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創發展趨勢淺見

2020-12-14 文博在線平臺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我國博物館文創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當下,博物館對觀眾來說不單單是一個參觀、學習的場所機構,更是提高自身審美情趣和生活品質的藝術殿堂。博物館已從學習層面過渡到了生活消費層面,而博物館文創的市場認可度也已經成為考量一個館綜合實力的重要依據之一。

面對當下的機遇與挑戰,博物館文創該如何發展也成為博物館從業人員必須考慮的問題。結合市場和觀眾的消費需求,筆者認為我國博物館文創的發展將呈現如下趨勢:


更注重生活化、實用化

實用性一直是設計領域所追尋的第一目標,消費者在購買一件商品時往往更注重這件商品的實用性,或者是考慮在日後生活中會不會使用到。相較之前各大博物館推出的旅遊紀念品、文物複製品等紀念類、觀賞類文創產品,未來的文創產品要盡力實現生活化,同時儘可能滿足實用性和功能性,這樣的文創產品才會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不至於成為單純的藝術品或擺設。

目前,這種文創設計原則在國外知名博物館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比如受到全球追捧的大英博物館文創。金字塔、法老王、木乃伊等神秘的古埃及文化有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魔力,而藏有7萬多件古埃及文物的埃及館也成了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場館之一。從實用性原則出發,大英博物館衍生出了「神秘埃及系列」文創產品,如木乃伊棺材形象的鉛筆盒、神秘祭祀書籤、埃及壁畫元素雨傘、「法老和他的朋友們」手機殼、蓋爾安德森貓冰箱貼掛鈎軟磁鐵、羅賽塔石碑馬克杯、羅賽塔石碑滑鼠墊等。


更傾向女性和學生市場

近幾年相關消費數據報告顯示,女性對於文創產品的購買力更強,幾乎佔整體比重的76%,而從職業層面來看,學生是消費的潛力股,所以未來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應儘可能針對他們進行產品規劃設計和定向宣傳。

陝西歷史博物館結合館藏文物,從女性視角、形象出發,打造了「唐妞」卡通人物形象,衍生了筆記本、公仔、帆布包、冰箱貼等30餘款文創產品,與此同時推出了微信表情包、快閃店、原創動漫、主題公園以及2019年抖音大火的「不倒翁小姐姐」等線上線下互動體驗,成功使這一文創走紅中國、走向世界。

青少年本來就是博物館的主要觀眾群體,近年來各大博物館推出的少兒漫畫書、故事繪本以及夏令營、學生體驗課程等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由此可見博物館文創的學生市場不可或缺。


更需要跨界合作與多渠道運營

當前形勢下,僅憑藉博物館自身力量進行文創設計和銷售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藉助更大的平臺和更廣闊的市場環境,跨界合作並與知名企業、網紅品牌強強聯合,線上線下多渠道運營,將為文創產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通過跨界合作,博物館可以提供更多領域的文化服務,而品牌產品也注入了相應的文化內涵,可謂是一箭雙鵰。諸如敦煌博物館與百雀羚跨界合作推出眼影盤,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歐萊雅合作推出限定款唇膏,故宮博物院與Kindel合作推出限量版電子閱讀器、與北京稻香村聯合推出月餅糕點等。

博物館裡的文創商店也不再是唯一售賣文創的地方,天貓、京東、淘寶、微店等網絡平臺以及機場、商場、步行街等各大實體店也將成為博物館文創的重要傳播和運營渠道。


更期待高科技手段的應用

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5G、VR、多媒體交互、立體影像互動等高科技手段相應出現,未來文創產品也將迎合市場需求,讓消費者感受全新的視聽藝術盛宴。上海博物館研發的一款少兒手繪書,可以對照文物實體,為線描稿上色,上色後可以通過手機軟體掃描圖片呈現三維可視效果。故宮博物院聯合「奇蹟暖暖」換裝手遊,推出故宮珍藏華服特集,讓藏品還原到遊戲人物身上。故宮博物院和騰訊聯合舉辦「傳統文化×未來想像」數字藝術展,通過全息投影的形式展現人物定製Look,用戶還可以通過天天P圖給自己穿上華服,穿越變身為古代美人。


故宮換裝手遊頁面


總之,文創產品作為博物館文化的延續,不僅有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期待博物館人秉承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精神,開拓屬於自己的文創天地。


本文轉自2020年9月1日

《中國文物報》第5版

作者|郭穎

編輯|毛豆

相關焦點

  • 2020非國有博物館文創發展(廣州)合作交流會舉辦
    廣東省博物館協會理事長陳邵峰表示,本次大會是在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同時也是在構建非國有博物館文創領域的交流合作、資源共享的平臺,推動非國有博物館文創產業協同發展,深入挖掘和活化博物館的文物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博物館文創發展需打破四個困局
    步入新時代,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文創產品為博物館提供了優厚的附加價值,成為品牌價值的延伸。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的博物館業,應該拓寬視野,不斷創新,思考和探索文創產業的全新發展模式。筆者認為,博物館文創發展需打破四個困局。
  • 上海的博物館文創爆款在哪?代表建議確定試點單位發展文創
    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上海人大代表,上海科技館黨委書記、副館長王蓮華,上海科技館展教服務處處長顧潔燕聯名建議加快博物館產業發展,確定一批試點單位構建文創產業發展體系。建議稱,上海是中國近代文化發源地,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就誕生在上海。
  • 博物館文創,如何「牽手」數位化(新語)
    近年來,故宮頻頻發力,藉助數位技術手段,打破傳統文創形態和模式,「故宮」這一文化IP日益活起來、火起來。如今,依託館藏資源,開發集審美、文化和實用價值為一體的文創產品,已經成為許多博物館的共同選擇。開發文創產品,讓博物館將優質內容生產放到了與收藏和展覽同等重要的位置,將文化資源激活轉化為可開發資源。數位化趨勢無疑加快了這一過程的速度和效率。
  •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博物館文創事業融合發展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9月24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2020年文創產品專委會年會暨「跨界與融合:博物館文創發展新動能」論壇在西安舉行。
  • 對於極限運動的未來發展趨勢的4點淺見
    那備受大家關注的極限運動,未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呢?我們不妨一起來聊一聊。1、與產業、媒體結合更加緊密極限運動中各個項目的發展,離不開裝備生產企業的助力,它們之間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繫。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湧現,極限運動的數量和種類也隨之擴大,增加了人們體驗極限運動的機會,同時新技術、新材料的出現,也會使極限運動變得更加極限。自1995年以來,裝備生產企業、媒體與極限賽事組織方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各大商業公司以極限運動為主題開發出來的產品已成為了時尚的標誌,往往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 文創|文創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文創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在「數字」賦能下,文創產業得以擁抱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最終實現「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發展。
  • 全國首個非國有博物館文創聯盟在穗成立
    活動旨在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健康可持續發展,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構建非國有博物館在文創領域的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平臺,推動非國有博物館文創產業協同發展,深入挖掘和活化博物館的文物、文化資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博物館文創:響應消費需求升級的新窗口
    除了在公共教育和文化傳播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文創產品經營所得可以提升博物館自身造血能力,為博物館公益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補充。目前大多數公立博物館的運行經費仍然主要依賴政府撥款,來源單一,增量非常有限,不能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面對資金困境,博物館開發銷售文化創意產品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對於解決事業發展資金困境、減輕對財政撥款的依賴具有現實意義。
  • 百名專家齊聚西安共話博物館文創發展的「跨界與融合」
    9月24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2020年文創產品專委會年會暨「跨界與融合:博物館文創發展新動能」論壇在西安舉行。博物館的「多元與包容」越來越多地以「跨界與合作」的形式投射在博物館的文創領城。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賈強在致辭中表示,陝西曆來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全方位多渠道為陝西文博系統搭建具有特色的文化宣傳平臺,資源整合平臺和品牌塑造平臺。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首先,文創工作是博物館整體工作的一部分,配合展覽,服務觀眾,以藏品研究為基礎,以文化宣傳和教育為目的。文化產業同仁,往往集中關注博物館文創問題,但文創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展覽火起來,具有廣泛影響力和關注度,配合展覽的主題化、系列化文創,才受到熱烈歡迎。展覽結束後,主題文創也一直熱銷,具備了長久的生命力。因此,文創往往是博物館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表現形式之一,體現了博物館各環節工作的配合度。如果一家博物館藏品匱乏,科研力量不足,展覽反響平淡,文創也很難一枝獨秀,有大的發展。
  • 政協委員安來順:博物館發展文創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
    兩會期間,博物館新文創成為文化界別政協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兼秘書長安來順在接受《新京報》等媒體採訪時表示,各地政府在發展文創產業消費時,要杜絕經濟指標化,應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
  • 文創產業未來如何發展?
    那麼文化創意產業將來會往哪些方向發展呢?一是內容升級到體驗所有的文創產品和服務都必須以用戶為中心,從用戶需求和市場需求出發,通過不斷迭代創新的體驗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用戶,而文創產品和服務要觸動內心情感更要以人為本。
  • 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該怎麼讓文物「出圈」?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不論是新穎創意的陳展方式,還是文物的數位化呈現,博物館近年一直在不斷探索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其中,博物館IP文創產品更是呈現大爆發的趨勢。12月6日,「這禮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正式啟動。
  • 變身多姿多彩的博物館文創產品 國寶就這樣華麗轉身
    帶回家還要記得住  當下,文創產品作為伴手禮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在國家博物館一層紀念品區,一款杏林春燕冰箱貼深受遊客青睞。這款冰箱貼的文創元素來自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文物清代粉彩杏林春燕紋瓶。這隻瓶子不僅畫工精巧,而且有著十分美好的寓意:中國古代考進士時正值三月杏花開放,詩人把杏花稱為「及第花」,燕子稱為「吉祥鳥」。
  • 博物館文創:不只是錦上添花
    【一線講述】講述人:上海博物館副館長 李 峰不少人以為,博物館發展文創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其實,作為推動館藏資源與普通大眾有機連接的紐帶,文創早已成了博物館的一項核心工作。博物館擁有豐沛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通過文化產品、文創活動和文化服務充分盤活這些資源,才能讓博物館迸發出更強勁、更蓬勃的生命力。時間回溯到60多年前,那時全國文創產業還是一片荒漠。
  • 讓博物館文創產品講述陝西故事
    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文物單位所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博文創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意源泉。從2016年故宮文創產品大熱,帶動整個博物館文創產業「井噴」,到國家《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出臺,幾乎每個博物館都開始探索文創產品開發領域。
  • 博物館IP文創產品要敢於突破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既能展示文化精華,又能吸引旅遊者實現文化傳播的博物館,作為文旅融合的必選項而獲得高度關注。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逐漸被博物館、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所重視。博物館IP、博物館IP文創產品等詞語也屢見報端。
  • 博物館的文創自動售賣——以北京汽車博物館為例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我國文化產業迎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文創產品在文化消費中的比重逐年加大,其中博物館文創產品立足豐厚獨特的館藏資源,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目前大多數博物館更著力於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而忽視了人們選購文創產品時的體驗。讓觀眾在博物館觀展後,能看到更好的文化展示窗口,甚至在消費環節也能更輕鬆方便,文創自動售賣機應運而生。  近年來,很多博物館中都出現了銷售特色文創產品的自動售賣機。自動售賣機擁有佔地面積小、移動方便、節省人工成本等優勢,可以讓遊客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自主購買文創產品,並通過後臺大數據進行精準的運營管理。
  • 北京舉辦博物館文創培訓 聚焦後疫情時代博物館文創新業態
    據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本次培訓會以優秀博物館文創開發運營經驗分享為基礎,結合疫情常態化下博物館文創產業的新機遇及新挑戰,共議、共創、共享文博文創新思路。推進文創開發工作 開闢文創產業發展新路徑會上,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梅松介紹了全市文化產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