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的十大特色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翁淮南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重要承載體的中國博物館,理所應當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文化強國建設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不斷探索創新,勠力推進博物館事業全面跨入新時代。

  

  一、新時代中國博物館凸顯十大時代特色

  時代是歷史的回聲,歷史是時代的映照。近年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世界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已經「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與時代相關的變化,均在博物館以「藏品」的形態沉澱下來,並推動博物館成為國家戰略競爭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據統計,世界博物館在數量和質量上不斷提升, 世界各國博物館總數至 2018 年已超 55000 家。 可以說,目前世界上博物館類型日益多樣化,收藏日益體系化,展陳日益個性化,文創日益產業化,傳播日益分眾化,交流日益多元化,運維日益智慧化, 功能日益多樣化。在此背景下,中國博物館事業也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博物館數量從 1978 年的 349家增長到目前的 5354 家,平均每年新增博物館 200 家左右,2018 年博物館參觀人數超過 11 億人次。

  中國博物館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已經成為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國博物館在新時代呈現出許多新的時代特徵,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走向優勢競爭時代。著名的美國經濟學者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提出「競爭優勢」理論。目前博物館領域的競爭實質上是優勢戰略資源的競爭。新時代,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各級各類博物館充分抓住國家戰略布局帶來的機遇, 結合獨特的政策、區位、文物等優勢資源要素,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吸引更多的文物資源,實現跨越發展。如各大博物館依託「一帶一路」、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京津冀等國家戰略布局, 立足自身優勢,把握機遇,不斷發展壯大,創新博物館發展形態,強強聯合,成立戰略聯盟,建立總分館等。從國家文化發展的整體看,「競爭優勢」推進我國博物館蓬勃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強。

  二是走向系統協作時代。博物館系統協作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析,涉及國際博物館之間協作、國內館際合作、博物館內部各部門之間協作。從宏觀看,我國博物館配合國家戰略,不斷拓展國際視野,紛紛與世界各國博物館建立合作關係,國內外博物館間的交流合作日趨頻繁, 如近五年我國舉辦了文物進出境展覽近 500 個。 由此可見,國內博物館間不斷通過聯合協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尤其是在新技術運用方面的互鑑更加明顯,大型博物館在展陳、服務等方面的差距逐漸縮小,國內博物館之間的巡展、借展、互展多元模式層出不窮。從微觀看,博物館不斷探索新管理機制模式,重塑工作格局,激發系統活力,以提升管理運營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是走向超限融合時代。喬良在《超限戰》一書中提出的「超限」理念影響廣泛,中國各類博物館也正走在超限融合的路上,積極探索與其他機構甚至其他業態進行跨語言、跨國度、跨民族、跨領域、跨媒介的深度合作。例如,博物館與網絡媒體的深度融合,衍生出了博物館在微信、微博、抖音、嗶哩嗶哩等融媒體平臺上的新形象並且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中國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粉絲數、抖音粉絲數均超過 100 萬,微博粉絲數超過 450 萬。又如《國家寶藏》火爆,《如果國寶會說話》風行,都體現了博物館與媒體的深度融合。故宮博物院和騰訊建立合作,共同探索傳統文化 IP 的活化模式,成為博物館和科技巨頭深度融合的範例。上海和西安等新規劃建設的博物館,均體現了博物館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形成的文化中心涉及房地產、酒店、餐飲、娛樂等綜合業態。我們認為,中國「博物館經濟」將產生良好效應。

  四是走向跨域分館時代。近年來,發達國家博物館總分館模式開始從向全球輸出,一些知名博物館競相在中國或其他地區建立分館。2014 年,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在我國深圳蛇口建立分館,成為外國博物館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博物館分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在上海也開設了一家特許經營分館。與此同時,中國的博物館也開始了實施總分館制的探索與實踐。據不完全統計, 我國內地共有 194 家博物館擁有分館或多個館區,總分館或館區數量總計達 600 多個,分布於文物、藝術、行業、非國有博物館等多個類型博物館。例如,南京市博物館總館實行總分館制,目前下設 9 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短短 5 年間先後在各地啟動建設 8 家故宮書院、10 家故宮學院以及 6 家紫禁書院,故宮文化呈現出遍地開花之勢。此外,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深圳博物館等也都有或正在興建分館。

  五是走向功能拓展時代。社會信息化在更高的層次、更廣的範圍、更深的程度上拓展了博物館的內涵和外延,重新定義了博物館的功能。近期,國際博協(ICOM)關於博物館定義的討論成為博物館行業的熱點話題,這實際上是對博物館功能定位拓展的一次深刻探討,也充分說明當前博物館已經擺脫文物收藏、保管、展覽等功能,逐步走向承擔傳承文明、服務社會、促進人類和平發展的多重功能。我國博物館的功能也在逐步拓展,不僅包括外交功能,文創開發和書畫創作的生產功能,還包括自始至終存在但被公眾忽視的評價和選擇功能,等等。對於評價功能,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認為:「博物館的收藏行為本身就是以社會評價、歷史評價和審美評價等綜合評價為前提的,學術研究活動也是以評價為導向的,展覽活動是適應時代需求突出重點選擇的,而講解就是要用新的時代眼光對歷史文物加以解讀和評價。」此外,博物館的社交功能和休閒功能也愈發凸顯,博物館豐富多彩的展示體驗活動、人性化的服務和輕鬆的環境氛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群體參與其中,博物館儼然已成為新的公共社交休閒空間。

  六是走向特色陳展時代。彼得·德魯克認為競爭就是「差異」,對博物館來說,「差異化」的產品有利於為顧客也就是觀眾提供更多的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博物館陳展的差異化越來越凸顯, 展陳內容愈發突出特色,展陳形式愈加新穎,展陳理念更加創新,「千館一面」和形式上的「大而全」不再是我國博物館的主流。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偉大的變革— 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展覽形式多樣,新技術應用空前廣泛,呈現形式多元,反映出強烈的時代精神,累計接待觀眾超過 460 萬人次,創造了博物館主題展覽參觀人數的新高度,被媒體譽為「令人難以置信的展覽文化」。可以說,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更加重視提升策展能力,展覽敘事更加注重講好「中國故事」,「內容為王」理念日益凸顯,這也帶動文物活起來,並帶動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

  七是走向文化創意時代。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正迎來黃金時代。據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和天貓聯合發布的《2019 博物館文創產品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19 年,我國文創市場整體規模比2017 年增長了 3 倍;2019 年實際購買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消費者近 900 萬人,比 2017 年增長 4 倍。跨界衍生品在整體文創產品中的市場份額達 72%,是博物館自營產品的 3 倍。 天貓計劃引進 100 家全球文化機構入駐,並且與北京國際設計周合作共同培育 1000 位優秀文創設計師,為文創 IP 提供10000 個品牌的跨界賦能。據悉,故宮博物院已研發 9100 多種文創產品,2018 年為故宮帶來超過 15億元收入。 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館藏文物元素開發了 3000 餘款文創產品,其中 2018 年以《千秋絕豔圖》為靈感推出的歐萊雅中國風口紅一時成為輿論熱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文創產品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八是走向綠色發展時代。當前,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博物館高度注重觀眾的觀展體驗,通過改進展覽手段,運用 AR/VR、8K 超高清數位技術、4D 動感影像、3D 列印等現代科技手段為觀眾提供雲展廳、沉浸式體驗展廳等多樣化、立體化的展覽展示服務。通過打造沉浸式體驗,以及通過增強現實、虛擬實境等現代化展陳方式,一改展櫃式傳統展陳方式,極大地吸引了觀眾。例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運用新技術手段策劃情景黨課《初心與使命》,以實景表演和朗誦的形式引領幹部群眾一同感悟初心與使命。此外,科技進步也給文物保護與利用插上了無形翅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文物的損耗,並且極大限度地提高了文物的壽命。近年來,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敦煌」與「虛擬洞窟」項目,既充分展現了敦煌莫高窟的絢麗多彩與恢宏氣勢,又有效化解了文物保護現狀與旅遊旺盛需求之間的深刻矛盾。

   九是走向話語競爭時代。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博物館作為文化客廳,如何用中國話語闡釋中國發展,推動中國話語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當前,以微信、微博、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拓展了觀眾接收、接觸博物館信息的渠道,相關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高效。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絕大多數博物館開始擁抱新媒體,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特別是在國際上人們對中國的關注,他們不僅僅想知道「我們不是什麼」「我們不做什麼」,更想知道「我們是什麼」「我們要做什麼」「我們會成為什麼」。此外,博物館話語權的爭奪還體現在文化解釋權上,博物館館長、策展人、捐贈人、收藏家等群體都可以從自身的視角對展覽和藏品進行闡釋,進而對受眾進行引導和教化。

  十是走向消費導向時代。博物館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意味著博物館的展覽、教育等活動必須以觀眾需求為出發點,重視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功能,不斷強化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屬性,進而成為文化傳播中心與體驗中心。據統計,我國博物館僅 2018 年一年就舉辦展覽 2.6 萬餘個,舉辦各類教育活動近 26 萬次。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不少觀眾喜歡來博物館「打卡」,公眾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面對這一變化,博物館應及時回應觀眾的需求,思考受眾的經濟能力、教育背景、消費偏好、服務訴求等各方面因素,對受眾進行細分,將其納入自身發展策略。我們很欣喜地看到,當前我國博物館界的服務日益人性化,內容也更加豐富多樣,不少博物館除配備先進的導覽設備,還增添了母嬰室、兒童區、救護員等便民設施和人性化服務。另外,不少博物館開始實施網上預約參觀以提升觀眾觀展體驗,同時還積極呼應地方社會發展舉措,開設周末夜場助力發展夜間經濟,等等。

  

  二、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時代中國博物館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我國博物館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顯。新時代中國博物館面臨著六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局面,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期。

  一是從發展戰略看,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建設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文博事業發展,多次到博物館調研考察,先後近百次就文化文博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確要求。中央連續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見》《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等系列重要文件,為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發展提供了一系列「頂層設計」。

  二是從發展現狀看,我國博物館建設數量呈現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態勢。據統計,2012 年博物館數量為 3866 家,2016 年達到 4826 家,目前全國各類博物館數量達到 5354 家。青島市的博物館已超 100 家,鄭州等不少城市提出建設 100 家博物館的目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國有博物館外, 以建川博物館為代表的大量民間博物館迅速興起,中國基本形成了門類豐富、特色鮮明、專題突出、分布廣泛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三是從受眾需求看,人民群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和參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今年 AECOM 聯合主題娛樂協會 TEA 聯合發布的《2018 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顯示,中國國家博物館位列全球博物館參觀人數排行榜第二位,為 861 萬,比上一年增長了 6.8%。 特別是在館校合作的大框架下,全國各級各類博物館與中小學校聯合舉辦了約 26 萬次專題教育活動。

  四是從發展質量看,博物館精品展覽前所未有地繁榮興盛。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共同主辦的「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評選見證了這一時代變化。該評選始辦於 1998 年,迄今已滿 16 屆。由歷屆評選可以看出,精品展覽由歷史類陳列展覽為主轉向各類展覽百花齊放,北京、浙江、江蘇、河南、陝西、上海、廣東等歷史底蘊深厚和經濟發達地區的精品展覽尤其集中。從「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參評項目和評選結果來看,中國博物館界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十分突出。中國博物館界的策展水平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的歷史性跨越,未來有望在世界博物館策展領域實現「領跑」。

  五是從發展功能看,博物館前所未有地參與到了我國的外交工作當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有1000 餘項文物展覽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近 5 年來累計舉辦文物出入境展覽近 500 個。各博物館配合國家外交大局,著眼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博物館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許多重要外事活動如中美元首、中印元首會晤,中日韓合作 20 周年紀念活動等選在博物館舉行。此外, 各級各類博物館充分參與到各個層級的外事活動當中,為傳播中國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六是從發展平臺看,新技術與博物館融合的深度廣度前所未有。AR/VR、AI 等新技術的湧現為博物館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二者的深入融合無限延展了博物館的未來發展空間,帶來了諸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參觀體驗。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智慧博物館」將會探索出更多兼具人性化和科技感的新鮮觀展方式。

  

  (二)博物館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從全球發展看,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從國內看, 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與博物館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這樣的形勢面前,我國博物館界自身主要存在著以下五個方面的短板。

  一是從觀念上看,博物館行業自身的認知與中央高度重視和期待有差距。一些博物館對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的功能和定位認識不深,對博物館在「兩個鞏固」「兩個維護」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方面應發揮的作用認識不到位。根據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 2022年)的意見》,支持「國家一級博物館定期策劃推出一批革命文物主題展覽和流動展覽」。2018 年影響力較大的博物館推出的展覽中,古代歷史文化類的展覽有 217 個,近現代歷史文化類的展覽有 65 個,革命歷史的展覽有 29 個,大型主題紀念類展覽有 6 個,後三者之和僅 100 個。從展覽統計數量來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題展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我國博物館界還存在著如何運用新發展理念指導博物館管理與發展的問題,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開拓創新的勇氣不足。

  二是從理論上看,博物館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創新之間有差距。我國博物館界理論研究長期滯後於博物館實踐。以博物館學研究為例,2001 年王宏鈞出版的《中國博物學基礎》仍是中國博物館學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理論著作。當前的博物館界普遍重實踐輕理論,博物館從業人員和高校博物館學科研究人員理論概括和提升能力不足,無法提煉和總結中國特色的博物館理論,甚至在博物館理論研究方面長期跟著西方框架走,導致中國博物館界在國際博物館事業發展中難以傳達中國話語、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三是從博物館存量來看,博物館在實現東西部平衡布局和統籌城鄉發展上有差距。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當前我國博物館的分布來看,山東省 388 家、浙江省 305 家、河南省 305 家、江蘇省 279家、陝西省 258 家,前 5 省合計佔全國博物館總量的 31.8%。相比之下,重慶市 82 家、貴州省 81 家、寧夏回族自治區 59 家、天津市 56 家、青海省 36 家、海南省 28 家、西藏自治區 9 家,7 省市合計僅佔全國總量的 7.2%。 受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遺產發展水平影響,博物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從城鄉差異來看,北京、上海等地擁有的博物館數量超百家,而縣域博物館發展相對落後,很多縣城沒有博物館,有的市縣雖然有博物館實體,但運營困難重重,存在低水平保障的情況,導致其難以履行正常的博物館功能。

  四是從供需上看,博物館展覽供給與人民群眾的需求有差距。一方面博物館人均供給不足。目前,我國博物館數量為 5354 座,人均 24 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與世界發達國家平均 10 萬人一座博物館相差甚遠。當然,國內也有城市達到或超過這一標準,如青島市平均 9.39 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這也導致在一些偏遠或欠發達地區每 10 萬人擁有的博物館數量更低。再者,我國博物館行業展覽供給數量雖在不斷增加,但展覽結構失衡。一般展覽多,精品展覽少;器物展覽多,文化解讀展覽少;古代文物展覽多,近現代主題展覽少;展廳展覽多,巡迴展覽少;硬體投入多,軟體提升少;出土文物多, 集中展示少。

  五是從人才上看,我國博物館人力資源增長與博物館崗位需求有差距。我國博物館從未像今天這樣匯聚如此多的高學歷人才。然而,全國博物館界仍深感人才缺乏。一方面高校人才的培養與博物館的實際需要之間存在錯位問題;另一方面博物館普遍不重視崗位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 員工成材率偏低,培養和造就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比較難。

  

  三、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創新發展探索

  中國國家博物館著眼於建設世界一流大館和行業頭雁,堅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一是崇尚創新,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核心在於思想觀念,關鍵在於體制機制。2018 年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多次圍繞「建設什麼樣國博,如何建設國博」開展大討論,推動全體員工從思想上進入新時代。同時,實施體制機制改革,按綜合管理、核心業務、運維保障三大板塊紮實推進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組織重構,使工作重點更加突出,結構更加科學, 流程更加順暢。

  中國國家博物館實行輪崗制度,通過不同崗位的歷練,加快人才成長。同時實行嚴格的考勤制度,扭轉「庸、懶、散、浮、拖」現象,全館人員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工作節奏明顯加快。在改革過程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設立承擔規劃設計、智囊謀劃、運行評估功能的戰略規劃處,推動全館高質量發展。此外,還制定和推行策展人制度,提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策展能力和展覽質量;創立柔性科研機制,設立四大研究院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為博物館業務運營提供學術保障。從統計看, 2018 年中國博物館社會活躍度居前 3 名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相關指數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的 3 倍。這也說明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新時代的行業頭雁地位。

  二是注重協調,實現全面發展。2018 年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按照「 不求所藏、但求所展、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通過文物藏品資源交流合作,促進協調發展。一是與國內博物館和考古機構合作辦展,舉辦了如「江口沉銀— 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禮出東方—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漢世雄風— 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 50 周年特展」「和合共生— 臨漳鄴城佛造像展」等系列精品展。二是和清華大學、蘭州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一帶一路」、古代服飾等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三是配合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積極推動雄安分館和深圳分館建設,助推區域博物館協調發展。2018 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辦展 40 個,位居全國歷史類綜合博物館的第一位。緊隨其後的是浙江省博物館,全年辦展 25 個;故宮博物院 2018 年辦展 23 個。這說明,協調發展激活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辦展活力。

  三是倡導綠色,提升智慧化水平。目前,「智慧博物館」建設在全球方興未艾,5G 技術的落地和推廣為博物館插上智慧的翅膀。自 2018 年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聚焦發展這個根本問題,倡導智慧化發展,探索新發展模式。中國國家博物館已經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圍繞「網際網路+國家戰略」,成立聯合創新團隊,全力構建「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的管理運營服務體系。目前,正在全力推進「智慧國博」項目,以「核心業務、行政管理、運維支撐」三大板塊為基礎, 加強新技術在展覽展示、藏品管理、文物修復、學術研究、考古發掘、傳播服務等方面的應用與融合, 通過智慧化、數位化手段,全面提升博物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與公共服務水平。

  四是擁抱開放,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客廳」,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積極推進國際博物館間合作。一是積極搭建國際合作組織,牽頭成立「金磚國家」 博物館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以博物館為平臺,以文化交流為承載,助推金磚聯盟和「一帶一路」經濟帶的發展。二是舉辦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邀請五大洲 24 個國家的 40 餘位國際博物館館長或代表以及國內 50 餘家博物館館長,開展了為期兩天的專題研討,達成了《國博共識》成果性文件。三是加強與重點國家博物館的交流互動,例如與阿聯阿布達比文旅局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在未來 5 年裡與阿布達比多家博物館展開實質性合作。四是加強國際展覽交流。2019 年 4 月 11 日,「殊方共享— 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展示來自「一帶一路」沿線 12 個國家的國家博物館歷史文物。2019 年,在澳大利亞舉辦「中國藝術的歷史表達— 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書法與繪畫」, 在克羅埃西亞舉辦「士人情懷—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展覽,等等。

  五是推進共享,提高為民服務質量。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首先,積極回應百姓需求。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對「井噴」的遊客量,添設飲水處,增加休息區,增添飲食區域,推行全員預約參觀制度,為觀眾提供舒適便利的參觀環境。為活躍夜間經濟,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19年暑期在全國博物館中率先開設夜場;在重大節日,聯合央視舉辦《我和我的祖國》《今天是你的生日》等快閃活動。其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觀眾提供更多資訊和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不斷通過虛擬展廳、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媒介,為觀眾帶來更多與博物館相關的信息。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在網上公開藏品目錄近 80 萬件,拉近與廣大觀眾間的距離。再次,中國國家博物館積極貫徹中央文化扶貧的指示精神,通過合作辦展等方式促進區域文化協調發展。「文華衡水— 河北衡水文化展」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全國第一個地域文化展,為衡水文化的宣傳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湖南省文物局、龍山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小城故事— 湖南龍山裡耶秦簡文化展」,引起了社會對湘西貧困地區的關注。  

  

  四、關於我國博物館發展的思考  

  一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我國博物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賀信中指出:「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我國博物館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強化「兩個維護」,在藏品徵集、藏品研究、策展能力、社會教育、人才隊伍建設、運維保障、觀眾服務、形象塑造等方面全面發力,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國家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做出新貢獻。

  二要用新發展理念做好頂層設計。要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用新發展理念做好頂層設計,依據國情民情,科學配置好我國博物館優勢資源,使博物館資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真正讓文物「活起來」;要藉助文化與旅遊融合的大好契機,積極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博物館旅遊經濟,以文化帶動經濟新的增長點;要增強博物館與科技融合,讓博物館成為最新科技惠及百姓的試驗田。

  三要加強博物館學科建設。針對理論滯後於時代的現實問題,要及時總結中國博物館的實踐成果,學習借鑑國外博物館學和博物館實踐經驗,成立博物館學理論研究中心,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博物館管理學,推出成體系的博物館學科理論。同時,要增強問題意識,將戰略目標細化成具體問題, 努力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

  四要推進人力資源轉化成人才優勢。博物館專業人才不足仍然是制約博物館發展的突出問題。面對全國博物館人才的結構性失調,一方面應注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構築人才高地;另一方面要樹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理念,真正讓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五要切實講好中國故事。要著眼文化強國建設,講好中國博物館故事,特別要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影響有影響的地區,影響有影響力的群體;要強化國際思維,進一步推動舉辦海外展覽,推廣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文明交流互鑑,不斷提升和擴大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影響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

  (原標題:《新發展理念下的中國博物館發展趨勢探析》)

相關焦點

  • 中國十大博物館旅遊景點排行榜!
    中國十大博物館旅遊景點排行榜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那麼,你知道國內最出名的博物館有哪些嗎?
  • 廣東深圳重點項目—自然博物館,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投資43.5億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以及國際大都市的深圳市來說,其的文化建設更是不可缺少。日前,從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處獲悉,深圳市文化建設將迎來遍地開花的「季節」:一大批大中小型文化建設項目即將動工建設!其中,就包括一項深圳市重大文化建設項目——深圳市自然博物館。深圳市自然博物館選址在哪裡?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_時政_中國西藏網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 全國水利博物館聯盟第一屆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本站訊 為進一步促進全國各水利博物館展覽經驗交流和展覽水平提升,7月9日,全國水利博物館聯盟舉辦第一屆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通過遠程視頻會議形式進行在線評選。   參評成員單位以PPT介紹與宣傳片觀看的形式一一陳述和展示了各大展覽的內容及特色。
  • 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火熱建設中
    近日,備受矚目的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又有多項進展。4月14日,深圳自然博物館方案及建築專業初步設計招標開始接受資格預審報名。同日,參與角逐深圳歌劇院建築競賽優勝單位的20家設計團隊名單出爐。深晚記者從深圳市重大文體設施規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建築工務署等部門了解到,3月初,去年底已開工的幾個項目全部有序復工。其他項目前期工作也進展順利。
  • 剛剛,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青海省博物館海市蜃樓——17至20 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展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又見大唐遼寧省博物館江河源人類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湖湘文化專題陳列湖南省博物館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 中部崛起新湖南丨2019年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鎮
    日前,我省遴選出了2019年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鎮。  特色文旅小鎮是指以文化為內核,以旅遊為載體,以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支撐,文化特色突出,地域風情濃鬱,擁有較強旅遊吸引力和輻射帶動效應,具有典型性、示範性、引領性的文化旅遊地域綜合體。
  • 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出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 北京文博|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結果於南京博物院舉行的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上揭曉。>江河源人類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湖湘文化專題陳列湖南省博物館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重慶自然博物館偉大長徵 輝煌史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四維理路
    「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的重要關鍵詞。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基於我國社會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而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
  • 深晚報導|市民心中的深圳海洋博物館:應體現深圳特色、生物保護
    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作為 " 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 " 之一,深圳海洋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公眾諮詢,目前有了結果。公眾普遍認為,在科普教育的同時,更希望博物館體現 " 深圳特色、環境保護、互動體驗、研學實踐 " 等。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上榜!2019年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
    「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與往屆國際博物館日不同的是,此次開幕分為兩個會場,分別是在南京博物院設立主會場,在北京新華社設分會場,通過5G連線共同啟動開幕式活動。大河網政務記者了解到,本屆推介活動評選結果「含金量十足」。
  • 2019年全球十大最受歡迎博物館榜單出爐,中國上榜一座
    近日,《藝術新聞》發布了2019年全球博物館和博物館展覽年度訪客量調查。羅浮宮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蟬聯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前二名。然而,全球蔓延的公共衛生危機迫使人們重思博物館客流量的意義,或許也正在改變人們對待博物館大型製作以及人氣展覽的態度,2020會是博物館人氣展覽時代的終結嗎?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要義
    「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要義。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進步和發展的階段性新變化,反映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是在新時代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部署的重要依據。明確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把握髮展全局,明確發展的方向、任務和重點。第三,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確了新布局。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建設國家二級博物館紀實!
    逸夫博物館是首家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博物館,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武漢十大博物館。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內涵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內涵 2017年12月14日 07: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佟德志 字號 內容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博大精深,
  • 剛剛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第十七屆(2019年度)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    「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按照中央關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部署,本屆「十大精品」終評、頒證階段嚴格控制活動規模,努力完善應急預案,首次嘗試採用「線上+線下」「實體+網絡」的活動模式,湖北武漢兩個入圍終評項目以網上演示、視頻連線答問交流的方式在終評匯報會現場完美呈現。    5月16日,29家入圍終評的項目單位進行了演示匯報和現場交流。
  • 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上海舉行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
    新華社上海5月18日電(記者孫麗萍、施雨岑)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18日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舉行。「金色名片——改革開放40年中國出入境文物展覽回顧」圖片展和「海上銀珠·厚德流光——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銀器展」兩大展覽同時揭幕。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
    原標題: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   核心提示   ●每個時代都有反映這一時代的話語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正確認識當今時代潮流和國際大勢的時代產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體系   ●「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摒棄國際國內「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
  • 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布 「十九大」「新時代」上榜
    北京語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近日發布「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十九大」、「新時代」、「共享」、「雄安新區」等年度熱詞上榜。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會議上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rive for the great suc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