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帖》(《甲骨文字典》作者王本興最新力作)

2021-02-08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書 名】《甲骨文字帖》

【ISBN】 9787514006223

【作 者】 王本興 編著

【圖書介紹】  

  甲骨文亦稱『契文』、『卜辭』、『貞卜文』、『殷墟文字』、『龜甲文字』等,沉睡在地下三千多年,1899年河南小屯村一帶的農民在翻種土地時被發現。殷商是一個神權統治的時代,崇尚佔卜,無論什麼事都要向鬼神卜問才敢行動。《小戴禮記·表記》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在日常生活中,大凡祭祀、徵伐、風雨、出入、田獵、收成、氣象、疾病、生育等都要得到神的『啟示』,請命上天。甲骨文上的卜辭就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每次佔卜的記錄。人們把佔卜看成是十分神聖的事。強盛的殷王朝,奴隸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天神鬼神更為崇拜,為了取得神的『歡心』,對佔卜的刻辭要求很高,不僅要寫得好,而且要刻得好。它是貴族們的檔案,而那些從事書刻活動的『 貞人』,專以貞卜為職業,他們父子相傳,世代因襲,是當時的『書法家』。他們不斷書刻,不斷改進,不斷雅化,完善了甲骨文字,使甲骨文在不同時代有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些縱橫交叉的線條、變化多端的字體結構,顯示出甲骨文非凡的藝術底蘊與技巧。至今,國內外藏有甲骨文十五萬多片,經整理歸納,甲骨文單字有五千多個,已考證破譯的字僅一千三百多個。每片甲骨文都是歷史的見證,都是先祖留下的文化瑰寶,都有強烈的誘惑力,那縷縷刻痕,無不召喚著我們去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思考。這些文字,書法家王羲之沒見過,顏魯公沒見過,蘇東坡沒見過,米南宮沒見過,連孔夫子也沒見過,這對他們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大遺憾。而我們這一代卻目睹了這些文字,不能不說是一大幸事。繼往開來,無數學者嘔心瀝血,為甲骨文字的探索和甲骨文字藝術的探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近代歷史文化及人文科學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且漸漸發展壯大成為一門世界性的顯學。美、日、英、法、德、加、俄、韓等國以及我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都設立了專門研究機構。甲骨文的研究實際上有兩大類型與範疇,其一為學術性研究,側重於甲骨文字的考釋及甲骨文字所涉及的古代社會、軍事、天文、氣象、農業、商業與古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斷面。其二為甲骨文字的契刻藝術與書法藝術的研究。而本文所收拓片放大的字帖範本,則屬於這類範疇。可喜的是,歷來的學者在對甲骨文進行學術性研究的同時,並沒有輕視與怠慢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研究。他們拿起筆來,身體力行,從理論到實踐、從臨摹到創作,使甲骨文書法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早在1921年,著名甲骨文學者羅振玉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楊仲子、簡經論還將甲骨文字篆刻入印,刻出了精妙無比的甲骨文印章,從而開創了甲骨文書法藝術的新天地。此後,名家輩出,俊彥薈萃,甲骨文書法藝術得到空前拓展,成為我國社會普遍喜愛和認同的新書體。今天,無數甲骨文書法愛好者,單刀直入,首取甲骨契刻領域,直接學習、臨摹甲骨文字,無疑這是明智的選擇。常言道學書法要『取法乎上』,學甲骨文書法也應當從根本上學起,只要鑽進去,必將有所收穫。甲骨文書體並不單一,具有多種形式,且風格各異。原刻卜辭大者有寸餘,小者若蠅頭小楷,且書體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董作賓提出按照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十項標準,把甲骨文分為五個時期。郭沫若先生在董說的基礎上加以合併,將甲骨文分為三個發展時期。學習甲骨文書法就像學習其他書法一樣,需結合本人的具體愛好和基礎綜合考慮。筆者曾經以甲骨文字的結體、線條等不同特點為依據,在甲骨文書法藝術這個層面上,將甲骨文字分成八種不同風格的書體類型,出版了《甲骨文拓片精選》(書體分類及臨摹指要)一書,以饗甲骨文書法愛好者參考與選擇。但由於拓片過小,其契刻文字更小,給臨摹帶來了不便,增加了難度。
  鑑於此,筆者通過照相、複印、電腦等現代電子設備,將拓片契刻文字放大,並將其整理歸納成『剛峻挺拔型』、『 瘦勁遒麗型』、『 粗壯渾厚型』三大類,影印成《甲骨文字帖》。實際上,迄今為止,像這樣把卜文放大供書法愛好者臨摹的甲骨文字帖,尚屬首創。
  甲骨文書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不得一點急躁與草率,特別是處在臨摹階段,臨習的質量往往同臨習的數量成正比。沒有大量反覆的臨摹,就無法有顯著的進步。而這種反覆的大量的臨摹,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應該在一段時間內,專攻一種書體,深入進去,心無旁騖,目不旁視,日積月累,有了一定的感悟與體驗,才能將別的書體放在案幾,進行參照比較,互相借鑑。

【作者介紹】

  王本興,江蘇無錫人,學名根旺,號惠山泥人,南京大學畢業,現供職於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現任江蘇省甲骨文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南京顏真卿書畫院副院長、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畫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其書畫篆刻作品先後在全國各省市及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美國、泰國、法國等地區入選展覽,在全國性的書畫篆刻比賽中分別獲金獎、特等獎十八次,銀獎十五次,銅獎二十次,被上百種書刊、典籍選編入集,被眾多的齋館、碑林收藏鐫刻入碑。

【目 錄】

概述
甲骨文書法書寫筆順
剛峻挺拔型甲骨文字臨寫指要
瘦勁遒麗型甲骨文字臨寫指要
粗壯渾厚型甲骨文字臨寫指要

【前 言】

甲骨文是我國三幹多年前殷商時代王室佔卜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和記事的古文字,與當代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成為中國漢字的鼻祖。甲骨文不僅對商代社會及古文字學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當代中國書法藝術的推陳出新,對書學演進史的追根溯源,也有其不可低估的文化價值。甲骨文書法不啻曾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中國書學的流變,抑亦導致了當代中國書法包括篆刻藝術的創新,於篆、隸、真、草、行書之外又另闢其門,推動和促進了中國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甲骨文書法,已逐漸為眾多的書家所關注,所摹仿,所領略,所開發,藝術形式日益完美,格調內容更趨豐繁,大張異彩紛呈之姿。在這樣的傳統文化大背景下,多看、多讀、多臨甲骨文原拓,是多麼迫切與重要!
董作賓先生站在歷史縱向的角度,按照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十項標準,把甲骨文分為五個時期:一是盤庚、小辛、小乙、武 『臨摹』實際上包含了兩種不同的臨習方法。摹是用透明的紙蒙在字上,按底下的顯露出來的字畫痕跡描寫。也可以在字帖上蒙以薄紙,用雙勾法將字形勾勒出來,之後移走帖字,然後再依形描寫,這種方法也叫雙勾法。臨摹的目的在於準確理解甲骨文字體點畫、字跡的形狀,培養按甲骨文字的縱橫軌跡運筆的能力。這是入門的基礎訓練,很有必要。『臨』可分為對臨、背臨、意臨。對臨就是把範本放在前面或左邊,看一筆寫一筆,慢慢地看幾筆寫幾筆,或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對臨的關鍵是要把握好點線的形狀與位置,力求形似。對臨熟練後,可進行背臨訓練。即不看範本,憑印象把原作默寫出來。經過背臨,對原作的理解全面掌握了,可進入意臨訓練。即根據自己對範本的體悟,按原作的用筆、結體、布白等方法,書寫原來的文字。意臨可儘量保持原作風貌,也可參入自己的理解與追求,因而可以說,意臨是繼承前人傳統到主動尋求個性風格轉折的臨習階段。甲骨文書法千姿百態,或勁峭挺拔,或雄強高古,或纖秀妍麗,其作品形式既可作中堂,氣勢恢宏,又可作鬥方扇面,清麗可人,還可以以手卷、橫披、條屏、擘窠獨字等形式展示出來。其藝術生命力,極為強烈,其藝術魅力,極為動人,其藝術空間,極為廣闊,其藝術前景,極為燦爛輝煌,無論是學者、書家還是印人,在甲骨文領域裡,必定能八仙過海,各顯身手,承前啟後,大有作為。
祝你喜愛甲骨文字帖,喜愛甲骨文書法,早日取得進步與成就!
【內文預覽】


相關焦點

  • 考試必備《多功能漢字甲骨文破譯字典》象形識字速記、古文破譯通用字典
    本書針對最新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漢字生詞,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篆文象形字,幫助讀者形象快速地了解漢字的來歷和演變,加深對漢字內涵的認識和理解
  • 「有趣」的甲骨文!
    甲骨文集字的《千字文》國慶閒暇的時候,讀到一本很有趣的字帖,是馬天麟博士書寫的《千字文》,《千字文》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這副《千字文》卻是用甲骨文寫的。由於歷史久遠,對甲骨文的研讀仍然在進行中,即使到了現代,經過很多甲骨文大家的解讀,比如距離我們稍微久遠一些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再比如生活在新中國的國寶級的甲骨文大師劉興隆先生,大家能夠確切解讀的甲骨文也不過只有1500字左右,還有大量的甲骨文字不能從大家熟識的漢語文字中找到對應體。翻閱著用甲骨文寫就的《千字文》,突然覺得中國的文字演化真的十分的神奇。
  • 劃時代巨著《甲骨文字典》將新修出版
    其中,新修《甲骨文字典》項目自11月19日開始公示,期滿後正式立項。預計耗時5年,對識讀、分期斷代等方面新成果進行補充,並將於2026年完成並出版。那麼,新修《甲骨文字典》的呈現方式如何?和常見的《新華字典》有什麼不同?普通古文愛好者拿著它就能看懂甲骨文嗎?
  • 高級國學《多功能漢字甲骨文破譯字典》象形速記、學生考試古文破譯通用字典
    ●高級國學《多功能漢字甲骨文破譯字典》古文破譯通用字典、大中小學考試、象形速記識字本書側重於通過象形甲骨文、金文、篆文輔助大中小學生快速識字,查詢常用漢字、甲骨文、金文、篆文,並作為古文破譯進階訓練工具書;本書針對最新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漢字生詞,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篆文象形字,幫助讀者形象快速地了解漢字的來歷和演變,加深對漢字內涵的認識和理解
  • 【高清視頻】中國甲骨文20: 《甲骨文合集》
    隨著甲骨文資料的考釋、著錄、整理、釋讀、研究等工作有序推進。目前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數目已逾5000字,已能認識的有1500餘字,其餘由於專有名詞佔有較大比例,對通讀甲骨刻辭並無太大影響。作為甲骨文書法的學習參與者,至少應當關注、了解、掌握甲骨文考釋工作。
  • 金詩元 甲骨文 第 2 課 玄 黃
    甲骨文被發現時,是刻在虎骨等中藥材上的。甲骨文被認為是古人的咒語畫在了骨頭上,變成了道家所說的神符。所以,寫甲骨文就是畫符,寫的同時念出聲就是念咒,堅持畫符念咒,神鬼不欺,百毒不侵,神清氣爽,吉祥如意!到目前為止,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甲骨文是最早發現的最神奇的漢字,考古學家考察確定,甲骨文出現在3300年前。
  • 「高冷」甲骨文走入大眾生活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甲骨文作為目前已知成系統的漢字的最早形態,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對甲骨文宣傳推廣的提案」,引發廣泛關注。  近年來,甲骨文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 山東省甲骨文特色學校驗收組到長城路小學驗收指導
    傳統文化與甲骨文社團展區,古箏社、飛花令、「小倉頡」、甲骨文繪畫、甲骨文作品、讀書交流會等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展現了長城學子對甲骨文的熱愛,在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感受中華漢字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長城路小學將甲骨文教學與學科教學巧妙融合,滲透文化,師生爭當傳統文化傳承人。錶盤設計,是數學學科滲透甲骨文的代表作品,看似冰冷的數字錶盤,經過孩子們的雙手,滲透進甲骨文這一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頓時多了一些韻味。
  • 甲骨文輸入法取得突破 讓古文字復活
    新華社成都4月25日電(記者 吳曉穎)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但要在電腦上打出這種像「畫」一樣的字卻很難實現。劉志祥等人編制的甲骨文六位數字碼輸入法,讓甲骨文電腦輸入成為可能。他們編著的《甲骨文六位數字碼檢索字庫》一書,近日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行。
  • 星辰文藝丨對話姜宗福: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
    他們將在2021年10月於韓國延世大學舉辦的第八屆年會上宣讀其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  「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每一個甲骨文也不是單獨的文字,而是由12個象形字母根據不同需要,按照上、下、左、右、中的結構排列組合敘事現成的語言單位,猶如英文的單詞、短語、句子或段落。
  • 甲骨文在篆刻創作中的運用
    要表現甲骨文的神趣,印比書優越,因為二者都是用刀。   遠古結繩記事及其所用符號,是標明文字發生的萌芽狀態,直至黃帝時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說明我們的先祖已告別原始狀態的生活,進入了文明時期。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最有體系的文字,此次,我們暫且拋開針對甲骨文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單就它表現出的那種無拘無束天真浪漫的藝術之美來說。
  • 誰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
    甲骨文的發現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世界學術史上也值得大書特書」(李學勤語)。作為甲骨學史肇端的必備要素,甲骨文發現者成為諸多相關學術領域的關注對象。目前公認的甲骨文發現者為王懿榮。李學勤2007年在《殷都學刊》發表《汐翁〈龜甲文〉與甲骨文的發現》一文,指出該文「關於甲骨文的發現離奇而不符合事實」。李先生的文章從學術角度為誤傳畫上了句號。如果說,甲骨文的發現並不始於王懿榮吃「龍骨」,那麼,甲骨文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它的發現者到底是什麼人?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以下簡稱《綜述》)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大略如後。
  • 甲骨文是什麼時期的文字 甲骨文什麼時候發現甲骨文研究有什麼意義
    今天,教育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介紹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有關情況。  據教育部語文文字信息管理司負責人介紹,這是甲骨文發現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 甲骨文與中華文明的傳承: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作者:李雪山(河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迄今已有120年。作為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與漢晉木簡、敦煌文書、明清檔案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史的「四大發現」,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 玩轉趣味甲骨文,解鎖漢字成長密碼 ——樂樂趣原創甲骨文圖畫書...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兩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得主、《小漢字大故事》文圖創意作者蕭袤,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教師、《小漢字大故事》插畫作者楊璐,著名主持人、暢銷書作家李蕾,榮信教育副總經理孫肇志出席並發表了精彩的演講。現場大咖雲集,氣氛熱烈,吸引了眾多媒體和讀者的熱情參與。
  •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聲符是表音,所以把它稱為意音文字,說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其實是錯的。」 文丨周生 2019年為甲骨文發現120周年,10月22日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於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講述甲骨被發現的過往,重溫甲骨文背後的商周文明。
  • 姜宗福: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是記錄商朝前華夏文明史的文字檔案
    他們將在2021年10月於韓國延世大學舉辦的第八屆年會上宣讀其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每一個甲骨文也不是單獨的文字,而是由12個象形字母根據不同需要,按照上、下、左、右、中的結構排列組合敘事現成的語言單位,猶如英文的單詞、短語、句子或段落。
  • 學寫甲骨文、藏文、東巴文……高校另類課堂受學生熱捧
    今天,武漢華夏理工學院2016級視覺傳達專業學生迎來了開學第一堂課——學甲骨文。課堂上,只見授課老師楊婷婷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寫下甲骨文,學生在字帖上進行認真臨摹,儼然一年級的小學生在學寫漢字。「甲骨文是易學、易懂,易記的漢字之根,如果記住了象形字,等於掌握了古漢字的『解碼』。」
  • 《全部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甲骨文學習攻略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也是我們書法愛好者最喜愛的書體之一;可很多書法愛好者苦於甲骨文的特殊性,想學而不敢學,怕鬧個能寫出卻認不出的尷尬場面。本文從其他渠道分享過來《甲骨文對照表》,給甲骨文的書法愛好者作個學習參考。同時給予三條學習識別甲骨文的4條建議。
  • 為什麼許多甲骨文原本含義仿佛消失了?為了控制奴役人類?
    在《醜的甲骨文本義與「相貌難看」無關,原本含義像消失了一樣》一文中聊了聊「醜」的甲骨文原本含義,並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許多甲骨文的象形本義仿佛消失了似的?讀者留言表達了各自的觀點,如下。 行***上:解象形文字就是要觀其形,想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