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的重要關鍵詞。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基於我國社會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而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論依據,是新時代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我們可以從其「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麼辦」四個維度層層遞進的邏輯理路對其予以理解和把握。
是什麼:「新時代」蘊含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是一個空洞抽象的概念,它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具體而言,包括五層含義:其一,它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其二,它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其三,它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其四,它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其五,它也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具體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意義體現為三個「意味著」:第一,就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而言,它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第二,就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而言,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第三,就人類社會發展史而言,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為什麼:「新時代」提出的實踐基礎和現實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們黨在準確把握我國新的歷史方位基礎上得出的重大結論,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和充分的現實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
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已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五個面貌」即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這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實踐基礎和現實依據。
怎麼樣:「新時代」面臨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但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要特徵。這一歷史性變化,意味著矛盾內部的兩個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一方面是人民需要方面的變化,由「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變成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顯然,「美好生活」需要相對於「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言,其內容更豐富更多樣更廣泛,需求層次也更高。廣大人民群眾在解決溫飽問題後,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另一方面是社會發展方面的變化,由「落後的社會生產」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多年來穩居世界第二;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這意味著社會生產落後這一問題我國已經解決了。與此同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則成為新時代更加突出的問題。這一突出問題不僅存在於經濟領域,也存在於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既有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也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這成為新時代條件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我們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黨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黨的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變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是基於我國社會生活深刻而廣泛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提高的客觀現實而作出的重大判斷和科學結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論依據,是新時代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為新時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奮鬥方向。
怎麼辦:「新時代」需要以新思想作為行動指南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提出新課題,對新課題的理論回答和對實踐新經驗的系統總結形成新思想。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給我們黨提出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党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總目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基本方略等重大問題,為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的行動指南,我們必須對之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指引,我們一定會在建黨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建國100周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作者:周玉,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