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
2018年,由上海博物館建設的一個國內首創、全面基於數據的博物館數位化管理平臺投入運用。該項目由上海博物館主持開發,它是為上海博物館的管理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作出初步嘗試和框架結構的建構,也是未來「智慧上博」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是以數位化為技術手段,博物館學為理論依據開發的數據分析和管理系統。它以博物館管理為核心,以流程管理為主線,按人、館、物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
項目所採集的數據內容包括了上海博物館的藏品、觀眾客流、新媒體傳播、展區觀眾的行為、文創產品銷售等數據,涵蓋了博物館收藏、研究、傳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融合了博物館業務工作的主要流程,對博物館的主要業務數據進行了科學挖掘和精準分析,並以可視化的形式予以形象科學的表達。
數據中心以技術手段實現了博物館業務的多個維度的關聯分析、精準服務和評估;及時準確、全面綜合地反映了博物館的實時運行狀況,為未來博物館實施精細化管理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上博數位化管理平臺的搭建也是為上海博物館東館建設所做的先期試驗,將為未來多點辦公一體化數字管理打下相應的基礎,推動國內博物館信息化建設,探索讓文物『活起來』新路徑。」
01
數據連接人、館、物
一般認為,博物館的基礎工作是對物的保存和研究,目標工作是對人的傳播,其信息轉換以經過專業編碼的實物為媒介完成。但事實上,這個轉換必須在特定的物理空間——館舍中才能達成。物的保存、研究和人的學習都由博物館空間來承載,對博物館而言首先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存放自己的藏品,亦須有足夠的空間構造自己的展覽,更須保證足夠的空間供觀眾參觀。將「館」作為大數據分類的一個主要區域加以呈現,能直觀地看到「物」和「人」在這個環 境中的交互狀態。
通過數據中心,既可以精確搜集博物館每一天、每一小時的觀眾人數,也可以準確掌握相同時段觀眾大致分布在博物館的哪一個角落;既可以了解本館收藏的體量,也可以看到藏品與展品的比例,還能看到這一環境的相對溫溼度環境,確保「參觀—展覽」過程在一個安全、適當、有效的條件下進行。
博物館環境對觀眾參觀具有客觀的影響,過於密集的人流對文物安全和有效參觀都是非友好因素,因此館舍人流的控制是博物館運行中的重要工作。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通過客流系統獲得實時客流規模,並將該項數據長期累積,按不同的顆粒度形成統計報表,用以預測博物館每年、每季、每月乃至每日的人流峰谷規律,為觀眾引流提供科學的依據。
觀眾位於博物館傳播鏈的末端,其參觀體驗和參觀習得是考察傳播效益的最重要指標。透過觀眾研究,能夠檢視博物館與觀眾的溝通是否順暢、信息傳遞的損失是否處於合理空間,促使博物館根據觀眾反饋改善傳播的形式、內容或模式 ,以尋求「物的表達」與「人的理解」之間的平衡。因此在博物館評估中,觀眾評估一直是最為核心的指標。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按照觀眾大數據的構成,從興趣和行為兩個角度出發考察本館的運行效能。
02
知己知彼——大數據勾勒觀眾畫像
博物館觀眾是趣味、動機、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許多異質的亞群的總和,他們規模龐大,具有分散性、匿名性、流動性和無組織性,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描述。但是如果對其進行不同維度的分類,就可以發現他們的「分眾化」特質並給予針對性的關注。比如,按照參觀經歷,博物館觀眾可以分為到場觀眾和潛在觀眾,其中到場觀眾又可以分為偶然觀眾和經常觀眾。但是到場並不意味著「足夠的興趣」,他們中的一些人有可能只是偶然的「到此一遊」,而潛在觀眾中的一部分卻很可能是未來的博物館常客。
對於博物館而言,那些具有經常性參觀意願的觀眾,無疑是更具價值的。通過將現場客流規模及其分布,與遠程服務項目如網站、微博、微信、app 等的使用數量和偏好情況進行對比,不僅可以知道博物館實體空間、常設陳列的傳播能級,而且能了解到博物館的潛在影響力及臨時展覽、教育活動的傳播效應,從而獲得目標觀眾的「數據畫像」,進行有的放矢的宣傳推廣。
上海博物館官網
上海博物館官方APP
在參觀中,觀眾的主觀願望往往會受到現實環境、認知錯位、他人幹擾、博物館疲勞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客觀變化,因此參觀行為是博物館傳播效果最直接的反映。但是由於觀眾行為的不確定性,這種傳播中的動態過程很難捕捉。以數據的方式獲得它們,並用博物館學的手段來分析,無疑是降低溝通成本、提高溝通效率的優選模式。上海博物館數據中心通過展廳定位實現實 時參觀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與傳統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觀察相比,其時效性、樣本量均具有很大優勢,同時它過濾了被調查者的主觀因應,是一種觀眾身體的客觀反映。
觀眾在每個展廳留駐的時長、分布的密度,熱點區域的人流數量以及他們對相鄰區域同 等級展品的不同程度關注,隨機參觀路線形成的綜合 趨勢——這些都體現了參觀者對展陳語境普適性的「自我」反饋,能夠幫助博物館找到展陳的亮點與盲點, 探索博物館敘述與觀眾理解之間最佳的互動模式。
03
自知者明——多維的藏品資料庫
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任何博物館的發展都離不開其收藏的基礎和定位,只有明確自己「有什麼」「有多少」,才能知道自己可以「講什麼」「怎麼講」。博物館裡的藏品豐富多彩,每一件都具有其特殊的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藏品都適宜對外展出。它們有的「顏值高」,有的「內涵深」,也有的以各種關聯構築起系統的知識圖譜,共同形成博物館對於歷史與世界的獨特解讀。如何利用好每一件文物的價值,體現出博物館藏品「一個也不能少」的系統性、多樣性,是博物館發展能否歷久彌新的基礎。
上海博物館擁有結構完善、數據豐富的藏品資料庫,十四餘萬件文物的基本數據和研究、保管、動態利用數據齊全,提供了充分的智慧化分析基礎。
數據中心調用館藏文物的相關數據,建立了藏品利用的評估模型,按照基本信息、科學研究、交流展覽、數位化、文創開發、教育項目、媒體報導七個權重指標項對每一件藏品打分,審視其利用程度,發掘其利用空間。這一模型的建立,首次在本體研究的基礎上對藏品的社會用途及效果進行了評價工作,挖掘出每一件文物的使用效率,不僅可以讓那些明星藏品產生新的應用方向,而且將為那些「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普通藏品找到脫穎而出的生長點。
近年來,隨著數字人文理念的引入,數據可視化的方法開始在上海博物館得到應用。以物的收藏為基礎,以形象、直觀為展示特點的博物館,在考慮進行數據運用時,選擇聚合科技與美學的可視化方式就理所當然。上海博物館在進行數位化建設的過程中,比較早就認識到這一方法在博物館中應用的可行性及其前景,並在一些項目中進行了初步的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是2017年製作的網展「遺我雙鯉魚: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
網展「遺我雙鯉魚: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頁面
「遺我雙鯉魚: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是上海博物館在2017年所做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實體展。這個只有49封書札組成的小型展覽辦得亦小亦美,風生水起。當它轉化為網展時,還能夠表現出足夠的新意嗎?這是當時很多人擔心的問題。上博以數據可視化作為突破口,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多元化特點,以「生活」為切入點,爭取把明代文人及其書札作品的多面性展現出 來。我們選取了兩個入口:關鍵詞入口和人物關係入口。關鍵詞入口是從書札中選取貼近生活的語句做成,名為 「見字如面」,人物關係入口則是與此次書札展涉及的人物的關係網絡圖相連而成,名為「雲中誰寄錦書來」。
無論是關鍵詞還是人物關係入口 的設置,都是緣於書札內容價值的一種數據可視化的表現。「見字如面」 版塊是源於數字人文中常用的詞頻分析方法而形成的設計思路,它摘錄書 札中直白有趣的生活情景的用語,如 「缺銀兩」「放鴿子」「下午喝一杯」「芍藥花開」等作為關鍵詞製作互動頁面,引導觀眾自主選擇,點擊進入具體的藏品頁面,以便進一步欣賞。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也是網絡閱讀所特有的優勢。
「見字如面」板塊互動頁面
結語
2020年疫情期間廣大公眾對於雲展覽、直播教育活動和博物館數據平臺的熱捧,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網絡世界受眾對於博物館數字文化資源的渴求與期待,也印證了在內容為王的網際網路經濟環境下,歷久彌新的博物館文化資源依然獨具魅力和特色。
推動博物館數字文化資源開放有利於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延伸博物館文化知識傳播路徑,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的覆蓋人群,同時也拉近了世界各地網絡受眾與博物館的距離,降低了公眾汲取博物館文化的成本,保障了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人群在文化遺產知識學習與傳統藝術鑑賞方面享有平等的文化權益,直接推動實現了博物館領域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編輯整理 | 大地風景文旅集團
素材來源 | 北京大地風景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有限公司
聲明 :我們致力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