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甲骨文字帖》
【ISBN】 9787514006223
【作 者】 王本興 編著
【圖書介紹】
甲骨文亦稱『契文』、『卜辭』、『貞卜文』、『殷墟文字』、『龜甲文字』等,沉睡在地下三千多年,1899年河南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在翻種土地時被發現。殷商是一個神權統治的時代,崇尚佔卜,無論什麼事都要向鬼神卜問才敢行動。《小戴禮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在日常生活中,大凡祭祀、徵伐、風雨、出入、田獵、收成、氣象、疾病、生育等都要得到神的『啟示』,請命上天。甲骨文上的卜辭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每次佔卜的記錄。人們把佔卜看成是十分神聖的事。強盛的殷王朝,奴隸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天神鬼神更為崇拜,為了取得神的『歡心』,對佔卜的刻辭要求很高,不僅要寫得好,而且要刻得好。它是貴族們的檔案,而那些從事書刻活動的『 貞人』,專以貞卜為職業,他們父子相傳,世代因襲,是當時的『書法家』。他們不斷書刻,不斷改進,不斷雅化,完善了甲骨文字,使甲骨文在不同時代有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些縱橫交叉的線條、變化多端的字體結構,顯示出甲骨文非凡的藝術底蘊與技巧。至今,國內外藏有甲骨文十五萬多片,經整理歸納,甲骨文單字有五千多個,已考證破譯的字僅一千三百多個。每片甲骨文都是歷史的見證,都是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寶,都有強烈的誘惑力,那縷縷刻痕,無不召喚著我們去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思考。這些文字,書法家王羲之沒見過,顏魯公沒見過,蘇東坡沒見過,米南宮沒見過,連孔夫子也沒見過,這對他們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大遺憾。而我們這一代卻目睹了這些文字,不能不說是一大幸事。繼往開來,無數學者嘔心瀝血,為甲骨文字的探索和甲骨文字藝術的探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近代歷史文化及人文科學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且漸漸發展壯大成為一門世界性的顯學。美、日、英、法、德、加、俄、韓等國以及我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都設立了專門研究機構。甲骨文的研究實際上有兩大類型與範疇,其一為學術性研究,側重於甲骨文字的考釋及甲骨文字所涉及的古代社會、軍事、天文、氣象、農業、商業與古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斷面。其二為甲骨文字的契刻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研究。而本文所收拓片放大的字帖範本,則屬於這類範疇。可喜的是,歷來的學者在對甲骨文進行學術性研究的同時,並沒有輕視與怠慢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研究。他們拿起筆來,身體力行,從理論到實踐、從臨摹到創作,使甲骨文書法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早在1921年,著名甲骨文學者羅振玉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楊仲子、簡經論還將甲骨文字篆刻入印,刻出了精妙無比的甲骨文印章,從而開創了甲骨文書法藝術的新天地。此後,名家輩出,俊彥薈萃,甲骨文書法藝術得到空前拓展,成為我國社會普遍喜愛和認同的新書體。今天,無數甲骨文書法愛好者,單刀直入,首取甲骨契刻領域,直接學習、臨摹甲骨文字,無疑這是明智的選擇。常言道學書法要『取法乎上』,學甲骨文書法也應當從根本上學起,只要鑽進去,必將有所收穫。甲骨文書體並不單一,具有多種形式,且風格各異。原刻卜辭大者有寸餘,小者若蠅頭小楷,且書體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董作賓提出按照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十項標準,把甲骨文分為五個時期。郭沫若先生在董說的基礎上加以合併,將甲骨文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學習甲骨文書法就像學習其他書法一樣,需結合本人的具體愛好和基礎綜合考慮。筆者曾經以甲骨文字的結體、線條等不同特點為依據,在甲骨文書法藝術這個層面上,將甲骨文字分成八種不同風格的書體類型,出版了《甲骨文拓片精選》(書體分類及臨摹指要)一書,以饗甲骨文書法愛好者參考與選擇。但由於拓片過小,其契刻文字更小,給臨摹帶來了不便,增加了難度。
鑑於此,筆者通過照相、複印、電腦等現代電子設備,將拓片契刻文字放大,並將其整理歸納成『剛峻挺拔型』、『 瘦勁遒麗型』、『 粗壯渾厚型』三大類,影印成《甲骨文字帖》。實際上,迄今為止,像這樣把卜文放大供書法愛好者臨摹的甲骨文字帖,尚屬首創。
甲骨文書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不得一點急躁與草率,特別是處在臨摹階段,臨習的質量往往同臨習的數量成正比。沒有大量反覆的臨摹,就無法有顯著的進步。而這種反覆的大量的臨摹,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應該在一段時間內,專攻一種書體,深入進去,心無旁騖,目不旁視,日積月累,有了一定的感悟與體驗,才能將別的書體放在案幾,進行參照比較,互相借鑑。
【作者介紹】
王本興,江蘇無錫人,學名根旺,號惠山泥人,南京大學畢業,現供職於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現任江蘇省甲骨文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南京顏真卿書畫院副院長、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畫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其書畫篆刻作品先後在全國各省市及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美國、泰國、法國等地區入選展覽,在全國性的書畫篆刻比賽中分別獲金獎、特等獎十八次,銀獎十五次,銅獎二十次,被上百種書刊、典籍選編入集,被眾多的齋館、碑林收藏鐫刻入碑。
【目 錄】
概述
甲骨文書法書寫筆順
剛峻挺拔型甲骨文字臨寫指要
瘦勁遒麗型甲骨文字臨寫指要
粗壯渾厚型甲骨文字臨寫指要
【前 言】
甲骨文是我國三幹多年前殷商時代王室佔卜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和記事的古文字,與當代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成為中國漢字的鼻祖。甲骨文不僅對商代社會及古文字學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當代中國書法藝術的推陳出新,對書學演進史的追根溯源,也有其不可低估的文化價值。甲骨文書法不啻曾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中國書學的流變,抑亦導致了當代中國書法包括篆刻藝術的創新,於篆、隸、真、草、行書之外又另闢其門,推動和促進了中國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甲骨文書法,已逐漸為眾多的書家所關注,所摹仿,所領略,所開發,藝術形式日益完美,格調內容更趨豐繁,大張異彩紛呈之姿。在這樣的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多看、多讀、多臨甲骨文原拓,是多麼迫切與重要!
董作賓先生站在歷史縱向的角度,按照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十項標準,把甲骨文分為五個時期:一是盤庚、小辛、小乙、武 『臨摹』實際上包含了兩種不同的臨習方法。摹是用透明的紙蒙在字上,按底下的顯露出來的字畫痕跡描寫。也可以在字帖上蒙以薄紙,用雙勾法將字形勾勒出來,之後移走帖字,然後再依形描寫,這種方法也叫雙勾法。臨摹的目的在於準確理解甲骨文字體點畫、字跡的形狀,培養按甲骨文字的縱橫軌跡運筆的能力。這是入門的基礎訓練,很有必要。『臨』可分為對臨、背臨、意臨。對臨就是把範本放在前面或左邊,看一筆寫一筆,慢慢地看幾筆寫幾筆,或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對臨的關鍵是要把握好點線的形狀與位置,力求形似。對臨熟練後,可進行背臨訓練。即不看範本,憑印象把原作默寫出來。經過背臨,對原作的理解全面掌握了,可進入意臨訓練。即根據自己對範本的體悟,按原作的用筆、結體、布白等方法,書寫原來的文字。意臨可儘量保持原作風貌,也可參入自己的理解與追求,因而可以說,意臨是繼承前人傳統到主動尋求個性風格轉折的臨習階段。甲骨文書法千姿百態,或勁峭挺拔,或雄強高古,或纖秀妍麗,其作品形式既可作中堂,氣勢恢宏,又可作鬥方扇面,清麗可人,還可以以手卷、橫披、條屏、擘窠獨字等形式展示出來。其藝術生命力,極為強烈,其藝術魅力,極為動人,其藝術空間,極為廣闊,其藝術前景,極為燦爛輝煌,無論是學者、書家還是印人,在甲骨文領域裡,必定能八仙過海,各顯身手,承前啟後,大有作為。
祝你喜愛甲骨文字帖,喜愛甲骨文書法,早日取得進步與成就!
【內文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