘個項目進行了考古發掘,從周到漢、從明到清,考古發掘以遺址實物的形式,展開一幅從古至今的文明畫卷,讓我們得以更直觀地抵達久遠歷史的縱深處。
全媒體記者 李萍
圖片攝影 郭起華 呂東 李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