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館上堂課,在北京算不上新鮮事兒。但在校園裡建一間博物館教室,算得上新創意了。最近,北京四中正在與國家博物館合作,計劃打造一座「國博教室」,通過科技手段和巧妙的設計將千年歷史濃縮,讓「文物」可碰可用。未來,這裡還可以將學生的文創落地。
國家博物館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
今天上午,北京四中舉辦了以《構建中學博物館課程 踐行中學育人方式改革》為主題的科研月專場論壇活動,邀請專家老師為博物館課程、博物館教室出謀劃策。
從2016年9月,國博就與北京四中攜手共建中學博物館課程,至今已走過4年多的歷程。目前,該校國博課題研究小組共有20位市區級骨幹教師,來自9個學科組。「主要是利用國博文物資源,科學設計學校課程內容和文物學習課堂,面向初高中學生開設選修課。」研究小組老師於鴻雁說,課程內容也在不斷調整,最初我們選擇了近兩百件文物,但現在這個數量縮小到了64件。每一件文物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重要節點上的見證者。
為何涉及的文物越來越少?於鴻雁解釋,博物館課程不是讓學生只了解文物的一些皮毛,聽一聽歷史故事。這是一門綜合實踐課,文物是載體,更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比如講到賈湖骨笛,老師會引入化學知識、音樂常識還有生物知識。「這還是一堂勞動課,學生們要動手製作骨笛、穿孔、測試聲音等。」
學校還專門編制了文物閱讀學習讀本等。目前,文物學習學生手冊已經完成初稿。上個月,於鴻雁和同事們參加了由國博主辦的第4次項目專家論證會,共同開拓了中學階段的館校合作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深入探索如何通過館校合作,把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所具有的當代價值、世界意義和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構建可以面向全國推廣的館校合作模式以及博物館實踐課程體系。
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專家張漢林說,在博物館課程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發展,其情感得以豐富,思維得以訓練,人格得以健全,培養了具有濃厚興趣、積極情感、獨立思考、健全人格的人。
「希望通過類似的研討,探索更多館校合作的可能。」於鴻雁說,學校要打開圍牆辦學,而博物館體量大,內容豐富,如何利用好這些社會資源,是未來需要研究的方向。不僅是學生,老師也要有更廣闊通識的素養。未來,學校計劃建設一間國博教室,增加一些互動設備,學生的文創作品將在這裡生產展示。
(原標題:四中牽手國博,要把博物館「搬」到教室裡)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