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不論是新穎創意的陳展方式,還是文物的數位化呈現,博物館近年一直在不斷探索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其中,博物館IP文創產品更是呈現大爆發的趨勢。12月6日,「這禮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正式啟動。通過「文物IP」與「設計」嫁接,希望讓文物真正「出圈」,將成都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這禮是成都」,大賽想要呈現出的,是代表成都的城市獻禮。在文創產品的井噴式發展中,文創設計的戲路越來越寬。以成都博物館館藏和四川天府文化為元素的設計,如何既能保留傳統文化,又能融入當下時代?
好看、好賣和好用
與其他文創設計最顯著的不同是,博物館文創具有「普及」意義。知名設計師、藝術家殷九龍是本次大賽的評委之一。他認為,參與博物館的設計大賽,需要考慮向公眾推廣文化的意義,思考文化在現實生活的角色,以及如何讓歷史和現在產生有效連接,「從這個層面來說,文創設計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好的文創能夠創造很大的價值。」
如何選擇合適的設計元素,也值得參賽者認真思考。殷九龍說,這次大賽以成都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主題,成博有許多IP,每個文物都很有價值,但未必適合做成極具創意的文創產品。相反,有些文物非常適合創新。比如「說唱俑」,「說唱天然包含著傳播的概念,尤其適合當下文化傳播的形態,而且文物本身帶有詼諧、幽默的特質,容易產生一些有趣的作品。」
殷九龍
其次,要讓文物「活起來」,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用性。「如果沒有這個前提,無論怎麼『活化』文物,都缺乏生活的基礎。」如今都在討論傳統文化的再生,只有有效走進生活,文化才能真正活躍。漢服「出圈」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回不到過去,但在當下時代接納這些物象,就是它們對今天生活的意義。
對於這次大賽的參賽作品,殷九龍期待看到的設計是「好看、好賣、好用」,「擁有了這些特質,設計才能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
傳承並非一成不變
文物「出圈」的背後,更多是來自年輕群體的關注。2019年,清華大學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銷售額在過去兩年內翻了三倍,其中的文創網紅產品尤其受到年輕消費者的喜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為文創產品買單,博物館文創應該如何創新,進一步吸引年輕的群體?
範犁
「首先,樣式不能像過去那樣,單純以貼圖、複製的表現方式呈現。」殷九龍說,重點是要真正將文物融入年輕人的生活。而這背後需要認真去思考,年輕人到底喜歡什麼?他們的生活正在發生什麼改變?
只有年輕人最了解年輕。越來越多年輕人設計師參與大賽,是殷九龍尤其希望看到的現象。「年輕人能夠理解新文化,比如現在流行的二次元文化,如果能與傳統文物結合到一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在成都博物館藝術顧問孫凱看來,年輕人可能並不能接受太古老的表達。年輕群體未必會為古老文物本身買單,依葫蘆畫瓢設計出古代的銀盤或者石犀,可能沒有任何意義。但如果將這些元素變作年輕一代喜歡和可以使用的產品,針對當下時代做出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才能被稱作好的文創設計。
「傳承並非一成不變。」孫凱說,將文物元素轉變為這個時代需要的東西,這就是一種傳承。
既是傳統的,也是當代的
成都博物館藝術總監範犁,也是這次設計大賽的評委之一。她透露,與2019年成博的設計大賽不同,這次的文創設計更強調「生活美學」。其次,賽事的核心除了成博館藏文物和天府文化,還提出了成渝文化圈的聯合,希望以成渝文博文化圈的構建,達到雙城共同傳播的效應。
除此以外,這次大賽還希望體現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加入了貼近生活和市井文化的方向,以此與當下成都的生活文化結合得更緊密。其中,最重要的是面向全民徵集文創短視頻。「我們想跟年輕的觀眾拉近距離,讓傳統文化用當代語言和審美來表達,讓更多的人關注歷史和文化。」
孫凱
參與了去年的設計大賽,範犁期待這次能出現更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成博平時也在做文創產品的研發,希望能出現我們過去沒有想到的角度和方式,其創意點既能夠抓住傳統文化內涵,又能以當代的敘述方式呈現出來。」
如今,「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範犁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改變。在她看來,博物館應該越來越「接地氣」,不該被視為文化的聖殿,只受到一小部分人的喜愛。通過展覽、服務和文創,博物館正在從方方面面革新,「希望大家能夠把文化帶回家,或者是能給人一種感覺,文化就在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