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的鏗鏘誓言更是清晰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決心。這條道路的選擇來之不易,並且在改革開放中其科學內涵不斷得到豐富發展,堅持這條道路對中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是歷史的選擇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道路的開闢與選擇對於一個階級、一個政黨的考驗無疑是執政智慧與勇氣的重大考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誕生了一大片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創設的科學社會主義雖然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客觀地說,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探索。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特徵,沒收封建資本、官僚資本,並對小生產者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在帝國主義封鎖的複雜環境下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道路選擇上並沒有延續「以俄為師」,而是選擇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但是,「一大二公」式的社會主義並沒有實現國家富裕、人民幸福的初衷,以階級鬥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帶來的是「十年內亂」,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經歷了嚴重曲折。
1、鄧小平理論的貢獻在於提出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歷史命題的思考並做了初步的回答。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面對當時落後的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轉移,鮮明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從1980年到1992年,鄧小平同志不下二十次地提出,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這一問題。他指出「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邏輯起點。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一個半世紀,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幾十年之後的今天,為什麼鄧小平還要重新提出這一最基本問題?應該說鑑於如下三個事實:一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曾出現了許多嚴重的失誤,改革開放以後,每推進一步,都遇到姓「社」姓「資」的質疑。產生這些問題和困惑,就在於我們長期以來沒有完全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搞了很多年,也並沒有完全搞清楚。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是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需要解決的基本理論問題。三是非洲一些國家搞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二戰後,非洲一些新獨立的國家希望通過社會主義措施來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會,但結果不僅沒有達到目標,而且給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困難。基於這三個事實,鄧小平同志提出問題的思路是: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為社會主義奮鬥的方向也是正確的,但為什麼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會發生各種挫折與錯誤?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為什麼不能充分體現出來?最主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小平同志有過精闢的論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走向共同富裕。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把握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勵精圖治,改革開放,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亙古未有的偉大道路。這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鮮明特徵可以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貢獻在於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把黨建設好」的重大課題。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宣告解體。此時,國際上各種政治勢力掀起的反華聲浪甚囂塵上,西方社會出現了一片「歷史終結」的歡呼,期待中國成為下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黨內黨外出現了要不要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什麼樣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何繼續走下去等諸多疑慮。一些人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懷疑「紅旗還能打多久」;也有人對改革開放提出質疑;還有人認為要改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政治路線。一時間,歷史再一次把中國向何處去、中國共產黨向何處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否走下去的問題,推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面前。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把黨建設好,可以說是這個時期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內容。13年裡,江澤民同志發表了大量重要論述,全面闡述黨的基本路線,正本清源、解疑釋惑,對於全黨全國人民統一思想、凝聚意志,探索一條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功之路,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國的社會主義既不是蘇聯模式,也不是東歐模式,而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走這條道路,是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奮鬥與探索作出的歷史性的抉擇。」他還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生活空虛、社會風氣敗壞,也不是社會主義」。 在黨的第十五大上,江澤民代表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作為統一的奮鬥目標。正是因為在這些問題上我們黨保持著清醒的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國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取得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準確把握時代特徵,科學判斷我黨所處歷史方位,集中全黨智慧,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把黨建設好」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堅定地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鮮明特徵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3、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貢獻在於進一步深入思考並探索實踐了新時期「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嶄新課題。
新世紀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如何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是對新一屆領導集體智慧和勇氣的極大考驗。胡錦濤同志鮮明指出,「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開闢出來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幹擾所惑」。
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是新時期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突破。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不科學的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資源的有限性的瓶頸問題制約著發展的可持續性,分配不合理形成與共同富裕目標的偏差造成了社會民生中矛盾的誘因。胡錦濤指出,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共產黨要團結帶領人民繼續前進,開創工作新局面,贏得事業新勝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並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總布局。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成功在新的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鮮明特徵是「科學發展,求真務實」。
二、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做了科學闡述: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闡述包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
1、「兩個重要前提」不能動搖。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足基本國情。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毛澤東早在1957年5月就說過:「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也強調:「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江澤民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要把12億多人的思想統一起來,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這個核心力量,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否則,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不僅建設搞不起來,而且必然陷入混亂的深淵。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複雜的國內外條件下,中國始終保持團結統一,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前進,根本原因就是有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歷史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才能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才能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脫離黨的領導,脫離基本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失去了領導核心,也就容易犯超越階段的錯誤。
2、「一條基本路線」不能偏離。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條基本路線集中體現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規律,因而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其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對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規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安排,是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動力,是強國之路。三者相互依存,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經受風險考驗、勝利達到目標的根本保障。黨的基本路線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目標和行動方針做了正確定位,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1992年春天,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指出,基本路線要管100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他強調說,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這麼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足以證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說過了說過去,就是一句話,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
3、「一個根本任務」不能懈怠。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看作是建立新社會的「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我國之所以要實行改革開放,也是為了克服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調整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三十年來,我們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並提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使各種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黨的十八大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變」,這再一次告訴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
4、「五位一體布局」不能或缺。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是在發展中不斷深化,不斷豐富的。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十六屆六中全會更明確提出了經濟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四大建設目標。黨的十八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並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從而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
上述四個方面,相互聯繫、有機結合,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完整內容。這四個方面,是新中國成立60年多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科學總結。
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意義
三十年前,中國共產黨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選擇、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實踐表明,這段歷史是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最耀眼的一段光輝歷程。它不但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過時,同時也雄辯地證明,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定能創造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光明未來。
1、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道路的選擇不是一帆風順的,從改革之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新時期破冰前行,我們經歷了種種考驗。從縱向比較說,我們取得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勝利,經濟總量、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發生的巨大變化。從橫向來看,我們創造了比資本主義還要快的多的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將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奮進。三十多年來,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開拓前進。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國情,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核,符合時代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今天,我們需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不能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那我們就很有可能錯失機遇。如果我們還在為道路問題而爭論不休、聽信他言而偏離軌道,那我們很可能為此付出沉著的代價。僵化保守的老路阻礙了社會主義發展,改弦易轍的邪路葬送了社會主義的前程。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把實現四個現代化提高到關係我們國家的興旺發達、關係到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這樣的高度來認識。他指出: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當前我國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強調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各種關係,特別是若干帶有 全局性的重大關係,並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偉大選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廣闊的前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現代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並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新的歷史條件下,朝著現代化的目標奮進就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這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中國共產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充分體現。
3、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成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華民族曾經苦難,無數仁人志士為救國圖強而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人勵精圖治,完成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並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苦苦尋覓。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還將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進一步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勝利之路,因為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我們一定要從黨和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高度,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楊世文 李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內涵與現實意義 《求實》2012.01期
6、趙凌云: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湖北日報》 2011年07月06日
7、阿如娜:深刻認識「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大意義《內蒙古日報 》 2012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