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我國博物館文創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當下,博物館對觀眾來說不單單是一個參觀、學習的場所機構,更是提高自身審美情趣和生活品質的藝術殿堂。博物館已從學習層面過渡到了生活消費層面,而博物館文創的市場認可度也已經成為考量一個館綜合實力的重要依據之一。
面對當下的機遇與挑戰,博物館文創該如何發展也成為博物館從業人員必須考慮的問題。結合市場和觀眾的消費需求,筆者認為我國博物館文創的發展將呈現如下趨勢:
更注重生活化、實用化
實用性一直是設計領域所追尋的第一目標,消費者在購買一件商品時往往更注重這件商品的實用性,或者是考慮在日後生活中會不會使用到。相較之前各大博物館推出的旅遊紀念品、文物複製品等紀念類、觀賞類文創產品,未來的文創產品要盡力實現生活化,同時儘可能滿足實用性和功能性,這樣的文創產品才會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不至於成為單純的藝術品或擺設。
目前,這種文創設計原則在國外知名博物館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比如受到全球追捧的大英博物館文創。金字塔、法老王、木乃伊等神秘的古埃及文化有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魔力,而藏有7萬多件古埃及文物的埃及館也成了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場館之一。從實用性原則出發,大英博物館衍生出了「神秘埃及系列」文創產品,如木乃伊棺材形象的鉛筆盒、神秘祭祀書籤、埃及壁畫元素雨傘、「法老和他的朋友們」手機殼、蓋爾安德森貓冰箱貼掛鈎軟磁鐵、羅賽塔石碑馬克杯、羅賽塔石碑滑鼠墊等。
更傾向女性和學生市場
近幾年相關消費數據報告顯示,女性對於文創產品的購買力更強,幾乎佔整體比重的76%,而從職業層面來看,學生是消費的潛力股,所以未來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應儘可能針對他們進行產品規劃設計和定向宣傳。
陝西歷史博物館結合館藏文物,從女性視角、形象出發,打造了「唐妞」卡通人物形象,衍生了筆記本、公仔、帆布包、冰箱貼等30餘款文創產品,與此同時推出了微信表情包、快閃店、原創動漫、主題公園以及2019年抖音大火的「不倒翁小姐姐」等線上線下互動體驗,成功使這一文創走紅中國、走向世界。
青少年本來就是博物館的主要觀眾群體,近年來各大博物館推出的少兒漫畫書、故事繪本以及夏令營、學生體驗課程等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由此可見博物館文創的學生市場不可或缺。
更需要跨界合作與多渠道運營
當前形勢下,僅憑藉博物館自身力量進行文創設計和銷售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藉助更大的平臺和更廣闊的市場環境,跨界合作並與知名企業、網紅品牌強強聯合,線上線下多渠道運營,將為文創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通過跨界合作,博物館可以提供更多領域的文化服務,而品牌產品也注入了相應的文化內涵,可謂是一箭雙鵰。諸如敦煌博物館與百雀羚跨界合作推出眼影盤,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歐萊雅合作推出限定款唇膏,故宮博物院與Kindel合作推出限量版電子閱讀器、與北京稻香村聯合推出月餅糕點等。
博物館裡的文創商店也不再是唯一售賣文創的地方,天貓、京東、淘寶、微店等網絡平臺以及機場、商場、步行街等各大實體店也將成為博物館文創的重要傳播和運營渠道。
更期待高科技手段的應用
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5G、VR、多媒體交互、立體影像互動等高科技手段相應出現,未來文創產品也將迎合市場需求,讓消費者感受全新的視聽藝術盛宴。上海博物館研發的一款少兒手繪書,可以對照文物實體,為線描稿上色,上色後可以通過手機軟體掃描圖片呈現三維可視效果。故宮博物院聯合「奇蹟暖暖」換裝手遊,推出故宮珍藏華服特集,讓藏品還原到遊戲人物身上。故宮博物院和騰訊聯合舉辦「傳統文化×未來想像」數字藝術展,通過全息投影的形式展現人物定製Look,用戶還可以通過天天P圖給自己穿上華服,穿越變身為古代美人。
故宮換裝手遊頁面
總之,文創產品作為博物館文化的延續,不僅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期待博物館人秉承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精神,開拓屬於自己的文創天地。
▼
本文轉自2020年9月1日
《中國文物報》第5版
作者|郭穎
編輯|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